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八十回后的内容就是一个超级谜团,无数学者、读者试图揭秘,由此衍生的不同红学流派,让人眼花缭乱,但谜题至今难有定论。广为流行的程伟元、高鹗的续作,虽然弥补了“红楼未完”的遗憾,却因为思想观念、文采气质与前八十回差异较大,也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也因此,很多读者都很好奇:曹雪芹构思中的《红楼梦》真正结局是什么样的?或者说,《红楼梦》是否存在一个完整的版本与明确的结尾呢?
脂砚斋和畸笏叟的“剧透”
从目前可查的资料来看,不论《红楼梦》最初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曹雪芹(在学术界作者尚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还是认为作者就是曹雪芹),《红楼梦》应该是有完整版的,最起码八十回后的草稿本是存在的。只可惜后来由于某些原因,书稿遗失了。
佐证这一看法,至少有两点证据:其一,《红楼梦》伏笔很多,各个回目里深藏的“草蛇灰线”,能有“伏延千里”的效果。特别是第五回写书中女性角色的判词和曲子的相关文字,都对应人物的最终命运。很难想象在书稿未完的情况下,曹雪芹能把各种伏笔设置得那么好。从创作思维来看,他应该也是先确定了全书的故事大纲与人物命运,才不断完善伏笔、判词、曲子的文字细节,让其形成闭环的逻辑,没有明显的破绽。
其二,脂砚斋与畸笏叟写了不少批注,其中有些文字简直就是“剧透”。他们对书中人物命运的“预测”,应当是“先画靶、再射箭”,在知道结局的前提下才写下点评。比如,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里,畸笏叟就留下“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事,故有是批”这样的文字。可见,《红楼梦》本来的结局就是抄家、败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还有在狱神庙这一场景展开的情节,显然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绝不可能是程伟元、高鹗笔下的“兰桂齐芳”故事。至于脂批的“剧透”内容更多,甚至还能直接干涉曹雪芹的创作,在秦可卿的故事里,脂砚斋“命芹溪删去”,原来“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故事被改成现在这个样子。
由此便衍生出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哪些人可能读过完整版《红楼梦》?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关键读者,或许对于破解《红楼梦》结局之谜,也能有所帮助。从上述分析来看,基本可以确定,脂砚斋和畸笏叟是读过《红楼梦》完整版的,甚至有可能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直接影响了曹雪芹的思路。可惜,脂砚斋与畸笏叟的身份也是未解之谜,甚至他们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学术界也存在不小的争议。目前只能确定他们与曹雪芹关系很近,可能是曹雪芹的继父(刘梦溪说),也可能是与曹雪芹很熟悉的一位家族里的女性(周汝昌说)。
高鹗“破绽”之大猜想
除了曹雪芹的亲近之人,可能还有谁看过完整版《红楼梦》?在此,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当然,也需要剥丝抽茧的分析:程伟元、高鹗的可能性很大。
程伟元在《红楼梦》(程甲本)开篇写了一段热情洋溢的序言,信息量很大: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收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
这段文字有几个关键信息:首先,程伟元并不认为《红楼梦》原作者一定是曹雪芹,至少不全是曹雪芹一人所写,能肯定的是曹雪芹扮演了删改、润色书稿的关键角色。再者,程伟元所知的《红楼梦》完整版有一百二十回,但市场流行本只有八十回,他花很多钱才买到了十多回的残卷。最值得注意的是,程伟元在拿到相对完整的版本后,又叫上好友高鹗,对书稿进行修改,由此《红楼梦》才有了一个清晰的结局。他还颇具营销眼光,不忘在序言里呼吁读者们都来看他和高鹗修订后的完整版《红楼梦》。
如果说程伟元是一个成功的书商,高鹗就是一个横跨仕途、文学两界的书生。与当时那些热衷于权术的官员不同,高鹗虽然也一度官至内阁中书,但他的心思也没少放在读圣贤书、做道德文章上,而且在考上进士之前,也算一个比较有浪漫情怀的文人。但他也不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他在仕途经济上显然是有较强企图心的。其实,高鹗是当时不少“学而优则仕”的文人的典型,他们的现实身份更像《红楼梦》中的贾政式的角色,但心里却住着怡红院里的贾宝玉。在白天的朝堂上,他们人情练达,世故沉稳,但在夜深人静、独居书斋时,又幻想远离俗务、回归纯然。
