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上海(国际)花展盛大开幕。此次花展选取的主题花是被誉为“花中皇后”的月季。
原产自中国,寻常可见的月季为何能成为“花中皇后”?它的身上其实有着一本厚厚的神奇“履历”。
过去的数千年间,它们曾上演过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横跨东西方的基因重组——来自中国的月季不仅改变了欧洲蔷薇的命运,也为自己由“古老”向“现代”的身份转变埋下了伏笔。
“天选”的基因
我国是月季的发源地,月季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也历史悠久。然而,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中国,不仅没有野生月季分布的相关资料,也没发现任何野生月季的相关品种。
那么,月季究竟从何而来的呢?
事实上,月季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品种,它属于蔷薇科植物,其祖先可追溯到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时期。在历史长河中,这一蔷薇科物种不断演化,由于一次不知何时发生的基因突变,让每年开花一次的植物变成了具有重瓣、连续开花、不结果等特性的月季。
这种变异结果对于植物本身而言并不“友好”,十分不利于物种延续。在自然选择中,这种变异植株被保存下来的概率很小,除非进行人为干预,通过栽培、驯化等手段将具有这种特质的植株保存下来加以培育,使长期开花的性状得到强化。
因此,科学家们推测,月季能从古代蔷薇中脱颖而出,或许是先天偶发和后天培育的双重结果。
尽管中国人很早就对月季进行过驯化,但最早认识到月季与其他蔷薇科植物的不同,还要到北宋时期。在《益部方物略记》中,作者宋祁提到:“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花亘四时,月一披秀,寒暑不改,似固常守。”这是古籍中首次明确提到月季及其特性。
在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月季长期开花的特性也备受关注。杨万里在《腊前月季》中有“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苏轼在《咏月季》中有“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文学家们都将对月季的赞美放在“四时开花”上。
到了明代,月季的各种别称开始涌现。根据明代园艺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的记载,月季“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春,一名瘦客,灌生,处处有,人家多栽插之……”可见当时的月季已经开始被广泛种植。
清代以后,关于月季的记载更为普遍。陈淏子撰《花镜》中描写月季:“四季开红花,有深、浅、白之异,与蔷薇相类,而香尤过之。”在这里,月季的香味得到了明确的记录。
另据各地方志记载,当时的月季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中东部。得益于种子育苗技术的发展,当时中国月季品种已超过百种,尤其是淮阴至苏州一带,文人对月季的喜爱促成了相关培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改变命运的旅行
生长于中国的月季,很早就开启了它的“全球旅行”,经由丝绸之路,中国月季最早在16世纪到达欧洲。
一幅画于16世纪的画作证实了这一说法,在意大利画家布隆奇诺的这幅画像中,爱神丘比特身边有几枝花型独特的粉色花朵,经考证,这就是中国月季。
不过,中国月季真正被用于植物学研究还要到19世纪。
1806年,英国植物学家胡姆在广州郊外的花圃中发现了4种中国原产月季:斯氏中国朱红、柏式中国粉、中国黄色茶香月季和中国绯红茶香月季。后来,他带着这4种珍贵的中国月季乘坐“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走海上丝绸之路前往欧洲。
据说,当时恰逢英法海战,航行受阻,当英法双方得知船上满载来自中国的古老月季时,开启了一次谈判。因为当时的欧洲,还没有这种花型硕大、鲜艳亮丽的月季。于是,在法国王后约瑟芬的要求下,英法双方达成了暂时停战协议,商船顺利通过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留下了“因花停战”的逸闻。
彼时,欧洲蔷薇只在春夏之交开一次花,不仅花瓣层次单调,且种类较少。中国月季一到欧洲就引发了植物学家们广泛的热情。
1867年,法国育种家通过反复杂交、回交,终于培育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品种——杂交茶香月季“法兰西”,欧洲蔷薇也由此实现了四季开花、色彩丰富、花量大、耐寒性强等优势,很快成为月季的主流品种,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1867年也成为月季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国际园艺界将这以前的月季品种统称为“古老月季”,将之后育成的品种称为“现代月季”。
