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天的寒冷,货真价实,尤其住在西山。时过大雪节气,从寓所的窗口眺望延绵不断的西山,除了对漫漫寒冬的恐惧,还有一丝温暖的期待:期待2024年冬的第一场大雪,期待与雪霁后的西山来一场诗意的邂逅。
作为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之名起于何时?它在演进过程中又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西山发展的日益繁盛
北京的西山,具体指哪座山,古今说法不一。“西山峰岭层矗,不可殚名,因居京城右辅,故以‘西山’概焉。”乾隆皇帝在《燕山八景诗叠旧作韵·西山晴雪》诗序中如是说。这里的“西山”是指京城西部的山脉。
西山向北京平原的前出部分,军庄沟和永定河下游河道以东的山地为香峪大梁,俗称小西山,距北京市区较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大家最为熟知的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其中的“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
辽金时期,北京作为辽的陪都南京、金的都城中都,地位不断提高,西山地区的发展也随之加快。在辽代,西山地区就出现了清水院、香水院、白瀑寺、灵光寺等一批寺院建筑。到了金代,西山发展日益繁盛。1153年,金海陵王正式迁都燕京,称中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王朝的首都,皇帝常常巡幸西山,在香山、玉泉山、仰山、驻跸山等处建起多座行宫和寺院,文人也开始关注西山。
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曾于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几乎被杀,但他仍然坚强不屈,期间写了多篇有关西山的诗文。重阳节这天,他参加朝廷举办的祭天活动,朝见了金朝皇帝。负责接待他的伴使把菊酌酒,极力相劝。虽然女真族也重视重阳节,但在范成大心里,此刻燕京的重阳节,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南宋首都临安的重阳节完全不同,而西山的雪花,亦非陶渊明采撷的南山菊花。在燕京城外的宾馆,他望着银装素裹的西山,无限感慨,作诗《燕宾馆》:
九日朝天种落驩,
也将佳节劝杯盘。
苦寒不似东篱下,
雪满西山把菊看。
金章宗首推“西山积雪”
真正使西山风景变得系统化、审美化的是在金章宗时期。在执政初期,金章宗尊崇儒家思想,全盘实行汉化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兴文学,实行“仁政”之治。这一时期,金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明昌之治”。
金章宗对古代园林建造也有着特殊的造诣和贡献,他在中都(今北京)和郊外兴建了“八苑”、“八大水院”等风景名胜,被后人赞誉为北京园林史上一大盛举,有“西山园林皆章宗所造”之说。
金章宗还干了件提升中都文化知名度的大事,他邀集文人学士游历中都,遴选出系列化风景名胜“燕山八景”。清朝学者赵吉士的笔记《寄园寄所寄》记述了“燕京八景”的具体名称:
“北平旧志载,金《明昌遗事》有‘燕京八景’,元人或作为古风,或演为小曲。所谓八景者,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瑶春阴、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日、金台夕照是已。”
《日下旧闻考》收录了《寄园寄所寄》的“燕京八景”条目。其中“卢沟晓日”改为“卢沟晓月”。
西山“连缀共一百八十里”,连冈叠岫,挹抱回环,宛如腾蛟起蟒。值大雪初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千岩万壑,凝华积素。这便是八景之一的“西山积雪”。
关于“西山积雪”,还有一段传说。明昌年间的某个冬日,金章宗到西山赏雪。御驾回京途中,停辇歇息。他举目四望,见雪后天晴,绵延不断的西山银装素裹,青石玉琼,红霞映雪,倍极壮丽,不由咏叹道:“西山御屏江山固,积雪润泽社稷兴。”群臣附和,将这句诗概括为“西山积雪”,自此开启了赞誉西山雪景的先河。
金章宗定的“西山积雪”景点应在香山。唐时,香山已有吉安、香山二寺。金时,二寺合一,在香山寺遗址上修建寺院,名“大永安寺”。《金史》记载: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三月癸巳,“香山寺成,(金世宗)幸其寺,赐名大永安,给田二千亩,粟七千株,钱二万贯。”同年十一月,18岁的金章宗被爷爷金世宗立为皇太孙。二十九年(1189年)正月,金世宗去世,金章宗即位。之后,金章宗继续在香山大兴土木,并经常到此打猎游玩。
