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察觉到,自己生活的大部分空间都由物品组成?你是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一件物品付出了难以预料的金钱和精力,最后又忘记了它?我们的生活与物品为伴,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装饰自己的住所,在意潮流的更新换代,看似微小的选择却体现了深层次的价值观:当人在意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时候,往往是从更换住所和装扮小家开始,这是否说明我们在潜意识中有支配自己所处的环境并试图从中找到一种回应和秩序感的渴望?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单位,家庭中的摆设也反映了主人的处世态度,家中物品的增减随着时间的增长便变成了一部“室内史”。这是艺术家李邦耀的兴趣所在,也是他的研究课题。
一部“室内史”的变迁
什么是室内史?也许我们可以从展览中一件名为《室内》的作品开始讲起。这是一件组装起来有28米的长卷,每个部分都展现了一段时期中,人们家里常见的摆件和装潢。时髦物品从收音机和自行车变成彩电与沙发茶几,这样的画面由螺丝来连接,组成了连环画式的长卷。打开这件作品,就像打开一本章回式小说,展现了一个家庭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如今的生活变化,这如何不能说是一部室内史呢?
“室内”系列作品反映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时代发展中,一个家庭的变化,这种变化把目光聚焦在家庭中的物品上,但也处处暗示了人的存在。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结婚必备的几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在很多地区叫“三转一响”,这是世俗社会里对于物质条件的一种要求。这种要求,自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后才出现的。
展厅里的另一件作品《室内17号》,展现了改革开放后,商品贸易与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们随之而萌生的审美追求。当商品日渐丰富,人们有了更多选择权,意识到自身和他人的差别时,审美观念才会凸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起美学观念上“美”的定义,更多时候人们是在选择那些能够彰显自己金钱与身份的装饰品,比如大哥大和豪车。
不再需要靠粮票、布票或要托人找关系才能带回来一台电视机,“先富带后富”的政策让沿海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快一步地发展起来,也催生了特有的消费文化。比如家具一定要是红木的,装修强调“金碧辉煌”和“贵气”的配色,最后都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风格。李邦耀在走访一处广东家庭时,就被那我们现在可以叫“极繁主义”的洗手间所吸引。红漆洗面池,镀金效果马桶,图案极其繁复的地砖从墙壁贴至天花板,看起来像是KTV中的豪华包厢而不是一个洗手间。如果客人走进去,可能第一反应是被吓一跳。李邦耀说:“后来我跟主人聊到洗手间的时候,他当时就谈到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叫作‘土豪金’。”
“土豪金”是一种颜色,也是一种被赋予了文化色彩的颜色,就像“土豪”这个词也是曾经的网络热词一样,它指的是那些由各种非传统积累的方式一夜暴富的人所追求的夸张风格。当然,隐含的另一层意思便是对这一人群缺乏文化的嘲讽。换言之,当经济快速增长且欲望大过一切的情况下,精神上的空虚也布满了这间浮夸的卫生间。
人真的可以单纯靠消费或攀比来获得幸福吗?作品似乎在追问这个问题。当然,李邦耀用富有幽默感的笔触重现这“土豪”风格的洗手间,并将其内景转换为一幅平面感很强的绘画作品,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带有人情味的批判
我们的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展示舞台的呢?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普遍处于集体居住状态时,宿舍、筒子楼里度过的生活还是一代人的回忆;之后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城市中新建的商品房让人们在居住上有了选择权;在此之后,出现了档次不一的住宅,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高档小区、联排别墅、独栋洋房等等,都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因此,作为“家”的物质载体而存在的房屋一直在随着时代变化。
20年前,除了原本的居住功能外,住所兼具了展示与社交的功能。许多人家里还有一间专门的客房,用来让做客的亲戚朋友留宿。相比较下,客厅也是家里装潢最华丽的部分,客厅里的家具在原本的功能性上也有显示主人财力和品位的功能,至于展示柜和摆件就是纯粹的只有装饰功能的物品了。
李邦耀在提到人们对于物品看法的转变时如此说道:“家庭的物品状态无论如何还是令我感到吃惊,作为功能性的某一产品,当它在一个家庭单元拥有一定的量时,其使用价值已经淡出,逐渐转化为一种能量,个人的精神能量开始显现。物品开始承载着主人的梦想、记忆、嗜好、价值等,而具有生命表征,物品于是有了温度。”
比起单纯的批判,李邦耀从更有人情味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切,因为对于物的喜爱与对于生活的喜爱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强烈的欲望同时也带来强大的动力。你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是怎样一幅图景?如今问起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充裕、富足、应有尽有。物和人的关系并不是捆绑和被捆绑,也许它也能带给我们从未体验过的感受,人的本性中就有追求新鲜感的部分,社会阶层的分化让人追逐自我彰显的“标新立异”,众多奇妙的视觉效果,也只是浮华的直观体现。
近几年来,李邦耀开始重新思考他创作中“物”的含义,于是去到工业重镇顺德考察工厂,从源头发现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物件是如何被制造出来,并以此为经验绘制了“生产之谜”系列作品。既然“商品拜物教”让许多人把商品供奉为崇拜的对象,那么制造和生产出它们的工厂是否又跟传闻中的宫殿一般神圣又神秘呢?答案也许并非如此,祛魅的最好方式是找到一件事的源头,就像人们追逐着不断抛售出美好预期的新商品一样,李邦耀也继续进行着他关于物的绘画研究。
你是否察觉到,自己生活的大部分空间都由物品组成?你是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一件物品付出了难以预料的金钱和精力,最后又忘记了它?我们的生活与物品为伴,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装饰自己的住所,在意潮流的更新换代,看似微小的选择却体现了深层次的价值观:当人在意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时候,往往是从更换住所和装扮小家开始,这是否说明我们在潜意识中有支配自己所处的环境并试图从中找到一种回应和秩序感的渴望?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单位,家庭中的摆设也反映了主人的处世态度,家中物品的增减随着时间的增长便变成了一部“室内史”。这是艺术家李邦耀的兴趣所在,也是他的研究课题。
一部“室内史”的变迁
什么是室内史?也许我们可以从展览中一件名为《室内》的作品开始讲起。这是一件组装起来有28米的长卷,每个部分都展现了一段时期中,人们家里常见的摆件和装潢。时髦物品从收音机和自行车变成彩电与沙发茶几,这样的画面由螺丝来连接,组成了连环画式的长卷。打开这件作品,就像打开一本章回式小说,展现了一个家庭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如今的生活变化,这如何不能说是一部室内史呢?
