“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成魔不成仙。”
曾轰动一时的“魔童”哪吒卷土重来,今年春节档中,《哪吒2:魔童闹海》已荣登中国影史第一。
与《哪吒1:魔童降世》一样,《哪吒2:魔童闹海》也依据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部分章节,进行了再创作,试图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相接,以释放传统文化的活力。这一策略被较多观众认同,在豆瓣上,有网友称:“好看到超出预期,打破了对‘哪吒闹海’神话传说的既定想象,为故事塑造了符合时代的全新内核。”
也有观众提出批评,认为修改尺度太大,致内部逻辑难自洽,部分幽默的格调不高,成了披着传统外衣的西方玄幻片,有网友甚至指责它“破坏了传统文化”。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创新应有包容心,不必过甚其词。《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曾弑父,因败在燃灯道人的三十三天黄金宝塔下,被迫收手,大大突破了儒家的底线。如前人上纲上线、痛加删改,今人也就无法看到这些精彩内容,又该怎么保护传统文化?
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传统也应与时俱进。况且,哪吒的传统就是善变——从初期的相貌丑恶、动辄发怒,到后来的顽皮孩童,有落差。《哪吒2:魔童闹海》对哪吒的重新刻画符合传统,指责它“破坏传统文化”,说明对哪吒形象变迁史缺乏了解。本文试予梳理。
哪吒的脾气本来就不好
据学者任婧在《从无名氏到大英雄》中钩沉,哪吒之父是吠室罗伐那,最早出现在古印度文献《阿闼婆吠陀》中,无神格,或是入侵的雅利安人对当地土著的称呼。随着二者文化融合,吠室罗伐那被雅利安化。
公元前6世纪初,古印度诸部落纷纷变成国家,各造“经书”以自立,多提到吠室罗伐那,但编出故事不尽同,他成了北方之神、财神、月亮神,有了儿子那罗俱波罗(即哪吒)。
吠室罗伐那相貌奇丑,“他有三条腿,身躯庞大,头部粗壮,下巴宽大,八颗獠牙,胡须是绿色的,耳朵像长矛一样,面色发红。他的胳膊一短一长,皮肤是红色/黄色的,看起来很吓人”。
佛教兴起后,将吠室罗伐那和哪吒收入,吠室罗伐那成北方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哪吒则是“药叉大将”“鬼神王”,跟随父亲护持佛法,平时帮托塔,每月“二十一日,是哪吒与父王交塔日”。
爹难看,儿子也寒碜。唐不空译《毗沙门仪轨》中,哪吒“手捧戟,恶眼向四方”,直到元杂剧《盆儿鬼》中,仍称“也恰便似个追人魂黑脸哪吒”。哪吒的脾气不好,佛经中常提到“愤怒哪吒”。
学者杨斌《全球史的九炷香》指出,哪吒带有古埃及因素:埃及有两个莲花品种(其实是睡莲),即白莲与蓝莲,蓝莲夜晚闭合入水,晨出水盛开;白莲夜晚开放。古埃及人因而相信莲花可令人复活,法老的木乃伊边多置莲花。
古埃及人最早绘出莲花儿童的图形,传向中东、古印度,继而进入中国,所以哪吒死后复生,并用莲花、荷叶与藕组成新身体。
哪吒的职位节节高
历史上哪吒有三副模样:
一是敦煌莫高窟唐人绘《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图》中的哪吒,大头、牛眼、朝天鼻,肌肉发达,吠室罗伐那的负面基因肉眼可见。据学者宁稼雨、杨沫南在《哪吒闹海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中钩沉,1986年在辽宁省朝阳市出土辽代舍利石函,上刻哪吒屠龙,“哪吒方脸、凸目、挺鼻、环口,头戴火焰冠,身披甲衣,双腿盘坐祥云之上,左手托宝塔,右手呈指挥之势”,仍是“典型的佛教护法神形象”。
二是唐末郑綮著《开天传信录》中,哪吒成少年英雄,宁稼雨等称,美国沙可乐美术馆藏元代玉质浮雕饰环一枚,刻哪吒与龙在海中相斗,哪吒赤裸上身,身缠混天绫,手拿乾坤圈,与后世小说中的哪吒一样。
三是明朝书商余象斗编《南游记》,“哪吒出阵怎生打扮?但见头戴红花金紫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靴,左戴花花绣球,右插九节铜鞭,手用长枪,身骑红鬃白马,高声喝骂”。
