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江天忽无际,一舸在中流”“不尽长江滚滚流”……这些与长江、与南京有关的诗句飘浮在美术馆的空间中,脚下是一脉江水,诗句顺着江水流淌,宛如沿着大地的脉搏汩汩流动。这是走进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东流万里长——馆藏江苏地域长江主题经典作品展”(以下简称“东流万里长”)现场,感受到的关于长江文化的动人心魄。
展陈呼应长江天然地形
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长江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穿越历史的长河,哺育着亿万生灵,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东流万里长”展,便是对这条母亲河的深情致敬。通过精选的馆藏作品,展览不仅展现了长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是对长江文化的一次深刻诠释和艺术再现。
展览分为“江音苏韵”“龙蟠虎踞”“天堑通途”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了长江江苏段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这种结构设计不仅体现了长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展现了江苏地区在长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以长江为线索能让大家更清晰、便捷地理解展览的脉络。观众可以顺着长江这条主线,一步步去欣赏不同画家对长江不同层面的艺术解读,仿佛沿着长江在江苏的流经路线进行一场艺术之旅,更好地领略江苏地区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能体会到画家们通过作品传递出的对这片土地、对长江的深厚情感。
本次展览是在美术馆二展厅举办的,空间本身也十分契合展览的展陈创意。展陈设计意在表达滚滚长江在江苏境内忽而转折,一路向东奔流入海的天然走势。展厅正是弧形带转角的结构,策展团队据此设计了长江主题古典诗词装置与模拟江水的沉浸感数字影像装置,贯穿了展厅地形,呼应了长江江苏段的天然地形,彰显着长江江苏水域作为“黄金水道”的存在。
在作品的排布上,除了遵循了三个章节的大结构外,还在展厅的边缘地带安排了长江江苏沿岸的标志性景观画作。如表现了镇扬段的金山、焦山、瓜洲的《江山壮丽》,表现镇江北固山的《甘露寺祭江亭》,表现南京幕燕滨江的《燕子矶》。这些画作与全场投射在地面的江水影像相互呼应,现实中的景观与画作中的意象重合,观众仿佛临近而立游览大江两岸风光。这样的布局不仅呼应了长江的天然地形,更是在视觉上引导观众沿着长江的脉络,一步步深入理解长江文化。
主题画作如璀璨明珠
长江本身就极具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千年不息的波澜壮阔,它四季不同的景致风光,它沿岸的风土人情等等,都给了画家们无尽的创作灵感。每位画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呈现了长江的生态文明之美、历史人文之美、时代精神之美。当以长江为串联线索时,这些作品就能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被穿成一条精美的项链,完整地呈现出长江文化在江苏地区的全貌。
“东流万里长”展精选了刘海粟、潘天寿、林散之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历史和文化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南部,有“太湖天下秀”之称。太湖流域是长江水系最下游的支流水系,江湖相连,水系沟通,犹如瓜藤相接,依存关系密切,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刘海粟的《太湖之滨》正是描绘了一处太湖沿岸风光,近处岸边村庄的烟火气息,与远处冷艳开阔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一派富足闲适的渔家景象。
长江之滨,水网密集,荷塘连绵。潘天寿笔下的荷花清雅脱俗。此画布局大胆,于险中求平衡,近处硕大的墨叶以阔笔挥就,气旺神强,远处的红荷在墨叶的衬托下愈显玲珑娇艳,画面上方大面积留白题跋。这种疏密、虚实的对比,使画面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给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画面结构具有极简的结构美,洋溢着勃勃生机。
梅园新村是1946年至1947年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进行长达10个月谈判的地方,内有西式庭院住宅建筑群,其中17号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工作和居住的地方,35号是董必武等同志办公和居住之处。如今,这里建成了梅园新村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1979年12月,刘海粟曾在这里写生,他用冷暖对比强烈的色彩、变化丰富的线性笔触,展现了树丛掩映中的建筑物之间和谐的色彩与光影关系,《梅园新村》这幅作品充满阳光明媚的氛围,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江苏因江而名、因江而育、因江而盛,是全国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长江江苏段四百多公里,串联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个设区市,岸线总长一千多公里。这里江城相依,密织的水脉中处处流淌着诗情画意,丰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灵感。画家们以各自的视角描绘滨江的物华与人文,用作品展现出长江赋予江苏的独特韵味,以长江为线索将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呈现出来,让大家更全面、深入地感受到长江文化的多样魅力。
在“东流万里长”展览中,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解读。比如姜丹书的《江山壮丽》描绘了长江镇扬段的壮丽图景,意在金山、焦山、瓜洲之间。整幅画虚实结合,笔古意新。宋文治的《江南春晓》以江南水乡为题材,以俯瞰的角度,将春花、屋舍、河道、舟船等巧妙布置,勾、皴、擦、点等笔墨手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尽显江南春色的柔美虚灵、清新隽秀。画作细节生动,近处或开花或萌芽的树木,远处或掩闭或半开的木窗,其间或摇橹或汲水的人,充满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这就是艺术价值的体现,这样的作品能给观众带来较高的审美享受。