“室内”系列作品反映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时代发展中,一个家庭的变化,这种变化把目光聚焦在家庭中的物品上,但也处处暗示了人的存在。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结婚必备的几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在很多地区叫“三转一响”,这是世俗社会里对于物质条件的一种要求。这种要求,自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后才出现的。
展厅里的另一件作品《室内17号》,展现了改革开放后,商品贸易与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们随之而萌生的审美追求。当商品日渐丰富,人们有了更多选择权,意识到自身和他人的差别时,审美观念才会凸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起美学观念上“美”的定义,更多时候人们是在选择那些能够彰显自己金钱与身份的装饰品,比如大哥大和豪车。
不再需要靠粮票、布票或要托人找关系才能带回来一台电视机,“先富带后富”的政策让沿海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快一步地发展起来,也催生了特有的消费文化。比如家具一定要是红木的,装修强调“金碧辉煌”和“贵气”的配色,最后都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风格。李邦耀在走访一处广东家庭时,就被那我们现在可以叫“极繁主义”的洗手间所吸引。红漆洗面池,镀金效果马桶,图案极其繁复的地砖从墙壁贴至天花板,看起来像是KTV中的豪华包厢而不是一个洗手间。如果客人走进去,可能第一反应是被吓一跳。李邦耀说:“后来我跟主人聊到洗手间的时候,他当时就谈到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叫作‘土豪金’。”
“土豪金”是一种颜色,也是一种被赋予了文化色彩的颜色,就像“土豪”这个词也是曾经的网络热词一样,它指的是那些由各种非传统积累的方式一夜暴富的人所追求的夸张风格。当然,隐含的另一层意思便是对这一人群缺乏文化的嘲讽。换言之,当经济快速增长且欲望大过一切的情况下,精神上的空虚也布满了这间浮夸的卫生间。
人真的可以单纯靠消费或攀比来获得幸福吗?作品似乎在追问这个问题。当然,李邦耀用富有幽默感的笔触重现这“土豪”风格的洗手间,并将其内景转换为一幅平面感很强的绘画作品,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带有人情味的批判
我们的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展示舞台的呢?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普遍处于集体居住状态时,宿舍、筒子楼里度过的生活还是一代人的回忆;之后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城市中新建的商品房让人们在居住上有了选择权;在此之后,出现了档次不一的住宅,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高档小区、联排别墅、独栋洋房等等,都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因此,作为“家”的物质载体而存在的房屋一直在随着时代变化。
20年前,除了原本的居住功能外,住所兼具了展示与社交的功能。许多人家里还有一间专门的客房,用来让做客的亲戚朋友留宿。相比较下,客厅也是家里装潢最华丽的部分,客厅里的家具在原本的功能性上也有显示主人财力和品位的功能,至于展示柜和摆件就是纯粹的只有装饰功能的物品了。
李邦耀在提到人们对于物品看法的转变时如此说道:“家庭的物品状态无论如何还是令我感到吃惊,作为功能性的某一产品,当它在一个家庭单元拥有一定的量时,其使用价值已经淡出,逐渐转化为一种能量,个人的精神能量开始显现。物品开始承载着主人的梦想、记忆、嗜好、价值等,而具有生命表征,物品于是有了温度。”
比起单纯的批判,李邦耀从更有人情味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切,因为对于物的喜爱与对于生活的喜爱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强烈的欲望同时也带来强大的动力。你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是怎样一幅图景?如今问起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充裕、富足、应有尽有。物和人的关系并不是捆绑和被捆绑,也许它也能带给我们从未体验过的感受,人的本性中就有追求新鲜感的部分,社会阶层的分化让人追逐自我彰显的“标新立异”,众多奇妙的视觉效果,也只是浮华的直观体现。
近几年来,李邦耀开始重新思考他创作中“物”的含义,于是去到工业重镇顺德考察工厂,从源头发现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物件是如何被制造出来,并以此为经验绘制了“生产之谜”系列作品。既然“商品拜物教”让许多人把商品供奉为崇拜的对象,那么制造和生产出它们的工厂是否又跟传闻中的宫殿一般神圣又神秘呢?答案也许并非如此,祛魅的最好方式是找到一件事的源头,就像人们追逐着不断抛售出美好预期的新商品一样,李邦耀也继续进行着他关于物的绘画研究。
本文链接:物的奇妙世界,也是时代和人的奇妙世界http://www.llsum.com/show-6-1213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巴金与《寒夜》的两次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