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
展期:展至2025年3月16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俄餐好吃吗?相信有各种不同的答案,也会引发关于各地餐厅的回忆,北京的“老莫”(无数名人盖过章)、老井、普希金文学餐厅,哈尔滨的露西亚、塔道斯、老俄侨可能都会触发一番争论,究竟哪个更正宗?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总是和最初的记忆有关的。
俄餐记忆
笔者的“俄餐”体验最早来自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时代的俄罗斯外教,这是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知识女性,头发已经花白了,简直把我们当作中学生,一口一个“孩子”,请我们去她的公寓喝咖啡,做饭给我们吃。最初的记忆是一种偏新疆的印象:抓饭。当时还不免有些诧异:这跟印象中的西餐不太一样啊!后来接触俄罗斯文化多了才明白,这可不就是人家普通人生活中常见的吃食。
中亚乃至高加索菜系物美价廉,且硬菜居多,对于中国胃来说可提供暂时的平替。当然也有非常俄餐的菜品,除了薄饼、蘑菇、鲟鱼子酱,没有平替的各种腌菜和果酱,冷盘是俄餐令人惊喜的部分,他们特别善于将各种薯类、鱼类、豆类和油脂、香料、酸奶油混合在一起,做出非常有层次感的、复合的美味。但今天去莫斯科,“西餐厅”里吃到的更接近法餐,最常见的还是格鲁吉亚餐厅。当然,面包算是独具特色的老百姓俄餐,品种非常多样,国内却很少见(国内各种“俄罗斯列巴”都不是那个味道),比如很多人喜欢的“波罗金诺”面包不似北欧黑面包那么酸冷硬,黑麦的粗颗粒感混合了葵花籽油和独特的香草籽的清香,非常有嚼头。
但这些毕竟都是老百姓的食物,笔者也没上过啥高端桌,对“盛宴”只能靠想象,大抵也类似鲁迅先生讲的那个农妇:“皇后娘娘在宫里不知道有多么快活,午觉睡醒就叫太监:拿个柿饼来!”不过,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可以让我们一窥皇室“盛宴”的风华。
盛宴与餐具
这个展是金光闪闪的——它用俄国皇室的厨房,包括炊具、餐具、酒具等,展现了俄罗斯的烹调史以及宫廷饮食的各种用具。这些用具的材质以金银等贵金属为主,本来,银餐具在欧洲上流社会是常见之物,欧洲皇室的餐具也都很精巧。但俄国宫廷用器有其独特处,除了在华丽、繁复的视觉之外,还有些民族特性,很多餐具也是传家宝。比如展品中的船形杯,这是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位沙皇米哈伊尔之物,是金质镶嵌宝石的,船头处有繁复的宝石镶嵌,这种杯子是用来装蜂蜜或蜂蜜酒的。
虽然西人普遍嗜甜,但我们可能还是会惊讶于俄罗斯人对甜食的爱好——甜到齁也不打紧的。不过想想俄罗斯童话里有那么多关于熊偷吃蜂蜜的故事,甚至“熊”这个词的俄语本身就是“吃蜂蜜的家伙”的意思,似乎又没那么难以理解。甜食中也包括甜度高的水果。曾见到某流量博主信誓旦旦地说俄罗斯不产水果,简直印象刻板到令人发笑。在展品中就有一只糖碗,它的盖子是菠萝状的,18世纪初俄国人就学会了温室栽培菠萝,他们如此喜爱这种热带水果,想必也是因为糖度高吧。
有糖罐,也有盐罐——展品中有一只盐盒,是金质的,它的设计给人深刻印象,侧立面仿佛俄罗斯少女节日佩戴的头冠。这是用来招待贵宾的,“盐和面包”是斯拉夫民族用来接待贵客的隆重礼仪,通常由盛装少女手捧美丽的刺绣毛巾,上面放着面包和盐盒,客人撕下一片面包蘸盐吃。有盐盒意味着对贵宾的尊重,同时这也是热情好客之义。俄语“好客”一词就是面包和盐这两个词的组合。
