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与影视跨界交流活动——“大运河畔话《北上》:从纸上文字到荧幕故事”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本次活动由首都图书馆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邀请《北上》原著作者徐则臣、电视剧总导演姚晓峰、电视剧主演涂凌、主持人泛泛及广大读者、剧迷相聚一堂,深入探讨文学经典与影视的跨界交融、运河与人生的交织、运河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展望等话题。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从文字到影像:运河文化的多维呈现
《北上》是作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的力作,也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茅奖的授奖词中提到,《北上》以杰出的叙事技艺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在百余年沧桑巨变中的演变。
活动中,徐则臣分享了选择以京杭大运河为创作背景的缘由、创作的灵感来源、写作过程中探访运河沿岸的经历及作品中蕴含的运河情怀。
徐则臣表示,“运河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作为在水边成长的人,水不仅塑造了我的生活记忆,更成为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在探访运河,创作作品的时候,我逐渐意识到运河塑造了我们的集体意识,是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密码。可以说,运河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大的意义。”他坦言,选择运河作为创作母题,源于两重动因:对运河文明的深入理解,以及与水共生的深切情谊。
国家一级导演、电视剧《北上》总导演姚晓峰分享了文学作品到影视改编的艺术转化契机、过程与挑战,以及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展现运河的壮美与历史厚重感。
姚晓峰导演以掌镜者的视角道出创作感悟:“当我近距离见到运河时,我才感到了这种震撼,当用脚步去丈量的时候,我也真正理解了水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对于运河深深的爱和理解,我们拥有了连接在一起创作的缘分,我们搭建起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非血缘上的亲情关系。”因此,在《北上》的剧中刻意强化了水的视听符号——这种因“水”结缘的创作默契,本身就是对运河文化最好的注解。
姚晓峰坦言,改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原著中的“寻根”主题转化为视觉语、如何将人与环境衔接起来。“创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我们和编剧赵冬苓也达成共识,改编在基于原作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同时也抓住了原作中的精神。这种精神引导我去诠释剧中的角色。原作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骨气,这种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气馁的硬骨头的精神,我们都保留下来了。我相信观众也会被这种善良、骨气、温暖所感动。这部作品在当下也能起到一种治愈的作用。”
在剧中,姚晓峰导演选择从一个运河沿岸的小院切入,以一群普通“90后”青年的视角,展现运河如何融入他们的成长。童年的他们,在运河里嬉戏玩乐;青春期,他们在运河边探索人生的方向;成年后,他们带着运河精神远行,又最终回归故乡,见证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
姚晓峰表示:“在影像表达上,我们力求既忠实于原著,又能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大运河的故事。我们着力还原运河的苍茫厚重感与花街的烟火气息,通过影像语言赋予这条河流鲜活的生命力。”这部剧的再创作也打动了原著作者,徐则臣表示在观剧过程中被深深带入到剧集的人物故事中,一次次感动落泪。
《北上》电视剧的创作是一次对运河精神的深度求索,也是一次对故乡江苏的深情回望,更是对运河文化包容性和生命力的具象展现。
随后,演员涂凌分享了饰演剧中夏凤华母亲李燕这一角色的契机:“首先是导演的召唤。我跟导演在八年前就合作过,这次表演的时候,导演也给我们大的表演空间;同时也有我个人的感情,我是南方人,我也太想演一个跟我的家乡有机缘的作品了”。
涂凌分享了饰演李燕的体悟,她坦言,最大的挑战是表演出这个角色的“烟火气”。李燕是一个在运河边生活与劳作的妇女,性格直爽,所以涂凌在塑造角色时时常思考如何才能表现出来这个人物的基调和真实感。“我一直在观察,以一种生活中的即兴表演方式去创作,在表演的时候着重强调生活感的营造,比如特地选择带有岁月痕迹的破布衣衫,以及通过观察运河边劳动妇女的肢体语言,寻找角色特有的气质形象。”为准确捕捉这个角色母女关系、婆媳关系的微妙尺度,涂凌撰写了万字人物小传。
涂凌通过自己的表演呈现了一种健康、温暖的母女关系状态:李燕的母爱如同运河般润物无声,既有传统母性的情感托举,又具备现代性的边界意识。同时她表示,李燕身上有一种自信与蓬勃的生命力,她既保持着传统母亲的温厚,又闪烁着新时代女性的独立意识。这也是这个人物最动人的特质。这种关于李燕性格特点及母女代际关系的处理,印证了运河文明兼容并蓄的特质。
从历史到当下:运河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徐则臣、姚晓峰与涂凌三位嘉宾的家乡都在水边。谈起“水”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与性格的塑造,徐则臣指出:“我在水边长大,我当时所有的玩具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小时候,夏天游泳、摸鱼、摘荷花,冬天溜冰、在冰上骑自行车,这些都是水与我生活之间自然的关联。所以小说里面,我很注重这些细节的描写。另一方面,在我人生中很长一段的时间内,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背景。所以在我的作品中有很多常用的意象,比如河流与船。这种象征着远方的意象代表了小时候对世界的向往,所以在创作的时候,会反反复复地表达出来。”
