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傅抱石双甲子诞辰,南京博物院和保利艺术博物馆都在秋冬举办了纪念展。南京博物院的展览以山水为题,保利则是历年拍品的荟萃,一南一北,各有擅场。
一招鲜
1946年之后傅抱石生活、工作主要在南京。此次南京博物院联合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和傅抱石纪念馆,以“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为题,以其创作生涯为线索,以史上最大规模展示了其山水画作,尤以1949年后钤印“换了人间”的代表作为多。
1938年到1946年,傅抱石因抗战避居山城“金刚坡下”,他在这段创作巅峰的相关画作,曾于2017年在重庆三峡博物馆“金刚坡下:傅抱石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中有系统展出。其中有蜀江水碧蜀山青的写真,有风雨如晦排遣悲愤的诗词人物,还有这些题材在1949年后的延续。不过细致梳理傅抱石的后期创作脉络,完整展现他一次欧游、多次写生如何给笔墨和题材带来巨大变化,还是得看南京博物院。
傅抱石擅画水,雨、浪和水口,这些于他而言都是“一招鲜”的绝招。金刚坡时期的“万竿烟雨”“潇潇暮雨”等画作显然更夺目,用大笔斜刷、或轻或重地画雨本是他的妙法,形成所谓“一半山川带雨痕”的特色。南京博物院这次也展出了其中的精品。
他后期画作中,飞泉飞瀑的题材所占创作比例实在瞩目,在保利“踪迹大化——纪念傅抱石诞辰120周年展”上就展出了多幅。这一题材的起源之一,就是他1961年那段“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东北写生经历,游历了镜泊湖及其瀑布后,傅抱石感慨:“激动的情思,必须通过笔墨倾泻在纸上”,于是用笔粗狂,擦而非描出瀑布的动势。此后傅抱石画出了多幅同题材的竖构作品,而此次南京博物院展出的是当时写真留下的一幅横构,以重墨山石反衬飞瀑的灵动,并以长跋讲述了跋涉观摩的不易,史料价值不亚于其观赏价值。
用红色
按时序观赏南京博物院展出他的写生成果,从《雨花台颂》《老虎滩渔港》到《延安》《长征第一桥》,大概就能看出,傅抱石作为“过去极少用红色、不太会用红色”的画家,后来开始逐步、增量地用红色勾勒丹枫、渲染霞光,从具体景致到构图意象,来表现新中国的建设主题和毛主席诗词的意境。傅抱石本就服膺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论,又从金刚坡时期获得了写真山水带来的成功经验,1950年代中期国画界兴起的写生风气与他正好相契,才诞生了他这时期“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理论探索,以及旺盛的实践创作成果。
除了写真山水之外,从1942年壬午画展开始,傅抱石就以诗词入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以1949年为界,前期所画多是楚辞悲歌,或是画家诗尤其石涛诗,“秋风吹下红雨来”反复入画,多次上拍。而后期则以毛主席诗意为大宗,傅抱石是最早探索毛主席诗词入画的画家之一,最著名的作品当然是和关山月合作、现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
南京博物院见藏的傅抱石画毛主席诗意图多次在各种重要纪念年份展出,这次专辟展室集中呈现,可以看到同一句诗词不同时期在傅抱石笔下的风光。他曾记述关于《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入画尝试,涉及如何把握新与旧、浪漫与现实的比例,是否画出烈士忠魂、吴刚嫦娥。在试画了好几幅之后,于1958年8月创作、入选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的那幅,吴刚与嫦娥仍占据了画作中上部,忠魂以柳叶清扬来抽象表现,下部的山势也扩大了,点缀的红旗也变多了。
南京博物院的展出中,表现“更喜岷山千里雪”“雄关漫道真如铁”和《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长沙》的作品数量更多一些。可以看到,较之画家本人已有成功尝试的、人物在画面中占比更大的人物故实画的画法,近树远山、点景人物的安排,似乎更适合发挥诗句中的意境。
集大成
如果先看了南京博物院的展览,了解了傅抱石创作生涯的发展,就可以更好地欣赏保利展中“上古衣冠”“代山川而言”“抱朴守真”“笃学治史”的精妙。傅抱石为人称道的有高古之风的人物画,尤其是《二湘图》《山鬼图》的展出,更是对南博此次不曾着墨部分的有益补充。
南京博物院此次还展出了傅抱石生前未完成的遗作《西陵峡》,虽然仍是淋漓磅礴、气势撼人,可惜只完成了他作画惯常的“大胆泼墨”,还未进行“小心收拾”、精雕细琢,令人遗憾。而保利展中最令人惊喜的是《茅山雄姿》的出现。这幅是傅抱石临近去世前完成的山水力作,代表了傅抱石一生最后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他将在东北写生时练就的表现横贯山势的技法,用来表现海拔不高、绵延十里的茅山,在前景用重笔浓墨写松林,与画面左上方热火朝天的工厂城镇相呼应,既有具象的新生事物,又有含蓄的挺拔精神;既有草书皴法的视觉冲击,又有细节可供玩味。
茅山传是道士神仙出没之地,画中也有寺庙点缀,又因为山势险要成为抗日根据地,被新中国的建设者披上了社会主义的霞光,真是傅抱石后期创作题材、笔墨的集大成,也是新金陵画派画出的最好的新金陵样貌。
2024年是傅抱石双甲子诞辰,南京博物院和保利艺术博物馆都在秋冬举办了纪念展。南京博物院的展览以山水为题,保利则是历年拍品的荟萃,一南一北,各有擅场。
