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刚下完一场大雪,我们就在谢列梅捷沃机场落地。发现工作人员正清理积雪,我就想,当俄罗斯遇到大雪,所见所闻才有记忆里的历史场景。此刻,有谁知道,我刚踏上俄罗斯的土地,脑袋里想的全是契诃夫——这位参与了我精神塑造的俄国作家,我年轻时的心灵导师,命运歧途上的指路人。
公务活动之余,我参观了莫斯科大学,又到访新圣女公墓,这里葬有一万多名俄罗斯的历史名人;在公墓门口,我花一百卢布买了一朵白菊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新圣女公墓就像一座美丽的雕塑园,独行其间,让人目不暇接。我找到契诃夫墓,手拿白菊花,对着简洁、朴素的墓碑,以一个中国读者的身份,诉说自己对地下魂灵的喜爱与倾慕。
契诃夫的墓碑是白色的,尖顶,顶端三个圆锥形的装饰上方还有十字架,整体来看,既像带阁楼的小房子,又像微缩版的东正教教堂。紧挨着契诃夫墓的,是果戈理的墓,契诃夫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露出迷人的微笑。尽管生前他很欣赏“芳邻”的作品,但做梦也不会想到死后竟挨得如此近,如果他还能写作的话,这就是现成的契诃夫式小说的素材。十九世纪下半叶,一些著名作家的头像曾印在糖果纸上,契诃夫看到后,对一位正在剥糖果纸的女士说:“还没契诃夫,是吧?以后就会有的。”契诃夫的头像后来印没印在糖果纸上,我不知道,可我亲眼看见莫斯科郊外列宁别墅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一本泛黄的日历,时间定格于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的日子,日历的背板,就有契诃夫的头像。这位曾被革命导师赞赏,并在讲话、文章中几次引用其小说人物诠释的革命真理的作家,虽然在世时没看到自己的头像印在糖果纸上,却被请进了列宁的书房。
靠近契诃夫墓的,还有卓娅和舒拉的墓,女英雄卓娅宁死不屈的凛凛雕像就矗立在墓前。卓娅生前,曾在笔记本上抄写契诃夫话剧《万尼亚舅舅》中阿斯特罗夫医生的一句台词:“一个人什么都得美:脸、衣饰、心灵、思想。”这句台词,也是契诃夫生活理想与追求的写照。上世纪五十年代,《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是最受中国青年喜爱的畅销读物,通过英雄的感人事迹,中国青年也了解到女英雄对契诃夫作品的喜爱。自己的作品能成为青年励志的箴言,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构造”,可谓作家的最高荣光。
去圣彼得堡的夏宫时,我在芬兰湾捡了一块石头,留作纪念。从圣彼得堡跨过芬兰湾,白帆点点的远方,是德国的疗养胜地巴登威勒。由于肺病日深,契诃夫到巴登威勒疗养,于1904年7月15日逝世,享年四十四岁。临终前,他向守护他的妻子克尼碧尔要了一杯香槟,喝完香槟,说:“我要死了。”他是医生,比其他人更清楚自己的病情;他清醒地告别人世,就对至爱的妻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不过当他的遗体运回俄国时,却上演了一出“戏”:火车进站后,站台上敲鼓吹号,为的是迎接一位俄国将军的灵柩,而契诃夫的遗体被放在一节运牡蛎的货车里。高尔基曾在回忆契诃夫的文章里愤怒地写道:“‘庸俗’是他的仇敌,他一生都在跟它斗争;他嘲笑了它,他用了一管锋利而冷静的笔描写了它,他能够随处发现‘庸俗’的霉臭,然而‘庸俗’也用一个卑劣的恶作剧对他报了仇:就是把他的遗体——一个诗人的遗体——放在一节运牡蛎的货车里。”7月22日,莫斯科文学界为契诃夫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几百人护送灵车,将这位既热情又冷峻,既幽默又深刻,既朴素又富有的高贵优雅、正直善良的作家送到新圣女公墓下葬。
我将手中的白菊花轻轻放在契诃夫墓前,面对墓碑三鞠躬。公墓修道院的金色葫芦顶,于蓝天丽日下熠熠生辉,树叶在风中发出金属质感的声响,四周静悄悄的,空气里弥漫着冷寂的味道。
*
契诃夫的作品,很早就被译介到我国。新文化运动后,鲁迅、茅盾、徐志摩等前辈,或是翻译他的小说,或是翻译对他的评论,为方兴未艾的中国新文学注入了新鲜营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自从改变办刊方针,由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相继担任主编后,刊登过契诃夫的照片和赵景深、彭补拙、洛生等人的译作。沈从文在初涉文学写作时,就对契诃夫的小说产生兴趣。徐志摩旅欧时,在英国拜访了女作家曼斯费尔德,同他心仪的作家大谈契诃夫;他知道,曼斯费尔德是契诃夫的私淑女弟子,被称为“英国的契诃夫”。抵达莫斯科后,徐志摩又专程赴新圣女公墓,用他的话说是“给契诃夫上坟”,还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散文《契诃夫的墓园》。抗战时期,贾植芳从日文转译《契诃夫手记》,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这本译著多次再版,是许多读者和作家认识契诃夫的重要媒介。普通读者从契诃夫幽默的札记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小说家则学习契诃夫捕捉形象的技巧,完成细节、形象的日常积累。在十九世纪的俄国作家中,中国读者是将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诃夫排在一起的。