或许,正是在这样复杂的心理下,高鹗修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时,采用了某些非常奇特的做法。多数读者都认为高鹗文笔远不如曹雪芹,思想境界更是相距甚远,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在我反复阅读八十回后的内容后,越读越觉得怪异:高鹗也算是当时学富五车的学者,文学功力也算深厚,但他在后四十回里展现的低级错误之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而且,高鹗很多偏离曹雪芹原意的地方,属于南辕北辙,一般的续书或修订者,固然做不到与原书思路一致,但几乎处处对立的情况也很少。
这不禁让我怀疑,高鹗是否是刻意为之。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高鹗是不是在故意“高级黑”,从而达到自己某些特殊的目的呢?打个比方,就像考试答题,答得都对固然很难,但几乎都答错显然也是不容易的,能绕开所有正确答案,不就等于答题人知道正确答案吗?高鹗就是这样的答题人,他或许在心里很清楚曹雪芹的想法,甚至也是认同他的,但在现实的环境下,为了让《红楼梦》顺利出版,进而得到广泛传播,就不得不把《红楼梦》修改成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样子。通过美化曹雪芹原本设定的悲剧结局来保护《红楼梦》,或许是当时高鹗、程伟元的唯一选择。
从这个逻辑上推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很多奇怪内容就能理解了。比如,在高鹗笔下,有丫鬟柳五儿的情节,但柳五儿在前八十回已经死了。让死人复活,是非常低级的错误,高鹗的人物安排基本是清晰的,应该不会记错。但是,如果这是高鹗刻意为之的结果,道理就讲得通了:故意呈现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引导”读者由此深入思考,让人们看出自己的良苦用心。
与之类似的细节还有不少。比如,高鹗写宝玉与宝钗要结婚时,有这样的文字,来形容宝钗的美貌:
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只见她盛妆艳服,丰肩软体......论雅淡似荷粉露垂,看娇羞真是杏花烟润了。(《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此处,高鹗直接用蒲松龄写胡四姐外貌的原话,“荷粉露垂,杏花烟润”。《聊斋志异》的原话是“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胡四姐虽然是狐狸精,却有情有义,而且热衷走仕途经济,这跟宝钗还真有点像。但用写狐狸精的文字来形容宝钗这样的大家闺秀,确实有些埋汰她了,高鹗为何要让宝钗“人设崩坏”?这类细节会不会是高鹗通过“高级黑”来隐晦表达对清朝专制统治的嘲讽呢?若真如此,高鹗在本质上与曹雪芹就是同路人,只是囿于现实环境,他只能表现得很世故。
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很值得留意:高鹗在八十回后每回开头常用“且说”二字,而曹雪芹喜欢用“话说”。前八十回里基本都是“话说”开头,第八十一回突然是“且说”,一个简单的用词习惯,就说明从这里开始不是曹雪芹写的。这个开头差异,高鹗不太可能不注意,可能也是在明示读者——注意了,从这里开始就不是曹雪芹写的了。毕竟,一般来说,如果修订者真的想模糊原作与续作的边界,是不太可能忘记抹去开头这么明显的差异化表达的。这恐怕只能解释为高鹗的刻意表达。
还有两位挚友
在脂砚斋、畸笏叟、程伟元、高鹗之外,见过《红楼梦》完整版的人,或许还有敦敏、敦诚兄弟。这两人是清朝宗室,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他们也喜欢吟诗写文,算是曹雪芹的挚友。敦诚写过一首《寄怀曹雪芹》: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以绝,且著临邛犊鼻裈。爱君诗笔有才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罗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其中有不少典故,是颇有信息量的细节,如王猛扪虱谈天下、冯谖弹铗而歌,这都是说曹雪芹很有才气,而且有些怀才不遇。“蓟门落日”“黄叶村”等文字,则说明了曹雪芹的居住地,后来学者确定曹雪芹住在北京西山附近,这首诗也算一个佐证。更重要的是,敦诚是知道曹雪芹在写书的,而且是将写书当成生命的寄托。虽然我们不能由此得出敦敏、敦诚一定看到过《红楼梦》原稿的结论,但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他们作为后世所知的曹雪芹为数不多的挚友,了解《红楼梦》的创作全过程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他同时期文人。因此,敦敏、敦诚可以被纳入“可能见过《红楼梦》完整版”的名单。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八十回后的内容就是一个超级谜团,无数学者、读者试图揭秘,由此衍生的不同红学流派,让人眼花缭乱,但谜题至今难有定论。广为流行的程伟元、高鹗的续作,虽然弥补了“红楼未完”的遗憾,却因为思想观念、文采气质与前八十回差异较大,也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也因此,很多读者都很好奇:曹雪芹构思中的《红楼梦》真正结局是什么样的?或者说,《红楼梦》是否存在一个完整的版本与明确的结尾呢?
