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时,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门外已排起了数十人的队伍,他们沿着围栏等待入场,此时距离开园还有1个半小时。排队靠前的游客告诉记者,早上6点左右在园区门口排队,基本可以第一波看到“花花”(大熊猫“和花”的昵称)。
凭借憨态可掬的形象和珍稀物种的身份,大熊猫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参观,看熊猫成为众多游客出行的重要目的。成都的“花花”、北京的“萌兰”、重庆的“渝可”和“渝爱”……这些名字更是在2023年火爆出圈。
游客在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观赏大熊猫。新华社发
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花花”所生活的幼年大熊猫别墅园区常常是人山人海,排队等候者从园区内一直排到大门外。
等到7点40分,记者发现,看“花花”的队伍已排出500米。在记者左侧伫立着一块牌子,上面提示:此处排队还需两个小时以上才能看到“花花”。
排队两小时,看“花花”三分钟
要想见“花花”一面,需要经得起数小时排队的“超长待机”体力和排到时它刚好也在“营业”的天赐运气。为了让游客都有机会见到“花花”,园区采取了限流措施,因此,不少网友戏称:“排队两小时,看‘花花’3分钟。”
2022年7月4日,李梦无意间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和花”“和叶”两姐妹过生日的视频。“以前觉得熊猫长得都差不多,而‘花花’辨识度很高,和记忆里的熊猫不一样。”看完一遍不过瘾,李梦反复观看了近10次。两个月后,她来到“花花”园区实地参观。她记得那一年园区内人还比较少,“基本20个人左右,最多的时候也就站2-3排,比较安静”。真正火爆起来是在2023年2月,“可能疫情持续2年多,把大家憋坏了,疫情结束之后更想亲近大自然和动物”。
大熊猫“和花”(即“花花”)。新华社发
后来,李梦成为“花花”微博“超话”主持人。她基本上每周都要去看“花花”3次,将拍摄的“花花”视频和照片发在自己的互联网账号上。“一方面可以让更多关注的网友了解大熊猫的情况,另一方面我也成为了熊猫粉和基地之间的桥梁。”粉丝有什么建议或意见需要传递,李梦可以线下告知饲养员或工作人员,让他们去进一步判断。
李梦坦言,成为“花花”粉丝之后,除了工作和睡觉,她基本上都是在基地或者关注“花花”。“但我觉得非常充实。”看熊猫让李梦很放松,她乐此不疲。
线下参观时,李梦经常看到不文明的现象,比如大喊大叫、乱扔食物投喂,甚至是带狗参观。“熊猫的听觉、嗅觉都是十分灵敏的,它们吃的食物也是经过质检后特供的,狗身上携带的细菌可能会让熊猫感染犬瘟热这种致命疾病,这在秦岭大熊猫身上是有先例的。”李梦关注“花花”的微博“超话”时,只有5万粉丝,现在粉丝已增长至80多万。“我就想通过这个平台,传递一些文明参观的科普,还有关于大熊猫群体的知识科普,让大家更喜欢大熊猫。”她说。
“大熊猫带给我治愈和快乐”
今年32岁的帅宛君微信名字和头像都是大熊猫,在她卧室进门左手边摆有一个展示柜,柜子里摆满了大熊猫的玩偶等周边产品。每天上班时,她都会背着别有“花花”徽章的帆布包,哪怕一天换一个,半个月包包都不会重样。
2021年,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帅宛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她经常睡不好觉,到了凌晨三四点钟,精神开始亢奋,伴随而来的是心慌焦虑头痛,迟迟难以入睡。去医院检查后,帅宛君发现自己患上了中度焦虑症和轻度抑郁症。
帅宛君也是通过短视频了解到大熊猫群体。“我看到‘和花’‘和叶’‘润玥’三小只坐在一起吃笋,‘花花’每次好不容易剥好笋就会被抢走,我就觉得特别搞笑。”她开始经常自己在网上搜索熊猫之间相处的片段,在它们身上,帅宛君看到了很多“值得人类学习的品质”。
大熊猫“和花”(即“花花”,左)与“和叶”(右)。新华社发
她拿“花花”举例,“它不会因为自己被抢食就暴躁生气,跟自己过不去,它不争不抢,总觉得自己还会有下一个笋可以吃,很会掌握生活节奏。”帅宛君还被“花花”的坚强所感动,由于先天右脚掌外翻,爬树对“花花”来说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它不放弃,每次爬木架和床时都很卖力。“我也应该学习它永不服输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意志,不向生活中的挫折低头。”
