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句土话:“做人不成龙,也要成条虫儿。”这里的“虫儿”可不是虫子,而是行家里手甚至人中翘楚的意思。老北京作家刘一达,退休前为《北京晚报》资深记者,他深入胡同,采访了近万人,不乏小人物中之“虫儿”者,其奇端异事,妙趣横生,加之他独特的京味儿语言表达,最终成就了这套“虫儿”系列京味小说丛书。这套故事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以及中国普通百姓的心灵历程。
“虫儿”系列包括《人虫儿》《画虫儿》和《酒虫儿》三部,其中,《人虫儿》最具传奇性,先后写了房虫儿、古玩虫儿、买卖虫儿、鱼虫儿、票虫儿,书内书外故事都特别多。
刘一达告诉记者:《人虫儿》最初是纪实文学,后来改成了小说。他是靠“卧底”打入书里这些人的活动圈儿,“挖”出来的内幕。
当卧底,首先得有道,得有知识和经验才能入人家的圈子。刘一达说:“比如写‘古玩虫儿’,您要想深入了解,先得跟这些‘虫儿’打交道。跟他们打交道,您多少得懂点儿门里的事儿。如果您是个生瓜蛋子,一点儿古玩的常识都没有,人家只能——逗你玩儿。我在跟‘古玩虫儿’打交道时,就遇到一位年轻的记者。他当时把我当成了玩古玩的,愣头磕脑地上来就问:‘师傅,这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您是从哪儿弄来的?’嘿,即便这件玩物是假的,我能实话告诉您吗?”
“道”也指要讲究策略,要想进每个“虫儿”的活动圈儿,必须得有点儿策略。刘一达说:“那时候正好我认识的两个人,几年不见,突然成了大款,跟他们一聊,敢情 二位爷当了‘房虫儿’。由这二位爷给我引道儿,进了‘房虫儿’的圈儿,跟他们摸爬滚打,一混就是一年多,书中写的那些倒房的‘虫儿’用隐语的对话,如果不是他们‘圈儿’里的人,绝对不懂这些黑话。读者也许很难想象那年冬天,我穿着一件军大衣,夹在‘房虫儿’之中,跟他们一块混的场景。”“房虫儿”从开始采访到写出来,前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刘一达说,他对于“房虫儿”积累了特别多的素材,足够单写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了。
第二,当卧底得有胆儿。要想深入,没点胆儿还真不灵,不但有进人家圈的胆儿,还得有揭露人家内幕后被报复的胆儿。
“房虫儿”篇最早是1994年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发表在《开发区导刊》上的,之后在《北京晚报》等五六家报纸上连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房虫儿”的活动圈儿里,更是仿佛扔了一枚炸弹。刘一达说:“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几个恐吓电话,有几个‘房虫儿’甚至给我写恐吓信,说一周之内要我的耳朵和大腿。其中有封恐吓信用红钢笔水写,表示鲜血,说要在一月之内让我见血。连当初给我引道儿的那两位爷,也跟我翻了脸,差点儿跟我动刀子。我当时心里虽说也打鼓,但并没发怵。我觉得披露了‘房虫儿’的倒房内幕,对社会对老百姓来说是办了一件好事。虽然伤了些‘房虫儿’朋友,但我对得起自己当记者的良心。”
《人虫儿》一书最初出版于1995年,后来又被拍成了电视剧,由刘威、李成儒、李丁等主演,当时还很年轻的于谦在其中也有演出,199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大获轰动。刘一达说,想起来特别有意思的是,专家组审片的时候,要不是有徐起先生力保,电视剧名差点被两个弄不明白“虫儿”什么意思的南方专家改成《人往高处走》,一聊才知道,敢情徐起不但是老北京,还是《北京土语辞典》的主编徐世荣先生的儿子,刘一达由此和徐起成为了哥们儿。
《人虫儿》一书出版后,刘一达又陆续出版了《再说人虫儿》《画虫儿》和《酒虫儿》并多次再版。这一次,在作家出版社的邀约下,刘一达又对《人虫儿》《画虫儿》和《酒虫儿》进行了丰富和修订,把三十年来写“虫儿”的精华汇聚了起来。这套丛书邀请了京城著名画家马海方先生创作插图和藏书票,书法家淳一先生题写书名,篆刻名家刘永军先生制印,铜雕家安建达先生制作文创产品,综合了文学、收藏和艺术价值,也是他们几个玩家的一场盛会。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抚今追昔,刘一达说,从《人虫儿》的写作完成到现在,已经整整30年了。刘一达在“虫儿系列”的《序言》中写道:这30年,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蹉跎,不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风云际会、时代更替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命运和人生遭际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成了“龙”,有的人成了“虫儿”。但不论每个人的命运有怎样的变化,我们都是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或者说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大背景……这正是《人虫儿》历久不衰的意义所在。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当年在改革浪潮中奋斗的那拨人已经老去跟社会舞台渐行渐远。新一茬人开始步入社会,在就业与创业中,他们与三四十年前父辈们面临着相同的课题,在社会舞台上是成“龙”,还是当“虫儿”?这个时候看看《人虫儿》,或许会有许多启示。
老北京有句土话:“做人不成龙,也要成条虫儿。”这里的“虫儿”可不是虫子,而是行家里手甚至人中翘楚的意思。老北京作家刘一达,退休前为《北京晚报》资深记者,他深入胡同,采访了近万人,不乏小人物中之“虫儿”者,其奇端异事,妙趣横生,加之他独特的京味儿语言表达,最终成就了这套“虫儿”系列京味小说丛书。这套故事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以及中国普通百姓的心灵历程。
“虫儿”系列包括《人虫儿》《画虫儿》和《酒虫儿》三部,其中,《人虫儿》最具传奇性,先后写了房虫儿、古玩虫儿、买卖虫儿、鱼虫儿、票虫儿,书内书外故事都特别多。
刘一达告诉记者:《人虫儿》最初是纪实文学,后来改成了小说。他是靠“卧底”打入书里这些人的活动圈儿,“挖”出来的内幕。
当卧底,首先得有道,得有知识和经验才能入人家的圈子。刘一达说:“比如写‘古玩虫儿’,您要想深入了解,先得跟这些‘虫儿’打交道。跟他们打交道,您多少得懂点儿门里的事儿。如果您是个生瓜蛋子,一点儿古玩的常识都没有,人家只能——逗你玩儿。我在跟‘古玩虫儿’打交道时,就遇到一位年轻的记者。他当时把我当成了玩古玩的,愣头磕脑地上来就问:‘师傅,这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您是从哪儿弄来的?’嘿,即便这件玩物是假的,我能实话告诉您吗?”