江苏地区的长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展览中,能看到那些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滨江风土人情、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文化传承变迁等方面的作品,比如陈大羽、金若水、谢海燕、罗尗子、诸如樵合作完成的《南京》组画。
《南京》组画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组作品,在深入研究挖掘后发现,这是一组十分写实的画作,细节丰富得令人咋舌。该画的钤印“南京艺专美术系印”,是当时美术系的集体创作,曾于1958年参加在北京开幕的“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会”,并被刊登在《美术》杂志上。策展团队在调研画作创作背景的时候,邀请了南京地方文史研究者对画作中表现的上世纪60年代南京滨江景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与历史资料的对比中,发现了文字记载中遗漏的历史细节,如中山码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这幅画可以为地方史研究提供多角度的佐证,记录了城市建筑特征等丰富细节,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南京》组画展现了南京许多著名本土景观,尤其是滨江一带的风貌。画家们巧妙地将传统山水画技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采用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将分属南京不同区域的诸多景观通过精心的位置经营表现在同一幅画卷中,所绘名胜清晰可辨,和谐而统一,鲜活表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种细节,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城内现代化建设的蓬勃气象。这些画作就像是历史的窗口,能让观众透过作品了解到那个时代长江文化在江苏的发展脉络。
地域特色也是本次展览作品选择的重要考量之一,“东流万里长”主题是江苏地区的长江文化,所以展览作品要能突显出江苏长江沿线独有的风情。像描绘江南水乡与长江交汇的独特景致,或是展现长江边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的作品,都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展品既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之美,又能领略到江苏长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以及独特的地域风情,全方位地呈现本次展览的主题内涵。
展览中的大型数字影像装置以及触屏互动程序由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师生为展览量身定做。如贯穿全场的诗词江水影像,配合若隐若现的江水声音,给人行走在大江之上的奇特体验,仿佛能感受到拂面而来的江风。
《南京》组画的触屏互动让原本静止的画作活了起来——山间云雾升腾,江水中船只微微浮动,反映生产的烟囱冒着热气,旗帜飘扬,为画作注入了生活生产气息。凝固经典的画作与活灵活现的动画两者并置在一起,产生了鲜明对比,通过空间、声音、图像、光影的设计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这种多媒体的运用,不仅活化了静态的画作,更是在空间、声音、图像、光影的设计上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体验。加上展厅空间利用弧形带转角设计的沉浸感数字影像装置,营造出丰富的空间美学层次。
文化活动拓宽展览边界
“东流万里长”不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活动。为了深入了解地理、人文等方面的长江文化内涵,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展览团队与相关专家、文化名人合作探讨,吸取专业意见并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在展览期间开展了系列主题讲座。
比如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详细讲述了“长江”一词的缘由;浙江大学冯培红教授由沿江而来的中亚粟特何国的何细脚胡家族的迁移史,来讲述中外文明因江交融的故事;还有中山大学的吴滔教授,从禹贡三江到太湖三江、守江莫如守淮、扬子江得名三个专题入手,阐述了长江下游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历史变迁。另外,还邀请了艺术家洪磊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长江与各类水系的异同;江苏生动物学会的周威围绕“画中南京的城市变迁”“长江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江豚与黑鸢: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四个话题,重申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呼吁大家为保护长江生态系统共同努力。这些与长江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拓宽了展览的边界,带领观众深入了解长江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长江文化的传统元素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长江文化,成为当代人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瑰宝。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认识长江文化,对长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长江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桥梁。此外,通过展览,可以向年轻一代传播长江文化的知识,培养他们对长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东流万里长”展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为未来长江文化展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未来的长江文化展览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吸引人。长江文化会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江天忽无际,一舸在中流”“不尽长江滚滚流”……这些与长江、与南京有关的诗句飘浮在美术馆的空间中,脚下是一脉江水,诗句顺着江水流淌,宛如沿着大地的脉搏汩汩流动。这是走进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东流万里长——馆藏江苏地域长江主题经典作品展”(以下简称“东流万里长”)现场,感受到的关于长江文化的动人心魄。