最能代表中国读者对契诃夫敬意的,是1954年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时,我国成立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筹备委员会”,出版了《纪念契诃夫画册》《纪念契诃夫专刊》,《译文》杂志的封面刊登了画家黄永玉所作契诃夫的木刻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翻译家满涛编写的《契诃夫画传》,孙犁撰写了长篇纪念文章《契诃夫》,巴金代表中国作家专程赴莫斯科,参加相关纪念活动。巴金喜爱契诃夫的作品,他在新圣女公墓见到了克尼碧尔,还参观了契诃夫故居,写下《我们还需要契诃夫》等一组文章。1955年,这组以契诃夫为话题的文章辑为一册,名为“谈契诃夫”,由平明出版社出版。汝龙最早翻译的契诃夫的小说,也是由巴金主持的出版社出版的。
汝龙这个名字,和契诃夫紧紧连在一起。虽然他翻译过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作品,但在主攻方向的选择上,他征求过巴金的意见,巴金建议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契诃夫作品的翻译上。从此,汝龙便以个体翻译家的身份,将全部生命投入契诃夫作品的译事。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较为整齐地出版了二十七卷本的《契诃夫小说选集》;八十年代初,他又重新修订,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这套选集,并且继续翻译、修订,出版《契诃夫文集》和十卷本的《契诃夫小说选集》。这项规模宏大的翻译工程,完全出自一人之手,而且是在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但我从未听见译者的呻吟和诉苦;不仅对自己的生活境况不抱怨,还用一个高贵翻译家的余光照亮他人。经济学家余永定曾回忆,他年轻时在工厂做工,业余时间学习英语,拜汝龙为师。为了让余永定理解一个单词的含义,汝龙会做动作,帮助他理解:“例如irritation(激怒)这个词,他就做出irritated的样子给我看。《金银岛》里有不少海盗对话,我怎么也看不懂,汝龙先生就模仿海盗的声调,绘声绘色地高声朗读,让我体会这些话的含义。”汝龙循循善诱,完全出于一个热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喜欢契诃夫作品的读者,但见一本本译作摆在书店、图书馆的书架上,又有谁了解过译者的情况?我是契诃夫迷,即使注意搜集相关资料,也很少听到译者的声音。年轻时好事,当我得知汝龙先生的妹妹汝倩英同志在本单位的计统局工作后,主动登门,想通过她,以采访的名义拜访汝龙先生。那时,汝龙的住所极狭窄,不少书就存放在妹妹的新家,我经常看见一些同事捧着巴金签赠“及人兄/文颖嫂”的书在机关里读;原来汝龙字“及人”,书是从他妹妹那里借出的。倩英同志知道我的用意,又了解她哥哥的性格,就让我写个采访提纲,由她转交,看她哥哥是否同意。不料我的请求坏了事:倩英同志转告我,她哥哥说,我们还是谦虚一些吧,不要写文章宣传了。为了安慰我,她送给我两本新近出版的契诃夫文集。我暗自后悔:假如不说采访,随倩英同志去看看她的翻译家哥哥,当是不会拒见的吧。记得契诃夫说过这样的话:小说家写完作品后,就应该躲在幕后,“连克雷洛夫都说过,空桶子敲起来比实桶子还响,如果他们有才能,就应该尊重他”。我想,一辈子浸淫于契诃夫的作品,通过作品了解契诃夫伟大的人格精神,怎能不受其影响?汝龙先生默默翻译契诃夫,把自己的心血融化在严肃的工作中,放眼翻译界,他是唯一一位没接受过采访、成就又很大的翻译家。
*
在莫斯科,白天我带领团队访问各种智库,晚上就到大街上溜达,寻找与契诃夫有关的遗迹。在莫斯科艺术剧院附近散步时,不禁想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过一本《契诃夫与艺术剧院》,是满涛译的,这位大导演详尽地追述他和契诃夫、契诃夫和剧院的渊源。我知道,《海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奠定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舞台大幕上就绣着两只展翅飞翔的海鸥。现在,那两只海鸥还在大幕上吗?