秦优与帅宛君有同样的感受,她最喜欢的大熊猫是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福双”,看到入迷时,她可以连续两个小时站在那儿。在她看来,“福双”是一只特别低调的大熊猫,从来不会主动招惹同伴。“有一次,‘重阳’拿爪子逗‘福双’,‘福双’一直没搭理它,但最后被惹急了,‘福双’把它从头打到尾。动物之间和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很相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休假时,帅宛君喜欢到各地动物园看熊猫。这两年,她去过四川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都江堰熊猫谷和熊猫乐园、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等动物园。“每次看到熊猫我就会笑,晚上睡觉前,我会刷大熊猫视频,有时候刷着刷着就睡着了。大熊猫真的是很美好的动物,我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看遍全国的大熊猫。”帅宛君说。2023年,她的失眠也好了。
“大熊猫可以让我在繁忙的生活里感受到治愈和快乐。”秦优说。看着它们无忧无虑的样子,她自己也忘掉了城市的喧嚣,开始尽情享受自然。
李梦做“超话”主持人后收到了很多人的投稿,他们也被大熊猫的视频“治愈”。有一名粉丝的投稿让她印象深刻。因为乳腺癌切除单侧乳房的粉丝患上了抑郁症,又因为自卑不愿意出门。偶然看到“花花”的视频后,她被这只坚强的大熊猫感动了。“‘花花’没有其他熊猫威猛,也不擅长爬树,即便受伤了也没有自暴自弃,我也可以重新开始。”
为实现看大熊猫自由,她定居成都
2021年年初,秦优第一次跟旅行团来成都旅游,在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由于导游的反复催促,她“没有看够大熊猫”。研究生即将毕业时,她开始关注成都的工作机会,“来了成都我可以实现看大熊猫自由”。此后,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看大熊猫。在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她一待就是一天,早上8点进入,晚上6点才出园。
说起熊猫,秦优打开的话匣子就关不住。我国于2003年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自然研究,很多大熊猫都参加过野化培训;“福双”是“花花”的大哥“功仔”与北京动物园交换过来的大熊猫“福禄”的女儿,它的舅舅是网红熊猫“胖大海”;“莽星星”和“莽辰辰”是大熊猫“莽仔”的双胞胎儿子;“良月”和“渝宝”“渝贝”是一起长大的姑侄……
每次看大熊猫时,秦优都会认真学习介绍牌上的身份信息,回家后查阅资料搞清楚大熊猫之间的亲缘关系。“知道它们的身世之后,我会比对它们的遗传特征,这样看熊猫会更有乐趣。”
秦优觉得每一只熊猫都有自己的特点,她几乎能够认出自己看过的所有熊猫。“每只大熊猫黑色肩带的宽窄,耳朵形状,鼻子上的点以及眼距、眼圈的形状都不同。”发现这些,靠的是她对大熊猫群体长久细致的观察。
“上午8点到10点左右是大熊猫最活跃的时段;上午10点到下午1点,大部分熊猫都在睡觉;下午大概1点,饲养员会给它们加餐,下午4点之后它们又会睡觉。”秦优已总结出了大熊猫的活动规律,一有时间就去看,生怕错过它们的成长。
近一年来,秦优每次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会看到人山人海的游客围在幼年大熊猫别墅,想要一睹堪称顶流“女明星”“花花”的芳容。“每天那么多流动的人群,气味很可能会影响到‘和花’和‘和叶’,有段时间我看到‘和花’藏在树林里,根本就不出来。”
“如果游客们出于喜欢大熊猫来到动物园,我希望大家可以分流,关注更多大熊猫。”秦优说,每一只大熊猫都很可爱、很治愈。
“大熊猫在地球上已生活了至少800万年,比我们人类还要久,如果我们把环境保护得有利于它们生存,也一定会有利于我们人类生存。”秦优希望大家能通过大熊猫看到更多动物群体,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梦、秦优为化名)
50多只“驻外”大熊猫全球圈粉不停步
大熊猫是中国国宝,也是世界人民的顶流“团宠”。国家林草局最新透露,目前我国有50多只大熊猫生活在世界各地。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以来,在国外已成功繁育成活大熊猫幼仔41胎68仔。继去年17只大熊猫平安“回家”后,今年我国将继续做好旅外大熊猫到期回国和国际合作工作。
开展动物界“顶流”国际合作,为何花落大熊猫?