咏西山冬景的元代诗人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九年,改中都为元大都,定都大都。至此,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首都,赋咏北京的诗文随之增多。最早题咏“燕京八景”的诗、词、曲皆为元人所作。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陈孚创作的组诗《咏神京八景》,是最早写北京八景的诗。其中“西山积雪”改为“西山晴雪”,该诗浑厚质朴、不事雕斫,使人感受到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
冻雀无声庭桧响,冰花洒檐大如掌。
平明起视岩壑间,插天琼瑶一千丈。
夕阳微漏光嵯峩,倚阑更觉爽气多。
云间落叶有径否,想见樵叟披青蓑。
陈孚字刚中,号笏斋,浙江临海人,自幼清峻颖悟,读书过目成诵,终身不忘,诗文援笔即成。他性格任侠不羁,曾出家为僧以避世乱。忽必烈对他青眼有加,想对他擢任要职,但一些朝臣说陈孚是最低等级的“南人”,且重气节,颇为嫉妒,遂除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再迁衢州治中、台州路总管府治中。
“南人”是元朝对南宋人的称呼。忽必烈把全国人民按照被征服的顺序划分为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鲁迅曾在《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称:“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虽然仕途不尽如人意,但陈孚始终不忘人民疾苦。大德七年(1303年)台州大旱,百姓无食,饿殍遍野。陈孚将台州灾情上书江浙行省浙东元帅脱欢察儿,但脱欢察儿贪渎成性,怙势立威,不恤民隐。陈孚拍案而起,上书宣抚使,控告脱欢察儿“不法蠹民”等十九条罪状。最终脱欢察儿受到严查,灾民得到赈济。陈孚则积劳成疾,卒于台州路治中任上。陈孚一生业绩卓著,载入史册。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他的诗作比他的业绩影响更大。
以元曲写西山雄奇清壮的冬景名篇,还属鲜于必仁的《西山晴雪》:
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鲜于必仁虽出身官宦家庭,却一生布衣。他性情达观,寄情山水,浪迹四方。其散曲中的写景之作,曲文华美,意境开阔;咏怀历史人物的曲作,咏史论世,格调健朗。
书写西山的黄金时代
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明代文人画家王绂的纸本墨笔画《北京八景图卷》,是现存最早描绘“燕京八景”的画作。
图卷首引为胡广的《北京八景图诗序》。序后是王绂的八幅独立的八景图。各图之后,有与图相对应的一条景致说明和九首诗。景致说明没有落款,据考证,应为杨荣撰写。九首八景诗的作者均为朱棣的文学之臣,分别是翰林侍讲邹缉、胡俨、杨荣、金幼孜、曾棨、林环,翰林修撰梁潜、王洪、王英。
据胡广《北京八景图诗序》、杨荣《题<北京八景>卷后》记述,撰写八景诗的共有十三人,但不知何种原因,胡广、翰林修撰王直、中书舍人王绂和许翰四人的八景诗没有收入图卷。
《北京八景图卷》创作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源起于朱棣的第二次北巡。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夺取帝位,在应天府(今南京)奉天殿登基,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改年号“永乐”。而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他10岁被册封为燕王,20岁就藩北平,设立王府,自此经营北平二十多年,政治基础稳固。同时,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北平,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朱棣登基后,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意为天子所在的地方,又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疏浚大运河,在昌平修建长陵,并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二年(1414年)两次北巡,以表明迁都的决心。
