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标志着仲春时节到来,万物开始复苏。这一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被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通过描绘微雨滋润万物、春雷唤醒蛰虫的场景,展现了惊蛰时节田家的忙碌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感慨。
这一时节也有许多民间风俗,在春和日丽的大地上,春风习习,正适合人们放风筝,蓝天白云的碧空上,各式各样的风筝,翱翔天际。在南方有些地方,人们会吃春饼来迎接春天。惊蛰也是喝春茶的好时机。春茶是指在春季采摘的新茶叶,口感清香,此时人们会聚在一起品尝春茶,心中充满对春色的无限向往。
在这一节气,京剧有《木兰从军》和《春闺梦》这些应节好戏。
《木兰从军》
忠孝两全花将军
《木兰从军》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梅大师在民国初年早期创作的一部新戏,是梅兰芳和齐如山根据古乐府《木兰辞》创作改编的。《木兰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梅派名剧《木兰从军》,结构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明里暗去,皆以“木兰是女郎”来建构全剧。此戏首演时,篇幅浩大,共29场,分头本、二本两次演完。该剧的情节:北魏时期(一说隋唐时期),突厥犯境,要夺取中原天下,陕西延安府从军队退下来的花弧,兵书有名,官府宣他归队。花弧因年老多病且子幼小,次女木兰决定女扮男装,冒充弟弟木棣的名字去参军。花木兰在军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多次立功,最终被提升为将军。十二年后,她在一次巡营时,发现宿鸟惊飞,预感到敌军要来偷营,于是建议元帅贺廷玉四面埋伏,终于成功捕获了突厥王。战争胜利结束,花木兰请求回乡探亲,朝廷最终同意。不久花木兰受到朝廷的重大册封,元帅不但亲自拜访,还要把自己的爱女许配花将军,不料接待元帅的,却是一个身着花衣、青丝粉面的女郎,正当大家惊愕时,花木兰细述了自己替父从军整个事件。听者无不为她大孝至美、爱国爱民、勇敢坚毅、百折不挠的行为所感动,而花木兰的高大形象,也在中国英雄画廊里,放出耀眼的光辉。
梅大师演木兰在家中时,以闺门旦应工,稳重大方,又楚楚动人,女扮男装以后,又反串小生。有三场重头戏,独自投军的路上,花木兰易装以后,头戴倒缨盔,身穿亮光闪闪的帽丁甲,一手马鞭,一手长枪,腰系长剑,英姿飒爽,要表现路途的遥远,道路的崎岖,花木兰在这场中要充分展现腰腿的功夫,频繁应用踢腿、跨腿,手中的马鞭和大枪更是左右开弓、挥舞不歇,此外有趟马、大圆场,口中还要演唱由《木兰辞》原文编成的昆曲《新水令》和《折桂令》唱段,载歌载舞,别致动听。
花木兰在途中救下了被突厥兵丁战败的贺元帅,而被封为将军。接下来,双方的激烈交战中 ,花木兰扎硬靠、着厚底靴,与敌方交战,激烈开打,俨然大武生的对垒交锋。转瞬12年后,花木兰率军“巡营”中,要演唱一大段小生“娃娃调”,叙述光阴似箭,转瞬军旅12年,不免对父母深深思念。突然,宿鸟惊飞,由北至南,木兰判断一定是突厥趁深夜偷营,报告元帅后,做好埋伏,突厥王中计,一举全歼。
木兰回家探亲,方又演绎一出“换我女儿装”,使来访的贺元帅和同伴,惊得如坠五里雾中,“方知木兰是女郎”“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场的反转,充满了浓郁的喜剧色彩,最后木兰以一大段“西皮二六”叙述本末缘由,结束两句唱“望元帅回朝去把本奏上,哪一日有外患我再赴疆场!”
