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慕群被誉为继潘玉良之后海外最重要的华人女性艺术家。
前不久,为纪念贺慕群诞辰100周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发现贺慕群”展览。本版邀请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江梅讲述她记忆中的贺慕群。
走纯艺术的道路
1996年,时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沈柔坚在巴黎见到贺慕群的画后非常喜欢,遂邀请她回国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此后,贺慕群开始了往返于巴黎、上海的两地生活。
2002年,上海美术馆为她举办了带有一定回顾性质的个展,对她从巴黎带回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的作品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很幸运,馆里安排我来策划这个展览。我不仅看到了贺慕群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作的丰富作品,还有幸与她成为忘年之交。
生活中的贺慕群朴素率真、言语不多。如果仅从朴素的外表看,会以为她是个不理世事的隐者。事实上,她的人生经历丰富,堪称传奇。随着交往的深入,我对贺先生的经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
1924年,贺慕群出生于浙江宁波。抗战爆发后,她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乱,全家逃到上海,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坚强的贺慕群为分担家庭的困难,白天到工厂做工赚钱,晚上则去夜校上课学画。
1950年,贺慕群远赴巴西,在圣保罗生活了十多年。在那里,她的绘画事业发展得不错,曾开班教绘画,还在巴西有名的画廊举办个展。
1965年,她正式移居巴黎。到巴黎后,贺慕群决定走自学成才的职业艺术家道路。巴黎的大茅舍学院是个倡导自由艺术的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几乎每天都到那里画素描、速写与写生。很快,勤奋而才华出众的贺慕群就在艺术家云集的巴黎画坛显山露水。1968年,她的油画《玩具系列》参加法国妇女沙龙展荣获了大奖。随后,她开始应邀到欧洲各国参加展览。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一位华裔艺术家的作品能在专业画廊和艺术机构里展出是很不容易的,而像贺慕群这样的女性艺术家能在竞争激烈的巴黎艺术界取得一席之地,更属不易。同在巴黎的前辈女画家潘玉良到她的工作室看了她的画后,说了这样的话:“妹妹啊,你走这样一条纯艺术的道路,以后会很苦。”但生性倔强的贺慕群还是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与孤独的艺术旅途。
忧郁的“玩具”
在巴黎,职业画家要靠卖画为生,而油画在当时很难卖,版画相对来说量大,价格也便宜许多,销路好些。贺慕群曾坦言,她是为了生活专门学习制作版画的。她的版画独树一帜,既保持了其油画浓郁厚实的具象表现之风,同时又具有版画简约概括的形式特点,成为其创作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类型。
1970年,因为在艺术上的优异表现,法国文化部专门分配给贺慕群一间画室。这间画室她一用就是三十多年,其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间不大的画室中诞生的。
37年的巴黎岁月,是贺慕群艺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虽然在艺术思想上受到巴黎自由之风的影响,但她在绘画创作上并不跟风所谓的时尚潮流,而是抱朴守静、回归心灵。她以浓郁的色彩、简约率性的具象表现手法来描绘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与场景,以诚挚与关爱之心来看待它们。无论是人物、静物还是风景,都于静穆中散发出一种特殊的生动和内在的力量。
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玩具系列》是贺慕群的早期代表作。我隐约觉得,其中似乎深藏着画家最温柔、忧伤的内心独白。从风格上来看,《玩具系列》完全是表现主义的,人物虽然是画面的主角,但大多不露五官,也没有具体的刻画,仅仅是一些由单纯浓重的色块构成的身影,浓浓的亲情弥漫其间,又带着些苦涩与忧郁。