但很多民族都认为自己热情好客,俄罗斯或许更强调自己慷慨的层面。俄语中有一个说法,叫做“全世界的盛宴”。古罗斯文学、俄罗斯民间故事常有这样的结尾:于是国王就举办了全世界的宴席,蜂蜜和美酒流淌成河,所有的宾客都开怀畅饮,流连忘返。这个过程当中总是伴随着多种祝颂词,很多套“嗑儿”。这一点在今天民间的大小酒席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这种十级社恐避之唯恐不及,但他们(俄罗斯人)似乎到了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且往往很有文采,言之有物。
祝颂需要“赞颂杯”,就像“流觞曲水”一样在席间传递。展品中也有一个。或许这也是传统的仪式感,隆重的场合器物也是要配套的,就像中国古代宫廷酒具、餐具包括了专人专用的各种用途的精美用具,彰显了一种文化秩序一样,俄国宫廷的宴会也有相应的配套,有游戏,有逗趣,有歌咏,有节目表演,最后都以畅饮结束。而且盛宴是在大白天举行的,耗时非常之久。
饮食与人
慷慨(豪爽)作为一种集体品质,可看作一种民族文化认同。不过,就像古希腊的“夸富宴”一样,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暗含着对他者认同的期待。这种期待同时面向“西方”和“东方”。
16世纪的伊凡雷帝是第一个有这两种面向的沙皇,据称他经常搞这种动辄数百人的盛宴。他的盛宴是非常“抓马”的,堪称奇观,像是舞台效果一样,席间他还要换好几套奢华的、闪瞎眼的衣服。爱森斯坦电影《伊凡雷帝》部分展现了这种奇观:有的餐具过于大,需要十多人才能抬动;金银镶嵌贵重宝石的餐具做成各种形状,独角兽、犀牛、鸵鸟形状的都有;菜品中也有我们今天认为奇观的东西,比如烤天鹅肉、烤孔雀一类,但在当时只是寻常。这种宴会通常是巨大的耐力考验,据称为了庆祝对喀山汗国的胜利,伊凡雷帝举办的宴席持续了三天之久。
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西方化的关键人物。但据称他的饮食习惯却很本土,喜欢黄瓜(俄国黄瓜是那种粗短爆汁的,生吃和腌成酸黄瓜都很美味)和酸奶油猪肉(可炒可做汤)。在展品中有一只带有彼得大帝名字的平底锅,在一众奢华里它的朴实造型非常引人注目,这很符合彼得那种斯巴达战士的作风。这也是俄国现代化的一个标识,彼得在荷兰待过,他从荷兰引进了集成灶,带来了俄国厨房革命,取代了传统火炉。这种平底锅也是彼得改革的见证。
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其实是德国人,或许正因为如此,她在位期间大力推崇法国文化(当然启蒙时代法国文化也非常“先进”),以让人忽略她的德国身份。展品中也有她赐给宠臣奥尔洛夫的汤盘。不过,叶卡捷琳娜最著名的情人还是波将金公爵。权倾天下的波将金在饮食方面显示出很大的反差感:最民间的克瓦斯和卷心菜汤。不过他知道叶卡捷琳娜的最爱是樱桃,于是他用温室培育樱桃,让女皇每年都能吃上新鲜的。是不是真爱,就看读者自己理解了。
俄罗斯谚语云:只有所有人都喝醉了才是好的宴席。不过,“酒后”可能更见真情。俄罗斯人认同那种酒后的雀跃与幽默,互相拥抱、亲吻、冰释前嫌。毕竟,生活的现实太冷峻了,伏特加是需要的。就像契诃夫写的那样,乘客问:“为啥你们西伯利亚这样冷呐?”赶车的回答:“上帝的旨意呗。”爱酒,爱盛宴,也是“天性”使然吧。
展览: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
