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近年来,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融资环境持续遇冷,融资总金额不断萎缩,“砍管线”“停临床”“裁员”等现象屡见不鲜。不过,《Beyond Borders》生物技术展望报告指出,美国和欧洲的生物技术公司正面临着即将复苏的经营环境。
根据上述报告,有企业预计,未来6至12个月内财政政策将转向降低利率,这极有可能引发生物技术投资的复苏。
然而,仍有不少创新药企(Biotech)倒在了“黎明前夜”。行业媒体 Fierce Biotech 近日报道指出,波士顿生物技术公司 Kojin Therapeutics 正受困于现金流问题,这家曾期望利用铁依赖性细胞死亡(即铁死亡)治疗耐药性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公司,将在未来几个月内逐步停止运营。
融资难题也让Viracta Therapeutics举步维艰。今年2月初,该公司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公司董事会已批准停业决定,目前正为其研发项目寻找潜在的战略替代方案。
聚焦国内,尽管“资本寒冬”的形势同样严峻,但近年来本土Biotech愈发将重心移至 BD(商务拓展)交易上,这不仅成为本土Biotech出海的关键路径,更是药企得以生存下去的重要手段。
“创新药企需要先活下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当下创新依然是整个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只有那些拥有成熟管理团队和强大临床数据的公司,才能吸引大型制药企业和风险投资者的兴趣。
融资受挫、研发遇阻
2021年6月,Kojin Therapeutics首次宣布完成了6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用以加速推动基于细胞状态和铁死亡生物学的药物发现平台。
彼时,Kojin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哈佛大学的Stuart Schreiber教授表示,“了解细胞的状态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细胞的行为,从而靶向以前认为在癌症和其他疾病中不可触及的细胞。铁死亡敏感状态只是一个开始。”
不过此后,Kojin未再披露任何有关融资的进展。根据Fierce Biotech日前报道,Kojin方面称,为推进其小分子药物进入IND(新药研究申请)和临床试验而筹集足够的资金已“难以实现”。
对此,Kojin也总结了四大原因。一是“当前投资者对资助临床前治疗公司的兴趣缺失,尤其是基于新颖生物学原理且针对癌症的公司”;二是“公司五大初始投资者中,四家未提供支持或参与(通常是因为基金特定原因)”;三是“缺乏有意义的药物发现专业知识或进展”;四是“至少再过两年才有望获得临床概念验证数据”。
“要研发出候选药物(DC),需要科学的严谨性、经验以及专注度,财务责任也至关重要。但在公司成立初期,远在有望研发出DC之前,就花费了太多资金。”Kojin方面还提醒其他公司,无论何时都要储备资金,以防融资环境发生变化。
现金流问题同样困扰着Viracta Therapeutics。事实上,Viracta在2024年9月底即预期账上2110万美元的现金将在2025年3月用完。2024年底,Viracta已经历过一轮裁员和停临床的举措,但仍无法挽救公司的财务状况。
2月4日,这家精准肿瘤学公司因未能满足股价每股 1 美元的最低要求,已从纳斯达克摘牌退市。根据其提交给SEC的文件,公司预计将产生与解雇员工相关的10万美元的一次性付款。
“过去几年,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阶段性下行,有限资金更多流向市场预期明确的项目,概念层面的技术创新难以获得专业资金的追捧。这也要求企业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注重效率和成果转化,增强投资者信心。”上述分析师认为,从医药产业本身高投入、高研发风险的特征来看,必须要做出类似于PD-1、GLP-1级别的“重磅炸弹”,才能分摊掉公司前期巨额研发投入和其他大量的成本。
就研发效率而言,德勤曾发布数据显示,全球研发支出TOP20的MNC(跨国药企)的研发效率近年来持续下降,并在2022年刷新了十年来的最低纪录,研发回报率仅为1.2%。这一低回报率的背后,是研发成本的不断攀升。
据德勤报告,研发一项新药的平均成本已经超过20亿美元,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更是增加至22.84亿美元。在此背景下,合作研发或引入管线,甚至是并购资产,也已成为MNC常见的选择,不少MNC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优质标的,这也被视为Biotech重要的资金来源。
BD突围
当下,中国医药资本市场“寒冬”未过,投资人无法顺利实现退出之际,医药行业的BD潮已率先拉响。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以来,国内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仍处于底部位置,合计约421.17亿元,同比下滑约37.52%,但2024年下半年已看到环比改善趋势。同时,2024年BD交易整体活跃,有望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新的投融资增量。
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中,中国在全球BD交易中,数量占比14%,总金额占比30%,相比2023年同期各增长16%和54%,中国创新药已经成为全球医药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BD项目也成为多家本土药企扭亏为盈的关键。日前,和誉医药预期2024年年度总收入约为5.04亿元,全年实现扭亏为盈。除了通过提高业务营运效率来改善成本控制外,这主要得益于匹米替尼的授权协议及默克公司4.97亿元的首付款。
进入2025年,我国创新药企的BD交易依旧火爆。据药智数据不完全统计,仅1月,全球医药市场共签署了133项资产授权和合作协议。而中国市场授权交易共达成31项,包括18项出海交易、6项引进交易和7项国内交易。
其中不乏超10亿美元的出海授权交易。例如信达生物通过授予罗氏IBI3009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益,获得8000万美金的首付款,和最高达10亿美金的开发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等;而乐普生物将ADC新药授予ArriVent Biopharma,获得4700万美元预付款和近期里程碑金额,11.6亿美元的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等。
按当前的趋势,华泰证券研报估计,长期中国创新药能贡献全球创新药总收入的10%~15%,总利润的3.3%~7.5%。按利润体量计,海外潜在市场至少为国内的2.50~5.63倍。未来几年,创新药的授权收入、利润贡献及海外市场的资产重估或将成为市值增长的核心动力。
“全球顶尖大药企的成长都伴随着BD,甚至并购。BD也是中国创新药企业进化的必经之路,从早年的License-in到现在License-out,充分说明了我国创新药行业的进步。”CIC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创新药企应积极推动BD项目,数量增多的同时,金额会相对小规模一些。作为BD的下一步,未来并购将逐渐增多。
“BD确实已经成为创新药的重要资金来源,但企业的长久竞争力终究还是要靠产品说话。” 上述分析师认为,“当前国产创新药企普遍需进行‘组合式创新’,或者说差异化创新,这种模式介于Fast follow和First in class之间。比如ADC药物,通过重新的排列组合,产生Me-better的结果,重塑中国创新药的综合竞争力。”
本文链接:投资复苏前夕:有Biotech“停止运营”?突围路在何方?http://www.llsum.com/show-9-36415-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甲状腺彩超报告单,医生告诉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