梅兰芳大师在这出戏中,生旦递换,悲喜交集,文武并重,昆乱不挡,凸显了世界级大师的精湛技艺,将花木兰这一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成为京剧舞台上的一部经典力作。
这一部戏虽然没有交代故事起始发生的季节,但可以通过诗中的描述推断出季节的折痕。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大河上下,流水溅溅,暗示了春季黄河水量充沛、水流湍急的景象,说明故事很有可能发生在仲春时分,也就是惊蛰节气前后。
梅派传人不论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都很好继承了这一出骨子经典老戏。头些年,我和学生肖艳杰合作改编了这出梅派经典老戏,由北京京剧院的优秀梅派第三代传人王怡扮演花木兰,她也是一位文武兼能的好演员,此剧也得到梅派艺术家沈健瑾的指导。笔者希望最近还能将这出宣传爱国主义和大孝至尊的佳剧呈现在观众面前。
《春闺梦》
亡魂仍是梦中人
另一出是程派的经典名剧《春闺梦》。这是程派戏迷票友都非常喜爱的名剧。情节是这样的:东汉末年,河北的两个军阀公孙瓒和刘虞因互争权位而发动内战,当地百姓惨受征戎、流离之苦。王恢与张氏新婚燕尔,然而新婚尚不满月,王恢便被强征入伍,最终在战场上中箭身亡。张氏在家中日夜思念丈夫,积思成梦。在梦中,她与王恢团聚,两人重温往昔的美好时光,后才发现一切都是虚幻,令人充满无尽的悲伤。
这部饱含悲剧色彩的新剧,是大诗人、大剧作家金仲荪参阅杜甫诗《新婚别》和唐诗人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句,为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量身定做的新剧。该剧首演在1931年,因两位艺术家有感于日本军国政府觊觎中国领土而创作,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佳剧。
在此剧中,程砚秋大师不但创作了许多悦耳动听、脍炙人口的程派唱腔,同时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身段和舞蹈。这一出情节感人、歌舞并重的程派佳剧,近一百年来常演不衰,剧中的一些名段,还常常出现在各种晚会上单独演唱。
程大师扮演的张氏,在送自己新婚不足一月的丈夫王恢去往前线时,夫妻有一大段西皮板式的对唱,正好用程腔似幽咽泉流、若断又若续的特点,彰显出张氏新婚分离那种依依惜别又浑然无奈的心情,最后“恨不得从君去步步随行”这句结束语,剖尽新婚夫妇那种时刻不舍分离的细腻感情。
接着,张氏由于思念太甚,而做起了思夫的春闺大梦,其实在上一场,已经明场表现王恢中箭身亡了。这个梦很长,先喜后悲,她惊喜地梦见丈夫安全归来。转瞬一年,鱼沉雁渺,毫无信息,张氏埋怨自己的男人,幽幽地唱出:“去时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头柳又青……”男人不归,她满腹心酸抱怨地唱道:“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毕竟男儿多薄幸。误人两字是功名……”哀怨之情,溢于言表,全部用细腻委婉又顿挫有力的程腔唱出。但最后得到丈夫的解释“怎知我惨生离岂是甘心”后,埋怨尽消。
当丈夫提出重寻鸳枕、速速安寝时,她娇羞地唱了一段至今程迷口口相传的“南梆子”:“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算当初曾记得几晌温存,我不免去安排罗衾绣枕,莫负他好春宵一刻千金。”伴随着这段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好唱段,张氏和王恢又挥舞长袖,投怀送抱,却又娇羞欲止,那种小夫妻久别重逢的热烈场面,在唱舞结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孰料,鸳梦未成,瞬间又变成噩梦,张氏重新做起另一个凄惨的梦境来,梦到自己来到两军交锋的前线,所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可怕的景象。这些都是用低沉悲婉、快速有力的“二黄快三眼”唱出:“那不是破头颅目还未暝,更有那死人须还结坚冰。寡人妻、孤人子,谁来存问?这骷髅几万千全不知名,隔河流有无数鬼声凄警,听啾啾和切切似诉说冤魂惨苦,怨将军全不顾涂炭生灵!”这一段,唱得是如泣如诉、悲愤交集,指天问地:令生灵涂炭的这些将军,是否还有一丝人心?在这越唱越快、义愤填膺的程腔中,程大师运用了他娴熟精绝的水袖功,在几个快而稳、沉而巧的“圆场”中,成功塑造了张氏这个人性高尚的妇女,狠狠鞭挞了漠视百姓生命的军阀,在当时是颇具时代精神的。