脂砚斋和畸笏叟的“剧透”
从目前可查的资料来看,不论《红楼梦》最初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曹雪芹(在学术界作者尚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还是认为作者就是曹雪芹),《红楼梦》应该是有完整版的,最起码八十回后的草稿本是存在的。只可惜后来由于某些原因,书稿遗失了。
佐证这一看法,至少有两点证据:其一,《红楼梦》伏笔很多,各个回目里深藏的“草蛇灰线”,能有“伏延千里”的效果。特别是第五回写书中女性角色的判词和曲子的相关文字,都对应人物的最终命运。很难想象在书稿未完的情况下,曹雪芹能把各种伏笔设置得那么好。从创作思维来看,他应该也是先确定了全书的故事大纲与人物命运,才不断完善伏笔、判词、曲子的文字细节,让其形成闭环的逻辑,没有明显的破绽。
其二,脂砚斋与畸笏叟写了不少批注,其中有些文字简直就是“剧透”。他们对书中人物命运的“预测”,应当是“先画靶、再射箭”,在知道结局的前提下才写下点评。比如,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里,畸笏叟就留下“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事,故有是批”这样的文字。可见,《红楼梦》本来的结局就是抄家、败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还有在狱神庙这一场景展开的情节,显然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绝不可能是程伟元、高鹗笔下的“兰桂齐芳”故事。至于脂批的“剧透”内容更多,甚至还能直接干涉曹雪芹的创作,在秦可卿的故事里,脂砚斋“命芹溪删去”,原来“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故事被改成现在这个样子。
由此便衍生出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哪些人可能读过完整版《红楼梦》?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关键读者,或许对于破解《红楼梦》结局之谜,也能有所帮助。从上述分析来看,基本可以确定,脂砚斋和畸笏叟是读过《红楼梦》完整版的,甚至有可能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直接影响了曹雪芹的思路。可惜,脂砚斋与畸笏叟的身份也是未解之谜,甚至他们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学术界也存在不小的争议。目前只能确定他们与曹雪芹关系很近,可能是曹雪芹的继父(刘梦溪说),也可能是与曹雪芹很熟悉的一位家族里的女性(周汝昌说)。
高鹗“破绽”之大猜想
除了曹雪芹的亲近之人,可能还有谁看过完整版《红楼梦》?在此,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当然,也需要剥丝抽茧的分析:程伟元、高鹗的可能性很大。
程伟元在《红楼梦》(程甲本)开篇写了一段热情洋溢的序言,信息量很大: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收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
这段文字有几个关键信息:首先,程伟元并不认为《红楼梦》原作者一定是曹雪芹,至少不全是曹雪芹一人所写,能肯定的是曹雪芹扮演了删改、润色书稿的关键角色。再者,程伟元所知的《红楼梦》完整版有一百二十回,但市场流行本只有八十回,他花很多钱才买到了十多回的残卷。最值得注意的是,程伟元在拿到相对完整的版本后,又叫上好友高鹗,对书稿进行修改,由此《红楼梦》才有了一个清晰的结局。他还颇具营销眼光,不忘在序言里呼吁读者们都来看他和高鹗修订后的完整版《红楼梦》。
如果说程伟元是一个成功的书商,高鹗就是一个横跨仕途、文学两界的书生。与当时那些热衷于权术的官员不同,高鹗虽然也一度官至内阁中书,但他的心思也没少放在读圣贤书、做道德文章上,而且在考上进士之前,也算一个比较有浪漫情怀的文人。但他也不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他在仕途经济上显然是有较强企图心的。其实,高鹗是当时不少“学而优则仕”的文人的典型,他们的现实身份更像《红楼梦》中的贾政式的角色,但心里却住着怡红院里的贾宝玉。在白天的朝堂上,他们人情练达,世故沉稳,但在夜深人静、独居书斋时,又幻想远离俗务、回归纯然。
或许,正是在这样复杂的心理下,高鹗修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时,采用了某些非常奇特的做法。多数读者都认为高鹗文笔远不如曹雪芹,思想境界更是相距甚远,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在我反复阅读八十回后的内容后,越读越觉得怪异:高鹗也算是当时学富五车的学者,文学功力也算深厚,但他在后四十回里展现的低级错误之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而且,高鹗很多偏离曹雪芹原意的地方,属于南辕北辙,一般的续书或修订者,固然做不到与原书思路一致,但几乎处处对立的情况也很少。
