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张培力
展期:2024.10.29-2025.3.2
地点:红砖美术馆
“我相信艺术中应该有一些无法言说的东西,因为艺术家的工作源自于艺术家的知觉和身体。一个人、一个艺术家当然会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但艺术不是简单的情绪表白或还原现实。我们以往在艺术中看到太多文学性的东西,后来又看到太多哲学性的东西,其实艺术并不应该承受这么多。”张培力如是说。
一个直径9.6米,形如巨大锅底的电动容器旋转着,逐渐加速强化。在内部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下,数十个空煤气瓶随着速度的增加激烈冲撞,发出巨大的金属敲击声。突然,底盘骤然而止。一个垂直电磁臂缓缓降下,吸住其中一个或两个煤气瓶,将其吊起,悬置于空中。出乎意料地,电磁臂突然断电,煤气瓶坠入旋转如疾风的底盘中。如此,反复循环。
这个开场,正是张培力在红砖美术馆个人同名展览中最出圈的作品《不断旋转》。展览“张培力”,被称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个展,呈现了张培力2024年全新创作的19件装置和影像作品。
在展览开幕式上,张培力百感交集,他坦言:“时间很恐怖、很可怕,自己还没有玩够,已经从艺40年了……这次展览花的精力、时间、投入、力气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
与泰康美术馆今夏开幕的“张培力:2011.4.27—长期”展览相比,这次红砖美术馆的同名个展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观众在观察他不同时期的创作过程的同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他在每个时期、每个过程中创作的体量、艺术语境与创作模式。
从艺术家张培力的角度出发,泰康的回顾展是一个不发声的、对内的自省,艺术家一直在问“我是谁”,用作品去表达这种疑惑。红砖美术馆的新作展是将内在情绪表达出来,是艺术家与外界对话,然后发出声音,更多强调了一种关系——当今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技术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技术是人发明的,它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陷入困惑与矛盾。这批新作品更多想展现人的处境与矛盾、事物的正反两面。
展览现场,我们看到重力作用下的氧气瓶在重复运动下发出尖锐的声响;成列的煤气瓶有节奏地旋转摆动;与之相邻的是施加嵌套禁锢的金属笼组成的巨型网格;一个巨大的发声床垫,因不知情的观众触发而产生互动;巨幅人脸投影在设定好的间隙爆发出刺眼白光;与此同时,一个孤独的生命陶醉在荡漾涟漪的宁静海水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作品在美丽与可畏间,伴随着各种“嘈杂”的声响迸发出力量,而这背后裹挟着深远的寓意。
围绕展览中被广泛使用的材料“煤气瓶”的争议在网上不断发酵,当有人在质疑为什么煤气瓶可以“登堂入室”进入美术馆被称为艺术的时候,另一波圈内人士对“将煤气瓶从日常语境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审美对象”的意义也争论不休。更多的争论还在于诸如“张培力”是否用力过猛,是否太重形式,甚至虚张声势?
一年三个展览,一个比一个规模大,对于任何艺术家来说,哪怕是资深艺术家,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早在这批作品筹备期的一次采访中,张培力就预测到了争议的可能性,他说:“现在我一点都没有把握,说不定这个展览做出来,很多作品都会遭到猛烈批评。”他自述在展览开幕前几天常常失眠,这是他很多年都不曾发生的状况。
“期待观展获得愉悦感的人不要来,会失望,会受伤害。”面对网上的争议,张培力这样回应。说实话,观看“张培力”展对身体经验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抛开展览内容,我依然认为展呈设计“挽救”了这个展览,没有让这些嘈杂的作品在展厅任意“嘶吼”——展览动线上的明暗、动静、疏密、坚硬与柔软、冰冷与温柔,这种节奏上的过渡反而让展览在整体上有着音乐般流淌的质感;聚光灯下,哪怕只是现成品(收音机、灭火器、煤气瓶、氧气瓶),也呈现出舞台般的距离感……这种美感某种程度上也在消解观展过程带来的紧张感。
对观众来说,这个展览的观展过程中,等待是必须的。等待《可以分合的煤气瓶》在水平轨道上分开、旋转、再次重合,一束冲天的紫色激光,惊喜般如同给予这次等待的奖赏;两个灭火器瓶各自旋转、升降,轻轻触碰后旋即分开,周而复始;LED屏幕上《一分钟一个字》,展示着熟悉的成语、俗语和谚语。这些作品刻意营造的重复感和缓慢节奏,让人不得不驻足、停留、等待、思考——与快节奏信息爆炸的当下形成鲜明对比。此刻,我们到底在等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不是吗?