这个戏在京剧史上留下光鲜一页,固然首推程砚秋大师高超绝伦的艺术呈现,但金仲荪先生的剧本也功不可没。这一剧本主题积极,结构顺畅新颖,特别是文学性非同一般,唱词不仅诗情画意,且音节铿锵,从而使这一出程派名剧流传至今。而剧中张氏念白中有“今值春光明媚,对景伤情……”唱词中有“去时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句,可见是仲春时分的故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标志着仲春时节到来,万物开始复苏。这一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被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通过描绘微雨滋润万物、春雷唤醒蛰虫的场景,展现了惊蛰时节田家的忙碌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感慨。
这一时节也有许多民间风俗,在春和日丽的大地上,春风习习,正适合人们放风筝,蓝天白云的碧空上,各式各样的风筝,翱翔天际。在南方有些地方,人们会吃春饼来迎接春天。惊蛰也是喝春茶的好时机。春茶是指在春季采摘的新茶叶,口感清香,此时人们会聚在一起品尝春茶,心中充满对春色的无限向往。
在这一节气,京剧有《木兰从军》和《春闺梦》这些应节好戏。
《木兰从军》
忠孝两全花将军
《木兰从军》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梅大师在民国初年早期创作的一部新戏,是梅兰芳和齐如山根据古乐府《木兰辞》创作改编的。《木兰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梅派名剧《木兰从军》,结构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明里暗去,皆以“木兰是女郎”来建构全剧。此戏首演时,篇幅浩大,共29场,分头本、二本两次演完。该剧的情节:北魏时期(一说隋唐时期),突厥犯境,要夺取中原天下,陕西延安府从军队退下来的花弧,兵书有名,官府宣他归队。花弧因年老多病且子幼小,次女木兰决定女扮男装,冒充弟弟木棣的名字去参军。花木兰在军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多次立功,最终被提升为将军。十二年后,她在一次巡营时,发现宿鸟惊飞,预感到敌军要来偷营,于是建议元帅贺廷玉四面埋伏,终于成功捕获了突厥王。战争胜利结束,花木兰请求回乡探亲,朝廷最终同意。不久花木兰受到朝廷的重大册封,元帅不但亲自拜访,还要把自己的爱女许配花将军,不料接待元帅的,却是一个身着花衣、青丝粉面的女郎,正当大家惊愕时,花木兰细述了自己替父从军整个事件。听者无不为她大孝至美、爱国爱民、勇敢坚毅、百折不挠的行为所感动,而花木兰的高大形象,也在中国英雄画廊里,放出耀眼的光辉。
梅大师演木兰在家中时,以闺门旦应工,稳重大方,又楚楚动人,女扮男装以后,又反串小生。有三场重头戏,独自投军的路上,花木兰易装以后,头戴倒缨盔,身穿亮光闪闪的帽丁甲,一手马鞭,一手长枪,腰系长剑,英姿飒爽,要表现路途的遥远,道路的崎岖,花木兰在这场中要充分展现腰腿的功夫,频繁应用踢腿、跨腿,手中的马鞭和大枪更是左右开弓、挥舞不歇,此外有趟马、大圆场,口中还要演唱由《木兰辞》原文编成的昆曲《新水令》和《折桂令》唱段,载歌载舞,别致动听。
花木兰在途中救下了被突厥兵丁战败的贺元帅,而被封为将军。接下来,双方的激烈交战中 ,花木兰扎硬靠、着厚底靴,与敌方交战,激烈开打,俨然大武生的对垒交锋。转瞬12年后,花木兰率军“巡营”中,要演唱一大段小生“娃娃调”,叙述光阴似箭,转瞬军旅12年,不免对父母深深思念。突然,宿鸟惊飞,由北至南,木兰判断一定是突厥趁深夜偷营,报告元帅后,做好埋伏,突厥王中计,一举全歼。
木兰回家探亲,方又演绎一出“换我女儿装”,使来访的贺元帅和同伴,惊得如坠五里雾中,“方知木兰是女郎”“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一场的反转,充满了浓郁的喜剧色彩,最后木兰以一大段“西皮二六”叙述本末缘由,结束两句唱“望元帅回朝去把本奏上,哪一日有外患我再赴疆场!”