三个形象长期并存。道教一直想收编哪吒,特别是明中叶起,道教影响力下降,靠扩充神仙体系吸引民众,加大了收编力度。
据学者罗俊在《符号学视野下中国古代哪吒形象的流变》中钩沉:元明之际《道法会元》最早将哪吒列为灵官(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有五百灵官之说),称“灵官性急,威胜哪吒,三头九目,变化通灵”,位列马胜、陈大年、朱僧奇三灵官元帅之下;明代徐道编《历代神仙通鉴》时,哪吒已与托塔李天王并列;明后期,哪吒升任中坛元帅,有了专经,即《中坛元帅真经》。
终于被改成本土娃
道教为何重视哪吒?学者罗俊指出:“道教神祇中的神仙大多为成年男子或女子,孩童样貌实属罕见。”“哪吒神孩童的样貌为道教神祇中独特的存在。”
哪吒的师父本是如来佛祖,曾帮哪吒复活,被改成太乙真人;哪吒原本兵器是塔、戟、金刚杖等,改成混天绫、乾坤圈、火尖枪、风火轮、金砖、阴阳剑等法宝;哪吒本是屠龙,宋初法贤译《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中称“以难陀、乌波难陀二龙而为络腋(僧服,一般是从左肩头到右腋下斜披一块布),得叉迦龙以为腰绦”,改成打死龙王三太子,抽筋给父亲李靖束甲;原本是哪吒拜佛不拜父,佛将佛塔交给哪吒之父,让哪吒见塔即拜,改成哪吒欲弑父,燃灯道人用佛塔打败了他……
改动中遇到的最大麻烦是:传统中国文化重孝,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宋代苏辙写诗“北方天王有狂子”,称哪吒是“狂子”。为绕开困境,《封神演义》一边采用“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旧传说,一边加入新情节:哪吒死后,托母亲建庙复活肉身,父亲李靖却将其摧毁,复活失败,哪吒一怒之下,决定弑父。
据宁稼雨、杨沫南钩沉,《封神演义》加入哥哥木吒劝阻的情节,木吒称哪吒大逆不道,哪吒一金砖打倒他,又被文殊广法天尊暴揍,假装与父亲和解。可出了洞,继续追杀李靖,终被燃灯道人制服。文殊广法天尊、燃灯道人也是从佛教中改过来的,原型是文殊菩萨、燃灯菩萨。
层层铺垫,将哪吒残忍(无故屠龙)、不孝等原则性问题,轻描淡写成小孩心性,实现了本土化。
李靖成神更离奇
《封神演义》已退让,可按当时价值标准,哪吒仍有硬伤。
清代京剧《陈塘关》另辟蹊径,据学者宁稼雨、杨沫南钩沉,龙王与李靖在天庭对峙时,越说越气,“抽冷子就是一羊头,李靖连忙往旁边一闪,敖光使的力猛,往前一撞没有冲着,身形无主,只听‘咕咚’栽倒在地,就势儿躺在地下装起死儿来了”。龙王是受害者,没必要装死,这段不合理的剧情意在逗笑观众,转移关注点。
李靖成神更无厘头。李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哥哥名李端,字药王,他的字是药师(药师琉璃光佛的简称),可见李父崇佛,李靖却成道教神祇。
据学者沈文凡等钩沉,李靖成神始于天宝四年(745年),安禄山称,伐契丹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秦皇岛市),梦见名将李靖、李勣“求食”,唐玄宗特许立庙,上祭时,梁上竟生出灵芝。
唐代李复言在《续玄怪录》中,记李靖替龙行雨。古代遇旱灾、蝗灾、瘟疫等,皇帝必责地方官求雨、禳灾不虔诚,予以惩罚。故地方官见神就拜,蒙上就当成灵验。河南滑县有李靖庙,旁有水井,“疾而饮之者,立享其安”,传说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大疫,“民走庙恳祷,病者绝少”。
《太平广记》记,李靖旧居后被李林甫占用,卜者说,李林甫将享19年富贵。入住后,李林甫一路高升,有人献一匹高头好马,可大门略矮,无法通过,便下令将其拆掉,屋瓦中竟窜出上千条蛇。不久,李林甫家产被籍没,果然只住了19年(此处有误,李林甫去世后才遭籍没)。
这些灵验传说叠加起来,李靖成了神。
小说和现实对不上
《封神演义》中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太多,古代读者深知:小说就是小说,有趣最重要。今天许多读者反而不断追问主题是什么。
