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年的新衣上,包含“龙”元素图案的那些总格外亮眼。尽管龙的形象千变万化,但龙纹作为中国传统纹饰图案的代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精彩。从简洁稚拙到复杂灵动,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龙纹形象的发展演变也生生不息。
从稚拙到浪漫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龙的形态一直在人们的想象中孕育、演变,逐渐成为集多种动物图腾于一身的神秘形象。
先秦时期,龙的形象并不固定。在《山海经》的描述中,龙的形象十分复杂多样,包括“鸟首而龙身”“龙身而人面”“人面蛇”“龙翼而马身”“人面鱼身”等多种形态。
不少出土文物也可佐证这一观点。例如,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龙,它是猪首与蛇身的结合,展现出猪的亲和力和蛇的灵动。而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的陶龙则是一种巨口利齿、口吐长信的形象,既似蛇又似鳄。
这一时期,龙的形态大多质朴可爱,龙的纹样线条也相对简单,因此也会呈现出稍显呆萌的“画风”。
商周时期,龙纹开始应用于青铜器,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在造型上夸张了龙的头、角、眼、鼻、口、爪,变得更加威严和庄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龙的造型开始逐渐走向稳定,龙的轮廓也开始变得更加蜿蜒曲折。在《周易》中,“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等描述让龙的神圣属性得到彰显。此时,龙的形象已经被不少学者视为象征天之阳气的神圣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一时期,龙纹还逐渐与其他动物和植物的纹样相融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在楚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中,我们可以看到龙与凤纹、花草纹、几何纹相互交织、融合,舞凤飞龙纹、龙凤虎纹、蟠龙飞凤纹等绚丽多彩的图案应运而生。
其中,荆州博物馆藏的龙凤虎纹很有代表性,它以菱形四方连续的构图骨架为基础,采用中心对称的构图方式,并通过锁绣的绣法生动地表现了龙、凤、虎三种动物相互缠绕的排列。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龙纹普遍秀丽矫健,具有浪漫主义的美学风格,为后期龙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秦汉时期,龙纹逐步定型。龙躯体矫健,颈部修长,尾部纤细。胡须、肘毛等元素的加入,让龙的形象更加威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部分长出了双翼的龙,这也说明龙的形象始终不断融入各种新的元素。
融合与高峰
魏晋至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佛教的传入,龙纹的设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发达,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为工匠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龙纹的设计与创新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风貌。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曾出土过一件联珠对龙纹绮。在这块精美的织物上,龙纹被巧妙地安排在圆形的团花之中,以四方连续的方式排列,整个构图既丰满华丽又绚丽典雅,对称的双龙纹样展现出波斯织锦的独特风格。工匠们巧妙地将波斯萨珊朝的联珠纹与中国传统的龙纹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外来纹样特色又彰显本土文化韵味的新纹样。
此外,佛教的兴盛也为龙纹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灵感与变化。卷草、祥云、万字等纹样与龙进行了巧妙的组合与创新,如云龙纹、水龙纹、草龙纹等。
而在这一时期,龙的形象如同飞天、莲花一样作为佛教造像的主要装饰物出现在诸多佛教雕塑上。除此之外,龙的形态还出现在了佛的袈裟上。在明道寺圆雕佛像中,佛像袈裟正面胸下膝上的部位雕有飞龙,飞龙欢腾跳跃,龙身弯曲呈半环状,龙头呈回望之姿,口中衔有一朵莲花。
这些新颖的设计不仅丰富了龙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宋元之际,龙纹的设计则逐渐达到了形神兼备、清秀典丽的艺术高峰。宋代的龙纹,在世俗化与写实化的风格基调下,完成了中国龙形象的基本定型。如郭若虚所言,画龙需“折出三停、分成九似”,这一时期的龙纹正体现了这一理论的精髓。
其中,苏州南郊曹氏墓出土的双龙云纹绣衣袖边,就是这一时期龙纹艺术的璀璨明珠。金黄色的绣线绣制出神采飞扬、清秀飘逸的龙身,线条流畅协调,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雅俗共赏的审美
与大众的印象不同,龙纹在服饰上的应用并不局限于皇家贵族,普通百姓的生活服饰中也融入了十分多样的龙纹设计。
