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的玉器,有别于良渚文化,异于红山文化,彰显出强烈的自身个性,其呈现的文化进程,领先于同期的其他文化。回溯到其所处年代,当谓中国只此一家,世界别无分店……凌家滩的玉器,昭示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一体性,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多得的宝贵实证。”这是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对凌家滩文化的评价。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1985年被发现后,已考古发掘13次,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器便有1200多件,凌家滩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事件之一”。在这里,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玉敛葬饰、八卦图形玉板、陶质建材等,将中华文明史上推至5800至5300年前,被称作良渚文化的“叔父辈”。
凌家滩文化的主人是谁?或认为是“有巢氏”,或认为是大禹,尚无定论。它为何突然衰落?凌家滩有城墙吗?还有没发现的墓葬吗?会不会有更多精美文物出土……凡此种种,有待考古学家们的继续努力。为纪念凌家滩遗址发现40周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至明年3月16日结束,凌家滩有代表性的出土玉器均来到北京。1990年,北京曾办过类似展览,当时部分玉器尚未出土,且知道的人不多。能一眼看到5000年前,可谓奇缘,爱好者不应错过这次。
本文主要依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撰写的《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文物出版社,2006年),予以介绍。
真找到了“元龟”实物
1985年,安徽凌家滩村有老人去世,安葬在村北岗地,那里已有十几座现代坟,意外挖出许多陶器、石器、玉器,村民万传仓报告给乡文化站站长李余和,李立刻赶到村里,收缴部分文物,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上派人到凌家滩实地调查。当地老乡说:“在葬坟的岗地上,犁田犁出过石器、玉器,有许多都被小孩玩丢了。”从收缴的文物看,石器磨制精美,调查人员“用石钺作切割猪肉的实验,感觉石钺刃口非常锋利”。
1987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批了3000元经费,试掘凌家滩遗址,张敬国带队。在村民帮助下,考古队掘出玉人,工艺令人惊叹;还发现一枚玉龟,龟背甲与龟腹甲之间夹着一块玉版,上刻原始的八卦图,直到今天,它仍被视为凌家滩玉器中内涵最深的文物。古代纬书有“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等记载,历来被视为荒诞不经,没想到真找到了实物。
试掘也有遗憾,张敬国说:“我是第一次遇到透闪石(鸡骨白)玉器,一不小心玉器就碰碎了。有的透闪石玉器很软,剥离泥土时玉和土一块剥落,当时真不敢下手,也无法清理。”只好一起挖出来包好,回去再清洗,可放水中泡一会儿,玉竟然消失了,全成粉状糊。
从没见过这种玉,“没有经验,清理时玉器破损的较多”。试掘完成后,考古队在当地办了3天小型成果展。3天后,县文化局的局长找到张敬国,表示可以收兵了,乡里招待费紧张,每天来几十人吃饭,压力大。
第二天,考古队便带着文物,离开了凌家滩村。
考古工作推进困难
1987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张敬国带考古队再次来到凌家滩,又出土大量玉器和石器,取得两大发现:
首先,刷新了对古代工艺史的认知。部分出土玉器上的微孔直径仅0.15毫米,甚至比头发还细(0.04毫米至0.4毫米之间),没有金属工具的古代凌家滩人是如何做到的?
