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成功上市,一方面为公司带来了逾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另一方面,也为亚盛医药的全球发展提供了新渠道和平台,扫除限制与障碍,助力亚盛吸引更高质量的生物医药投资、资源与认可。”近日,亚盛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在亚盛医药美股纳斯达克上市暨成立15周年庆典之际表示,作为2025年全球生物医药“第一股”,亚盛医药赴美双重主要上市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对于行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正面带动作用。
作为2025年打响破局“一枪”的港股18A企业,亚盛医药的“逆流而上”离不开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坚定的长期战略。做出临床急需的药、解决全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是亚盛坚持做创新药的初衷。也正是这份信念,让亚盛医药核心管线聚焦在细胞凋亡方向,公司创始团队在这个领域的沉淀已超20多年。
杨大俊坦言,亚盛医药能够成功叩响欧美市场的大门,凭借的是500余项授权专利和20多个FDA临床批件展现出的硬实力:“欧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更看重公司长期的发展潜力,而非短期的财务回报。”此次成功登陆美股后,亚盛医药计划尽快完成多个全球注册III期临床试验,尤其是获美国FDA许可的两项;推动耐立克多个适应症开发;APG-2575商业化提速和梯队管线推进等。
“做难的事情很难,坚持更难。”未来,亚盛医药将如何利用这一平台实现更大的突破?这不仅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也是行业目光所在。
2025全球生物医药第一股
第四家“H股+美股”上市的中国药企、首家先在港股上市,后在美股双重主要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2025年全球生物医药第一股,众多标签下,亚盛医药一在纳斯达克敲开市钟,便引起了广泛关注。
四十余家国际媒体争先报道,CNBC、Bloomberg等主流财经媒体开启对亚盛医药的直播采访,这样的影响力在资本寒冬中显得尤为耀眼。
杨大俊直言:“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功上市,非常不容易。去年的市场窗口稍纵即逝,也有很多企业选择推迟或放弃,但我们抓住了机会,最终成为2025年全球首家在美股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
美股上市无疑是亚盛医药全球化的关键一步。
在杨大俊看来,纳斯达克的上市平台为亚盛医药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也让全球投资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公司的价值和发展潜力。
他进一步解释,欧美资本市场对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态度在过去几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五年前,欧美市场对中国生物医药资产的配置比例少于5%,而现在几乎为零。然而,只要符合美国监管要求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就能够完全开放投资。
“在全球定位中,我们一直缺少欧美资本市场的支持。通过纳斯达克上市,我们不仅获得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还消除了进入欧美市场的限制和障碍。”
与此同时,美股上市还有望为亚盛医药带来更多的高质量、长期的、专业的生物医药基金的投资。
杨大俊指出:“港股18A对中国生物医药发展起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相对来讲港股或内资机构投资人较少。”
此外,这些高质量的投资不仅为亚盛医药带来了资金支持,更有望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行业认可,成为亚盛医药进军全球市场的强大助力。
据了解,亚盛医药对于此次美股上市融资所得资金使用计划非常明确。杨大俊指出,资金将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推进多个全球注册III期临床试验的开展,二是支持国内商业化的开展。
具体来看,约5000万~6000万美元将用于APG-2575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DA 批准,为其在中国的商业化上市做准备,并推进APG-2575在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临床开发;约3000万~4000万美元用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推进奥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的临床开发;约1000万~2000万美元用于资助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包括完成 APG-5918 在贫血症方面的I期临床试验,寻求APG-115的注册试验的批准、启动;此外金额用于开发未来管线计划以及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这些试验的成功将为亚盛医药的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推广提供重要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现金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此次美股上市和此前与武田关于耐立克签订的授权协议,一举将亚盛医药拉出了“研发实力很强,但资金不足”的困境。