在贺慕群一生的创作中,《玩具系列》系列属于奇崛之作,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这些兼具强烈的现代感和个人心理色彩的视觉形象,即使放到现代美术史的序列中,也是非常有分量的。
在此后表现人物的作品中,贺慕群所画的大部分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她自己的形象也时常出现在画面中。她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他们,人物虽简练概括,造型却是严谨结实、充满力量感的。这些作品的色彩依然浓郁,色调却变得细腻柔和。在她的大幅油画代表作《无题》中,三个背对观众的强壮工人在合力转动一个巨大的轮轴,黑色的轮轴与棕色的人物背影以及米色的底子,令画面具有一种阳刚的力量和稳重、鲜明的视觉效果。
贺慕群笔下不同状态下的自画像,生动地勾勒出她在巴黎奋斗的真实情状。她画创作时的自己,画买面包的自己,画裁衣的自己,也画夜晚在灯下思索的自己、看书的自己……她画中的女性是孤独、寂寞的,也是自足、自强的。
画出内心的风景
1980年以后,贺慕群创作的静物画开始多起来,她身边各种起眼或不起眼的零碎物品皆可入画,衣服、雨伞、尺子、烟缸、书本、面包……甚至画室里的画作都会以静物的方式出现在画面上。面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她用浓郁的色彩和高度凝练的手法来表现它们,这些物品在画面上往往占据着超大的位置,甚至充满整个画面空间,具有强烈的视觉扩张力。她笔下那些最普通的苹果、香蕉、梨、茄子、青椒、南瓜、大葱、莲蓬……都能让观众在欣赏中获得对生活和生命的朴素理解与超越。
在《花木系列》中,贺慕群画的虽然是人工栽培或养育的盆景、瓶花,但粗率有力的用笔、浓重的色彩以及构成主义的画面形式,呈现的是一派充满生命力的视觉景致。为了构图与色彩的平衡,贺慕群有时会根据需要在画面上添加一些色块和符号,看上去似乎和描绘对象没有什么关系,却令画面变得丰富而充实,甚至增添了某种难以言表的生动和神秘感。
风景画在贺慕群的创作中并不多,却别有风味。乡村的宁静与素朴,通过老树、竹凳、木头梯子、农舍,以及蓝色的天空、橘黄与赭石的温暖色彩表现出来。她的风景中没有人物,也没有鸡鸣狗吠,一切生命仿佛都处于熟睡之中,显得如此静谧又如此的不真实,像是在梦中。贺慕群笔下的风景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她内心的风景。
这些风景画大多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期,当时已过古稀之年的贺慕群显然开始产生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1996年,她的个展在上海美术馆成功举办后,她更是常来往于上海与巴黎之间。我把这个时期的风景画看作画家怀乡情结的反映,是她的记忆、想象和情感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故乡、家园的风景。
真实而单纯的力量
近30年间,上海美术馆为贺慕群举办了5次个展,贺慕群本人及家属也先后5次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作品。贺慕群的名字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上海观众对这位艺术家从陌生到逐渐熟悉、了解和喜爱。
在今天的艺术语境中,艺术的形式与类型虽多元而纷繁,但真正能深入观众的内心、影响心灵的作品并不多,贺慕群的作品是其中少有的品类。还记得当年坐在贺先生的起居室兼工作室中,环顾四壁的大小画作时,我总是会被感染。那些浓烈厚重的色彩、质朴无华的物象,以一种静穆的存在方式向观众敞开,蔬果、面包、花卉、衣物、劳动者、孩子、妇人……这些最平凡普通的物与人,展现出最本质、最具情感性的一面,它们是忧伤的、孤独的、脆弱的,也是温暖的、宽厚的、有力的。
长久地凝视这些画面,心底会有一种悲悯和感动产生。正是这样的悲悯和感动,让我们得以超越日常的烦琐与浮躁,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进而感受到一种超越事物表象的真实而单纯的力量。
作为一位曾长期远离中国主流艺术视野的华裔艺术家,贺慕群先生在海外大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经历和所取得的杰出绘画成就,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无疑是有益而重要的补充。她对于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以及观看世界的那种个人而本质的方式,相信对于中国当代绘画创作具有积极的参照意义。
作者:江梅 艺评家 策展人 现任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
贺慕群被誉为继潘玉良之后海外最重要的华人女性艺术家。
