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岁末,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阿里影业灯塔研究院发布了《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报告》显示观众对喜剧、悬疑、科幻、动作这四大类型电影青睐有加,喜剧类型片供给数量及票房贡献突出。这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对于类型电影的需求在不断攀升,创作者的类型意识也在不断强化,电影作为商品的属性似乎已成共识。《报告》还指出观众需要足够吸引眼球的故事、极致的情绪释放、强话题共鸣的电影;阻碍观众进场或影响票房走势的因素主要是口碑差评、故事俗套不吸引人。
一部影片口碑的形成离不开各种数据的支撑,包括网站的评分、热搜数量、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和转发量、围绕电影的话题热度等指标。而一部电影所引发的分歧、争论,往往需切中观众在现实世界的情感体验、心理焦虑、内心失衡、朴素常识,才能有效发酵成话题。这就不奇怪,在2024年中国电影中“贴近现实”“关怀现实”一度成大势所趋,一些票房奏凯或者口碑两极分化的影片中,可能都有“现实”的直接或迂回介入,甚至“现实主义”成为若隐若现的创作指南,成为影片引起观众注意的利器。这表明,观众虽然把电影作为一个娱乐产品,但通过电影激发情感触动与共鸣,借助电影完成自己对于现实的洞察与体悟,仍是一种潜在而强烈的观影动机。
一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追求细节的真实、形象的典型,以及描写方法的客观性,表明了创作者直面生活和自我,试图在复杂的现实中探索问题和意义的努力。这种创作方法,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或许过于严肃和沉重。在2024年中国电影中真正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电影的作品非常少,少数几部有这种艺术追求的电影,对于现实的挖掘与拷问也是犹豫而摇摆的,且最终还要为人物指明乐观的前路,以给观众带来宽慰与解脱。
2024年有部分电影能以一种真诚严肃的态度关注现实,洞察现实世界中的偏见、误区、歧视,甚至隐性的压迫。《第二十条》的票房超过了24亿元,除了导演张艺谋自带光环和号召力之外,也要归功于题材是观众极为关心的社会议题。影片除了探讨正当防卫的尺度之外,还对诸多社会现象有针砭,如教育问题、农村治理问题等。影片具有宽广的社会视野,并能引发观众的切肤感受和深层思考。《出走的决心》对家庭结构中男女分工作了冷峻审视,流露出对女性处境与命运的深切同情,且不乏对于男性的冷漠与傲慢的激烈批判。《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中主人公因一场车祸与一个外卖骑手产生交集,观众借此看到了外卖骑手疲于奔命的生存状态,也洞悉了城市中产脆弱的富足优雅。
2024年有部分电影以历史作为一个客体,剖析其内在机理,使历史成为映照现实并为观众提供警示或感悟的媒介。《老枪》带领观众回望了20世纪80年代东北下岗工人的生活窘迫,以及在物质挤压下人性的失守。影片聚焦于集体秩序沦陷之后,整个社会因信仰坍塌和精神贫困而产生的人心迷失、道德衰败、良知凋敝。同时,影片又围绕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穷途末路,高扬那些不屈的坚持、不甘的退却、令人景仰的人性高贵,进而召唤一种刚健质朴的处世哲学和人生信念。
2024年还有部分电影直面了现实的压抑,而且赋予这种压抑以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刺猬》平实地描绘了生活素朴又狰狞的面目,冷静地展现了“特立独行”者的生存境遇,以及他们内心高蹈的理想追求,并对大众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作了平和而深入的剖析。《走走停停》中主人公的痛苦在于,故乡的天地异常熟悉,但这里的环境像一个无形的铁桶令他难以转身。两部影片彰显的都是个体与刻板单调的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个体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间终究意难平的无力感。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现实主义电影不仅稀缺,而且往往吃力不讨好。但是,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应被视为每个时代的“良心”,它们对特定时代的生存状态和社会人心的描绘,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脉搏,探索人与时代的关系,完成对现实世界真挚、诚恳、凝重、睿智的观察和思考。
二
创作纯正的现实主义电影像一场艰辛的艺术跋涉,但如果把现实主义视为一种姿态、一点调料、一个背景,前景处仍然是按照商业逻辑打造的神话叙事,可以成为一种弥合现实与梦幻的途径,甚至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触及观众在现实世界里的烦恼和痛点。