自此之后,欧洲月季的培育从未间断。如今,全世界已有3万多个月季品种,其中1.1万个是杂交茶香月季。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古老月季”的血脉已经融入到绝大多数新品种当中。可以说,来自中国的月季品种,不仅彻底改变了欧洲蔷薇的命运,也让自己化身成“现代月季”,绽放到了世界各地。
以月季之名,重归故土
现代月季开始回归中国则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它们首先出现在北京和上海的一些富裕的海归派家庭中。
不过,当时的人们尚不知道月季乃是中国原产,还都称之为“洋月季”。许多国人将月季花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玫瑰”混为一谈,认为其是一种由欧美引进的外国花卉。直到一位名叫蒋恩钿的女士在她的论文中一再重申:“中国月季是世界现代月季之母。”
蒋恩钿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户富裕家庭,曾与丈夫一同在美国留学。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蒋恩钿指出:当今世界的月季品种里,90%以上的“杂交茶香月季”是由中国和中东以及古波斯月季在法国巴黎郊区马尔梅松花园杂交培育出来的。因此,也可以说,如今在市场上以“玫瑰”之名出现的花朵都是经丝绸之路远赴欧洲的中国古老月季的后代。
随后,她的这个研究成果得到世界月季联合会的肯定。
除此之外,蒋恩钿还义务在北京天坛公园帮助培育月季,七年时间内培育了上百个月季品类,天坛公园由此成为中国现代月季的摇篮。她还协助北京和英国皇家月季花协会建立了联系,让中国的月季培育与国际接轨。2007年,天坛植物园赵春如园长因病去世,英国皇家月季花协会原理事长海顿爵士发来的唁电中说:欧洲感谢中国月季。
在这之后,我国自育的月季品种也相继问世,“黑旋风”“上海之春”“浦江朝霞”等品种广受好评,上海、北京、杭州等地新品种选育工作也不断发展,截至2016年,我国自育新品种达455个。
近百年来,正是在东西方的互动与交流中,古老的月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无数次的碰撞中,原本单薄的生命绽放出更多的可能。今天,2024上海(国际)花展上展出了更多中国培育的现代月季,未来,它们或许将又一次“出海”。
近日,2024上海(国际)花展盛大开幕。此次花展选取的主题花是被誉为“花中皇后”的月季。
原产自中国,寻常可见的月季为何能成为“花中皇后”?它的身上其实有着一本厚厚的神奇“履历”。
过去的数千年间,它们曾上演过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横跨东西方的基因重组——来自中国的月季不仅改变了欧洲蔷薇的命运,也为自己由“古老”向“现代”的身份转变埋下了伏笔。
“天选”的基因
我国是月季的发源地,月季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也历史悠久。然而,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在中国,不仅没有野生月季分布的相关资料,也没发现任何野生月季的相关品种。
那么,月季究竟从何而来的呢?
事实上,月季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品种,它属于蔷薇科植物,其祖先可追溯到6000万年前的第三纪时期。在历史长河中,这一蔷薇科物种不断演化,由于一次不知何时发生的基因突变,让每年开花一次的植物变成了具有重瓣、连续开花、不结果等特性的月季。
这种变异结果对于植物本身而言并不“友好”,十分不利于物种延续。在自然选择中,这种变异植株被保存下来的概率很小,除非进行人为干预,通过栽培、驯化等手段将具有这种特质的植株保存下来加以培育,使长期开花的性状得到强化。
因此,科学家们推测,月季能从古代蔷薇中脱颖而出,或许是先天偶发和后天培育的双重结果。
尽管中国人很早就对月季进行过驯化,但最早认识到月季与其他蔷薇科植物的不同,还要到北宋时期。在《益部方物略记》中,作者宋祁提到:“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花亘四时,月一披秀,寒暑不改,似固常守。”这是古籍中首次明确提到月季及其特性。
在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月季长期开花的特性也备受关注。杨万里在《腊前月季》中有“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苏轼在《咏月季》中有“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文学家们都将对月季的赞美放在“四时开花”上。
到了明代,月季的各种别称开始涌现。根据明代园艺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的记载,月季“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春,一名瘦客,灌生,处处有,人家多栽插之……”可见当时的月季已经开始被广泛种植。