朱棣车驾巡狩,多位文学之臣随驾扈从,他们以诗画的形式歌咏北京,向南方臣民推介北方的好山好水。他们这样写《西山霁雪》:
“雪霁西山玉作屏,琼林瑶树晓光凝。清风晴洒千岩雨,碧涧春融万壑冰。”(胡俨)“西山日上雪初晴,素壁银屏万叠明。高树迎风飞玉屑,小桥流水涩琴声。”(杨荣)“海上云收旭景新,连峰积雪净如银。晴光迥入千门晓,淑气先回上谷春。”(金幼孜)
明代的西山已是知名的赏雪胜地,很多文人墨客也少不了到西山赏雪吟诗。万历年间,京师西城指挥使蒋一葵在《长安客话》里写道:
西山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气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种种奇致,皆足赏心。而雪景尤胜,故京师八景一曰西山霁雪。
这里的“长安”,是对皇都的通称。
《长安客话》记述了北京明代地方历史和地理沿革,是明人专门记载北京地方文献的仅存的几种典籍之一。《长安客话》也收录了王洪的《西山霁雪》诗:“佳气迥浮丹凤阙,清光遥入翠微宫。松崖乍逐春风散,云峤仍含夜月重。”
万历十八年(1590年),沈榜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在任期间,他留心时事,搜寻掌故,根据署中档案材料编著了《宛署杂记》。书中记载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轶闻等资料,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宛署杂记》仅收录了明大兴县丞张元芳的《燕台八景》诗,其中写《西山霁雪》:“层峦积素喜初晴,寒入青天万里城。树色遥分银海曙,山光远映玉楼清。”
内阁首辅李东阳有七言律诗《京都十景》,其中有《西山霁雪》:
雪后西山爽气增,冻云消尽出崚嶒。眼看万壑遍一白,谁遣六月生层冰。岩窦有泉浑欲滴,石根无路转愁登。飞楼缥渺空寒外,几度凭高兴不胜。
李东阳的诗文典雅流丽、清新自然。在成化、弘治年间,他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诗坛,颇具声望及影响,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
由于李东阳长期生活在北京,京城内外的自然山水也就成为他欣赏创作的对象,除了《京都十景》,还写有《西山和许廷冕刘时雍汪时用三兵部韵五首》《西山杂诗七首》《西山十首》等组诗。
明人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作者之一)写有《西山春雪》诗:
山寒勒花花未萌,雪花片片先花生。远山遥连近山白,老松着雪亦萧槭。溪边新草未及寸,不受雪欺绿偏嫩。几客踏雪触石鸣,山僧始觉有人行。半开篱门呼客入,泉流灶下不须汲。煮泉饷客冰雪香,四山映人衣袂光。
这首用古风体描写西山雪景的诗,清丽自然,生动有趣,朗朗上口,别具一格。
乾隆立西山晴雪碑
受满族游猎文化影响,清朝的皇帝不喜久居皇宫,多在宫外寻找风景优美之处居住。顺治帝常居于南苑和皇城的西苑。康熙帝即位初期,将玉泉山南麓改为行宫,名为“澄心园”,并在香山寺旁边修建“香山行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在清华园废址上修建了畅春园,成为北京西郊第一处常年居住的行宫。
乾隆皇帝更是在京城外大规模开拓和营造皇家园林,“三山五园”是当时规模巨大的造园杰作。“三山五园”是指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以及附近的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有五十余处建筑群,经乾隆皇帝命名题署的有二十八景。
香山不仅有著名的古刹和人文景观,还有深邃幽静的山林野趣,“西山晴雪”便是其中一处。静宜园建好后,乾隆皇帝有《燕山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写道:
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祗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椀伴高清。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更定“燕京八景”名目,御定诸景名称,并为八景撰写诗文、刻石立碑。他按原韵写了《燕山八景诗叠作旧韵》,其四为《西山晴雪》:
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乾隆的“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乾隆西山赏雪,据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年冬天,乾隆皇帝驻跸香山静宜园。早晨起来,见漫天大雪,不由想起西山的著名景观“西山霁雪”,便与大臣刘墉到山上赏雪。来到半山腰,乾隆皇帝对刘墉说:“这西山雪后的景色如此美好,前人却以‘西山积雪’‘西山霁雪’赞之,朕以为不够文雅,你看改个什么名字好呢?” 刘墉笑答:“臣才疏学浅,不敢乱言。”“以朕之见,不如叫‘西山春雪’‘西山云雪’‘西山瑞雪’。”乾隆一连说了三四个名称,似乎都不太满意。
第二天早朝之后,乾隆皇帝站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楼上眺望西山,但见雪后初晴的西山,金光万道,蔚为壮观。他对刘墉说:“朕以为元朝人所言‘西山晴雪’更为贴切。”于是令人取来文房四宝,即兴在角楼上御题“西山晴雪”四个大字,然后制成碑刻,矗立于香山半山腰处。
因为住在西山,又在史海钩沉中接触到“西山晴雪”的一些史料,便对这一景观产生了深厚兴趣。2024年年末“大雪”节气这天,并无落雪,风平气爽,天空湛蓝,是出行登高的理想天气,于是我兴致勃勃地来到香山,探寻乾隆皇帝御书的“西山晴雪”碑。
“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半山腰的一条小道旁,有苍松翠柏掩映,需要留心寻找。从东门进香山公园,由勤政殿左侧的主路上山,过香山饭店、绿云舫、玉华岫,到香雾窟和镜烟楼,由此右转,走到山沟的另一侧。如果沿着小路继续前行,应该是往回走的方向,正疑惑,蓦然回首,乾隆御笔楷书的“西山晴雪”碑正耸立在山坡上。
沿着“西山晴雪”碑旁的山道向上攀登,可达香山主峰——香炉峰。由此上山,地势陡峭,险峻难攀,600多个石台阶令人望而生畏,不仅考验体力,更加考验意志。明白为什么人们叫它“鬼见愁”了。
登上峰顶,举目远眺,近处的玉泉山、万寿山、昆明湖尽收眼底,远处的中央电视塔清晰可见。倚靠着峰顶上巨大的乳峰石,环顾连绵的西山,遥想一场大雪后暖阳初照,银装素裹的群山万壑,该是怎样的壮丽迷人!
从古至今,围绕“西山晴雪”这一名胜的演进变迁,寄寓了多少帝王贵胄、忠臣志士、墨客骚人以及普通百姓的美学追求和强盛之梦。每年严冬,他们也许跟我一样,虔诚地站在西山之巅,热切地期待着冬日第一场瑞雪的降临。
北京冬天的寒冷,货真价实,尤其住在西山。时过大雪节气,从寓所的窗口眺望延绵不断的西山,除了对漫漫寒冬的恐惧,还有一丝温暖的期待:期待2024年冬的第一场大雪,期待与雪霁后的西山来一场诗意的邂逅。
作为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之名起于何时?它在演进过程中又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西山发展的日益繁盛
北京的西山,具体指哪座山,古今说法不一。“西山峰岭层矗,不可殚名,因居京城右辅,故以‘西山’概焉。”乾隆皇帝在《燕山八景诗叠旧作韵·西山晴雪》诗序中如是说。这里的“西山”是指京城西部的山脉。
西山向北京平原的前出部分,军庄沟和永定河下游河道以东的山地为香峪大梁,俗称小西山,距北京市区较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大家最为熟知的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其中的“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
辽金时期,北京作为辽的陪都南京、金的都城中都,地位不断提高,西山地区的发展也随之加快。在辽代,西山地区就出现了清水院、香水院、白瀑寺、灵光寺等一批寺院建筑。到了金代,西山发展日益繁盛。1153年,金海陵王正式迁都燕京,称中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王朝的首都,皇帝常常巡幸西山,在香山、玉泉山、仰山、驻跸山等处建起多座行宫和寺院,文人也开始关注西山。
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曾于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几乎被杀,但他仍然坚强不屈,期间写了多篇有关西山的诗文。重阳节这天,他参加朝廷举办的祭天活动,朝见了金朝皇帝。负责接待他的伴使把菊酌酒,极力相劝。虽然女真族也重视重阳节,但在范成大心里,此刻燕京的重阳节,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南宋首都临安的重阳节完全不同,而西山的雪花,亦非陶渊明采撷的南山菊花。在燕京城外的宾馆,他望着银装素裹的西山,无限感慨,作诗《燕宾馆》:
九日朝天种落驩,
也将佳节劝杯盘。
苦寒不似东篱下,
雪满西山把菊看。
金章宗首推“西山积雪”
真正使西山风景变得系统化、审美化的是在金章宗时期。在执政初期,金章宗尊崇儒家思想,全盘实行汉化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兴文学,实行“仁政”之治。这一时期,金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明昌之治”。
金章宗对古代园林建造也有着特殊的造诣和贡献,他在中都(今北京)和郊外兴建了“八苑”、“八大水院”等风景名胜,被后人赞誉为北京园林史上一大盛举,有“西山园林皆章宗所造”之说。
金章宗还干了件提升中都文化知名度的大事,他邀集文人学士游历中都,遴选出系列化风景名胜“燕山八景”。清朝学者赵吉士的笔记《寄园寄所寄》记述了“燕京八景”的具体名称:
“北平旧志载,金《明昌遗事》有‘燕京八景’,元人或作为古风,或演为小曲。所谓八景者,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瑶春阴、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日、金台夕照是已。”
《日下旧闻考》收录了《寄园寄所寄》的“燕京八景”条目。其中“卢沟晓日”改为“卢沟晓月”。
西山“连缀共一百八十里”,连冈叠岫,挹抱回环,宛如腾蛟起蟒。值大雪初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千岩万壑,凝华积素。这便是八景之一的“西山积雪”。
关于“西山积雪”,还有一段传说。明昌年间的某个冬日,金章宗到西山赏雪。御驾回京途中,停辇歇息。他举目四望,见雪后天晴,绵延不断的西山银装素裹,青石玉琼,红霞映雪,倍极壮丽,不由咏叹道:“西山御屏江山固,积雪润泽社稷兴。”群臣附和,将这句诗概括为“西山积雪”,自此开启了赞誉西山雪景的先河。
金章宗定的“西山积雪”景点应在香山。唐时,香山已有吉安、香山二寺。金时,二寺合一,在香山寺遗址上修建寺院,名“大永安寺”。《金史》记载: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三月癸巳,“香山寺成,(金世宗)幸其寺,赐名大永安,给田二千亩,粟七千株,钱二万贯。”同年十一月,18岁的金章宗被爷爷金世宗立为皇太孙。二十九年(1189年)正月,金世宗去世,金章宗即位。之后,金章宗继续在香山大兴土木,并经常到此打猎游玩。
咏西山冬景的元代诗人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九年,改中都为元大都,定都大都。至此,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王朝首都,赋咏北京的诗文随之增多。最早题咏“燕京八景”的诗、词、曲皆为元人所作。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陈孚创作的组诗《咏神京八景》,是最早写北京八景的诗。其中“西山积雪”改为“西山晴雪”,该诗浑厚质朴、不事雕斫,使人感受到洗尽铅华的自然之美:
冻雀无声庭桧响,冰花洒檐大如掌。
平明起视岩壑间,插天琼瑶一千丈。
夕阳微漏光嵯峩,倚阑更觉爽气多。
云间落叶有径否,想见樵叟披青蓑。
陈孚字刚中,号笏斋,浙江临海人,自幼清峻颖悟,读书过目成诵,终身不忘,诗文援笔即成。他性格任侠不羁,曾出家为僧以避世乱。忽必烈对他青眼有加,想对他擢任要职,但一些朝臣说陈孚是最低等级的“南人”,且重气节,颇为嫉妒,遂除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再迁衢州治中、台州路总管府治中。
“南人”是元朝对南宋人的称呼。忽必烈把全国人民按照被征服的顺序划分为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鲁迅曾在《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称:“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虽然仕途不尽如人意,但陈孚始终不忘人民疾苦。大德七年(1303年)台州大旱,百姓无食,饿殍遍野。陈孚将台州灾情上书江浙行省浙东元帅脱欢察儿,但脱欢察儿贪渎成性,怙势立威,不恤民隐。陈孚拍案而起,上书宣抚使,控告脱欢察儿“不法蠹民”等十九条罪状。最终脱欢察儿受到严查,灾民得到赈济。陈孚则积劳成疾,卒于台州路治中任上。陈孚一生业绩卓著,载入史册。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他的诗作比他的业绩影响更大。
以元曲写西山雄奇清壮的冬景名篇,还属鲜于必仁的《西山晴雪》:
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鲜于必仁虽出身官宦家庭,却一生布衣。他性情达观,寄情山水,浪迹四方。其散曲中的写景之作,曲文华美,意境开阔;咏怀历史人物的曲作,咏史论世,格调健朗。
书写西山的黄金时代
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明代文人画家王绂的纸本墨笔画《北京八景图卷》,是现存最早描绘“燕京八景”的画作。
图卷首引为胡广的《北京八景图诗序》。序后是王绂的八幅独立的八景图。各图之后,有与图相对应的一条景致说明和九首诗。景致说明没有落款,据考证,应为杨荣撰写。九首八景诗的作者均为朱棣的文学之臣,分别是翰林侍讲邹缉、胡俨、杨荣、金幼孜、曾棨、林环,翰林修撰梁潜、王洪、王英。
据胡广《北京八景图诗序》、杨荣《题<北京八景>卷后》记述,撰写八景诗的共有十三人,但不知何种原因,胡广、翰林修撰王直、中书舍人王绂和许翰四人的八景诗没有收入图卷。
《北京八景图卷》创作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源起于朱棣的第二次北巡。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夺取帝位,在应天府(今南京)奉天殿登基,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改年号“永乐”。而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他10岁被册封为燕王,20岁就藩北平,设立王府,自此经营北平二十多年,政治基础稳固。同时,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北平,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朱棣登基后,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意为天子所在的地方,又下诏营建北京紫禁城,疏浚大运河,在昌平修建长陵,并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二年(1414年)两次北巡,以表明迁都的决心。
朱棣车驾巡狩,多位文学之臣随驾扈从,他们以诗画的形式歌咏北京,向南方臣民推介北方的好山好水。他们这样写《西山霁雪》:
“雪霁西山玉作屏,琼林瑶树晓光凝。清风晴洒千岩雨,碧涧春融万壑冰。”(胡俨)“西山日上雪初晴,素壁银屏万叠明。高树迎风飞玉屑,小桥流水涩琴声。”(杨荣)“海上云收旭景新,连峰积雪净如银。晴光迥入千门晓,淑气先回上谷春。”(金幼孜)
明代的西山已是知名的赏雪胜地,很多文人墨客也少不了到西山赏雪吟诗。万历年间,京师西城指挥使蒋一葵在《长安客话》里写道:
西山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气鸟声,秋则乱叶飘丹,冬则积雪凝素,种种奇致,皆足赏心。而雪景尤胜,故京师八景一曰西山霁雪。
这里的“长安”,是对皇都的通称。
《长安客话》记述了北京明代地方历史和地理沿革,是明人专门记载北京地方文献的仅存的几种典籍之一。《长安客话》也收录了王洪的《西山霁雪》诗:“佳气迥浮丹凤阙,清光遥入翠微宫。松崖乍逐春风散,云峤仍含夜月重。”
万历十八年(1590年),沈榜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在任期间,他留心时事,搜寻掌故,根据署中档案材料编著了《宛署杂记》。书中记载了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人物轶闻等资料,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宛署杂记》仅收录了明大兴县丞张元芳的《燕台八景》诗,其中写《西山霁雪》:“层峦积素喜初晴,寒入青天万里城。树色遥分银海曙,山光远映玉楼清。”
内阁首辅李东阳有七言律诗《京都十景》,其中有《西山霁雪》:
雪后西山爽气增,冻云消尽出崚嶒。眼看万壑遍一白,谁遣六月生层冰。岩窦有泉浑欲滴,石根无路转愁登。飞楼缥渺空寒外,几度凭高兴不胜。
李东阳的诗文典雅流丽、清新自然。在成化、弘治年间,他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诗坛,颇具声望及影响,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
由于李东阳长期生活在北京,京城内外的自然山水也就成为他欣赏创作的对象,除了《京都十景》,还写有《西山和许廷冕刘时雍汪时用三兵部韵五首》《西山杂诗七首》《西山十首》等组诗。
明人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作者之一)写有《西山春雪》诗:
山寒勒花花未萌,雪花片片先花生。远山遥连近山白,老松着雪亦萧槭。溪边新草未及寸,不受雪欺绿偏嫩。几客踏雪触石鸣,山僧始觉有人行。半开篱门呼客入,泉流灶下不须汲。煮泉饷客冰雪香,四山映人衣袂光。
这首用古风体描写西山雪景的诗,清丽自然,生动有趣,朗朗上口,别具一格。
乾隆立西山晴雪碑
受满族游猎文化影响,清朝的皇帝不喜久居皇宫,多在宫外寻找风景优美之处居住。顺治帝常居于南苑和皇城的西苑。康熙帝即位初期,将玉泉山南麓改为行宫,名为“澄心园”,并在香山寺旁边修建“香山行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在清华园废址上修建了畅春园,成为北京西郊第一处常年居住的行宫。
乾隆皇帝更是在京城外大规模开拓和营造皇家园林,“三山五园”是当时规模巨大的造园杰作。“三山五园”是指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以及附近的畅春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有五十余处建筑群,经乾隆皇帝命名题署的有二十八景。
香山不仅有著名的古刹和人文景观,还有深邃幽静的山林野趣,“西山晴雪”便是其中一处。静宜园建好后,乾隆皇帝有《燕山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写道:
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祗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椀伴高清。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更定“燕京八景”名目,御定诸景名称,并为八景撰写诗文、刻石立碑。他按原韵写了《燕山八景诗叠作旧韵》,其四为《西山晴雪》:
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乾隆的“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乾隆西山赏雪,据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年冬天,乾隆皇帝驻跸香山静宜园。早晨起来,见漫天大雪,不由想起西山的著名景观“西山霁雪”,便与大臣刘墉到山上赏雪。来到半山腰,乾隆皇帝对刘墉说:“这西山雪后的景色如此美好,前人却以‘西山积雪’‘西山霁雪’赞之,朕以为不够文雅,你看改个什么名字好呢?” 刘墉笑答:“臣才疏学浅,不敢乱言。”“以朕之见,不如叫‘西山春雪’‘西山云雪’‘西山瑞雪’。”乾隆一连说了三四个名称,似乎都不太满意。
第二天早朝之后,乾隆皇帝站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楼上眺望西山,但见雪后初晴的西山,金光万道,蔚为壮观。他对刘墉说:“朕以为元朝人所言‘西山晴雪’更为贴切。”于是令人取来文房四宝,即兴在角楼上御题“西山晴雪”四个大字,然后制成碑刻,矗立于香山半山腰处。
因为住在西山,又在史海钩沉中接触到“西山晴雪”的一些史料,便对这一景观产生了深厚兴趣。2024年年末“大雪”节气这天,并无落雪,风平气爽,天空湛蓝,是出行登高的理想天气,于是我兴致勃勃地来到香山,探寻乾隆皇帝御书的“西山晴雪”碑。
“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半山腰的一条小道旁,有苍松翠柏掩映,需要留心寻找。从东门进香山公园,由勤政殿左侧的主路上山,过香山饭店、绿云舫、玉华岫,到香雾窟和镜烟楼,由此右转,走到山沟的另一侧。如果沿着小路继续前行,应该是往回走的方向,正疑惑,蓦然回首,乾隆御笔楷书的“西山晴雪”碑正耸立在山坡上。
沿着“西山晴雪”碑旁的山道向上攀登,可达香山主峰——香炉峰。由此上山,地势陡峭,险峻难攀,600多个石台阶令人望而生畏,不仅考验体力,更加考验意志。明白为什么人们叫它“鬼见愁”了。
登上峰顶,举目远眺,近处的玉泉山、万寿山、昆明湖尽收眼底,远处的中央电视塔清晰可见。倚靠着峰顶上巨大的乳峰石,环顾连绵的西山,遥想一场大雪后暖阳初照,银装素裹的群山万壑,该是怎样的壮丽迷人!
从古至今,围绕“西山晴雪”这一名胜的演进变迁,寄寓了多少帝王贵胄、忠臣志士、墨客骚人以及普通百姓的美学追求和强盛之梦。每年严冬,他们也许跟我一样,虔诚地站在西山之巅,热切地期待着冬日第一场瑞雪的降临。
本文链接:西山晴雪映朝晖http://www.llsum.com/show-6-12572-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时代呼唤“作家—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