“我们的资金使用非常高效,过去三年的研发费用得到了严格控制。去年的环境下,在一、二级市场,融资超过10亿人民币的交易应该很少或没有。此次上市不仅解决了短期资金需求,还为未来的研发和商业化提供了充足保障。”杨大俊强调。
逆水行舟,实力为先
亚盛医药能够一举打破停滞多时的中国医药企业赴美上市的僵局,并获得全球生物医药券商前五名的摩根大通和花旗看好,绝非偶然,背后凝聚着15年来的潜心耕耘。
杨大俊坦言,欧美投资者更关注公司的临床数据、差异化和长期计划。
这一投资理念与亚盛医药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多年来,亚盛医药一直致力于通过创新研发解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这种长期主义的思维得到了欧美投资者的高度认可。
“在任何资本市场上市,最终都要靠实力说话。”杨大俊将实力的体现归为全球专利布局和FDA批准的临床试验两个维度。
超过500项授权专利,其中大部分是海外授权;5个产品在美国进入临床阶段,获得FDA临床批件20多个,其中2个为全球注册III期临床许可;16项FDA孤儿药资格认证,2项FDA快速通道资格,2项美国FDA儿童罕见病资格认定……一系列数据证明了亚盛医药的产品在科学和临床上的价值,瞩目的成绩也成为亚盛医药进入全球市场的敲门砖。
自成立以来,坚持全球创新,拒绝内卷,便是亚盛医药始终坚持的信念。杨大俊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解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以耐立克为例,作为中国首个获批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它成功填补了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耐药治疗领域的空白。耐立克的潜力不仅局限于CML,根据其美股招股书披露,目前耐立克覆盖适应症领域达6个。其中,由FDA批准的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CML-CP成年患者的全球注册III期临床试验,针对一线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注册III期试验、针对SDH缺陷型胃肠间质瘤(GIST)的注册III期试验都快速推进中。
在全球范围内,耐立克的唯一竞品Ponatinib由武田持有。杨大俊强调,武田与亚盛医药的合作不仅是竞争对手的认可,也进一步印证了耐立克在临床数据上的显著优势。
亚盛医药的下一个重磅产品——Bcl-2抑制剂APG-2575,同样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2024年11月16日,APG-2575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用于治疗难治或复发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有望在2025年获批上市。
据了解,在全球,APG-2575是第二个进入临床,第二个进入注册临床,第二个递交上市申请的Bcl-2抑制剂;在中国,APG-2575是第一个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的Bcl-2抑制剂。
从试验数据来看,与全球首个Bcl-2抑制剂Venetoclax(维奈托克)相比,APG-2575不仅在Venetoclax已覆盖的领域(如CLL/SLL等)展现出强大的疗效潜力,还在对方尚未获批的领域(如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有望实现突破,成为血液肿瘤领域的基石产品。
谈及APG-2575未来的商业化布局,杨大俊表示,血液肿瘤的临床需求相对集中,只要能够覆盖国内排名前300至500的医院,就能占据中国血液肿瘤市场80%甚至90%的份额。因此,亚盛医药有信心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商业化团队。
除了上述两款核心产品,亚盛医药的梯队管线产品如APG-115、APG-1252等也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数据。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找到一个符合注册要求的方案,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在杨大俊看来,亚盛医药的所有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瞄准临床未满足的需求,改变无药可医困境,且具有成为同类最佳(Best-in-Class)或同类第一(First-in-class)的潜力,而不是简单地跟随市场潮流。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标志登上纳斯达克交易所的巨型电子屏幕,不仅是对其实力和战略的有力证明,更是对整个行业的重要启示和积极影响。杨大俊直言,整个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医保如何支付以支持创新,市场的支持至关重要;其次是如何实现真正的创新,避免内卷化。他认为,亚盛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凭借全球创新的战略,能够对行业产生正面的影响也是基于这一点。
而面对未来的挑战,杨大俊表示:“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只有具备真正的实力,才能赢得投资者的青睐。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向真正的研发,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去满足临床的需求。”
本文链接:亚盛医药:敲响2025年全球生物医药第一钟,实力助推逆水行舟http://www.llsum.com/show-9-36477-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