展陈呼应长江天然地形
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长江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穿越历史的长河,哺育着亿万生灵,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东流万里长”展,便是对这条母亲河的深情致敬。通过精选的馆藏作品,展览不仅展现了长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更是对长江文化的一次深刻诠释和艺术再现。
展览分为“江音苏韵”“龙蟠虎踞”“天堑通途”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了长江江苏段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这种结构设计不仅体现了长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展现了江苏地区在长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以长江为线索能让大家更清晰、便捷地理解展览的脉络。观众可以顺着长江这条主线,一步步去欣赏不同画家对长江不同层面的艺术解读,仿佛沿着长江在江苏的流经路线进行一场艺术之旅,更好地领略江苏地区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能体会到画家们通过作品传递出的对这片土地、对长江的深厚情感。
本次展览是在美术馆二展厅举办的,空间本身也十分契合展览的展陈创意。展陈设计意在表达滚滚长江在江苏境内忽而转折,一路向东奔流入海的天然走势。展厅正是弧形带转角的结构,策展团队据此设计了长江主题古典诗词装置与模拟江水的沉浸感数字影像装置,贯穿了展厅地形,呼应了长江江苏段的天然地形,彰显着长江江苏水域作为“黄金水道”的存在。
在作品的排布上,除了遵循了三个章节的大结构外,还在展厅的边缘地带安排了长江江苏沿岸的标志性景观画作。如表现了镇扬段的金山、焦山、瓜洲的《江山壮丽》,表现镇江北固山的《甘露寺祭江亭》,表现南京幕燕滨江的《燕子矶》。这些画作与全场投射在地面的江水影像相互呼应,现实中的景观与画作中的意象重合,观众仿佛临近而立游览大江两岸风光。这样的布局不仅呼应了长江的天然地形,更是在视觉上引导观众沿着长江的脉络,一步步深入理解长江文化。
主题画作如璀璨明珠
长江本身就极具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千年不息的波澜壮阔,它四季不同的景致风光,它沿岸的风土人情等等,都给了画家们无尽的创作灵感。每位画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呈现了长江的生态文明之美、历史人文之美、时代精神之美。当以长江为串联线索时,这些作品就能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被穿成一条精美的项链,完整地呈现出长江文化在江苏地区的全貌。
“东流万里长”展精选了刘海粟、潘天寿、林散之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历史和文化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南部,有“太湖天下秀”之称。太湖流域是长江水系最下游的支流水系,江湖相连,水系沟通,犹如瓜藤相接,依存关系密切,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刘海粟的《太湖之滨》正是描绘了一处太湖沿岸风光,近处岸边村庄的烟火气息,与远处冷艳开阔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一派富足闲适的渔家景象。
长江之滨,水网密集,荷塘连绵。潘天寿笔下的荷花清雅脱俗。此画布局大胆,于险中求平衡,近处硕大的墨叶以阔笔挥就,气旺神强,远处的红荷在墨叶的衬托下愈显玲珑娇艳,画面上方大面积留白题跋。这种疏密、虚实的对比,使画面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给人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画面结构具有极简的结构美,洋溢着勃勃生机。
梅园新村是1946年至1947年中共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进行长达10个月谈判的地方,内有西式庭院住宅建筑群,其中17号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工作和居住的地方,35号是董必武等同志办公和居住之处。如今,这里建成了梅园新村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意义。1979年12月,刘海粟曾在这里写生,他用冷暖对比强烈的色彩、变化丰富的线性笔触,展现了树丛掩映中的建筑物之间和谐的色彩与光影关系,《梅园新村》这幅作品充满阳光明媚的氛围,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江苏因江而名、因江而育、因江而盛,是全国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长江江苏段四百多公里,串联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个设区市,岸线总长一千多公里。这里江城相依,密织的水脉中处处流淌着诗情画意,丰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灵感。画家们以各自的视角描绘滨江的物华与人文,用作品展现出长江赋予江苏的独特韵味,以长江为线索将这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呈现出来,让大家更全面、深入地感受到长江文化的多样魅力。
在“东流万里长”展览中,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解读。比如姜丹书的《江山壮丽》描绘了长江镇扬段的壮丽图景,意在金山、焦山、瓜洲之间。整幅画虚实结合,笔古意新。宋文治的《江南春晓》以江南水乡为题材,以俯瞰的角度,将春花、屋舍、河道、舟船等巧妙布置,勾、皴、擦、点等笔墨手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尽显江南春色的柔美虚灵、清新隽秀。画作细节生动,近处或开花或萌芽的树木,远处或掩闭或半开的木窗,其间或摇橹或汲水的人,充满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这就是艺术价值的体现,这样的作品能给观众带来较高的审美享受。
江苏地区的长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展览中,能看到那些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滨江风土人情、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文化传承变迁等方面的作品,比如陈大羽、金若水、谢海燕、罗尗子、诸如樵合作完成的《南京》组画。