展期:展至2025年3月16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俄餐好吃吗?相信有各种不同的答案,也会引发关于各地餐厅的回忆,北京的“老莫”(无数名人盖过章)、老井、普希金文学餐厅,哈尔滨的露西亚、塔道斯、老俄侨可能都会触发一番争论,究竟哪个更正宗?但这个问题的答案总是和最初的记忆有关的。
俄餐记忆
笔者的“俄餐”体验最早来自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时代的俄罗斯外教,这是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知识女性,头发已经花白了,简直把我们当作中学生,一口一个“孩子”,请我们去她的公寓喝咖啡,做饭给我们吃。最初的记忆是一种偏新疆的印象:抓饭。当时还不免有些诧异:这跟印象中的西餐不太一样啊!后来接触俄罗斯文化多了才明白,这可不就是人家普通人生活中常见的吃食。
中亚乃至高加索菜系物美价廉,且硬菜居多,对于中国胃来说可提供暂时的平替。当然也有非常俄餐的菜品,除了薄饼、蘑菇、鲟鱼子酱,没有平替的各种腌菜和果酱,冷盘是俄餐令人惊喜的部分,他们特别善于将各种薯类、鱼类、豆类和油脂、香料、酸奶油混合在一起,做出非常有层次感的、复合的美味。但今天去莫斯科,“西餐厅”里吃到的更接近法餐,最常见的还是格鲁吉亚餐厅。当然,面包算是独具特色的老百姓俄餐,品种非常多样,国内却很少见(国内各种“俄罗斯列巴”都不是那个味道),比如很多人喜欢的“波罗金诺”面包不似北欧黑面包那么酸冷硬,黑麦的粗颗粒感混合了葵花籽油和独特的香草籽的清香,非常有嚼头。
但这些毕竟都是老百姓的食物,笔者也没上过啥高端桌,对“盛宴”只能靠想象,大抵也类似鲁迅先生讲的那个农妇:“皇后娘娘在宫里不知道有多么快活,午觉睡醒就叫太监:拿个柿饼来!”不过,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俄宴风华——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藏饮食文物精品展”可以让我们一窥皇室“盛宴”的风华。
盛宴与餐具
这个展是金光闪闪的——它用俄国皇室的厨房,包括炊具、餐具、酒具等,展现了俄罗斯的烹调史以及宫廷饮食的各种用具。这些用具的材质以金银等贵金属为主,本来,银餐具在欧洲上流社会是常见之物,欧洲皇室的餐具也都很精巧。但俄国宫廷用器有其独特处,除了在华丽、繁复的视觉之外,还有些民族特性,很多餐具也是传家宝。比如展品中的船形杯,这是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位沙皇米哈伊尔之物,是金质镶嵌宝石的,船头处有繁复的宝石镶嵌,这种杯子是用来装蜂蜜或蜂蜜酒的。
虽然西人普遍嗜甜,但我们可能还是会惊讶于俄罗斯人对甜食的爱好——甜到齁也不打紧的。不过想想俄罗斯童话里有那么多关于熊偷吃蜂蜜的故事,甚至“熊”这个词的俄语本身就是“吃蜂蜜的家伙”的意思,似乎又没那么难以理解。甜食中也包括甜度高的水果。曾见到某流量博主信誓旦旦地说俄罗斯不产水果,简直印象刻板到令人发笑。在展品中就有一只糖碗,它的盖子是菠萝状的,18世纪初俄国人就学会了温室栽培菠萝,他们如此喜爱这种热带水果,想必也是因为糖度高吧。
有糖罐,也有盐罐——展品中有一只盐盒,是金质的,它的设计给人深刻印象,侧立面仿佛俄罗斯少女节日佩戴的头冠。这是用来招待贵宾的,“盐和面包”是斯拉夫民族用来接待贵客的隆重礼仪,通常由盛装少女手捧美丽的刺绣毛巾,上面放着面包和盐盒,客人撕下一片面包蘸盐吃。有盐盒意味着对贵宾的尊重,同时这也是热情好客之义。俄语“好客”一词就是面包和盐这两个词的组合。