《雄狮少年2》不只是发挥动漫的想象空间书写一个普通少年的奇迹人生,更涉及了城乡差别、资本扩张带来的道德底线失守等诸多现实议题。影片还通过昂扬乐观和深沉慈悲的情绪交织,讴歌普通人在困顿中的坚韧与奋斗,传递一种真诚、坦荡的人生态度。《热辣滚烫》完全可以架空时空讲述一个热血阳刚的故事,但影片还着力呈现了主人公在家庭和社会中遇到的歧视,普通人在职场上所经历的辛酸和挫折,传媒为了制造热点而放弃道德底线的麻木,努力使励志主题像是在现实土壤上生长的一株劲松,而非温室里刻意栽培的娇弱花卉。
当然,有些影片虽然有现实底色,但对现实的表达浮于表面,甚至沉醉于高度假定性或者风格化的艺术追求之中,最终失却了对现实的真切观照,使情节和人物有明显的悬浮感,导致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失败。《浴火之路》有一条“打拐”的情节主线,这容易让观众想起《失孤》《亲爱的》等同类型电影,但《浴火之路》中的三个主人公都异于常人:老赵曾是警校教官,武力值接近超级英雄;崔大路是个浑不懔的混世魔王,有一股痞气和匪劲;李红樱心思缜密,关键时刻有大智大勇。但最后正义得彰,居然不是因为主人公的智慧与勇气,而是因为天意和报应:人贩子陆永安被雷劈死,最大的反派金仁山自绝于儿子的反戈一击。《爆款好人》想批判流量时代的荒唐与轻浮,但是,剧情设定的牵强(一位父亲与儿子后爹争夺婚礼上的发言权),对于网络时代夸张到失真的表现,以及情节转向的生硬,使得影片最终像一出闹剧,令观众纠结于剧情逻辑的不合理,而无法真正感受到影片的现实批判意义。
还有部分电影的场景虽然有现实的粗粝和苍凉,但只是对现实的风格化设定,抒写的是创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艰难求索。像《狗阵》,看起来将人道的目光投向了刑满释放人员的生存处境,以及西北小镇的自然和人文生态,但影片中的现实世界更像是一个有艺术质感的背景,上演的是人性与野性暧昧交汇的戏码。
以现实主义为底色的影片,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为影片增添活色生香的魅力,凸显创作者“顿入人间”的诚意与野心,观众还可以在影片的细节与情节线索中,领略电影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思想感悟,品味诸多现实内涵和人生况味。
三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由于商品种类繁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时,电影创作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艺术表达,而更多地转化为激发观众消费冲动的努力。于是,创作者倾向于将严肃议题进行简化处理,并通过营销手段突出电影的各种卖点,以提升其商业回报。这种创作逻辑致力于挖掘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如“嗨点”“爽点”“泪点”,以在短时间内满足观众的情绪消费需求。这时,现实主义经过精妙的商业包装,同样可以成为有吸引力的“卖点”。
《逆行人生》的创作初衷肯定包括真诚的社会关切,影片也捕捉到社会不同阶层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勾勒出烟火人间的辛酸面容。但是,影片不动声色地避开了外卖骑手的现实无奈与人生黯淡,转而以神话书写的方式融合各种现实元素,编织了紧凑的叙事流程和繁密的煽情细节,精准地洞察了观众的情感脆弱点,让观众体验了一回热血沸腾的英雄加冕仪式,进而巧妙地化解了社会与时代的本质问题。《好东西》将性别叙事作为话题作为卖点,在淡化了现实底色之后,对女性真实生存处境进行了浪漫化提纯,用一种游戏的姿态、一种符号化的人物设置方式来探讨女性的人生追求和情感满足,多少带有坐而论道的空洞。《热辣滚烫》的情节虽然涉及特定的社会现象,但将演员减肥作为最大的噱头和卖点,显然不是理想的创作模式和健康的创作心态。还有《抓娃娃》指涉了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和误区,但是,实际上是用抽空现实内涵的方式,完成了对于这些话题的喜剧化、漫画化处理。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一部影片的创作出发点早就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考量,而是对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包括类似题材的票房成绩、观众群体的细分、演员的粉丝数量、投入宣传的资金和渠道等。其实,现实是一座富矿,每个人从各自的角度挖掘,可以抵达不同的深度,进而开掘出千差万别的矿石。但是,我们似乎越来越抗拒这种胼手胝足的劳作,更愿意对现实进行远观,视其为一个走马观花的景点。具体在电影创作中,就是将一个具有现实质感或者现实针对性的题材,商业化运作为一个有讨论空间、关注度,能引发争议的话题,以满足观众的感官快感。
本来,在叙事艺术中,最大的商业价值应该是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和认知渴望,甚至是激发观众对深层次思想探索的向往,以及对于艺术形式美的审美体验。只是,如果观众的观影愉悦,主要来自没有被热门影片抛下的庆幸,参与了一场网络讨论的成就感,或者看到了奇观与笑点的满足,我们或许需要以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重新理解电影的功能和现实主义的内涵,使电影在满足观众感性需求的同时,努力保留对深度和真实性的追求。
