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对70岁的濮存昕来说,亦然。
2月22日至3月3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再次上演经典话剧《茶馆》致敬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2月22日龙年首演后,《茶馆》演出总场次达到735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已与北京人艺“镇院之宝”——《茶馆》相伴20多年,他饰演的“常四爷”深入人心。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让濮存昕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度的人生体验,赋予戏剧生命,赋予角色灵魂,让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成为时代的印记,成为观众心中一道永恒的光芒。
2023年岁末,记者两次对话濮存昕,深入了解他对戏剧、对角色的理解和热爱。他坦言:“戏剧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我们可以将戏剧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戏剧艺术的力量和美好。”
“戏剧拯救了我的人生”
濮存昕生于1953年,北京人艺建院一年后。他的父亲苏民(本名濮思洵)是北京人艺第一代演员,曾在《雷雨》《蔡文姬》《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胆剑篇》等剧中担纲主演,并执导了《王昭君》《李白》《护符》《天之骄子》等剧。对于跟着父亲在剧院长大的濮存昕而言,看戏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日常。
虽然小时候看戏似懂非懂,但“戏比天大”四个字很早就刻在了濮存昕的心中。他在《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一书中回忆说:“父亲习惯于演出前不进食,所以我常常承担送饭的任务。从化妆间通向舞台的长廊里有条黑黑的甬道,这条甬道不准小孩子进入,我去送饭时,就常常站在这条神秘甬道的入口等父亲。我知道,甬道的尽头就是充满灯光的辉煌舞台,那是一个围绕着光环的谜。”
直到1984年,空政话剧团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上演话剧《九一三事件》时,濮存昕才第一次以演员的身份站上去。两年后(1986年),在排演著名戏剧家蓝天野导演的话剧《秦皇父子》期间,濮存昕正式入职北京人艺。
回忆起当时的感受,濮存昕不无感慨:“入职北京人艺,让我有了‘叶落归根’的感觉,就跟找到一个好对象结了婚似的那种踏实的感觉。这是我生命的新起点,也将是终点。老话说‘男怕干错行’,我这‘行’可是没干错。”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濮存昕郑重地说:“戏剧拯救了我的人生。尽管我没有较高的学历,但文艺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各式各样的人生。戏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教育。它像阅读一样,为我们展示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生百态。通过观看戏剧,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今中外的人物和故事,丰富我们的情感和思考。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它们都是我们认识生活的方式。”
“呼吸是技巧的最高境界”
从话剧《秦皇父子》里的“扶苏”,到话剧《雷雨》中的“周萍”,再到话剧《巴黎人》《哈姆雷特》《三姐妹·等待戈多》《建筑大师》《说客》《茶馆》《正红旗下》《白鹿原》《大将军寇流兰》……濮存昕对表演的理解越来越深。比如,《巴黎人》让他学会了“没有距离感地和观众交流”,即“打破舞台的第四堵墙”。“我第一次感觉到,这样跳进跳出,既是角色,又是自己。”他说。
《哈姆雷特》则让濮存昕有机会“表达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不出来的觉醒,发现连我都不知道的自己的天性。面具撕下了,我真实了。演哈姆雷特,我感受到了在舞台上,演员可以有天马行空的自由,过瘾极了。”在演《风月无边》中的“李渔”时,濮存昕曾一度找不到感觉,他总结道:“演员在创作人物时,如果遇到找不着感觉的困难,我觉得应该尽可能放松下来,体己度人,不要强做,不要生演,避免有添足之感。”
每一次登台,濮存昕都渴望在角色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飞行员需要依赖各种指示和标志来确保飞机在正确的航线上飞行,这些东西就像艺术创作中的框架和规则,它们确保我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但同时也给予我们足够的自由度和空间去发挥和创新。”
濮存昕越演越发现,“艺术到了一定层次,就像音符、色彩、水墨笔纸之间的关系,常无法精确地用语言来描述。”在他眼中,“戏剧就像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我渴望去触摸它、学习它。那些你从未感受过的领域,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而创作,“本质上是直觉的体现,呼吸作为表演的灵魂,是寻找角色性格状态和生命状态的关键。呼吸是技巧的最高境界。只有当呼吸正确时,技巧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他说。