著名学者胡文辉在《〈封神演义〉的阐教和截教考》中提出:《封神演义》是一部“谤书”,阐教攻击截教,实为全真道攻击正一道。明代正一道得皇家重视,全真道受压制,全真道“较为高雅,较合士大夫的口味”,正一道侧重符篆,道术较鄙俗,属形而下一类,被全真道攻击为“左道之术”“幻术”。
胡文辉的证据是:全真道受佛教影响大,小说中阐教仙人多缘佛入道,如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燃灯道人、惧留孙、慈航道人等,原型都来自佛教。小说中截教仙人多三眼,如闻仲、吕岳、温良、马善、罗宣等(在《封神演义》中,阐教的杨戬并非三眼),三眼源自“巴蜀氐羌鬼族”信仰,张道陵创“五斗米道”(正一道的前身)时吸收了当地文化。
胡文辉还认为,在《封神演义》中,阐教仙人多居山岳(全真教创于终南山),截教仙人多居海岛,据陈寅恪先生研究,天师道(正一道的前身)初期在滨海地区传播。阐教规矩森严,如重戒律的全真道,截教自由散漫,似正一道。
学者李建武提出不同意见:“将道教划分为全真道和正一道,那只是当时朝廷为便于管理的一种简便式划法,并不符合当时道教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元明道教派别林立,教义和道规纷繁复杂,决不只有两个道派。”换言之,阐教与截教都是全真与正一混融的道教,小说与现实对不上。
南极仙翁本是一颗星
有观众纠结于《哪吒2:魔童闹海》的神谱与《封神演义》不同,其实,《封神演义》的神谱本就是瞎编的。最高神鸿钧道人、通天教主不见于典籍,365位正神亦随手排列。阐教、截教何意,至今学界无共识。
学者朱越利指出,《封神演义》中的神仙根本不像神仙,他们“争勇斗狠”“喜怒形于色”,“甚至有严重的品德缺陷和性格弱点”,参与商周战争,只为名利,鸿钧道人都嘲笑他们是“儿女子”。
在《哪吒2:魔童闹海》中,争议最大的是无量仙翁,形似南极仙翁(即寿星),似“给传统信仰泼脏水”。这就忽略了,《哪吒2:魔童闹海》采取的是“镜像式改写”,将申公豹、敖丙等负面角色改写成正面人物,给哪吒等加入负面因素,相比于“新瓶装旧酒”,正反互换拓展了视角,带来全新体验。应鼓励创作中的大胆尝试。
况且,南极仙翁的形象也是层积而成,据学者刘宗迪、郭佳钩沉,他最早只是一颗亮星,但高度低,中原难看到,只在春分、秋分前后见于正南方。仲秋后此星出现,正赶上秋尝庆典,人们向群神和祖先献上新获果实,祈求长寿,故称其寿星。重阳节即从上古秋尝习俗而来。
从宋代起,人们开始画寿星图互赠,虽将其人格化,却故事单一,寿星的形象并不生动。《哪吒2:魔童闹海》则别开生面,一句“天元鼎碎了,我怎么向师父交代”,道尽入魅之深,又不乏呆萌。
延续传统靠再创作,而非重复。为原汁原味,封闭创新空间,反而会扼杀传统。不再变化的是死哪吒,不断变化的才是真哪吒。
“从来生死都看淡,专和老天对着干。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爷成魔不成仙。”
曾轰动一时的“魔童”哪吒卷土重来,今年春节档中,《哪吒2:魔童闹海》已荣登中国影史第一。
与《哪吒1:魔童降世》一样,《哪吒2:魔童闹海》也依据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部分章节,进行了再创作,试图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相接,以释放传统文化的活力。这一策略被较多观众认同,在豆瓣上,有网友称:“好看到超出预期,打破了对‘哪吒闹海’神话传说的既定想象,为故事塑造了符合时代的全新内核。”
也有观众提出批评,认为修改尺度太大,致内部逻辑难自洽,部分幽默的格调不高,成了披着传统外衣的西方玄幻片,有网友甚至指责它“破坏了传统文化”。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创新应有包容心,不必过甚其词。《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曾弑父,因败在燃灯道人的三十三天黄金宝塔下,被迫收手,大大突破了儒家的底线。如前人上纲上线、痛加删改,今人也就无法看到这些精彩内容,又该怎么保护传统文化?
