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顾婷婷 杭州报道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千百年来追寻的梦想。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两年多来,作为共同富裕的先行探路者,浙江取得了哪些进展和创新性成果?在近日举行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建设新闻发布会上,浙江展示了部分答案。
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是浙江省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和美城乡的重要载体。2019年起,浙江相继部署推动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并将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三大基本单元列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标志性成果,累计建成272个城乡风貌样板区,城乡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预计到2025年底,浙江省累计创建未来社区1500个以上,城乡风貌样板区430个以上,未来乡村1000个以上。
城乡融合串起共富风貌游
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素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共富共美,这一点上,浙江注重基本单元建设与资源、产业以及文旅的交互赋能,“共富风貌游线”就成为串起各资源要素的创新融合模式。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应柏平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共富风貌游线是依托风貌样板区的打造,以旅游观光线路的方式将城乡特色商业、历史文化、风情风味、农事耕作、民居民宿、优特产品等点位和资源有机串联、集中展示。
目前,浙江共发布了48条省级“共富风貌游线”,如杭州余杭径鸬禅茶慢旅共富风貌游线,去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参加禅茶研学游、传统文化游等特色游的儿童、学生类游客超6.5万人次。
共富风貌游线的突出特色是“各要素联动”。以湖州长兴、吴兴和南太湖新区三地联创的湖光山色共富风貌游线为例,该游线就集溇港文化展示、特色农业体验、主题休闲游乐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三地共通共联共享。“游客们不仅可以边吃美食边逛美景,还能在“共富风貌驿”内采购放心安全的农副产品,这已成为居民出游的热门线、城乡联动的衔接线、当地群众的共富线。”应柏平介绍道。
共富风貌游线串珠成链的背后,是浙江对未来乡村的有机规划。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于回归乡野自然的精神追求日益提升,户外运动、露营、滑雪等丰富的活动日渐流行,浙江各地通过入股经营、合作开发等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通过统筹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引导社会资本、第三方专业团队全方位参与,因地制宜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
在乡村旅游方面,利用小溪流、大竹海、古村落等特色资源,培育滑雪、垂钓、露营、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鼓励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废弃矿山开发各色旅游产品,积极推动闲置农房激活。据悉,浙江省乡村累计盘活农房15万宗,实现总价值近170亿元。
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绣花”工夫盘活旧厂房、旧农房、旧礼堂等闲置资源,把原本无用的建筑改造成为精品民宿、牛栏咖啡、猪栏茶吧这些网红打卡点。
以常山县芳村镇为例,该镇以1967年轴承厂旧址为场景突破口,将其改建集旅游、展览文化、食宿于一体的共富综合体,去年接待游客18.8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07余万元。衢州市柯城区麻蓬村通过整合闲置资源,打造金庸武侠文化为IP的自然风光带和“共富工坊”,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嘉兴市则以乌镇、西塘为样板,深度挖掘城镇历史文化、产业特色,实现文旅产业的“在地化”发展。嘉兴市副市长林万乐介绍,桐乡濮院镇以“古镇+时尚+文化”的定位,将古镇历史建筑与时尚潮流有机结合;沈荡镇推出“余华文学地图”,真实还原余华小说中的部分场景,带动古镇“出圈”。
随着浙江乡村产业逐步转型,农文旅融合、民宿开发、电商贸易等乡村新业态蓬勃发展。目前,浙江省已经创成了2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以及5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2年,浙江省全省的乡村旅游经营性收入已经达到了514.6亿元,全省的2.2万个乡村民宿经营性收入超过了100亿元。
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宗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浙江省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52亿元,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78元,增长7.0%;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6234元,增长13.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78。
另据统计,2023年80%的未来乡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
“小单元”撬动“大民生”
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伴随各种现代病出现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富是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建立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创造人与人之间的线下链接,让每个个体避免成为“大地上的异乡人”。
浙江嘉兴,作为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创新打造 “温暖嘉”未来社区和“未来嘉乡”生活圈配置导则。据林万乐介绍,这几年来,嘉兴塑造的156座兼具多元化功能和人性化服务的“温暖嘉”共富风貌驿,并获得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市民在'温暖嘉'共富风貌驿可以休闲聊天、理发下棋、亲子阅读,修把锁、补个鞋也可以解决,让市民在这里得到最方便的身边服务,同时也成为一些快递小哥、城市‘美容师’的一个良好去处。”林万乐表示。
未来社区建设还通过统筹挖掘存量空间,努力破解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问题。从2021年开始,浙江省将重点放在了存量既有社区的改造提升。如嘉兴市统筹国有存量资产利用,累计整合“边角地”“夹心地”近4.4万平方米,通过资产置换、有偿租赁等方式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落地。
应柏平介绍,截至目前,浙江省已经建成501个未来社区,90%以上都是存量社区。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存量社区改造上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除了社区食堂和老年活动中心,在未来社区还可以享受到医疗卫生、婴幼儿托育、百姓健身、邻里交往、共享书房、便民商业等服务。
前不久,杭州市中心的文二街农贸市场完成了第一期的提升改造,更名“文二菜市”,改造后的市场除了常规的农贸摊位,还有小吃店、门市铺面,甚至能看到咖啡茶饮、特色市集。据了解,市场后续还会加入美食文创、共享厨房、社区食育学院,让市场充满年轻态,活力十足。
另有杭州拱墅区德胜未来社区,考虑到老年人占比达32%,就重点打造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养老机构等设施,构建乐龄养老生态圈;而杭州上城区杨柳郡未来社区的居民以年龄35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就重点打造了普惠托育、儿童教育、邻里交往、创意休闲等年轻人需求大的服务场景。
应柏平透露,未来,浙江省还会努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探索未来乡村、未来社区联创联建、结对试点等资源互补路径,推动城镇“5分钟~15分钟公共服务圈”日益完善,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除了生活配套服务,为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省建设覆盖城乡的1.2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步行15分钟,也就是1到1.5公里就能到达我们的相关公共文化设施。” 据浙江省文旅厅副厅长李新芳介绍,“这些覆盖城乡、深入社区的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包括了已经建成的1387个城市书坊,717家文化驿站,还有692家乡村博物馆。”
此外浙江各地还通过“文艺赋美”活动,让高雅艺术走出剧场,以常态化的街头艺演的方式来赋美城市气质,2013年 “文艺赋美”的街头艺演演出就达到了30.8万场。
本文链接:中国式现代化和美城乡长什么样?浙江给出答案http://www.llsum.com/show-6-4020-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国铁集团新年目标:2024年总收入破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