前不久,为纪念贺慕群诞辰100周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发现贺慕群”展览。本版邀请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江梅讲述她记忆中的贺慕群。
走纯艺术的道路
1996年,时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沈柔坚在巴黎见到贺慕群的画后非常喜欢,遂邀请她回国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此后,贺慕群开始了往返于巴黎、上海的两地生活。
2002年,上海美术馆为她举办了带有一定回顾性质的个展,对她从巴黎带回的创作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的作品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很幸运,馆里安排我来策划这个展览。我不仅看到了贺慕群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作的丰富作品,还有幸与她成为忘年之交。
生活中的贺慕群朴素率真、言语不多。如果仅从朴素的外表看,会以为她是个不理世事的隐者。事实上,她的人生经历丰富,堪称传奇。随着交往的深入,我对贺先生的经历有了更丰富的了解。
1924年,贺慕群出生于浙江宁波。抗战爆发后,她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乱,全家逃到上海,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坚强的贺慕群为分担家庭的困难,白天到工厂做工赚钱,晚上则去夜校上课学画。
1950年,贺慕群远赴巴西,在圣保罗生活了十多年。在那里,她的绘画事业发展得不错,曾开班教绘画,还在巴西有名的画廊举办个展。
1965年,她正式移居巴黎。到巴黎后,贺慕群决定走自学成才的职业艺术家道路。巴黎的大茅舍学院是个倡导自由艺术的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几乎每天都到那里画素描、速写与写生。很快,勤奋而才华出众的贺慕群就在艺术家云集的巴黎画坛显山露水。1968年,她的油画《玩具系列》参加法国妇女沙龙展荣获了大奖。随后,她开始应邀到欧洲各国参加展览。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一位华裔艺术家的作品能在专业画廊和艺术机构里展出是很不容易的,而像贺慕群这样的女性艺术家能在竞争激烈的巴黎艺术界取得一席之地,更属不易。同在巴黎的前辈女画家潘玉良到她的工作室看了她的画后,说了这样的话:“妹妹啊,你走这样一条纯艺术的道路,以后会很苦。”但生性倔强的贺慕群还是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与孤独的艺术旅途。
忧郁的“玩具”
在巴黎,职业画家要靠卖画为生,而油画在当时很难卖,版画相对来说量大,价格也便宜许多,销路好些。贺慕群曾坦言,她是为了生活专门学习制作版画的。她的版画独树一帜,既保持了其油画浓郁厚实的具象表现之风,同时又具有版画简约概括的形式特点,成为其创作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类型。
1970年,因为在艺术上的优异表现,法国文化部专门分配给贺慕群一间画室。这间画室她一用就是三十多年,其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间不大的画室中诞生的。
37年的巴黎岁月,是贺慕群艺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虽然在艺术思想上受到巴黎自由之风的影响,但她在绘画创作上并不跟风所谓的时尚潮流,而是抱朴守静、回归心灵。她以浓郁的色彩、简约率性的具象表现手法来描绘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与场景,以诚挚与关爱之心来看待它们。无论是人物、静物还是风景,都于静穆中散发出一种特殊的生动和内在的力量。
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玩具系列》是贺慕群的早期代表作。我隐约觉得,其中似乎深藏着画家最温柔、忧伤的内心独白。从风格上来看,《玩具系列》完全是表现主义的,人物虽然是画面的主角,但大多不露五官,也没有具体的刻画,仅仅是一些由单纯浓重的色块构成的身影,浓浓的亲情弥漫其间,又带着些苦涩与忧郁。
在贺慕群一生的创作中,《玩具系列》系列属于奇崛之作,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这些兼具强烈的现代感和个人心理色彩的视觉形象,即使放到现代美术史的序列中,也是非常有分量的。