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传统也应与时俱进。况且,哪吒的传统就是善变——从初期的相貌丑恶、动辄发怒,到后来的顽皮孩童,有落差。《哪吒2:魔童闹海》对哪吒的重新刻画符合传统,指责它“破坏传统文化”,说明对哪吒形象变迁史缺乏了解。本文试予梳理。
哪吒的脾气本来就不好
据学者任婧在《从无名氏到大英雄》中钩沉,哪吒之父是吠室罗伐那,最早出现在古印度文献《阿闼婆吠陀》中,无神格,或是入侵的雅利安人对当地土著的称呼。随着二者文化融合,吠室罗伐那被雅利安化。
公元前6世纪初,古印度诸部落纷纷变成国家,各造“经书”以自立,多提到吠室罗伐那,但编出故事不尽同,他成了北方之神、财神、月亮神,有了儿子那罗俱波罗(即哪吒)。
吠室罗伐那相貌奇丑,“他有三条腿,身躯庞大,头部粗壮,下巴宽大,八颗獠牙,胡须是绿色的,耳朵像长矛一样,面色发红。他的胳膊一短一长,皮肤是红色/黄色的,看起来很吓人”。
佛教兴起后,将吠室罗伐那和哪吒收入,吠室罗伐那成北方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哪吒则是“药叉大将”“鬼神王”,跟随父亲护持佛法,平时帮托塔,每月“二十一日,是哪吒与父王交塔日”。
爹难看,儿子也寒碜。唐不空译《毗沙门仪轨》中,哪吒“手捧戟,恶眼向四方”,直到元杂剧《盆儿鬼》中,仍称“也恰便似个追人魂黑脸哪吒”。哪吒的脾气不好,佛经中常提到“愤怒哪吒”。
学者杨斌《全球史的九炷香》指出,哪吒带有古埃及因素:埃及有两个莲花品种(其实是睡莲),即白莲与蓝莲,蓝莲夜晚闭合入水,晨出水盛开;白莲夜晚开放。古埃及人因而相信莲花可令人复活,法老的木乃伊边多置莲花。
古埃及人最早绘出莲花儿童的图形,传向中东、古印度,继而进入中国,所以哪吒死后复生,并用莲花、荷叶与藕组成新身体。
哪吒的职位节节高
历史上哪吒有三副模样:
一是敦煌莫高窟唐人绘《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图》中的哪吒,大头、牛眼、朝天鼻,肌肉发达,吠室罗伐那的负面基因肉眼可见。据学者宁稼雨、杨沫南在《哪吒闹海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中钩沉,1986年在辽宁省朝阳市出土辽代舍利石函,上刻哪吒屠龙,“哪吒方脸、凸目、挺鼻、环口,头戴火焰冠,身披甲衣,双腿盘坐祥云之上,左手托宝塔,右手呈指挥之势”,仍是“典型的佛教护法神形象”。
二是唐末郑綮著《开天传信录》中,哪吒成少年英雄,宁稼雨等称,美国沙可乐美术馆藏元代玉质浮雕饰环一枚,刻哪吒与龙在海中相斗,哪吒赤裸上身,身缠混天绫,手拿乾坤圈,与后世小说中的哪吒一样。
三是明朝书商余象斗编《南游记》,“哪吒出阵怎生打扮?但见头戴红花金紫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靴,左戴花花绣球,右插九节铜鞭,手用长枪,身骑红鬃白马,高声喝骂”。
三个形象长期并存。道教一直想收编哪吒,特别是明中叶起,道教影响力下降,靠扩充神仙体系吸引民众,加大了收编力度。
据学者罗俊在《符号学视野下中国古代哪吒形象的流变》中钩沉:元明之际《道法会元》最早将哪吒列为灵官(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有五百灵官之说),称“灵官性急,威胜哪吒,三头九目,变化通灵”,位列马胜、陈大年、朱僧奇三灵官元帅之下;明代徐道编《历代神仙通鉴》时,哪吒已与托塔李天王并列;明后期,哪吒升任中坛元帅,有了专经,即《中坛元帅真经》。
