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班级育人工作遇到的挑战
受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因素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抑郁风险高于成年人群体,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社会性难题,已经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到中小学生群体,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趋势,并且很多问题具有共性。例如,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孤独感凸显、真实情感体验剥夺、意义感和价值感缺失、手机或网络使用成瘾、对未来感到迷茫焦虑等。
面对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健康问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备受社会、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关注的教育模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与提升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教育性、发展性与预防性。主题班会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开展方式。但传统的主题班会以校庆、节日、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为重,以理论阐述、文娱表演、参观访问、辩论等形式为主,重道德认知,轻情感体验,重外在灌输,轻自主建构,使得传统班会无法很好地适应现阶段中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在主题班会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与知识等元素,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导与支持学生度过当下面临的发展困难与挑战,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探索。
团体心理辅导与主题班会结合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成员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关心的主题,通过练习、分享、讨论、反馈等人际互动,获得新知识、接纳自己、了解他人,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增进心理健康及提升生活适应能力的过程。它是一种体验式的、参与式的、互动式的、合作式的有效学习方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很好地与主题班会结合,面向班级全体学生开展,这种结合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首先,班级是一个团体,具有团体的特点与功能。班级成员彼此间相互影响,成长过程中面临共性问题与挑战,具有共同的班级发展目标,很容易达成共识;班级符合团体动力学特点,可以依据班级群体氛围、群体成员间关系,以及班主任、班干部的领导风格等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主题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和优势。
其次,在体验、参与、互动中多维度理解学生,育人工作才更有实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谈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深度参与体验、积极互动与分享,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并灵活应用于生活与实践中。团体中每个成员既是求助者也是助人者,通过团体多视角开展学习,获得理论、实践、体验等多重反馈,可以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真正提升育人实效。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要回归真实成长环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效度。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中,把环境想象成一个鸟巢状的结构,包括家庭、学校等日常生活场所以及这些场所之外的更大空间和环境,这些环境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脱离日常生活、学习环境,学生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与发展,咨询室里的心理辅导在生态效度和覆盖面上都受到很大限制。将心理团体辅导与主题班会结合,充分利用团体辅导技术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群体环境中参与、体验、互动,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效度。
最后,班主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学生是在班级接受教育、开展学习活动的,班主任是学校里陪伴学生时间最长、最了解学生的人,也是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班主任每周都有专门的主题班会时间,可以依据对学生的了解,设置更具有针对性的班会内容,也可以依据班级情况随时调整班会目标与开展方式。因此,跟心理教师相比,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课时优势、针对性优势、时效性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小学主题班会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集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技术,与主题班会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主题班会,要从主题选择、目标设定、形式选择、步骤与流程安排等方面具体设计。
主题选择。设计班会前,需要确定班会的主题。确定班会主题要考虑三个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班级学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是什么?他们是哪个年龄段的,有什么特点?这样选题才会更贴合学生,才会更受学生欢迎。具体而言,心理主题班会的主题选择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依据学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来选择。班会主题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不同议题。
作为不同学段的起始年级,一年级、初一、高一学生都面临入学适应问题、学习习惯养成问题,但是不同学段适应问题侧重点不同。一年级侧重幼升小后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准备等,初一、高一侧重学习内容及难度适应、自主管理与时间规划等。
中段已经适应新学校的生活与学习节奏,此时将面临自我认识、同伴关系、情绪调控、学业提升等议题。小学中段侧重同伴关系和情绪认识与表达等;初中中段侧重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克服自卑提升自信、情绪正确表达与调控、学业困难以及手机、游戏成瘾等;高中中段侧重异性交往、恋爱关系、价值判断、公平公正、生命与意义等。
高段侧重青春期教育、衔接适应、规划选择、挫折压力等。小学高段进入青春期前期,学生们对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感到好奇,出现男女形象问题,以及小初衔接等问题;初中高段面临人际、学业等方面的成功与失败问题,面临普高与职校的选择和初高衔接等问题;高中高段面临人生中颇为重要的考试——高考,会承受更多挫折与压力,面临成功与失败,要进行生涯规划与选择等问题。
二是依据某些突发事件临时选择主题。班会主题的选择还可依据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临时突发事件或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选择,这些事件对学生或老师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冲击。在遇到这些问题时,班主任要抓住自然班级环境中的教育契机,及时开设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予以解决,减少后续工作的压力。临时涉及的主题包括,学生之间打架、冲突、欺负、起绰号、不合作、孤立排挤,以及作业拖延、课堂发言起哄、比赛输赢、破坏规则、对老师不尊重,等等。