《南京》组画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组作品,在深入研究挖掘后发现,这是一组十分写实的画作,细节丰富得令人咋舌。该画的钤印“南京艺专美术系印”,是当时美术系的集体创作,曾于1958年参加在北京开幕的“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会”,并被刊登在《美术》杂志上。策展团队在调研画作创作背景的时候,邀请了南京地方文史研究者对画作中表现的上世纪60年代南京滨江景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与历史资料的对比中,发现了文字记载中遗漏的历史细节,如中山码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这幅画可以为地方史研究提供多角度的佐证,记录了城市建筑特征等丰富细节,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南京》组画展现了南京许多著名本土景观,尤其是滨江一带的风貌。画家们巧妙地将传统山水画技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采用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将分属南京不同区域的诸多景观通过精心的位置经营表现在同一幅画卷中,所绘名胜清晰可辨,和谐而统一,鲜活表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种细节,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城内现代化建设的蓬勃气象。这些画作就像是历史的窗口,能让观众透过作品了解到那个时代长江文化在江苏的发展脉络。
地域特色也是本次展览作品选择的重要考量之一,“东流万里长”主题是江苏地区的长江文化,所以展览作品要能突显出江苏长江沿线独有的风情。像描绘江南水乡与长江交汇的独特景致,或是展现长江边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的作品,都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展品既能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之美,又能领略到江苏长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以及独特的地域风情,全方位地呈现本次展览的主题内涵。
展览中的大型数字影像装置以及触屏互动程序由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师生为展览量身定做。如贯穿全场的诗词江水影像,配合若隐若现的江水声音,给人行走在大江之上的奇特体验,仿佛能感受到拂面而来的江风。
《南京》组画的触屏互动让原本静止的画作活了起来——山间云雾升腾,江水中船只微微浮动,反映生产的烟囱冒着热气,旗帜飘扬,为画作注入了生活生产气息。凝固经典的画作与活灵活现的动画两者并置在一起,产生了鲜明对比,通过空间、声音、图像、光影的设计带给观众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这种多媒体的运用,不仅活化了静态的画作,更是在空间、声音、图像、光影的设计上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体验。加上展厅空间利用弧形带转角设计的沉浸感数字影像装置,营造出丰富的空间美学层次。
文化活动拓宽展览边界
“东流万里长”不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活动。为了深入了解地理、人文等方面的长江文化内涵,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展览团队与相关专家、文化名人合作探讨,吸取专业意见并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在展览期间开展了系列主题讲座。
比如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详细讲述了“长江”一词的缘由;浙江大学冯培红教授由沿江而来的中亚粟特何国的何细脚胡家族的迁移史,来讲述中外文明因江交融的故事;还有中山大学的吴滔教授,从禹贡三江到太湖三江、守江莫如守淮、扬子江得名三个专题入手,阐述了长江下游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历史变迁。另外,还邀请了艺术家洪磊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长江与各类水系的异同;江苏生动物学会的周威围绕“画中南京的城市变迁”“长江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江豚与黑鸢: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四个话题,重申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呼吁大家为保护长江生态系统共同努力。这些与长江相关的公共教育活动,拓宽了展览的边界,带领观众深入了解长江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长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长江文化的传统元素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长江文化,成为当代人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瑰宝。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认识长江文化,对长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长江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桥梁。此外,通过展览,可以向年轻一代传播长江文化的知识,培养他们对长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东流万里长”展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为未来长江文化展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未来的长江文化展览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吸引人。长江文化会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本文链接:一首长江文化的视觉史诗http://www.llsum.com/show-6-12803-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山林城市帝王居
下一篇: 有思想的女性为我们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