终于被改成本土娃
道教为何重视哪吒?学者罗俊指出:“道教神祇中的神仙大多为成年男子或女子,孩童样貌实属罕见。”“哪吒神孩童的样貌为道教神祇中独特的存在。”
哪吒的师父本是如来佛祖,曾帮哪吒复活,被改成太乙真人;哪吒原本兵器是塔、戟、金刚杖等,改成混天绫、乾坤圈、火尖枪、风火轮、金砖、阴阳剑等法宝;哪吒本是屠龙,宋初法贤译《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中称“以难陀、乌波难陀二龙而为络腋(僧服,一般是从左肩头到右腋下斜披一块布),得叉迦龙以为腰绦”,改成打死龙王三太子,抽筋给父亲李靖束甲;原本是哪吒拜佛不拜父,佛将佛塔交给哪吒之父,让哪吒见塔即拜,改成哪吒欲弑父,燃灯道人用佛塔打败了他……
改动中遇到的最大麻烦是:传统中国文化重孝,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宋代苏辙写诗“北方天王有狂子”,称哪吒是“狂子”。为绕开困境,《封神演义》一边采用“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旧传说,一边加入新情节:哪吒死后,托母亲建庙复活肉身,父亲李靖却将其摧毁,复活失败,哪吒一怒之下,决定弑父。
据宁稼雨、杨沫南钩沉,《封神演义》加入哥哥木吒劝阻的情节,木吒称哪吒大逆不道,哪吒一金砖打倒他,又被文殊广法天尊暴揍,假装与父亲和解。可出了洞,继续追杀李靖,终被燃灯道人制服。文殊广法天尊、燃灯道人也是从佛教中改过来的,原型是文殊菩萨、燃灯菩萨。
层层铺垫,将哪吒残忍(无故屠龙)、不孝等原则性问题,轻描淡写成小孩心性,实现了本土化。
李靖成神更离奇
《封神演义》已退让,可按当时价值标准,哪吒仍有硬伤。
清代京剧《陈塘关》另辟蹊径,据学者宁稼雨、杨沫南钩沉,龙王与李靖在天庭对峙时,越说越气,“抽冷子就是一羊头,李靖连忙往旁边一闪,敖光使的力猛,往前一撞没有冲着,身形无主,只听‘咕咚’栽倒在地,就势儿躺在地下装起死儿来了”。龙王是受害者,没必要装死,这段不合理的剧情意在逗笑观众,转移关注点。
李靖成神更无厘头。李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哥哥名李端,字药王,他的字是药师(药师琉璃光佛的简称),可见李父崇佛,李靖却成道教神祇。
据学者沈文凡等钩沉,李靖成神始于天宝四年(745年),安禄山称,伐契丹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秦皇岛市),梦见名将李靖、李勣“求食”,唐玄宗特许立庙,上祭时,梁上竟生出灵芝。
唐代李复言在《续玄怪录》中,记李靖替龙行雨。古代遇旱灾、蝗灾、瘟疫等,皇帝必责地方官求雨、禳灾不虔诚,予以惩罚。故地方官见神就拜,蒙上就当成灵验。河南滑县有李靖庙,旁有水井,“疾而饮之者,立享其安”,传说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大疫,“民走庙恳祷,病者绝少”。
《太平广记》记,李靖旧居后被李林甫占用,卜者说,李林甫将享19年富贵。入住后,李林甫一路高升,有人献一匹高头好马,可大门略矮,无法通过,便下令将其拆掉,屋瓦中竟窜出上千条蛇。不久,李林甫家产被籍没,果然只住了19年(此处有误,李林甫去世后才遭籍没)。