在北京的首都剧场,我看过立陶宛OKT剧团表演的《海鸥》,演出没过半,我大失所望,悄悄退场。《海鸥》的剧中人坐在折叠椅上,只是说话,话剧变成朗诵剧、广播剧;至于演员的化装,也是敷衍塞责,好像在彩排。与其买高价票来剧场看演出,还不如自己在家看剧本,也许我孤陋寡闻,不明白这是什么“现代形式”。北京人艺排演的《万尼亚舅舅》,演出一开场,濮存昕饰演的万尼亚匍匐在舞台右侧,从服饰、灯光都贴近契诃夫的人物形象。但在演出过程中,整台戏不协调,演员的水平高下不均,全剧的效果就分裂;导演对契诃夫的诠释,是另一种舞台语汇,我大不满足。对契诃夫的艺术世界,太难正确把握,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再现,甚至是南辕北辙。
我读的契诃夫的几个剧本,是焦菊隐、满涛翻译的,满涛直接从俄文翻译,质量最高。但要读出契诃夫独有的文字风格和韵味,我还是认汝龙。读过汝龙翻译的所有契诃夫的作品后,我胡思乱想:我是读契诃夫,还是读汝龙?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每个人的青年时代,都有与青春携手同行的书。我年轻时大量购买古今中外的经典,读契诃夫,却先从机关的图书馆借阅,然后才一本本从书店买。《契诃夫小说选集》不是一次出齐的,出几本买几本,买契诃夫的小说成了执念,直到集齐二十七本。而契诃夫逝世的照片,我将其装进金边镜框,摆在宿舍的书桌前;夜晚,我在台灯下读书,面对他安详的遗容。契诃夫的小说并未给读者指明生活方向,那些人物形象,没有一个是高大又完美的。在灰色、庸俗、琐碎、慵懒的生活场景和色调里,他笔下的人物在挣扎,在向往透明的天空和亮丽的阳光,有如植物的向光性。沙皇统治下的农奴制,很大程度上压制、扭曲了民族性格,所以契诃夫笔下,有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也有下层人民的苦难。
读契诃夫,使我对工作的外部环境渐渐不满,我特别害怕自己成为《外套》里的别里可夫而不自觉。这时,我用儒学的方法,反身内求,勇猛精进,从而改变自己的“精神构造”。读懂契诃夫的人会知晓,契诃夫的文学思想是向现实生活发出警告,让我们警惕那些习以为常的恶劣惯性,他告诫读者不要以非为是,要有更高、更美好的目标。而误读契诃夫的人,会以为这位作家没理想,作品太灰色,看不到光明的前景,缺乏曲折离奇的故事。在我国,早就有因误读主动告别契诃夫的人,而读懂的人,坚定了自己的生活目标。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干校劳动时,偶然读到契诃夫的小说《打赌》,因此受到启发。不顾繁重的劳动与黯淡的境遇,他发愤读书,珍惜寸阴,改革开放后用所学专业为国家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呵呵,要谈契诃夫小说的现实功用,显然背离文学的本质,契诃夫泉下有知,也会发笑。但我有资格说,契诃夫的文学作品,包括他的书信、剧本,在外形散乱的艺术世界里否定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告诉读者:“这样生活是不行的!”