但很多民族都认为自己热情好客,俄罗斯或许更强调自己慷慨的层面。俄语中有一个说法,叫做“全世界的盛宴”。古罗斯文学、俄罗斯民间故事常有这样的结尾:于是国王就举办了全世界的宴席,蜂蜜和美酒流淌成河,所有的宾客都开怀畅饮,流连忘返。这个过程当中总是伴随着多种祝颂词,很多套“嗑儿”。这一点在今天民间的大小酒席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这种十级社恐避之唯恐不及,但他们(俄罗斯人)似乎到了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且往往很有文采,言之有物。
祝颂需要“赞颂杯”,就像“流觞曲水”一样在席间传递。展品中也有一个。或许这也是传统的仪式感,隆重的场合器物也是要配套的,就像中国古代宫廷酒具、餐具包括了专人专用的各种用途的精美用具,彰显了一种文化秩序一样,俄国宫廷的宴会也有相应的配套,有游戏,有逗趣,有歌咏,有节目表演,最后都以畅饮结束。而且盛宴是在大白天举行的,耗时非常之久。
饮食与人
慷慨(豪爽)作为一种集体品质,可看作一种民族文化认同。不过,就像古希腊的“夸富宴”一样,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暗含着对他者认同的期待。这种期待同时面向“西方”和“东方”。
16世纪的伊凡雷帝是第一个有这两种面向的沙皇,据称他经常搞这种动辄数百人的盛宴。他的盛宴是非常“抓马”的,堪称奇观,像是舞台效果一样,席间他还要换好几套奢华的、闪瞎眼的衣服。爱森斯坦电影《伊凡雷帝》部分展现了这种奇观:有的餐具过于大,需要十多人才能抬动;金银镶嵌贵重宝石的餐具做成各种形状,独角兽、犀牛、鸵鸟形状的都有;菜品中也有我们今天认为奇观的东西,比如烤天鹅肉、烤孔雀一类,但在当时只是寻常。这种宴会通常是巨大的耐力考验,据称为了庆祝对喀山汗国的胜利,伊凡雷帝举办的宴席持续了三天之久。
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西方化的关键人物。但据称他的饮食习惯却很本土,喜欢黄瓜(俄国黄瓜是那种粗短爆汁的,生吃和腌成酸黄瓜都很美味)和酸奶油猪肉(可炒可做汤)。在展品中有一只带有彼得大帝名字的平底锅,在一众奢华里它的朴实造型非常引人注目,这很符合彼得那种斯巴达战士的作风。这也是俄国现代化的一个标识,彼得在荷兰待过,他从荷兰引进了集成灶,带来了俄国厨房革命,取代了传统火炉。这种平底锅也是彼得改革的见证。
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其实是德国人,或许正因为如此,她在位期间大力推崇法国文化(当然启蒙时代法国文化也非常“先进”),以让人忽略她的德国身份。展品中也有她赐给宠臣奥尔洛夫的汤盘。不过,叶卡捷琳娜最著名的情人还是波将金公爵。权倾天下的波将金在饮食方面显示出很大的反差感:最民间的克瓦斯和卷心菜汤。不过他知道叶卡捷琳娜的最爱是樱桃,于是他用温室培育樱桃,让女皇每年都能吃上新鲜的。是不是真爱,就看读者自己理解了。
俄罗斯谚语云:只有所有人都喝醉了才是好的宴席。不过,“酒后”可能更见真情。俄罗斯人认同那种酒后的雀跃与幽默,互相拥抱、亲吻、冰释前嫌。毕竟,生活的现实太冷峻了,伏特加是需要的。就像契诃夫写的那样,乘客问:“为啥你们西伯利亚这样冷呐?”赶车的回答:“上帝的旨意呗。”爱酒,爱盛宴,也是“天性”使然吧。
本文链接:爱酒,爱盛宴,是天性使然http://www.llsum.com/show-6-1404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无题背后有惊鸿
下一篇: 用古朴硬核的手工 还原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