明清时期,龙纹更多地出现在了服饰纹样中,并展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龙纹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宫廷之龙,倾向于细腻、华美、烦琐的风格;另一种是民间之龙,呈现出清新、纯朴、粗犷的美感。
宫廷的龙纹设计注重细节的刻画和工艺的精湛,展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清光绪皇后的吉服上的团龙图案是清代龙纹的杰出代表之一。龙头饱满立体,双眼烁烁放光,胡须飘然若动,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龙身修长曼妙,曲线流畅,将清代龙纹的独特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宫廷风格的龙纹在服饰中常常作为主纹样,与祥云、花卉等纹样搭配使用,以增强整体的美感。
相比之下,民间的龙纹设计则更加注重质朴、自然和实用。蓝色四季花提花绸女袄在挽袖袖口的拐子龙纹是变体的龙纹,龙头高度简化,而龙身为回纹与缠枝纹的结合体。这种“拐子纹”在民间运用广泛,取其“拐”与“贵”谐音,寓意子孙昌盛、安宁富贵等。这种民间风格的龙纹在服饰中常常作为辅纹样,与几何纹样、植物纹样等搭配使用,以营造出清新、质朴的艺术效果。
步入现代,龙纹仍在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设计师们将传统的龙纹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服饰。在旗袍、汉服等传统服饰中,龙纹常常以刺绣、印花等方式呈现,与服饰的色彩、面料和款式相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龙纹都有其独特的造型特点。在原始时期,是古代各氏族、部落、民族相互融合的产物;战国秦汉时期,则与云纹、气纹大量结合,彰显了当时人们对于天地的崇敬与对宇宙的探索。当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时,龙纹又与这些宗教纹样相结合。
纵观龙纹的发展,我们会看到一个“和”字。这种“和”,并非单指表面上不同花纹元素的叠加糅合,更涵盖了不同文化交流与碰撞后的深层融合与共鸣。龙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追求,也传递着他们对和谐、统一与天人合一的向往。
作者:刘蕴莹 徐帅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讲师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生
在龙年的新衣上,包含“龙”元素图案的那些总格外亮眼。尽管龙的形象千变万化,但龙纹作为中国传统纹饰图案的代表,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精彩。从简洁稚拙到复杂灵动,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龙纹形象的发展演变也生生不息。
从稚拙到浪漫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龙的形态一直在人们的想象中孕育、演变,逐渐成为集多种动物图腾于一身的神秘形象。
先秦时期,龙的形象并不固定。在《山海经》的描述中,龙的形象十分复杂多样,包括“鸟首而龙身”“龙身而人面”“人面蛇”“龙翼而马身”“人面鱼身”等多种形态。
不少出土文物也可佐证这一观点。例如,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龙,它是猪首与蛇身的结合,展现出猪的亲和力和蛇的灵动。而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的陶龙则是一种巨口利齿、口吐长信的形象,既似蛇又似鳄。
这一时期,龙的形态大多质朴可爱,龙的纹样线条也相对简单,因此也会呈现出稍显呆萌的“画风”。
商周时期,龙纹开始应用于青铜器,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在造型上夸张了龙的头、角、眼、鼻、口、爪,变得更加威严和庄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龙的造型开始逐渐走向稳定,龙的轮廓也开始变得更加蜿蜒曲折。在《周易》中,“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等描述让龙的神圣属性得到彰显。此时,龙的形象已经被不少学者视为象征天之阳气的神圣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一时期,龙纹还逐渐与其他动物和植物的纹样相融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在楚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中,我们可以看到龙与凤纹、花草纹、几何纹相互交织、融合,舞凤飞龙纹、龙凤虎纹、蟠龙飞凤纹等绚丽多彩的图案应运而生。
其中,荆州博物馆藏的龙凤虎纹很有代表性,它以菱形四方连续的构图骨架为基础,采用中心对称的构图方式,并通过锁绣的绣法生动地表现了龙、凤、虎三种动物相互缠绕的排列。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龙纹普遍秀丽矫健,具有浪漫主义的美学风格,为后期龙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秦汉时期,龙纹逐步定型。龙躯体矫健,颈部修长,尾部纤细。胡须、肘毛等元素的加入,让龙的形象更加威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部分长出了双翼的龙,这也说明龙的形象始终不断融入各种新的元素。