这不禁让我怀疑,高鹗是否是刻意为之。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高鹗是不是在故意“高级黑”,从而达到自己某些特殊的目的呢?打个比方,就像考试答题,答得都对固然很难,但几乎都答错显然也是不容易的,能绕开所有正确答案,不就等于答题人知道正确答案吗?高鹗就是这样的答题人,他或许在心里很清楚曹雪芹的想法,甚至也是认同他的,但在现实的环境下,为了让《红楼梦》顺利出版,进而得到广泛传播,就不得不把《红楼梦》修改成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样子。通过美化曹雪芹原本设定的悲剧结局来保护《红楼梦》,或许是当时高鹗、程伟元的唯一选择。
从这个逻辑上推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很多奇怪内容就能理解了。比如,在高鹗笔下,有丫鬟柳五儿的情节,但柳五儿在前八十回已经死了。让死人复活,是非常低级的错误,高鹗的人物安排基本是清晰的,应该不会记错。但是,如果这是高鹗刻意为之的结果,道理就讲得通了:故意呈现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引导”读者由此深入思考,让人们看出自己的良苦用心。
与之类似的细节还有不少。比如,高鹗写宝玉与宝钗要结婚时,有这样的文字,来形容宝钗的美貌:
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只见她盛妆艳服,丰肩软体......论雅淡似荷粉露垂,看娇羞真是杏花烟润了。(《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此处,高鹗直接用蒲松龄写胡四姐外貌的原话,“荷粉露垂,杏花烟润”。《聊斋志异》的原话是“荷粉露垂,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胡四姐虽然是狐狸精,却有情有义,而且热衷走仕途经济,这跟宝钗还真有点像。但用写狐狸精的文字来形容宝钗这样的大家闺秀,确实有些埋汰她了,高鹗为何要让宝钗“人设崩坏”?这类细节会不会是高鹗通过“高级黑”来隐晦表达对清朝专制统治的嘲讽呢?若真如此,高鹗在本质上与曹雪芹就是同路人,只是囿于现实环境,他只能表现得很世故。
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很值得留意:高鹗在八十回后每回开头常用“且说”二字,而曹雪芹喜欢用“话说”。前八十回里基本都是“话说”开头,第八十一回突然是“且说”,一个简单的用词习惯,就说明从这里开始不是曹雪芹写的。这个开头差异,高鹗不太可能不注意,可能也是在明示读者——注意了,从这里开始就不是曹雪芹写的了。毕竟,一般来说,如果修订者真的想模糊原作与续作的边界,是不太可能忘记抹去开头这么明显的差异化表达的。这恐怕只能解释为高鹗的刻意表达。
还有两位挚友
在脂砚斋、畸笏叟、程伟元、高鹗之外,见过《红楼梦》完整版的人,或许还有敦敏、敦诚兄弟。这两人是清朝宗室,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他们也喜欢吟诗写文,算是曹雪芹的挚友。敦诚写过一首《寄怀曹雪芹》: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扬州旧梦久以绝,且著临邛犊鼻裈。爱君诗笔有才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罗倒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其中有不少典故,是颇有信息量的细节,如王猛扪虱谈天下、冯谖弹铗而歌,这都是说曹雪芹很有才气,而且有些怀才不遇。“蓟门落日”“黄叶村”等文字,则说明了曹雪芹的居住地,后来学者确定曹雪芹住在北京西山附近,这首诗也算一个佐证。更重要的是,敦诚是知道曹雪芹在写书的,而且是将写书当成生命的寄托。虽然我们不能由此得出敦敏、敦诚一定看到过《红楼梦》原稿的结论,但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他们作为后世所知的曹雪芹为数不多的挚友,了解《红楼梦》的创作全过程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其他同时期文人。因此,敦敏、敦诚可以被纳入“可能见过《红楼梦》完整版”的名单。
本文链接:谁可能见过完整的《红楼梦》?http://www.llsum.com/show-6-12898-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向海寻路,凭洋问途:海洋塑造的人类文明史
下一篇: 旧京私家园林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