一招鲜
1946年之后傅抱石生活、工作主要在南京。此次南京博物院联合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和傅抱石纪念馆,以“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为题,以其创作生涯为线索,以史上最大规模展示了其山水画作,尤以1949年后钤印“换了人间”的代表作为多。
1938年到1946年,傅抱石因抗战避居山城“金刚坡下”,他在这段创作巅峰的相关画作,曾于2017年在重庆三峡博物馆“金刚坡下:傅抱石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中有系统展出。其中有蜀江水碧蜀山青的写真,有风雨如晦排遣悲愤的诗词人物,还有这些题材在1949年后的延续。不过细致梳理傅抱石的后期创作脉络,完整展现他一次欧游、多次写生如何给笔墨和题材带来巨大变化,还是得看南京博物院。
傅抱石擅画水,雨、浪和水口,这些于他而言都是“一招鲜”的绝招。金刚坡时期的“万竿烟雨”“潇潇暮雨”等画作显然更夺目,用大笔斜刷、或轻或重地画雨本是他的妙法,形成所谓“一半山川带雨痕”的特色。南京博物院这次也展出了其中的精品。
他后期画作中,飞泉飞瀑的题材所占创作比例实在瞩目,在保利“踪迹大化——纪念傅抱石诞辰120周年展”上就展出了多幅。这一题材的起源之一,就是他1961年那段“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东北写生经历,游历了镜泊湖及其瀑布后,傅抱石感慨:“激动的情思,必须通过笔墨倾泻在纸上”,于是用笔粗狂,擦而非描出瀑布的动势。此后傅抱石画出了多幅同题材的竖构作品,而此次南京博物院展出的是当时写真留下的一幅横构,以重墨山石反衬飞瀑的灵动,并以长跋讲述了跋涉观摩的不易,史料价值不亚于其观赏价值。
用红色
按时序观赏南京博物院展出他的写生成果,从《雨花台颂》《老虎滩渔港》到《延安》《长征第一桥》,大概就能看出,傅抱石作为“过去极少用红色、不太会用红色”的画家,后来开始逐步、增量地用红色勾勒丹枫、渲染霞光,从具体景致到构图意象,来表现新中国的建设主题和毛主席诗词的意境。傅抱石本就服膺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理论,又从金刚坡时期获得了写真山水带来的成功经验,1950年代中期国画界兴起的写生风气与他正好相契,才诞生了他这时期“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理论探索,以及旺盛的实践创作成果。
除了写真山水之外,从1942年壬午画展开始,傅抱石就以诗词入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以1949年为界,前期所画多是楚辞悲歌,或是画家诗尤其石涛诗,“秋风吹下红雨来”反复入画,多次上拍。而后期则以毛主席诗意为大宗,傅抱石是最早探索毛主席诗词入画的画家之一,最著名的作品当然是和关山月合作、现悬挂于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
南京博物院见藏的傅抱石画毛主席诗意图多次在各种重要纪念年份展出,这次专辟展室集中呈现,可以看到同一句诗词不同时期在傅抱石笔下的风光。他曾记述关于《蝶恋花·答李淑一》的入画尝试,涉及如何把握新与旧、浪漫与现实的比例,是否画出烈士忠魂、吴刚嫦娥。在试画了好几幅之后,于1958年8月创作、入选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的那幅,吴刚与嫦娥仍占据了画作中上部,忠魂以柳叶清扬来抽象表现,下部的山势也扩大了,点缀的红旗也变多了。
南京博物院的展出中,表现“更喜岷山千里雪”“雄关漫道真如铁”和《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长沙》的作品数量更多一些。可以看到,较之画家本人已有成功尝试的、人物在画面中占比更大的人物故实画的画法,近树远山、点景人物的安排,似乎更适合发挥诗句中的意境。
集大成
如果先看了南京博物院的展览,了解了傅抱石创作生涯的发展,就可以更好地欣赏保利展中“上古衣冠”“代山川而言”“抱朴守真”“笃学治史”的精妙。傅抱石为人称道的有高古之风的人物画,尤其是《二湘图》《山鬼图》的展出,更是对南博此次不曾着墨部分的有益补充。
南京博物院此次还展出了傅抱石生前未完成的遗作《西陵峡》,虽然仍是淋漓磅礴、气势撼人,可惜只完成了他作画惯常的“大胆泼墨”,还未进行“小心收拾”、精雕细琢,令人遗憾。而保利展中最令人惊喜的是《茅山雄姿》的出现。这幅是傅抱石临近去世前完成的山水力作,代表了傅抱石一生最后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他将在东北写生时练就的表现横贯山势的技法,用来表现海拔不高、绵延十里的茅山,在前景用重笔浓墨写松林,与画面左上方热火朝天的工厂城镇相呼应,既有具象的新生事物,又有含蓄的挺拔精神;既有草书皴法的视觉冲击,又有细节可供玩味。
茅山传是道士神仙出没之地,画中也有寺庙点缀,又因为山势险要成为抗日根据地,被新中国的建设者披上了社会主义的霞光,真是傅抱石后期创作题材、笔墨的集大成,也是新金陵画派画出的最好的新金陵样貌。
本文链接:笔墨当随时代 南北各展抱石http://www.llsum.com/show-6-12766-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以史为镜,蓄力2025!年度十大文旅爆文
下一篇: 一年里,我们读过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