姚晓峰也谈到:“我在水边长大,水是很有包容性的。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的性格也受水的影响,处理事情会更柔和包容。在我导演创作过程中也保留了这种特征,希望作品能把所有人表达意见都吸纳进来,要容易理解他人,这也是水带给我的意义”。
涂凌分享到:“我是浙江金华人,从小我就住在博物馆大院,前面就有一条江。我现在一想起老家,就会想到当地的妇女去小溪里洗衣服的场景,老百姓的生活就像这样,很平淡的。从家乡的妇女身上,我也学到一种品质,那就是善良和勤劳。这种江河赋予给女性的精神和力量,也让我拥有了以柔克刚的特质。”
因此,“水”——运河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当下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源。通过《北上》这部作品,也唤起了更多人对运河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在分享中,三位嘉宾分别就什么是运河精神的核心、如何传承与发展运河文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姚晓峰从影视创作的角度谈到,剧中搭建了一条“花街”,在“花街小院”里,生活气息浓郁,每一户人家的饮食起居和手艺技艺都经过精心设计。马奶奶的炸油墩子,邵星池擅长的长鱼面,刘玉玲卖的绿豆糕……这些细节不仅是生活本真的呈现,更是运河精神的象征——包容、互助、生生不息。姚晓峰认为,河流提供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一代人有一代人新的目标去实现,新世代青年不断沿着父辈的纤痕继续前行。
徐则臣表示:“运河的精神就是包容,可以包容不同的文化和特色。比如食物的口味,南来北往融合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菜系;另外就是流动性,流动性意味着可能性,河流来来往往,所以河流充满了无限性。”
涂凌从演员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运河精神的理解。“运河就是一种爱。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的爱……这种爱代表了一种热气腾腾的温度,这也是运河给予我的一种体验。”
读者排队签名(主办方供图)
活动结束后,读者们手持《北上》一书排队等待作家徐则臣签名留念。大家纷纷表示,希望通过阅读《北上》,踏上那条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水路,跟随着书中的角色,来一次文化寻根之旅。
据悉,北京城市图书馆将组织近10场运河主题活动,从文学、艺术、影视、经济、科技以及世界遗产运河等多维度视角展现大运河的历史积淀与文化魅力,搭建中外文明对话的桥梁。
3月1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与影视跨界交流活动——“大运河畔话《北上》:从纸上文字到荧幕故事”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本次活动由首都图书馆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邀请《北上》原著作者徐则臣、电视剧总导演姚晓峰、电视剧主演涂凌、主持人泛泛及广大读者、剧迷相聚一堂,深入探讨文学经典与影视的跨界交融、运河与人生的交织、运河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展望等话题。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从文字到影像:运河文化的多维呈现
《北上》是作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徐则臣的力作,也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茅奖的授奖词中提到,《北上》以杰出的叙事技艺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在百余年沧桑巨变中的演变。
活动中,徐则臣分享了选择以京杭大运河为创作背景的缘由、创作的灵感来源、写作过程中探访运河沿岸的经历及作品中蕴含的运河情怀。
徐则臣表示,“运河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作为在水边成长的人,水不仅塑造了我的生活记忆,更成为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在探访运河,创作作品的时候,我逐渐意识到运河塑造了我们的集体意识,是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密码。可以说,运河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大的意义。”他坦言,选择运河作为创作母题,源于两重动因:对运河文明的深入理解,以及与水共生的深切情谊。
国家一级导演、电视剧《北上》总导演姚晓峰分享了文学作品到影视改编的艺术转化契机、过程与挑战,以及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展现运河的壮美与历史厚重感。
姚晓峰导演以掌镜者的视角道出创作感悟:“当我近距离见到运河时,我才感到了这种震撼,当用脚步去丈量的时候,我也真正理解了水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对于运河深深的爱和理解,我们拥有了连接在一起创作的缘分,我们搭建起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非血缘上的亲情关系。”因此,在《北上》的剧中刻意强化了水的视听符号——这种因“水”结缘的创作默契,本身就是对运河文化最好的注解。