作者:龚金平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4年岁末,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阿里影业灯塔研究院发布了《2024中国电影观众变化趋势报告》。《报告》显示观众对喜剧、悬疑、科幻、动作这四大类型电影青睐有加,喜剧类型片供给数量及票房贡献突出。这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对于类型电影的需求在不断攀升,创作者的类型意识也在不断强化,电影作为商品的属性似乎已成共识。《报告》还指出观众需要足够吸引眼球的故事、极致的情绪释放、强话题共鸣的电影;阻碍观众进场或影响票房走势的因素主要是口碑差评、故事俗套不吸引人。
一部影片口碑的形成离不开各种数据的支撑,包括网站的评分、热搜数量、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和转发量、围绕电影的话题热度等指标。而一部电影所引发的分歧、争论,往往需切中观众在现实世界的情感体验、心理焦虑、内心失衡、朴素常识,才能有效发酵成话题。这就不奇怪,在2024年中国电影中“贴近现实”“关怀现实”一度成大势所趋,一些票房奏凯或者口碑两极分化的影片中,可能都有“现实”的直接或迂回介入,甚至“现实主义”成为若隐若现的创作指南,成为影片引起观众注意的利器。这表明,观众虽然把电影作为一个娱乐产品,但通过电影激发情感触动与共鸣,借助电影完成自己对于现实的洞察与体悟,仍是一种潜在而强烈的观影动机。
一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追求细节的真实、形象的典型,以及描写方法的客观性,表明了创作者直面生活和自我,试图在复杂的现实中探索问题和意义的努力。这种创作方法,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或许过于严肃和沉重。在2024年中国电影中真正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电影的作品非常少,少数几部有这种艺术追求的电影,对于现实的挖掘与拷问也是犹豫而摇摆的,且最终还要为人物指明乐观的前路,以给观众带来宽慰与解脱。
2024年有部分电影能以一种真诚严肃的态度关注现实,洞察现实世界中的偏见、误区、歧视,甚至隐性的压迫。《第二十条》的票房超过了24亿元,除了导演张艺谋自带光环和号召力之外,也要归功于题材是观众极为关心的社会议题。影片除了探讨正当防卫的尺度之外,还对诸多社会现象有针砭,如教育问题、农村治理问题等。影片具有宽广的社会视野,并能引发观众的切肤感受和深层思考。《出走的决心》对家庭结构中男女分工作了冷峻审视,流露出对女性处境与命运的深切同情,且不乏对于男性的冷漠与傲慢的激烈批判。《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中主人公因一场车祸与一个外卖骑手产生交集,观众借此看到了外卖骑手疲于奔命的生存状态,也洞悉了城市中产脆弱的富足优雅。
2024年有部分电影以历史作为一个客体,剖析其内在机理,使历史成为映照现实并为观众提供警示或感悟的媒介。《老枪》带领观众回望了20世纪80年代东北下岗工人的生活窘迫,以及在物质挤压下人性的失守。影片聚焦于集体秩序沦陷之后,整个社会因信仰坍塌和精神贫困而产生的人心迷失、道德衰败、良知凋敝。同时,影片又围绕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穷途末路,高扬那些不屈的坚持、不甘的退却、令人景仰的人性高贵,进而召唤一种刚健质朴的处世哲学和人生信念。
2024年还有部分电影直面了现实的压抑,而且赋予这种压抑以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刺猬》平实地描绘了生活素朴又狰狞的面目,冷静地展现了“特立独行”者的生存境遇,以及他们内心高蹈的理想追求,并对大众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作了平和而深入的剖析。《走走停停》中主人公的痛苦在于,故乡的天地异常熟悉,但这里的环境像一个无形的铁桶令他难以转身。两部影片彰显的都是个体与刻板单调的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个体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间终究意难平的无力感。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现实主义电影不仅稀缺,而且往往吃力不讨好。但是,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应被视为每个时代的“良心”,它们对特定时代的生存状态和社会人心的描绘,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脉搏,探索人与时代的关系,完成对现实世界真挚、诚恳、凝重、睿智的观察和思考。
二
创作纯正的现实主义电影像一场艰辛的艺术跋涉,但如果把现实主义视为一种姿态、一点调料、一个背景,前景处仍然是按照商业逻辑打造的神话叙事,可以成为一种弥合现实与梦幻的途径,甚至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触及观众在现实世界里的烦恼和痛点。
《雄狮少年2》不只是发挥动漫的想象空间书写一个普通少年的奇迹人生,更涉及了城乡差别、资本扩张带来的道德底线失守等诸多现实议题。影片还通过昂扬乐观和深沉慈悲的情绪交织,讴歌普通人在困顿中的坚韧与奋斗,传递一种真诚、坦荡的人生态度。《热辣滚烫》完全可以架空时空讲述一个热血阳刚的故事,但影片还着力呈现了主人公在家庭和社会中遇到的歧视,普通人在职场上所经历的辛酸和挫折,传媒为了制造热点而放弃道德底线的麻木,努力使励志主题像是在现实土壤上生长的一株劲松,而非温室里刻意栽培的娇弱花卉。