年过七旬的濮存昕,计划今年12月重演话剧《李白》。“我现在的年纪已比李白大了将近10岁,但当我站在舞台上时,我仿佛成为了他,感受到了他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经历。”他相信,只有更加深入地探索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让观众们通过自己的表演相信“李白”就是舞台上所呈现的样子。
“表演是一门技术学科”
采访中,濮存昕总结了他心目中的“人艺精神”。他认为,应该通过具备深刻有趣的思想内涵的作品来展现剧院的品质;创作者应对生活有所感知,让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并且需要有鲜明而生动的表现方法,要保证整体完美的演出质量。
说到这里,濮存昕特别引用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的话:“不要概念化、不要情绪化、不要虚假。不要把角色简单地归为好人或坏人,不要总是按照一个固定的形象去表演,不能使用一般的情绪来替代角色的性格化表现。最重要的是不能虚假。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将他们演绎得更加真实、生动。”
在濮存昕看来,优秀的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然后用自己的生命经历和对世界的态度来表达对角色的理解。“即使是反面角色,演员也需要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认知度,并且能够自然地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他说,此外,演员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和阅历,以便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能够快速判断其真实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演员来说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体验过挫折、拥有价值判断力,并对比过不同的事物和情感后,才能更好地塑造角色。”濮存昕建议,年轻演员要多走出去,在各种环境中体验生活。“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他说。
在濮存昕看来,表演是一门学问,不是有性情就能当演员,也不是有愿望就能当演员。它是一门技术学科。他特别强调了“基本功”在表演教育中的重要性,“要达到基本功的标准,必须确保音准、节奏、动作以及台词的标准化和规格化。然而,近二三十年来,表演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影视行业边缘化。许多表演学校的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没有达到标准,教师也没有推行台词基本功的标准。但对于语言工作者,尤其是话剧演员来说,空间艺术和生活语言都需要技术标准。”
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对70岁的濮存昕来说,亦然。
2月22日至3月3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再次上演经典话剧《茶馆》致敬老舍先生诞辰125周年。2月22日龙年首演后,《茶馆》演出总场次达到735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已与北京人艺“镇院之宝”——《茶馆》相伴20多年,他饰演的“常四爷”深入人心。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让濮存昕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度的人生体验,赋予戏剧生命,赋予角色灵魂,让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成为时代的印记,成为观众心中一道永恒的光芒。
2023年岁末,记者两次对话濮存昕,深入了解他对戏剧、对角色的理解和热爱。他坦言:“戏剧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我们可以将戏剧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戏剧艺术的力量和美好。”
“戏剧拯救了我的人生”
濮存昕生于1953年,北京人艺建院一年后。他的父亲苏民(本名濮思洵)是北京人艺第一代演员,曾在《雷雨》《蔡文姬》《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胆剑篇》等剧中担纲主演,并执导了《王昭君》《李白》《护符》《天之骄子》等剧。对于跟着父亲在剧院长大的濮存昕而言,看戏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日常。
虽然小时候看戏似懂非懂,但“戏比天大”四个字很早就刻在了濮存昕的心中。他在《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一书中回忆说:“父亲习惯于演出前不进食,所以我常常承担送饭的任务。从化妆间通向舞台的长廊里有条黑黑的甬道,这条甬道不准小孩子进入,我去送饭时,就常常站在这条神秘甬道的入口等父亲。我知道,甬道的尽头就是充满灯光的辉煌舞台,那是一个围绕着光环的谜。”
直到1984年,空政话剧团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上演话剧《九一三事件》时,濮存昕才第一次以演员的身份站上去。两年后(1986年),在排演著名戏剧家蓝天野导演的话剧《秦皇父子》期间,濮存昕正式入职北京人艺。