“道”也指要讲究策略,要想进每个“虫儿”的活动圈儿,必须得有点儿策略。刘一达说:“那时候正好我认识的两个人,几年不见,突然成了大款,跟他们一聊,敢情 二位爷当了‘房虫儿’。由这二位爷给我引道儿,进了‘房虫儿’的圈儿,跟他们摸爬滚打,一混就是一年多,书中写的那些倒房的‘虫儿’用隐语的对话,如果不是他们‘圈儿’里的人,绝对不懂这些黑话。读者也许很难想象那年冬天,我穿着一件军大衣,夹在‘房虫儿’之中,跟他们一块混的场景。”“房虫儿”从开始采访到写出来,前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刘一达说,他对于“房虫儿”积累了特别多的素材,足够单写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了。
第二,当卧底得有胆儿。要想深入,没点胆儿还真不灵,不但有进人家圈的胆儿,还得有揭露人家内幕后被报复的胆儿。
“房虫儿”篇最早是1994年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发表在《开发区导刊》上的,之后在《北京晚报》等五六家报纸上连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房虫儿”的活动圈儿里,更是仿佛扔了一枚炸弹。刘一达说:“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几个恐吓电话,有几个‘房虫儿’甚至给我写恐吓信,说一周之内要我的耳朵和大腿。其中有封恐吓信用红钢笔水写,表示鲜血,说要在一月之内让我见血。连当初给我引道儿的那两位爷,也跟我翻了脸,差点儿跟我动刀子。我当时心里虽说也打鼓,但并没发怵。我觉得披露了‘房虫儿’的倒房内幕,对社会对老百姓来说是办了一件好事。虽然伤了些‘房虫儿’朋友,但我对得起自己当记者的良心。”
《人虫儿》一书最初出版于1995年,后来又被拍成了电视剧,由刘威、李成儒、李丁等主演,当时还很年轻的于谦在其中也有演出,1998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大获轰动。刘一达说,想起来特别有意思的是,专家组审片的时候,要不是有徐起先生力保,电视剧名差点被两个弄不明白“虫儿”什么意思的南方专家改成《人往高处走》,一聊才知道,敢情徐起不但是老北京,还是《北京土语辞典》的主编徐世荣先生的儿子,刘一达由此和徐起成为了哥们儿。
《人虫儿》一书出版后,刘一达又陆续出版了《再说人虫儿》《画虫儿》和《酒虫儿》并多次再版。这一次,在作家出版社的邀约下,刘一达又对《人虫儿》《画虫儿》和《酒虫儿》进行了丰富和修订,把三十年来写“虫儿”的精华汇聚了起来。这套丛书邀请了京城著名画家马海方先生创作插图和藏书票,书法家淳一先生题写书名,篆刻名家刘永军先生制印,铜雕家安建达先生制作文创产品,综合了文学、收藏和艺术价值,也是他们几个玩家的一场盛会。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抚今追昔,刘一达说,从《人虫儿》的写作完成到现在,已经整整30年了。刘一达在“虫儿系列”的《序言》中写道:这30年,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蹉跎,不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风云际会、时代更替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命运和人生遭际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成了“龙”,有的人成了“虫儿”。但不论每个人的命运有怎样的变化,我们都是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或者说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大背景……这正是《人虫儿》历久不衰的意义所在。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当年在改革浪潮中奋斗的那拨人已经老去跟社会舞台渐行渐远。新一茬人开始步入社会,在就业与创业中,他们与三四十年前父辈们面临着相同的课题,在社会舞台上是成“龙”,还是当“虫儿”?这个时候看看《人虫儿》,或许会有许多启示。
本文链接:“卧底”成就的老北京故事http://www.llsum.com/show-6-12768-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一年里,我们读过的“好东西”
下一篇: 在静穆中,聆听她的纯真与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