其次,刷新了对古代兵器史的认知。大量玉钺出土,说明在石兵与铜兵之间,出现过一个玉兵时代。学者潘守永指出,新西兰的毛利人和中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有发达的玉文化,但都没有玉制兵器,因为古代中国有独特的“礼”文化,周代以后“礼崩乐坏”,玉兵渐退出。
考古工作向前推进时,当地新任文化局局长找到张敬国,要看发掘执照。幸好张敬国随身携带了,局长看后,仍要求停工,张敬国回绝:“我必须完成这次任务。”
第二天下午,民工皆停工,说“上面不让我们干,说谁干就处分谁,我们不敢干”。乡长和书记向张敬国致歉,“请我理解他们,他们也是不得已”,张敬国问为什么,“他们说不知道,就是不准上工地干活”。
考古队员只好自己干,晚上就睡在现场,直到1998年才知道,露宿的地方竟是凌家滩古祭坛。
离开凌家滩后,张敬国才知道,上次考古队离开凌家滩才十多分钟,“一辆大客车迎面开来,车上坐满了人”,是来看成果展的,“空跑了一趟,非常不高兴”。
张敬国想不到,这个意外“使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整整中断了十年的时间”。
当地村民拒绝盗掘
凌家滩遗址发现后,“许多文物贩子、盗墓贼便盯上了凌家滩”。
1991年夏,浙江来的一男一女趁夜盗掘,被村民抓住,“但夜里看护人不注意又让他们跑了”。经常有走街串户的文物贩子到凌家滩收文物,高价诱使当地村民盗掘,村民们不为所动。
张敬国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地上许多重要的遗址和墓地被盗掘,而凌家滩遗址始终保护得较完好,这与当地政府和村民保护文物的意识有极大的关系。”
在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等前辈的不断呼吁下,1998年上半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准备再次派出考古队。初次接触,镇党委书记态度很好,可谈到最后,“冒出一句希望我们支持他30万元经费,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想完了,狮子大开口”。全部项目经费才18万元,张敬国问:“你要30万元干什么用?”镇书记表示他们自己也想挖掘,缺经费;考古队进驻,四面八方的人会来现场看,镇政府保护了遗址,应得到保管费。
张敬国表示:“我们是一个研究所,不是政府机关,如果是政府机关,可以对你们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以奖励,但我们事业单位怎么能给政府钱呢?这不是把关系搞反了吗?”同时拿出《文物法》,说明除专业机构,任何单位进行考古发掘都是违法行为。
张敬国同意,考古工作完成,如有余钱,可以拿出一点支持镇文化站建设。
没想到,到了村里,又提出“民工工资每天45元,不同意其他一切都免谈”,当时县长的工资都没这么高。
再次进入凌家滩遗址
无可奈何,张敬国只能找熟人——最早发现凌家滩遗址的李余和和帮过考古队的老乡长。可一见面,“我感到他们怕见我,握下手问候几句就走,实在是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镇政府要求所有认识张敬国的人都不许和他接触,办任何事都必须经镇政府同意,其他任何人不能出面,否则作为违反纪律处罚。
“急得我们团团转的时候,有一个老乡向我们支了一招”,说村书记白酒一斤半喝不倒,远近闻名。
张敬国和同事们下了决心:轮番上。考古队仅4人,村里来了8人,其中1人不喝酒,大家喝掉8瓶白酒,村书记最后说:“张教授你真是海量。”张敬国已摇摇欲坠,但村书记刚出门,就倒在稻草堆里睡着了,一直睡到第二天。
第二天中午,张敬国再请,村书记说:“张教授,你是文化人,能有这样的好酒量,佩服你,我不管上面怎么说,你说吧,工钱多少一天?”张敬国提出15元一天,高于当地标准,村书记当场同意。张敬国说:“我突然感到书记其实是一个好人。”
上世纪90年代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因此会存在这样一些不规范现象。
再次进入凌家滩遗址,考古队发现了祭坛遗迹,出土了玉鹰、玉龙、玉人等500余件珍贵文物,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全国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凌家滩被世界熟知,这些工作本该在10年前完成。
在《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一书中,张敬国感叹道:“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
中华文明的童年时代
凌家滩文化的主人是谁?