莫斯科刚下完一场大雪,我们就在谢列梅捷沃机场落地。发现工作人员正清理积雪,我就想,当俄罗斯遇到大雪,所见所闻才有记忆里的历史场景。此刻,有谁知道,我刚踏上俄罗斯的土地,脑袋里想的全是契诃夫——这位参与了我精神塑造的俄国作家,我年轻时的心灵导师,命运歧途上的指路人。
公务活动之余,我参观了莫斯科大学,又到访新圣女公墓,这里葬有一万多名俄罗斯的历史名人;在公墓门口,我花一百卢布买了一朵白菊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新圣女公墓就像一座美丽的雕塑园,独行其间,让人目不暇接。我找到契诃夫墓,手拿白菊花,对着简洁、朴素的墓碑,以一个中国读者的身份,诉说自己对地下魂灵的喜爱与倾慕。
契诃夫的墓碑是白色的,尖顶,顶端三个圆锥形的装饰上方还有十字架,整体来看,既像带阁楼的小房子,又像微缩版的东正教教堂。紧挨着契诃夫墓的,是果戈理的墓,契诃夫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露出迷人的微笑。尽管生前他很欣赏“芳邻”的作品,但做梦也不会想到死后竟挨得如此近,如果他还能写作的话,这就是现成的契诃夫式小说的素材。十九世纪下半叶,一些著名作家的头像曾印在糖果纸上,契诃夫看到后,对一位正在剥糖果纸的女士说:“还没契诃夫,是吧?以后就会有的。”契诃夫的头像后来印没印在糖果纸上,我不知道,可我亲眼看见莫斯科郊外列宁别墅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一本泛黄的日历,时间定格于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的日子,日历的背板,就有契诃夫的头像。这位曾被革命导师赞赏,并在讲话、文章中几次引用其小说人物诠释的革命真理的作家,虽然在世时没看到自己的头像印在糖果纸上,却被请进了列宁的书房。
靠近契诃夫墓的,还有卓娅和舒拉的墓,女英雄卓娅宁死不屈的凛凛雕像就矗立在墓前。卓娅生前,曾在笔记本上抄写契诃夫话剧《万尼亚舅舅》中阿斯特罗夫医生的一句台词:“一个人什么都得美:脸、衣饰、心灵、思想。”这句台词,也是契诃夫生活理想与追求的写照。上世纪五十年代,《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是最受中国青年喜爱的畅销读物,通过英雄的感人事迹,中国青年也了解到女英雄对契诃夫作品的喜爱。自己的作品能成为青年励志的箴言,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构造”,可谓作家的最高荣光。
去圣彼得堡的夏宫时,我在芬兰湾捡了一块石头,留作纪念。从圣彼得堡跨过芬兰湾,白帆点点的远方,是德国的疗养胜地巴登威勒。由于肺病日深,契诃夫到巴登威勒疗养,于1904年7月15日逝世,享年四十四岁。临终前,他向守护他的妻子克尼碧尔要了一杯香槟,喝完香槟,说:“我要死了。”他是医生,比其他人更清楚自己的病情;他清醒地告别人世,就对至爱的妻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不过当他的遗体运回俄国时,却上演了一出“戏”:火车进站后,站台上敲鼓吹号,为的是迎接一位俄国将军的灵柩,而契诃夫的遗体被放在一节运牡蛎的货车里。高尔基曾在回忆契诃夫的文章里愤怒地写道:“‘庸俗’是他的仇敌,他一生都在跟它斗争;他嘲笑了它,他用了一管锋利而冷静的笔描写了它,他能够随处发现‘庸俗’的霉臭,然而‘庸俗’也用一个卑劣的恶作剧对他报了仇:就是把他的遗体——一个诗人的遗体——放在一节运牡蛎的货车里。”7月22日,莫斯科文学界为契诃夫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几百人护送灵车,将这位既热情又冷峻,既幽默又深刻,既朴素又富有的高贵优雅、正直善良的作家送到新圣女公墓下葬。
我将手中的白菊花轻轻放在契诃夫墓前,面对墓碑三鞠躬。公墓修道院的金色葫芦顶,于蓝天丽日下熠熠生辉,树叶在风中发出金属质感的声响,四周静悄悄的,空气里弥漫着冷寂的味道。
*
契诃夫的作品,很早就被译介到我国。新文化运动后,鲁迅、茅盾、徐志摩等前辈,或是翻译他的小说,或是翻译对他的评论,为方兴未艾的中国新文学注入了新鲜营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自从改变办刊方针,由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相继担任主编后,刊登过契诃夫的照片和赵景深、彭补拙、洛生等人的译作。沈从文在初涉文学写作时,就对契诃夫的小说产生兴趣。徐志摩旅欧时,在英国拜访了女作家曼斯费尔德,同他心仪的作家大谈契诃夫;他知道,曼斯费尔德是契诃夫的私淑女弟子,被称为“英国的契诃夫”。抵达莫斯科后,徐志摩又专程赴新圣女公墓,用他的话说是“给契诃夫上坟”,还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散文《契诃夫的墓园》。抗战时期,贾植芳从日文转译《契诃夫手记》,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这本译著多次再版,是许多读者和作家认识契诃夫的重要媒介。普通读者从契诃夫幽默的札记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小说家则学习契诃夫捕捉形象的技巧,完成细节、形象的日常积累。在十九世纪的俄国作家中,中国读者是将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诃夫排在一起的。