姚晓峰坦言,改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原著中的“寻根”主题转化为视觉语、如何将人与环境衔接起来。“创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我们和编剧赵冬苓也达成共识,改编在基于原作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同时也抓住了原作中的精神。这种精神引导我去诠释剧中的角色。原作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骨气,这种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气馁的硬骨头的精神,我们都保留下来了。我相信观众也会被这种善良、骨气、温暖所感动。这部作品在当下也能起到一种治愈的作用。”
在剧中,姚晓峰导演选择从一个运河沿岸的小院切入,以一群普通“90后”青年的视角,展现运河如何融入他们的成长。童年的他们,在运河里嬉戏玩乐;青春期,他们在运河边探索人生的方向;成年后,他们带着运河精神远行,又最终回归故乡,见证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
姚晓峰表示:“在影像表达上,我们力求既忠实于原著,又能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现大运河的故事。我们着力还原运河的苍茫厚重感与花街的烟火气息,通过影像语言赋予这条河流鲜活的生命力。”这部剧的再创作也打动了原著作者,徐则臣表示在观剧过程中被深深带入到剧集的人物故事中,一次次感动落泪。
《北上》电视剧的创作是一次对运河精神的深度求索,也是一次对故乡江苏的深情回望,更是对运河文化包容性和生命力的具象展现。
随后,演员涂凌分享了饰演剧中夏凤华母亲李燕这一角色的契机:“首先是导演的召唤。我跟导演在八年前就合作过,这次表演的时候,导演也给我们大的表演空间;同时也有我个人的感情,我是南方人,我也太想演一个跟我的家乡有机缘的作品了”。
涂凌分享了饰演李燕的体悟,她坦言,最大的挑战是表演出这个角色的“烟火气”。李燕是一个在运河边生活与劳作的妇女,性格直爽,所以涂凌在塑造角色时时常思考如何才能表现出来这个人物的基调和真实感。“我一直在观察,以一种生活中的即兴表演方式去创作,在表演的时候着重强调生活感的营造,比如特地选择带有岁月痕迹的破布衣衫,以及通过观察运河边劳动妇女的肢体语言,寻找角色特有的气质形象。”为准确捕捉这个角色母女关系、婆媳关系的微妙尺度,涂凌撰写了万字人物小传。
涂凌通过自己的表演呈现了一种健康、温暖的母女关系状态:李燕的母爱如同运河般润物无声,既有传统母性的情感托举,又具备现代性的边界意识。同时她表示,李燕身上有一种自信与蓬勃的生命力,她既保持着传统母亲的温厚,又闪烁着新时代女性的独立意识。这也是这个人物最动人的特质。这种关于李燕性格特点及母女代际关系的处理,印证了运河文明兼容并蓄的特质。
从历史到当下:运河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徐则臣、姚晓峰与涂凌三位嘉宾的家乡都在水边。谈起“水”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与性格的塑造,徐则臣指出:“我在水边长大,我当时所有的玩具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小时候,夏天游泳、摸鱼、摘荷花,冬天溜冰、在冰上骑自行车,这些都是水与我生活之间自然的关联。所以小说里面,我很注重这些细节的描写。另一方面,在我人生中很长一段的时间内,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作背景。所以在我的作品中有很多常用的意象,比如河流与船。这种象征着远方的意象代表了小时候对世界的向往,所以在创作的时候,会反反复复地表达出来。”
姚晓峰也谈到:“我在水边长大,水是很有包容性的。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的性格也受水的影响,处理事情会更柔和包容。在我导演创作过程中也保留了这种特征,希望作品能把所有人表达意见都吸纳进来,要容易理解他人,这也是水带给我的意义”。
涂凌分享到:“我是浙江金华人,从小我就住在博物馆大院,前面就有一条江。我现在一想起老家,就会想到当地的妇女去小溪里洗衣服的场景,老百姓的生活就像这样,很平淡的。从家乡的妇女身上,我也学到一种品质,那就是善良和勤劳。这种江河赋予给女性的精神和力量,也让我拥有了以柔克刚的特质。”
因此,“水”——运河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当下社会发展的精神资源。通过《北上》这部作品,也唤起了更多人对运河文化的关注与思考。
在分享中,三位嘉宾分别就什么是运河精神的核心、如何传承与发展运河文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姚晓峰从影视创作的角度谈到,剧中搭建了一条“花街”,在“花街小院”里,生活气息浓郁,每一户人家的饮食起居和手艺技艺都经过精心设计。马奶奶的炸油墩子,邵星池擅长的长鱼面,刘玉玲卖的绿豆糕……这些细节不仅是生活本真的呈现,更是运河精神的象征——包容、互助、生生不息。姚晓峰认为,河流提供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一代人有一代人新的目标去实现,新世代青年不断沿着父辈的纤痕继续前行。
徐则臣表示:“运河的精神就是包容,可以包容不同的文化和特色。比如食物的口味,南来北往融合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菜系;另外就是流动性,流动性意味着可能性,河流来来往往,所以河流充满了无限性。”
涂凌从演员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运河精神的理解。“运河就是一种爱。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的爱……这种爱代表了一种热气腾腾的温度,这也是运河给予我的一种体验。”
读者排队签名(主办方供图)
活动结束后,读者们手持《北上》一书排队等待作家徐则臣签名留念。大家纷纷表示,希望通过阅读《北上》,踏上那条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水路,跟随着书中的角色,来一次文化寻根之旅。
据悉,北京城市图书馆将组织近10场运河主题活动,从文学、艺术、影视、经济、科技以及世界遗产运河等多维度视角展现大运河的历史积淀与文化魅力,搭建中外文明对话的桥梁。
本文链接:从文字到影像,大运河畔话《北上》http://www.llsum.com/show-6-1425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春花须插满头归
下一篇: 宋代食中有画的象形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