学者李修松认为是大禹,证据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它呈环状,有角,古称虬,而虬、句龙是大禹的别名。童书业等先生曾论证,大禹父亲名鲧,即共工的缓读,大禹就是共工的儿子。共工是龙,大禹是虬。甲骨文中的禹字,恰如一只有角的龙。
学者王文清认为是有巢氏,凌家滩文化的地望、年代与“有巢氏”相当。《庄子》称:“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凌家滩人“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已经“有巢”。在遗址中,发现大面积红陶拼成的地面,可能是神庙。据学者李乃胜等研究,红陶块是黏土烧至950℃而成,“内层的荷载极限、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业已超过明砖样品”。
上古记录少且模糊,不必硬求会通。但肉眼可见,凌家滩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童年时代。
学者杨效雷指出,凌家滩文化与《周易》相通,或为其源。凌家滩祭坛分三层,即周易“三才之道”;祭坛略倾向东南,即周易“与时偕行”,早晨从祭坛望东南,正见太阳升起。凌家滩墓葬有中轴线,越靠近它,墓主的地位越高,体现了周易的“尚中”思想;凌家滩玉版上原始八卦图,内外皆圆形,小圆不规整,以凌家滩人高超的琢玉技术,应很容易把它画圆,刻意不如此,可能是仿日落时呈椭圆形的太阳,即周易的“尊阳抑阴”……
凌家滩文化上承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下启良渚文化,兼有淮夷文化,早早便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主食靠“打野”肉食靠养殖
有学者认为,凌家滩人已掌握稻作技术,但据学者孙青丽等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刻槽盆的淀粉粒分析》一文,当时人们的主食是薏米、小麦族某植物、未定禾本科植物三种。另有栎属植物、豇豆、莲藕、山药等,皆野生,未驯化。
凌家滩人的食谱中,栎属植物占8.2%,薏米占23.2%,小麦族植物占16.5%。薏米产量低,收获时需先脱粒,再晾干,再去除空壳,再碾去坚硬的外壳,再晒干后才能储存,非常麻烦。凌家滩人后期试图增加小麦族、栎属、豇豆属等替代薏米。但栎属味苦,反复煮后才能食用。
主食靠“打野”,肉食多来自养殖。据学者吕鹏等的《由动物遗存探讨凌家滩文化的史前生业》,凌家滩遗址及附近的韦岗遗址(双方仅距2公里)中,都曾养狗、养猪,狗的尺寸相当于现代中型犬,目的应是食用。凌家滩遗址中的猪骨多幼龄,宜食,也有达7.5岁的,或用来祭祀。
凌家滩人也吃少量淡水鱼和野生鹿,但家养动物占肉食的80%至90%。
凌家滩文化盛期,恰逢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太湖三面环绕,便交通、渔猎和种植。“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较脆弱,一旦环境改变,只能举族迁移。良渚文化是不是凌家滩文化后代?尚有争议。
凌家滩人生存不易,可凌家滩玉器工艺精湛,据学者张敬国、杨竹英研究,有些玉器“即使现在用电动砂轮打磨,没有相当高的技术也是难以办到的”。
凌家滩文化为何早慧?华夏文明亦早慧,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恐怕只有亲临“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才能有所感悟。
“凌家滩的玉器,有别于良渚文化,异于红山文化,彰显出强烈的自身个性,其呈现的文化进程,领先于同期的其他文化。回溯到其所处年代,当谓中国只此一家,世界别无分店……凌家滩的玉器,昭示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一体性,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多得的宝贵实证。”这是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对凌家滩文化的评价。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1985年被发现后,已考古发掘13次,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器便有1200多件,凌家滩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事件之一”。在这里,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玉敛葬饰、八卦图形玉板、陶质建材等,将中华文明史上推至5800至5300年前,被称作良渚文化的“叔父辈”。
凌家滩文化的主人是谁?或认为是“有巢氏”,或认为是大禹,尚无定论。它为何突然衰落?凌家滩有城墙吗?还有没发现的墓葬吗?会不会有更多精美文物出土……凡此种种,有待考古学家们的继续努力。为纪念凌家滩遗址发现40周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至明年3月16日结束,凌家滩有代表性的出土玉器均来到北京。1990年,北京曾办过类似展览,当时部分玉器尚未出土,且知道的人不多。能一眼看到5000年前,可谓奇缘,爱好者不应错过这次。
本文主要依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撰写的《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文物出版社,2006年),予以介绍。
真找到了“元龟”实物
1985年,安徽凌家滩村有老人去世,安葬在村北岗地,那里已有十几座现代坟,意外挖出许多陶器、石器、玉器,村民万传仓报告给乡文化站站长李余和,李立刻赶到村里,收缴部分文物,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马上派人到凌家滩实地调查。当地老乡说:“在葬坟的岗地上,犁田犁出过石器、玉器,有许多都被小孩玩丢了。”从收缴的文物看,石器磨制精美,调查人员“用石钺作切割猪肉的实验,感觉石钺刃口非常锋利”。
1987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批了3000元经费,试掘凌家滩遗址,张敬国带队。在村民帮助下,考古队掘出玉人,工艺令人惊叹;还发现一枚玉龟,龟背甲与龟腹甲之间夹着一块玉版,上刻原始的八卦图,直到今天,它仍被视为凌家滩玉器中内涵最深的文物。古代纬书有“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等记载,历来被视为荒诞不经,没想到真找到了实物。
试掘也有遗憾,张敬国说:“我是第一次遇到透闪石(鸡骨白)玉器,一不小心玉器就碰碎了。有的透闪石玉器很软,剥离泥土时玉和土一块剥落,当时真不敢下手,也无法清理。”只好一起挖出来包好,回去再清洗,可放水中泡一会儿,玉竟然消失了,全成粉状糊。
从没见过这种玉,“没有经验,清理时玉器破损的较多”。试掘完成后,考古队在当地办了3天小型成果展。3天后,县文化局的局长找到张敬国,表示可以收兵了,乡里招待费紧张,每天来几十人吃饭,压力大。
第二天,考古队便带着文物,离开了凌家滩村。
考古工作推进困难
1987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张敬国带考古队再次来到凌家滩,又出土大量玉器和石器,取得两大发现:
首先,刷新了对古代工艺史的认知。部分出土玉器上的微孔直径仅0.15毫米,甚至比头发还细(0.04毫米至0.4毫米之间),没有金属工具的古代凌家滩人是如何做到的?