融合与高峰
魏晋至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佛教的传入,龙纹的设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发达,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为工匠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龙纹的设计与创新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风貌。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曾出土过一件联珠对龙纹绮。在这块精美的织物上,龙纹被巧妙地安排在圆形的团花之中,以四方连续的方式排列,整个构图既丰满华丽又绚丽典雅,对称的双龙纹样展现出波斯织锦的独特风格。工匠们巧妙地将波斯萨珊朝的联珠纹与中国传统的龙纹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外来纹样特色又彰显本土文化韵味的新纹样。
此外,佛教的兴盛也为龙纹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灵感与变化。卷草、祥云、万字等纹样与龙进行了巧妙的组合与创新,如云龙纹、水龙纹、草龙纹等。
而在这一时期,龙的形象如同飞天、莲花一样作为佛教造像的主要装饰物出现在诸多佛教雕塑上。除此之外,龙的形态还出现在了佛的袈裟上。在明道寺圆雕佛像中,佛像袈裟正面胸下膝上的部位雕有飞龙,飞龙欢腾跳跃,龙身弯曲呈半环状,龙头呈回望之姿,口中衔有一朵莲花。
这些新颖的设计不仅丰富了龙纹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宋元之际,龙纹的设计则逐渐达到了形神兼备、清秀典丽的艺术高峰。宋代的龙纹,在世俗化与写实化的风格基调下,完成了中国龙形象的基本定型。如郭若虚所言,画龙需“折出三停、分成九似”,这一时期的龙纹正体现了这一理论的精髓。
其中,苏州南郊曹氏墓出土的双龙云纹绣衣袖边,就是这一时期龙纹艺术的璀璨明珠。金黄色的绣线绣制出神采飞扬、清秀飘逸的龙身,线条流畅协调,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雅俗共赏的审美
与大众的印象不同,龙纹在服饰上的应用并不局限于皇家贵族,普通百姓的生活服饰中也融入了十分多样的龙纹设计。
明清时期,龙纹更多地出现在了服饰纹样中,并展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龙纹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宫廷之龙,倾向于细腻、华美、烦琐的风格;另一种是民间之龙,呈现出清新、纯朴、粗犷的美感。
宫廷的龙纹设计注重细节的刻画和工艺的精湛,展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清光绪皇后的吉服上的团龙图案是清代龙纹的杰出代表之一。龙头饱满立体,双眼烁烁放光,胡须飘然若动,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龙身修长曼妙,曲线流畅,将清代龙纹的独特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宫廷风格的龙纹在服饰中常常作为主纹样,与祥云、花卉等纹样搭配使用,以增强整体的美感。
相比之下,民间的龙纹设计则更加注重质朴、自然和实用。蓝色四季花提花绸女袄在挽袖袖口的拐子龙纹是变体的龙纹,龙头高度简化,而龙身为回纹与缠枝纹的结合体。这种“拐子纹”在民间运用广泛,取其“拐”与“贵”谐音,寓意子孙昌盛、安宁富贵等。这种民间风格的龙纹在服饰中常常作为辅纹样,与几何纹样、植物纹样等搭配使用,以营造出清新、质朴的艺术效果。
步入现代,龙纹仍在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设计师们将传统的龙纹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服饰。在旗袍、汉服等传统服饰中,龙纹常常以刺绣、印花等方式呈现,与服饰的色彩、面料和款式相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龙纹都有其独特的造型特点。在原始时期,是古代各氏族、部落、民族相互融合的产物;战国秦汉时期,则与云纹、气纹大量结合,彰显了当时人们对于天地的崇敬与对宇宙的探索。当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时,龙纹又与这些宗教纹样相结合。
纵观龙纹的发展,我们会看到一个“和”字。这种“和”,并非单指表面上不同花纹元素的叠加糅合,更涵盖了不同文化交流与碰撞后的深层融合与共鸣。龙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追求,也传递着他们对和谐、统一与天人合一的向往。
作者:刘蕴莹 徐帅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讲师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生
本文链接:龙纹里的中式美学http://www.llsum.com/show-6-5724-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春晚《年锦》何以惊艳全网?
下一篇: 年轻人何以热爱“怀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