这些灵验传说叠加起来,李靖成了神。
小说和现实对不上
《封神演义》中经不起推敲的细节太多,古代读者深知:小说就是小说,有趣最重要。今天许多读者反而不断追问主题是什么。
著名学者胡文辉在《〈封神演义〉的阐教和截教考》中提出:《封神演义》是一部“谤书”,阐教攻击截教,实为全真道攻击正一道。明代正一道得皇家重视,全真道受压制,全真道“较为高雅,较合士大夫的口味”,正一道侧重符篆,道术较鄙俗,属形而下一类,被全真道攻击为“左道之术”“幻术”。
胡文辉的证据是:全真道受佛教影响大,小说中阐教仙人多缘佛入道,如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燃灯道人、惧留孙、慈航道人等,原型都来自佛教。小说中截教仙人多三眼,如闻仲、吕岳、温良、马善、罗宣等(在《封神演义》中,阐教的杨戬并非三眼),三眼源自“巴蜀氐羌鬼族”信仰,张道陵创“五斗米道”(正一道的前身)时吸收了当地文化。
胡文辉还认为,在《封神演义》中,阐教仙人多居山岳(全真教创于终南山),截教仙人多居海岛,据陈寅恪先生研究,天师道(正一道的前身)初期在滨海地区传播。阐教规矩森严,如重戒律的全真道,截教自由散漫,似正一道。
学者李建武提出不同意见:“将道教划分为全真道和正一道,那只是当时朝廷为便于管理的一种简便式划法,并不符合当时道教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元明道教派别林立,教义和道规纷繁复杂,决不只有两个道派。”换言之,阐教与截教都是全真与正一混融的道教,小说与现实对不上。
南极仙翁本是一颗星
有观众纠结于《哪吒2:魔童闹海》的神谱与《封神演义》不同,其实,《封神演义》的神谱本就是瞎编的。最高神鸿钧道人、通天教主不见于典籍,365位正神亦随手排列。阐教、截教何意,至今学界无共识。
学者朱越利指出,《封神演义》中的神仙根本不像神仙,他们“争勇斗狠”“喜怒形于色”,“甚至有严重的品德缺陷和性格弱点”,参与商周战争,只为名利,鸿钧道人都嘲笑他们是“儿女子”。
在《哪吒2:魔童闹海》中,争议最大的是无量仙翁,形似南极仙翁(即寿星),似“给传统信仰泼脏水”。这就忽略了,《哪吒2:魔童闹海》采取的是“镜像式改写”,将申公豹、敖丙等负面角色改写成正面人物,给哪吒等加入负面因素,相比于“新瓶装旧酒”,正反互换拓展了视角,带来全新体验。应鼓励创作中的大胆尝试。
况且,南极仙翁的形象也是层积而成,据学者刘宗迪、郭佳钩沉,他最早只是一颗亮星,但高度低,中原难看到,只在春分、秋分前后见于正南方。仲秋后此星出现,正赶上秋尝庆典,人们向群神和祖先献上新获果实,祈求长寿,故称其寿星。重阳节即从上古秋尝习俗而来。
从宋代起,人们开始画寿星图互赠,虽将其人格化,却故事单一,寿星的形象并不生动。《哪吒2:魔童闹海》则别开生面,一句“天元鼎碎了,我怎么向师父交代”,道尽入魅之深,又不乏呆萌。
延续传统靠再创作,而非重复。为原汁原味,封闭创新空间,反而会扼杀传统。不再变化的是死哪吒,不断变化的才是真哪吒。
本文链接:不断变化才是真哪吒http://www.llsum.com/show-6-13694-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重温旧书承载的文化与情感
下一篇: 唐诗中的“悠长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