凭借圆滚滚的身体、黑白相间的毛发、憨态可掬的面容,大熊猫拥有数不清的国内“铁杆粉”和国际“真爱粉”。就连没出过国门的“萌宝”都毫不逊色。南有四川成都的“花花”,北有北京动物园的“萌兰”,成长几乎都伴随粉丝参与。
这个最萌“中国使者”,亲和力到底有多强?
刚刚过去的2023年,旅俄大熊猫“丁丁”诞下幼仔。这令莫斯科动物园园长斯韦特兰娜·阿库洛娃欣喜万分。
去年2月,旅日大熊猫“香香”回国,一大早东京上野动物园门口就聚集了上百位日本粉丝,与“香香”依依惜别。不到一年,日本粉丝们又忍不住组团来四川看望“香香”。
大熊猫“香香”日本“探亲团”成员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看望“香香”。新华社发
这些动人故事背后,展现着中国“萌宝”大熊猫的独特魅力。
漂洋过海,“萌宝”的付出结下多少硕果?
让大熊猫走出国门,不单是为了满足世界人民亲近“萌宝”的心愿,也因为它有着珍稀动物保护的研究价值。人类要共同探索如何让原本“濒危”的大熊猫降为“易危”!更好保护珍稀物种,努力一直在持续。
我国先后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保护研究,在大熊猫保护繁育、疾病防治救治、放归自然等方面不断突破科研难题。
“攻克人工繁育‘三难’初期,仅为了寻找最适合的幼龄大熊猫配方乳,我们就与国外营养学专家沟通了无数次,共同试验也有几十次。”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记忆犹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让“萌宝”家族不断壮大。
一只大熊猫平安“回家”,要付出多少努力?无数中外工作者、专家、饲养员的齐心协力,才有了那一句“稳妥接返”。那阵势,妥妥的超贵宾待遇。
国家林草局不断完善国际合作管理机制,派出专家组前往境外合作机构实地检查,定期开展大熊猫健康监测评估,在产仔等关键时期加强沟通联系,努力强化对旅外“国宝”的保护与监管。
“每一次接送大熊猫,我们都反复讨论预案,不敢懈怠丝毫。”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坦言。
与我国开展合作的国家,提前建设高标准饲养繁育展示场馆,也组建高水平饲养医疗和科研团队,迎接“萌宝”的到来。大熊猫出发时,国内饲养员会一起抵达目的国,待上好几个月陪伴适应新“家”。中国专家也会定期到海外考察,看看大熊猫的生活和身体情况。“回家”前,更是提前沟通联系。
爱没有国界,如同“滚滚”的萌早已成为世界人民心头的暖。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更好守护最萌“中国使者”的全球“圈粉”之旅,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现代文明故事更美呈现。
来源:中国青年报、新华社
本文链接:排队看“花花”,这群年轻人为什么热衷于看大熊猫http://www.llsum.com/show-1-4541-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上海浦东机场严禁网约车揽客,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