清代以后,关于月季的记载更为普遍。陈淏子撰《花镜》中描写月季:“四季开红花,有深、浅、白之异,与蔷薇相类,而香尤过之。”在这里,月季的香味得到了明确的记录。
另据各地方志记载,当时的月季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中东部。得益于种子育苗技术的发展,当时中国月季品种已超过百种,尤其是淮阴至苏州一带,文人对月季的喜爱促成了相关培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改变命运的旅行
生长于中国的月季,很早就开启了它的“全球旅行”,经由丝绸之路,中国月季最早在16世纪到达欧洲。
一幅画于16世纪的画作证实了这一说法,在意大利画家布隆奇诺的这幅画像中,爱神丘比特身边有几枝花型独特的粉色花朵,经考证,这就是中国月季。
不过,中国月季真正被用于植物学研究还要到19世纪。
1806年,英国植物学家胡姆在广州郊外的花圃中发现了4种中国原产月季:斯氏中国朱红、柏式中国粉、中国黄色茶香月季和中国绯红茶香月季。后来,他带着这4种珍贵的中国月季乘坐“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走海上丝绸之路前往欧洲。
据说,当时恰逢英法海战,航行受阻,当英法双方得知船上满载来自中国的古老月季时,开启了一次谈判。因为当时的欧洲,还没有这种花型硕大、鲜艳亮丽的月季。于是,在法国王后约瑟芬的要求下,英法双方达成了暂时停战协议,商船顺利通过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留下了“因花停战”的逸闻。
彼时,欧洲蔷薇只在春夏之交开一次花,不仅花瓣层次单调,且种类较少。中国月季一到欧洲就引发了植物学家们广泛的热情。
1867年,法国育种家通过反复杂交、回交,终于培育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品种——杂交茶香月季“法兰西”,欧洲蔷薇也由此实现了四季开花、色彩丰富、花量大、耐寒性强等优势,很快成为月季的主流品种,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1867年也成为月季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国际园艺界将这以前的月季品种统称为“古老月季”,将之后育成的品种称为“现代月季”。
自此之后,欧洲月季的培育从未间断。如今,全世界已有3万多个月季品种,其中1.1万个是杂交茶香月季。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古老月季”的血脉已经融入到绝大多数新品种当中。可以说,来自中国的月季品种,不仅彻底改变了欧洲蔷薇的命运,也让自己化身成“现代月季”,绽放到了世界各地。
以月季之名,重归故土
现代月季开始回归中国则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它们首先出现在北京和上海的一些富裕的海归派家庭中。
不过,当时的人们尚不知道月季乃是中国原产,还都称之为“洋月季”。许多国人将月季花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玫瑰”混为一谈,认为其是一种由欧美引进的外国花卉。直到一位名叫蒋恩钿的女士在她的论文中一再重申:“中国月季是世界现代月季之母。”
蒋恩钿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户富裕家庭,曾与丈夫一同在美国留学。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蒋恩钿指出:当今世界的月季品种里,90%以上的“杂交茶香月季”是由中国和中东以及古波斯月季在法国巴黎郊区马尔梅松花园杂交培育出来的。因此,也可以说,如今在市场上以“玫瑰”之名出现的花朵都是经丝绸之路远赴欧洲的中国古老月季的后代。
随后,她的这个研究成果得到世界月季联合会的肯定。
除此之外,蒋恩钿还义务在北京天坛公园帮助培育月季,七年时间内培育了上百个月季品类,天坛公园由此成为中国现代月季的摇篮。她还协助北京和英国皇家月季花协会建立了联系,让中国的月季培育与国际接轨。2007年,天坛植物园赵春如园长因病去世,英国皇家月季花协会原理事长海顿爵士发来的唁电中说:欧洲感谢中国月季。
在这之后,我国自育的月季品种也相继问世,“黑旋风”“上海之春”“浦江朝霞”等品种广受好评,上海、北京、杭州等地新品种选育工作也不断发展,截至2016年,我国自育新品种达455个。
近百年来,正是在东西方的互动与交流中,古老的月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无数次的碰撞中,原本单薄的生命绽放出更多的可能。今天,2024上海(国际)花展上展出了更多中国培育的现代月季,未来,它们或许将又一次“出海”。
本文链接:“花中皇后”,跨越东西方的奇遇http://www.llsum.com/show-6-7462-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米芾到底写了多少“第一山”?
下一篇: 科幻小说的独特能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