梅兰芳大师在这出戏中,生旦递换,悲喜交集,文武并重,昆乱不挡,凸显了世界级大师的精湛技艺,将花木兰这一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成为京剧舞台上的一部经典力作。
这一部戏虽然没有交代故事起始发生的季节,但可以通过诗中的描述推断出季节的折痕。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大河上下,流水溅溅,暗示了春季黄河水量充沛、水流湍急的景象,说明故事很有可能发生在仲春时分,也就是惊蛰节气前后。
梅派传人不论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都很好继承了这一出骨子经典老戏。头些年,我和学生肖艳杰合作改编了这出梅派经典老戏,由北京京剧院的优秀梅派第三代传人王怡扮演花木兰,她也是一位文武兼能的好演员,此剧也得到梅派艺术家沈健瑾的指导。笔者希望最近还能将这出宣传爱国主义和大孝至尊的佳剧呈现在观众面前。
《春闺梦》
亡魂仍是梦中人
另一出是程派的经典名剧《春闺梦》。这是程派戏迷票友都非常喜爱的名剧。情节是这样的:东汉末年,河北的两个军阀公孙瓒和刘虞因互争权位而发动内战,当地百姓惨受征戎、流离之苦。王恢与张氏新婚燕尔,然而新婚尚不满月,王恢便被强征入伍,最终在战场上中箭身亡。张氏在家中日夜思念丈夫,积思成梦。在梦中,她与王恢团聚,两人重温往昔的美好时光,后才发现一切都是虚幻,令人充满无尽的悲伤。
这部饱含悲剧色彩的新剧,是大诗人、大剧作家金仲荪参阅杜甫诗《新婚别》和唐诗人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句,为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量身定做的新剧。该剧首演在1931年,因两位艺术家有感于日本军国政府觊觎中国领土而创作,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佳剧。
在此剧中,程砚秋大师不但创作了许多悦耳动听、脍炙人口的程派唱腔,同时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身段和舞蹈。这一出情节感人、歌舞并重的程派佳剧,近一百年来常演不衰,剧中的一些名段,还常常出现在各种晚会上单独演唱。
程大师扮演的张氏,在送自己新婚不足一月的丈夫王恢去往前线时,夫妻有一大段西皮板式的对唱,正好用程腔似幽咽泉流、若断又若续的特点,彰显出张氏新婚分离那种依依惜别又浑然无奈的心情,最后“恨不得从君去步步随行”这句结束语,剖尽新婚夫妇那种时刻不舍分离的细腻感情。
接着,张氏由于思念太甚,而做起了思夫的春闺大梦,其实在上一场,已经明场表现王恢中箭身亡了。这个梦很长,先喜后悲,她惊喜地梦见丈夫安全归来。转瞬一年,鱼沉雁渺,毫无信息,张氏埋怨自己的男人,幽幽地唱出:“去时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头柳又青……”男人不归,她满腹心酸抱怨地唱道:“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毕竟男儿多薄幸。误人两字是功名……”哀怨之情,溢于言表,全部用细腻委婉又顿挫有力的程腔唱出。但最后得到丈夫的解释“怎知我惨生离岂是甘心”后,埋怨尽消。
当丈夫提出重寻鸳枕、速速安寝时,她娇羞地唱了一段至今程迷口口相传的“南梆子”:“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算当初曾记得几晌温存,我不免去安排罗衾绣枕,莫负他好春宵一刻千金。”伴随着这段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好唱段,张氏和王恢又挥舞长袖,投怀送抱,却又娇羞欲止,那种小夫妻久别重逢的热烈场面,在唱舞结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孰料,鸳梦未成,瞬间又变成噩梦,张氏重新做起另一个凄惨的梦境来,梦到自己来到两军交锋的前线,所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可怕的景象。这些都是用低沉悲婉、快速有力的“二黄快三眼”唱出:“那不是破头颅目还未暝,更有那死人须还结坚冰。寡人妻、孤人子,谁来存问?这骷髅几万千全不知名,隔河流有无数鬼声凄警,听啾啾和切切似诉说冤魂惨苦,怨将军全不顾涂炭生灵!”这一段,唱得是如泣如诉、悲愤交集,指天问地:令生灵涂炭的这些将军,是否还有一丝人心?在这越唱越快、义愤填膺的程腔中,程大师运用了他娴熟精绝的水袖功,在几个快而稳、沉而巧的“圆场”中,成功塑造了张氏这个人性高尚的妇女,狠狠鞭挞了漠视百姓生命的军阀,在当时是颇具时代精神的。
这个戏在京剧史上留下光鲜一页,固然首推程砚秋大师高超绝伦的艺术呈现,但金仲荪先生的剧本也功不可没。这一剧本主题积极,结构顺畅新颖,特别是文学性非同一般,唱词不仅诗情画意,且音节铿锵,从而使这一出程派名剧流传至今。而剧中张氏念白中有“今值春光明媚,对景伤情……”唱词中有“去时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句,可见是仲春时分的故事。
本文链接:巾帼豪情一声雷http://www.llsum.com/show-6-1402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北京人艺再演《酒店轶事》 欢笑中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