展览:张培力
展期:2024.10.29-2025.3.2
地点:红砖美术馆
“我相信艺术中应该有一些无法言说的东西,因为艺术家的工作源自于艺术家的知觉和身体。一个人、一个艺术家当然会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但艺术不是简单的情绪表白或还原现实。我们以往在艺术中看到太多文学性的东西,后来又看到太多哲学性的东西,其实艺术并不应该承受这么多。”张培力如是说。
一个直径9.6米,形如巨大锅底的电动容器旋转着,逐渐加速强化。在内部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下,数十个空煤气瓶随着速度的增加激烈冲撞,发出巨大的金属敲击声。突然,底盘骤然而止。一个垂直电磁臂缓缓降下,吸住其中一个或两个煤气瓶,将其吊起,悬置于空中。出乎意料地,电磁臂突然断电,煤气瓶坠入旋转如疾风的底盘中。如此,反复循环。
这个开场,正是张培力在红砖美术馆个人同名展览中最出圈的作品《不断旋转》。展览“张培力”,被称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个展,呈现了张培力2024年全新创作的19件装置和影像作品。
在展览开幕式上,张培力百感交集,他坦言:“时间很恐怖、很可怕,自己还没有玩够,已经从艺40年了……这次展览花的精力、时间、投入、力气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大的。”
与泰康美术馆今夏开幕的“张培力:2011.4.27—长期”展览相比,这次红砖美术馆的同名个展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观众在观察他不同时期的创作过程的同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他在每个时期、每个过程中创作的体量、艺术语境与创作模式。
从艺术家张培力的角度出发,泰康的回顾展是一个不发声的、对内的自省,艺术家一直在问“我是谁”,用作品去表达这种疑惑。红砖美术馆的新作展是将内在情绪表达出来,是艺术家与外界对话,然后发出声音,更多强调了一种关系——当今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技术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技术是人发明的,它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陷入困惑与矛盾。这批新作品更多想展现人的处境与矛盾、事物的正反两面。
展览现场,我们看到重力作用下的氧气瓶在重复运动下发出尖锐的声响;成列的煤气瓶有节奏地旋转摆动;与之相邻的是施加嵌套禁锢的金属笼组成的巨型网格;一个巨大的发声床垫,因不知情的观众触发而产生互动;巨幅人脸投影在设定好的间隙爆发出刺眼白光;与此同时,一个孤独的生命陶醉在荡漾涟漪的宁静海水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作品在美丽与可畏间,伴随着各种“嘈杂”的声响迸发出力量,而这背后裹挟着深远的寓意。
围绕展览中被广泛使用的材料“煤气瓶”的争议在网上不断发酵,当有人在质疑为什么煤气瓶可以“登堂入室”进入美术馆被称为艺术的时候,另一波圈内人士对“将煤气瓶从日常语境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审美对象”的意义也争论不休。更多的争论还在于诸如“张培力”是否用力过猛,是否太重形式,甚至虚张声势?
一年三个展览,一个比一个规模大,对于任何艺术家来说,哪怕是资深艺术家,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早在这批作品筹备期的一次采访中,张培力就预测到了争议的可能性,他说:“现在我一点都没有把握,说不定这个展览做出来,很多作品都会遭到猛烈批评。”他自述在展览开幕前几天常常失眠,这是他很多年都不曾发生的状况。
“期待观展获得愉悦感的人不要来,会失望,会受伤害。”面对网上的争议,张培力这样回应。说实话,观看“张培力”展对身体经验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抛开展览内容,我依然认为展呈设计“挽救”了这个展览,没有让这些嘈杂的作品在展厅任意“嘶吼”——展览动线上的明暗、动静、疏密、坚硬与柔软、冰冷与温柔,这种节奏上的过渡反而让展览在整体上有着音乐般流淌的质感;聚光灯下,哪怕只是现成品(收音机、灭火器、煤气瓶、氧气瓶),也呈现出舞台般的距离感……这种美感某种程度上也在消解观展过程带来的紧张感。
对观众来说,这个展览的观展过程中,等待是必须的。等待《可以分合的煤气瓶》在水平轨道上分开、旋转、再次重合,一束冲天的紫色激光,惊喜般如同给予这次等待的奖赏;两个灭火器瓶各自旋转、升降,轻轻触碰后旋即分开,周而复始;LED屏幕上《一分钟一个字》,展示着熟悉的成语、俗语和谚语。这些作品刻意营造的重复感和缓慢节奏,让人不得不驻足、停留、等待、思考——与快节奏信息爆炸的当下形成鲜明对比。此刻,我们到底在等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不是吗?
本文链接:“艺术中应该有些无法言说的东西”http://www.llsum.com/show-6-12862-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蛇年何处去寻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