最能代表中国读者对契诃夫敬意的,是1954年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时,我国成立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筹备委员会”,出版了《纪念契诃夫画册》《纪念契诃夫专刊》,《译文》杂志的封面刊登了画家黄永玉所作契诃夫的木刻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翻译家满涛编写的《契诃夫画传》,孙犁撰写了长篇纪念文章《契诃夫》,巴金代表中国作家专程赴莫斯科,参加相关纪念活动。巴金喜爱契诃夫的作品,他在新圣女公墓见到了克尼碧尔,还参观了契诃夫故居,写下《我们还需要契诃夫》等一组文章。1955年,这组以契诃夫为话题的文章辑为一册,名为“谈契诃夫”,由平明出版社出版。汝龙最早翻译的契诃夫的小说,也是由巴金主持的出版社出版的。
汝龙这个名字,和契诃夫紧紧连在一起。虽然他翻译过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的作品,但在主攻方向的选择上,他征求过巴金的意见,巴金建议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契诃夫作品的翻译上。从此,汝龙便以个体翻译家的身份,将全部生命投入契诃夫作品的译事。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较为整齐地出版了二十七卷本的《契诃夫小说选集》;八十年代初,他又重新修订,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这套选集,并且继续翻译、修订,出版《契诃夫文集》和十卷本的《契诃夫小说选集》。这项规模宏大的翻译工程,完全出自一人之手,而且是在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但我从未听见译者的呻吟和诉苦;不仅对自己的生活境况不抱怨,还用一个高贵翻译家的余光照亮他人。经济学家余永定曾回忆,他年轻时在工厂做工,业余时间学习英语,拜汝龙为师。为了让余永定理解一个单词的含义,汝龙会做动作,帮助他理解:“例如irritation(激怒)这个词,他就做出irritated的样子给我看。《金银岛》里有不少海盗对话,我怎么也看不懂,汝龙先生就模仿海盗的声调,绘声绘色地高声朗读,让我体会这些话的含义。”汝龙循循善诱,完全出于一个热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喜欢契诃夫作品的读者,但见一本本译作摆在书店、图书馆的书架上,又有谁了解过译者的情况?我是契诃夫迷,即使注意搜集相关资料,也很少听到译者的声音。年轻时好事,当我得知汝龙先生的妹妹汝倩英同志在本单位的计统局工作后,主动登门,想通过她,以采访的名义拜访汝龙先生。那时,汝龙的住所极狭窄,不少书就存放在妹妹的新家,我经常看见一些同事捧着巴金签赠“及人兄/文颖嫂”的书在机关里读;原来汝龙字“及人”,书是从他妹妹那里借出的。倩英同志知道我的用意,又了解她哥哥的性格,就让我写个采访提纲,由她转交,看她哥哥是否同意。不料我的请求坏了事:倩英同志转告我,她哥哥说,我们还是谦虚一些吧,不要写文章宣传了。为了安慰我,她送给我两本新近出版的契诃夫文集。我暗自后悔:假如不说采访,随倩英同志去看看她的翻译家哥哥,当是不会拒见的吧。记得契诃夫说过这样的话:小说家写完作品后,就应该躲在幕后,“连克雷洛夫都说过,空桶子敲起来比实桶子还响,如果他们有才能,就应该尊重他”。我想,一辈子浸淫于契诃夫的作品,通过作品了解契诃夫伟大的人格精神,怎能不受其影响?汝龙先生默默翻译契诃夫,把自己的心血融化在严肃的工作中,放眼翻译界,他是唯一一位没接受过采访、成就又很大的翻译家。
*
在莫斯科,白天我带领团队访问各种智库,晚上就到大街上溜达,寻找与契诃夫有关的遗迹。在莫斯科艺术剧院附近散步时,不禁想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过一本《契诃夫与艺术剧院》,是满涛译的,这位大导演详尽地追述他和契诃夫、契诃夫和剧院的渊源。我知道,《海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奠定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舞台大幕上就绣着两只展翅飞翔的海鸥。现在,那两只海鸥还在大幕上吗?