当然,有些影片虽然有现实底色,但对现实的表达浮于表面,甚至沉醉于高度假定性或者风格化的艺术追求之中,最终失却了对现实的真切观照,使情节和人物有明显的悬浮感,导致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失败。《浴火之路》有一条“打拐”的情节主线,这容易让观众想起《失孤》《亲爱的》等同类型电影,但《浴火之路》中的三个主人公都异于常人:老赵曾是警校教官,武力值接近超级英雄;崔大路是个浑不懔的混世魔王,有一股痞气和匪劲;李红樱心思缜密,关键时刻有大智大勇。但最后正义得彰,居然不是因为主人公的智慧与勇气,而是因为天意和报应:人贩子陆永安被雷劈死,最大的反派金仁山自绝于儿子的反戈一击。《爆款好人》想批判流量时代的荒唐与轻浮,但是,剧情设定的牵强(一位父亲与儿子后爹争夺婚礼上的发言权),对于网络时代夸张到失真的表现,以及情节转向的生硬,使得影片最终像一出闹剧,令观众纠结于剧情逻辑的不合理,而无法真正感受到影片的现实批判意义。
还有部分电影的场景虽然有现实的粗粝和苍凉,但只是对现实的风格化设定,抒写的是创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艰难求索。像《狗阵》,看起来将人道的目光投向了刑满释放人员的生存处境,以及西北小镇的自然和人文生态,但影片中的现实世界更像是一个有艺术质感的背景,上演的是人性与野性暧昧交汇的戏码。
以现实主义为底色的影片,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为影片增添活色生香的魅力,凸显创作者“顿入人间”的诚意与野心,观众还可以在影片的细节与情节线索中,领略电影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思想感悟,品味诸多现实内涵和人生况味。
三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由于商品种类繁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时,电影创作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艺术表达,而更多地转化为激发观众消费冲动的努力。于是,创作者倾向于将严肃议题进行简化处理,并通过营销手段突出电影的各种卖点,以提升其商业回报。这种创作逻辑致力于挖掘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如“嗨点”“爽点”“泪点”,以在短时间内满足观众的情绪消费需求。这时,现实主义经过精妙的商业包装,同样可以成为有吸引力的“卖点”。
《逆行人生》的创作初衷肯定包括真诚的社会关切,影片也捕捉到社会不同阶层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勾勒出烟火人间的辛酸面容。但是,影片不动声色地避开了外卖骑手的现实无奈与人生黯淡,转而以神话书写的方式融合各种现实元素,编织了紧凑的叙事流程和繁密的煽情细节,精准地洞察了观众的情感脆弱点,让观众体验了一回热血沸腾的英雄加冕仪式,进而巧妙地化解了社会与时代的本质问题。《好东西》将性别叙事作为话题作为卖点,在淡化了现实底色之后,对女性真实生存处境进行了浪漫化提纯,用一种游戏的姿态、一种符号化的人物设置方式来探讨女性的人生追求和情感满足,多少带有坐而论道的空洞。《热辣滚烫》的情节虽然涉及特定的社会现象,但将演员减肥作为最大的噱头和卖点,显然不是理想的创作模式和健康的创作心态。还有《抓娃娃》指涉了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和误区,但是,实际上是用抽空现实内涵的方式,完成了对于这些话题的喜剧化、漫画化处理。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一部影片的创作出发点早就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考量,而是对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包括类似题材的票房成绩、观众群体的细分、演员的粉丝数量、投入宣传的资金和渠道等。其实,现实是一座富矿,每个人从各自的角度挖掘,可以抵达不同的深度,进而开掘出千差万别的矿石。但是,我们似乎越来越抗拒这种胼手胝足的劳作,更愿意对现实进行远观,视其为一个走马观花的景点。具体在电影创作中,就是将一个具有现实质感或者现实针对性的题材,商业化运作为一个有讨论空间、关注度,能引发争议的话题,以满足观众的感官快感。
本来,在叙事艺术中,最大的商业价值应该是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和认知渴望,甚至是激发观众对深层次思想探索的向往,以及对于艺术形式美的审美体验。只是,如果观众的观影愉悦,主要来自没有被热门影片抛下的庆幸,参与了一场网络讨论的成就感,或者看到了奇观与笑点的满足,我们或许需要以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重新理解电影的功能和现实主义的内涵,使电影在满足观众感性需求的同时,努力保留对深度和真实性的追求。
作者:龚金平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链接:现实本是座富矿 却可能成了个景点http://www.llsum.com/show-6-12714-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一百年前,他为罗素访华做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