在此后表现人物的作品中,贺慕群所画的大部分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她自己的形象也时常出现在画面中。她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他们,人物虽简练概括,造型却是严谨结实、充满力量感的。这些作品的色彩依然浓郁,色调却变得细腻柔和。在她的大幅油画代表作《无题》中,三个背对观众的强壮工人在合力转动一个巨大的轮轴,黑色的轮轴与棕色的人物背影以及米色的底子,令画面具有一种阳刚的力量和稳重、鲜明的视觉效果。
贺慕群笔下不同状态下的自画像,生动地勾勒出她在巴黎奋斗的真实情状。她画创作时的自己,画买面包的自己,画裁衣的自己,也画夜晚在灯下思索的自己、看书的自己……她画中的女性是孤独、寂寞的,也是自足、自强的。
画出内心的风景
1980年以后,贺慕群创作的静物画开始多起来,她身边各种起眼或不起眼的零碎物品皆可入画,衣服、雨伞、尺子、烟缸、书本、面包……甚至画室里的画作都会以静物的方式出现在画面上。面对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她用浓郁的色彩和高度凝练的手法来表现它们,这些物品在画面上往往占据着超大的位置,甚至充满整个画面空间,具有强烈的视觉扩张力。她笔下那些最普通的苹果、香蕉、梨、茄子、青椒、南瓜、大葱、莲蓬……都能让观众在欣赏中获得对生活和生命的朴素理解与超越。
在《花木系列》中,贺慕群画的虽然是人工栽培或养育的盆景、瓶花,但粗率有力的用笔、浓重的色彩以及构成主义的画面形式,呈现的是一派充满生命力的视觉景致。为了构图与色彩的平衡,贺慕群有时会根据需要在画面上添加一些色块和符号,看上去似乎和描绘对象没有什么关系,却令画面变得丰富而充实,甚至增添了某种难以言表的生动和神秘感。
风景画在贺慕群的创作中并不多,却别有风味。乡村的宁静与素朴,通过老树、竹凳、木头梯子、农舍,以及蓝色的天空、橘黄与赭石的温暖色彩表现出来。她的风景中没有人物,也没有鸡鸣狗吠,一切生命仿佛都处于熟睡之中,显得如此静谧又如此的不真实,像是在梦中。贺慕群笔下的风景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她内心的风景。
这些风景画大多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期,当时已过古稀之年的贺慕群显然开始产生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1996年,她的个展在上海美术馆成功举办后,她更是常来往于上海与巴黎之间。我把这个时期的风景画看作画家怀乡情结的反映,是她的记忆、想象和情感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故乡、家园的风景。
真实而单纯的力量
近30年间,上海美术馆为贺慕群举办了5次个展,贺慕群本人及家属也先后5次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作品。贺慕群的名字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上海观众对这位艺术家从陌生到逐渐熟悉、了解和喜爱。
在今天的艺术语境中,艺术的形式与类型虽多元而纷繁,但真正能深入观众的内心、影响心灵的作品并不多,贺慕群的作品是其中少有的品类。还记得当年坐在贺先生的起居室兼工作室中,环顾四壁的大小画作时,我总是会被感染。那些浓烈厚重的色彩、质朴无华的物象,以一种静穆的存在方式向观众敞开,蔬果、面包、花卉、衣物、劳动者、孩子、妇人……这些最平凡普通的物与人,展现出最本质、最具情感性的一面,它们是忧伤的、孤独的、脆弱的,也是温暖的、宽厚的、有力的。
长久地凝视这些画面,心底会有一种悲悯和感动产生。正是这样的悲悯和感动,让我们得以超越日常的烦琐与浮躁,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进而感受到一种超越事物表象的真实而单纯的力量。
作为一位曾长期远离中国主流艺术视野的华裔艺术家,贺慕群先生在海外大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经历和所取得的杰出绘画成就,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美术史无疑是有益而重要的补充。她对于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以及观看世界的那种个人而本质的方式,相信对于中国当代绘画创作具有积极的参照意义。
作者:江梅 艺评家 策展人 现任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
本文链接:在静穆中,聆听她的纯真与悲悯http://www.llsum.com/show-6-1276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卧底”成就的老北京故事
下一篇: 抿嘴苦笑的黄子华 横眉冷对的许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