其次,刷新了对古代兵器史的认知。大量玉钺出土,说明在石兵与铜兵之间,出现过一个玉兵时代。学者潘守永指出,新西兰的毛利人和中美洲的印第安人都有发达的玉文化,但都没有玉制兵器,因为古代中国有独特的“礼”文化,周代以后“礼崩乐坏”,玉兵渐退出。
考古工作向前推进时,当地新任文化局局长找到张敬国,要看发掘执照。幸好张敬国随身携带了,局长看后,仍要求停工,张敬国回绝:“我必须完成这次任务。”
第二天下午,民工皆停工,说“上面不让我们干,说谁干就处分谁,我们不敢干”。乡长和书记向张敬国致歉,“请我理解他们,他们也是不得已”,张敬国问为什么,“他们说不知道,就是不准上工地干活”。
考古队员只好自己干,晚上就睡在现场,直到1998年才知道,露宿的地方竟是凌家滩古祭坛。
离开凌家滩后,张敬国才知道,上次考古队离开凌家滩才十多分钟,“一辆大客车迎面开来,车上坐满了人”,是来看成果展的,“空跑了一趟,非常不高兴”。
张敬国想不到,这个意外“使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整整中断了十年的时间”。
当地村民拒绝盗掘
凌家滩遗址发现后,“许多文物贩子、盗墓贼便盯上了凌家滩”。
1991年夏,浙江来的一男一女趁夜盗掘,被村民抓住,“但夜里看护人不注意又让他们跑了”。经常有走街串户的文物贩子到凌家滩收文物,高价诱使当地村民盗掘,村民们不为所动。
张敬国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地上许多重要的遗址和墓地被盗掘,而凌家滩遗址始终保护得较完好,这与当地政府和村民保护文物的意识有极大的关系。”
在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等前辈的不断呼吁下,1998年上半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准备再次派出考古队。初次接触,镇党委书记态度很好,可谈到最后,“冒出一句希望我们支持他30万元经费,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想完了,狮子大开口”。全部项目经费才18万元,张敬国问:“你要30万元干什么用?”镇书记表示他们自己也想挖掘,缺经费;考古队进驻,四面八方的人会来现场看,镇政府保护了遗址,应得到保管费。
张敬国表示:“我们是一个研究所,不是政府机关,如果是政府机关,可以对你们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以奖励,但我们事业单位怎么能给政府钱呢?这不是把关系搞反了吗?”同时拿出《文物法》,说明除专业机构,任何单位进行考古发掘都是违法行为。
张敬国同意,考古工作完成,如有余钱,可以拿出一点支持镇文化站建设。
没想到,到了村里,又提出“民工工资每天45元,不同意其他一切都免谈”,当时县长的工资都没这么高。
再次进入凌家滩遗址
无可奈何,张敬国只能找熟人——最早发现凌家滩遗址的李余和和帮过考古队的老乡长。可一见面,“我感到他们怕见我,握下手问候几句就走,实在是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镇政府要求所有认识张敬国的人都不许和他接触,办任何事都必须经镇政府同意,其他任何人不能出面,否则作为违反纪律处罚。
“急得我们团团转的时候,有一个老乡向我们支了一招”,说村书记白酒一斤半喝不倒,远近闻名。
张敬国和同事们下了决心:轮番上。考古队仅4人,村里来了8人,其中1人不喝酒,大家喝掉8瓶白酒,村书记最后说:“张教授你真是海量。”张敬国已摇摇欲坠,但村书记刚出门,就倒在稻草堆里睡着了,一直睡到第二天。
第二天中午,张敬国再请,村书记说:“张教授,你是文化人,能有这样的好酒量,佩服你,我不管上面怎么说,你说吧,工钱多少一天?”张敬国提出15元一天,高于当地标准,村书记当场同意。张敬国说:“我突然感到书记其实是一个好人。”
上世纪90年代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因此会存在这样一些不规范现象。
再次进入凌家滩遗址,考古队发现了祭坛遗迹,出土了玉鹰、玉龙、玉人等500余件珍贵文物,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全国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凌家滩被世界熟知,这些工作本该在10年前完成。
在《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一书中,张敬国感叹道:“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
中华文明的童年时代
凌家滩文化的主人是谁?
