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宗苗淼 实习生江瀚)1月15日上午,媒体人张超在石家庄成功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河北省第8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经河北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确认,他也是全省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媒体人。
造血干细胞捐献完成。纵览新闻记者宁钰琪摄
张超是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纵览新闻的一名青年记者。此前在工作中接触过好几位捐“髓”志愿者,自己便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如今配型成功并顺利完成捐献,他感到十分开心。从记录者到践行者,他希望自己能带动更多志愿者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为更多人带去生命的希望。
从记录者到践行者
“又见面了。”“是啊,之前是记录者,现在是救助人。”
1月15日9时许,河北某医院,纵览新闻记者张超躺在采集室床上,与省红十字会三献工作事务中心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负责人张新军打着招呼。
当天,经过5个小时的采集,张超顺利捐献了284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他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9284例、河北省第8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采集准备中。纵览新闻记者宁钰琪 摄
“记得当时我在采访的时候,医院墙上的标识还是六七百例,如今我也在这个数字上贡献了一个‘+1’,第821例。”张超说,此前他采访了解,相比献血来说,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很难,“但可以挽救一个人生命,我觉得这件事意义非凡,也很酷。”
2021年,在张超数次报道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新闻后,有了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想法。2022年,他走进爱心献血屋,登记入库。
错过电话,捐与不捐
“两个月前,我妈跟我打电话聊天,说接到个捐髓电话,她当时拒绝了。我才想起来这两年自己换过电话,也没跟家里人提过自己留血样、登记造血干细胞入库的事。”张超说,第二天,他就把入库时留下的红十字会电话找了出来,并打过去询问。
造血干细胞采集中。纵览新闻记者宗苗淼 摄
“我采访过很多次捐献的事,知道从通知到捐献,一般要有三个月的时间,但当时说到这位病人情况紧急,可能会往前排,我当时就同意了,这样对方也可以过个好年啊。”张超说,其实没有什么犹豫的,因为他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是了解的,“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
后来,张超向妈妈讲了他几次采访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故事,还有医生的专业观点,并得到了妈妈的认同。他唯一担心的,是这位病人的情况。
采集过程中,石家庄市红十字会业务工作部的刘萍代替病患家属给张超念了感谢信。“原来是个孩子。”张超关心的问题是,“随后的治疗,他会很难受吗?”
没输过液的年轻人
其实,张超的岁数也不大,是一位年轻人。他从小到大身体都不错,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他第一次输液。
“我也怕疼、怕打针,在打动员剂前也会紧张,但这与救治生命相比,都不算什么。”他说,为了更好地完成使命,在体检通过后的日子,他积极调整作息,健康饮食、避免熬夜,并坚持锻炼身体,将身体的状态调整得越来越好。
“从采访捐献到自己捐献,还是挺不一样的。看着血液缓缓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其他血液成分再回输到自己体内,也没有什么不适。”张超向陪护的同事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跟躺着献成分血是差不多的。”
“滴——”,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发出声响,1月15日13时30分许,张超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完成,混悬液被第一时间送往患者所在医院,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将因此得以延续。
“使命完成!现在你想吃点什么?干点什么?”身边有女朋友陪伴,张超舒心一笑,说:“先来个酸菜炖血肠,补补血,然后再好好睡一觉,昨天确实紧张得没睡好。”
河北首位捐“髓”媒体人
“张超是河北省第一位成功捐赠造血干细胞的媒体人。”张新军说,他捐献的这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位患者带去了希望的种子。
张新军说,正是有了越来越多像张超这样的志愿者、捐献者,才让每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产生的时间差呈逐渐缩短的趋势——从2004年开始,1至100例用时7年2个月,到最新的701至800例,用时仅1年零15天。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入库志愿者超348万人,已累计捐献19000多例,每年呈上升趋势。
“我也想借这次捐献的机会,厘清一些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解,现在医学发达了,基本是像我一样,通过外循环分离造血干细胞,这种提取方式是比较温和的。”张超说,在做记者的时候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又通过这个事帮到了有需要的人,再把这个事传播给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得到救助,形成良性循环,正是一名记者使命的具体体现。
本文链接:张超,好样的!河北首位捐“髓”媒体人来自纵览新闻http://www.llsum.com/show-1-33290-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快讯丨河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
下一篇: 记者走基层|我为鸟儿安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