回忆起当时的感受,濮存昕不无感慨:“入职北京人艺,让我有了‘叶落归根’的感觉,就跟找到一个好对象结了婚似的那种踏实的感觉。这是我生命的新起点,也将是终点。老话说‘男怕干错行’,我这‘行’可是没干错。”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濮存昕郑重地说:“戏剧拯救了我的人生。尽管我没有较高的学历,但文艺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各式各样的人生。戏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教育。它像阅读一样,为我们展示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生百态。通过观看戏剧,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今中外的人物和故事,丰富我们的情感和思考。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它们都是我们认识生活的方式。”
“呼吸是技巧的最高境界”
从话剧《秦皇父子》里的“扶苏”,到话剧《雷雨》中的“周萍”,再到话剧《巴黎人》《哈姆雷特》《三姐妹·等待戈多》《建筑大师》《说客》《茶馆》《正红旗下》《白鹿原》《大将军寇流兰》……濮存昕对表演的理解越来越深。比如,《巴黎人》让他学会了“没有距离感地和观众交流”,即“打破舞台的第四堵墙”。“我第一次感觉到,这样跳进跳出,既是角色,又是自己。”他说。
《哈姆雷特》则让濮存昕有机会“表达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不出来的觉醒,发现连我都不知道的自己的天性。面具撕下了,我真实了。演哈姆雷特,我感受到了在舞台上,演员可以有天马行空的自由,过瘾极了。”在演《风月无边》中的“李渔”时,濮存昕曾一度找不到感觉,他总结道:“演员在创作人物时,如果遇到找不着感觉的困难,我觉得应该尽可能放松下来,体己度人,不要强做,不要生演,避免有添足之感。”
每一次登台,濮存昕都渴望在角色中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飞行员需要依赖各种指示和标志来确保飞机在正确的航线上飞行,这些东西就像艺术创作中的框架和规则,它们确保我们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但同时也给予我们足够的自由度和空间去发挥和创新。”
濮存昕越演越发现,“艺术到了一定层次,就像音符、色彩、水墨笔纸之间的关系,常无法精确地用语言来描述。”在他眼中,“戏剧就像是一块待雕琢的璞玉,我渴望去触摸它、学习它。那些你从未感受过的领域,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而创作,“本质上是直觉的体现,呼吸作为表演的灵魂,是寻找角色性格状态和生命状态的关键。呼吸是技巧的最高境界。只有当呼吸正确时,技巧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他说。
年过七旬的濮存昕,计划今年12月重演话剧《李白》。“我现在的年纪已比李白大了将近10岁,但当我站在舞台上时,我仿佛成为了他,感受到了他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经历。”他相信,只有更加深入地探索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让观众们通过自己的表演相信“李白”就是舞台上所呈现的样子。
“表演是一门技术学科”
采访中,濮存昕总结了他心目中的“人艺精神”。他认为,应该通过具备深刻有趣的思想内涵的作品来展现剧院的品质;创作者应对生活有所感知,让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并且需要有鲜明而生动的表现方法,要保证整体完美的演出质量。
说到这里,濮存昕特别引用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的话:“不要概念化、不要情绪化、不要虚假。不要把角色简单地归为好人或坏人,不要总是按照一个固定的形象去表演,不能使用一般的情绪来替代角色的性格化表现。最重要的是不能虚假。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将他们演绎得更加真实、生动。”
在濮存昕看来,优秀的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然后用自己的生命经历和对世界的态度来表达对角色的理解。“即使是反面角色,演员也需要有批判现实主义的认知度,并且能够自然地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他说,此外,演员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和阅历,以便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能够快速判断其真实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演员来说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体验过挫折、拥有价值判断力,并对比过不同的事物和情感后,才能更好地塑造角色。”濮存昕建议,年轻演员要多走出去,在各种环境中体验生活。“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他说。
在濮存昕看来,表演是一门学问,不是有性情就能当演员,也不是有愿望就能当演员。它是一门技术学科。他特别强调了“基本功”在表演教育中的重要性,“要达到基本功的标准,必须确保音准、节奏、动作以及台词的标准化和规格化。然而,近二三十年来,表演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被影视行业边缘化。许多表演学校的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没有达到标准,教师也没有推行台词基本功的标准。但对于语言工作者,尤其是话剧演员来说,空间艺术和生活语言都需要技术标准。”
本文链接:濮存昕:让更多人感受戏剧艺术的力量和美好http://www.llsum.com/show-6-6325-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为昆虫“写家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