学者李修松认为是大禹,证据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它呈环状,有角,古称虬,而虬、句龙是大禹的别名。童书业等先生曾论证,大禹父亲名鲧,即共工的缓读,大禹就是共工的儿子。共工是龙,大禹是虬。甲骨文中的禹字,恰如一只有角的龙。
学者王文清认为是有巢氏,凌家滩文化的地望、年代与“有巢氏”相当。《庄子》称:“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凌家滩人“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已经“有巢”。在遗址中,发现大面积红陶拼成的地面,可能是神庙。据学者李乃胜等研究,红陶块是黏土烧至950℃而成,“内层的荷载极限、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业已超过明砖样品”。
上古记录少且模糊,不必硬求会通。但肉眼可见,凌家滩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童年时代。
学者杨效雷指出,凌家滩文化与《周易》相通,或为其源。凌家滩祭坛分三层,即周易“三才之道”;祭坛略倾向东南,即周易“与时偕行”,早晨从祭坛望东南,正见太阳升起。凌家滩墓葬有中轴线,越靠近它,墓主的地位越高,体现了周易的“尚中”思想;凌家滩玉版上原始八卦图,内外皆圆形,小圆不规整,以凌家滩人高超的琢玉技术,应很容易把它画圆,刻意不如此,可能是仿日落时呈椭圆形的太阳,即周易的“尊阳抑阴”……
凌家滩文化上承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下启良渚文化,兼有淮夷文化,早早便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主食靠“打野”肉食靠养殖
有学者认为,凌家滩人已掌握稻作技术,但据学者孙青丽等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刻槽盆的淀粉粒分析》一文,当时人们的主食是薏米、小麦族某植物、未定禾本科植物三种。另有栎属植物、豇豆、莲藕、山药等,皆野生,未驯化。
凌家滩人的食谱中,栎属植物占8.2%,薏米占23.2%,小麦族植物占16.5%。薏米产量低,收获时需先脱粒,再晾干,再去除空壳,再碾去坚硬的外壳,再晒干后才能储存,非常麻烦。凌家滩人后期试图增加小麦族、栎属、豇豆属等替代薏米。但栎属味苦,反复煮后才能食用。
主食靠“打野”,肉食多来自养殖。据学者吕鹏等的《由动物遗存探讨凌家滩文化的史前生业》,凌家滩遗址及附近的韦岗遗址(双方仅距2公里)中,都曾养狗、养猪,狗的尺寸相当于现代中型犬,目的应是食用。凌家滩遗址中的猪骨多幼龄,宜食,也有达7.5岁的,或用来祭祀。
凌家滩人也吃少量淡水鱼和野生鹿,但家养动物占肉食的80%至90%。
凌家滩文化盛期,恰逢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太湖三面环绕,便交通、渔猎和种植。“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较脆弱,一旦环境改变,只能举族迁移。良渚文化是不是凌家滩文化后代?尚有争议。
凌家滩人生存不易,可凌家滩玉器工艺精湛,据学者张敬国、杨竹英研究,有些玉器“即使现在用电动砂轮打磨,没有相当高的技术也是难以办到的”。
凌家滩文化为何早慧?华夏文明亦早慧,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恐怕只有亲临“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才能有所感悟。
本文链接:凌家滩,一望五千年http://www.llsum.com/show-6-1261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浪漫叙事的困境 爱情新生的阵痛
下一篇: 文化空间,万物皆可游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