目标设定。目标的设定需要遵循四项依据及“三性”原则。
目标确定要遵循教育教学理论、政策与时代背景、班级学生群体发展特点、班级现状等四项依据。教学理论在班会课设计中起到方向引领作用,是课程设计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教育理论或理念。时代背景依据是指不同时代背景下存在的特殊问题,国家所关注的学生发展关键内容及制定的相关政策也不同。例如,手机、游戏成瘾问题等就是当今时代面临的新问题。班级作为一个团体,其团体特点是目标设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需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大脑、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与社会性等发展特点,及其班级群体当前的想法、习惯、情绪、行为等特点。即便同一个主题,特点不同,其目标设置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设置出更有针对性的目标。
目标设定需遵循“三性”原则,可以确保设定的目标较为科学、合理。首先,遵循问题共性原则。班会是面向全班学生的,而非个别学生。班级出现的众多问题中,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既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因此,目标确定要关注班级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适宜全班大部分学生的团体目标。其次,遵循目标可操作性原则。目标是班会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可操作性的目标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让学生更能捕捉。同时,目标是具体、量化的,让教师更好测量与评价。最后,遵循目标层次性原则。无论年龄大小,都会面临自我认识、情绪调适、人际关系、学会学习、生涯规划、生活和社会适应等问题。但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侧重主题不同,同一个主题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在设计班会时,既要考虑不同年级相同内容的延续性与层次性,也要考虑不同主题内容的系统性与拓展性。
形式选择。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活动或游戏、心理故事、心理小调查、心理绘本阅读等,依据学生发展特点及其主题设置,灵活采用适宜形式,可以让班会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团体讨论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团体或小组成员围绕一个共同话题,分享各自想法与建议,开展深入交流与探讨,既能形成一定的共识,又能集思广益,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加深与其他组员的情感沟通。讨论过程中成员要勇于面对彼此分歧甚至可能对立的看法,学会保持尊重与合作的态度,享受自我建议被接纳与认可的体验等。
角色扮演,则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件改编成心理情景剧,让学生把内在的心理冲突与矛盾、情绪困惑与体验等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孩子们看到、意识到,进而帮助学生获得心理成长。
心理活动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通过团体内一系列的人际交互、心理互动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旧的行为方式,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学习、交往和生活中的问题。
此外,心理绘本内容丰富、浅显易懂,形式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一种很好的主题班会教育载体,而且还可以弥补非心理专业的班主任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例如,《一片叶子落下来》可以用于探究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班会课教学等。
依据班会主题和内容的需要,将不同的形式灵活应用于班会的引入环节、问题提出环节、主体活动环节及课后延伸环节,无论在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性上,还是学生的体验性与实际获得上,都将会取得良好效果,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步骤与流程安排。团体心理辅导的步骤与流程大致包括引入、问题提出、主体活动、总结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主题与目标来开展,步骤与流程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迁移到主题班会课中。
第一,引入环节。引入环节的目的是打消学生因担心他人评价、被拒绝等带来的焦虑、害怕、拘束等心理压力,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此阶段一般进行5分钟。例如,班会课“如何怒不伤人”中,采用“击鼓传花猜猜猜”游戏引入,传到的同学,抽一张情绪卡片,用非言语姿态表演出来,让大家猜测,直到猜对再进行下一轮。
此阶段活动并非只是热热闹闹的游戏,而是跟主题相关的、有趣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读故事等多种形式。引入环节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整节课学生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第二,问题提出环节。问题提出环节,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班会课要面对或解决的问题。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提出班级成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引入环节引向活动主题,需选择某种恰当形式,将问题情境呈现出来,引发学生自我反思。时间大约10分钟。
问题提出环节可采用的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心理情景剧、心理游戏、影视片段、真实情境等。例如,一次班会中,教师以自己过生日为由给同学们分蛋糕吃,由于蛋糕很小,教师大小不等地分给了几位同学,成功激起学生不满,将公平这个问题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系列思考:什么是公平?如果被不公平对待怎么办?怎样才算公平呢?
第三,主体活动环节。此阶段大约20分钟,是辅导活动课中最重要的部分。“生生互动,解决问题”是这一阶段的重点与难点,分享、讨论、表达、练习、迁移、应用是本阶段活动的主要形式。该阶段要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体验与思考;鼓励班级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分享与交换,互相倾听,共同研讨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他人经验等灵活迁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实际中。这一阶段是具有实质性工作意义的阶段,活动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总结环节。总结环节是辅导活动的结束阶段,大约5分钟。教师在学生体验、思考和感悟的基础上,对课程主题进行深、透、精的加工,提升学生认识层次,对课程成效具有巩固和强化作用。若这一环节做得好,学生就愿意将自己所学应用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活动结束时,留下愉悦、激动、感慨、振奋等正向积极情绪,对今后的成长会起到重要作用。该阶段可以采取互留祝福、写愿望贴纸、放飞梦想气球等形式。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与主题班会的结合,是班主任管理班级、提升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发展的一种创新性的途径和方式。在主题班会设计和实施中,充分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特征和优势,挖掘团体力量,可以提升班级育人实效性。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徐杨
本文链接: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小学主题班会中的融合应用http://www.llsum.com/show-12-281-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敬畏大地:石崇拜与土地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