在北京的首都剧场,我看过立陶宛OKT剧团表演的《海鸥》,演出没过半,我大失所望,悄悄退场。《海鸥》的剧中人坐在折叠椅上,只是说话,话剧变成朗诵剧、广播剧;至于演员的化装,也是敷衍塞责,好像在彩排。与其买高价票来剧场看演出,还不如自己在家看剧本,也许我孤陋寡闻,不明白这是什么“现代形式”。北京人艺排演的《万尼亚舅舅》,演出一开场,濮存昕饰演的万尼亚匍匐在舞台右侧,从服饰、灯光都贴近契诃夫的人物形象。但在演出过程中,整台戏不协调,演员的水平高下不均,全剧的效果就分裂;导演对契诃夫的诠释,是另一种舞台语汇,我大不满足。对契诃夫的艺术世界,太难正确把握,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再现,甚至是南辕北辙。
我读的契诃夫的几个剧本,是焦菊隐、满涛翻译的,满涛直接从俄文翻译,质量最高。但要读出契诃夫独有的文字风格和韵味,我还是认汝龙。读过汝龙翻译的所有契诃夫的作品后,我胡思乱想:我是读契诃夫,还是读汝龙?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每个人的青年时代,都有与青春携手同行的书。我年轻时大量购买古今中外的经典,读契诃夫,却先从机关的图书馆借阅,然后才一本本从书店买。《契诃夫小说选集》不是一次出齐的,出几本买几本,买契诃夫的小说成了执念,直到集齐二十七本。而契诃夫逝世的照片,我将其装进金边镜框,摆在宿舍的书桌前;夜晚,我在台灯下读书,面对他安详的遗容。契诃夫的小说并未给读者指明生活方向,那些人物形象,没有一个是高大又完美的。在灰色、庸俗、琐碎、慵懒的生活场景和色调里,他笔下的人物在挣扎,在向往透明的天空和亮丽的阳光,有如植物的向光性。沙皇统治下的农奴制,很大程度上压制、扭曲了民族性格,所以契诃夫笔下,有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也有下层人民的苦难。
读契诃夫,使我对工作的外部环境渐渐不满,我特别害怕自己成为《外套》里的别里可夫而不自觉。这时,我用儒学的方法,反身内求,勇猛精进,从而改变自己的“精神构造”。读懂契诃夫的人会知晓,契诃夫的文学思想是向现实生活发出警告,让我们警惕那些习以为常的恶劣惯性,他告诫读者不要以非为是,要有更高、更美好的目标。而误读契诃夫的人,会以为这位作家没理想,作品太灰色,看不到光明的前景,缺乏曲折离奇的故事。在我国,早就有因误读主动告别契诃夫的人,而读懂的人,坚定了自己的生活目标。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干校劳动时,偶然读到契诃夫的小说《打赌》,因此受到启发。不顾繁重的劳动与黯淡的境遇,他发愤读书,珍惜寸阴,改革开放后用所学专业为国家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呵呵,要谈契诃夫小说的现实功用,显然背离文学的本质,契诃夫泉下有知,也会发笑。但我有资格说,契诃夫的文学作品,包括他的书信、剧本,在外形散乱的艺术世界里否定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生活,告诉读者:“这样生活是不行的!”
本文链接:献给契诃夫的一朵白菊花http://www.llsum.com/show-6-1215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叶嘉莹 一生献给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