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和知名、著名演员
甭管是京剧表演专业“科”出来(即毕业)的,还是原来从事别的行业,因为喜欢和真有这方面特长后来进了剧团(行里叫“下海”)的,只要以专门上台演出为第一职业,就称为专业京剧演员,即当下说的“京剧人”。
在台上唱多了,以唱中间的角色为主,有很多时候唱“二路”(即配演)的也成,他们的名字被观众比较熟知且认可了,即可称为知名演员。
因为唱得大家都说好,名声鹊起,卖票上座率也高,行里叫唱“红了”,则称为著名演员,行里称“角儿”。
这些年,从主持的人嘴里还经常冒出“表演艺术家”一词,前面还得加上“著名”二字。
先说这“著名”,都成为“家”了,还用得着“著名”吗?如果不是“著名”在先,又怎么能之后成“家”呢?
再说这“艺术家”,此三个字可不是闹着玩的。近70多年来,搞艺术的人不少,又有几个真正被公认为是“艺术家”的?画了一辈子画、“衰年变法”后升华的齐白石和以诸多深深打动人心作品而家喻户晓的老舍,被称为了“人民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才被称为“艺术家”;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这“四大须生”和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几位“名旦”,都是离世后多年,到近些年才被叫作“艺术家”的。
这不是咬文嚼字,而是现在不管年龄,只要在一部分观众中有些名气的演员,只要有主持的人作介绍,绝大部分都被称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帽子戴得老高,被称作“艺术家”的演员似乎也接受。可听完了他们唱,真没有感受到和上述公认“艺术家”称谓比肩的味道、劲头和意思,就是凭几个高腔和未见得符合戏中故事和人物情感的加长拖腔,来博得一片叫“好”声。
这难免让人费解:是“艺术家”的定义标准降低了?是真的“超过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还是主持的人自作主张地把话说过头了?真想听到一句“我哪能够‘艺术家’”这样实事求是的自述。
如果都叫“著名表演艺术家”了,那谁是“知名演员”和“著名演员”呢?
归根结底,台上之美不是美在称呼上,而是美在艺术上。要想名副其实,脚下路还很远。
“伴奏”和“演奏”
唱京剧离不开京胡,想唱好京剧离不开好的京胡琴师。所有京剧名家都有专门给自己演唱操琴的琴师名家,像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姜凤山,马连良的琴师李慕良,杨宝森的琴师杨宝忠,裘盛戎的琴师汪本真,张君秋的琴师何顺信,李少春的琴师沈玉才,谭元寿的琴师王鹤文……不胜枚举。名演员带“红”了名琴师,名琴师成就了名演员。
所以,琴师的最大成就是给演员伴奏好。因为同一出戏,同一段唱腔,内行都知道一个演员一个唱法,这就要求琴师万不能照本宣科,即看着曲谱拉琴拉音符,何况过去唱京剧的哪有乐谱啊。好琴师就是让演员唱得舒服,气口、尺寸、板槽都与演员合拍,情感、情绪、意境都与演员共鸣,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一句话,演员唱的是“细”(戏),琴师拉的也是“细”(戏),而绝不是“粗”。这应该是对京胡伴奏的一种理解吧。
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琴师跟乒乓球运动员想得世界冠军必须有好陪练相似,好陪练露不了面,只是幕后英雄。而恰恰京剧如果没有这幕后英雄,好演员绝对唱不出好戏来。例如谭富英想参考余叔岩唱的《法门寺》进行重新创造,但因琴师忙,一直没有时间练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些京胡琴师从伴奏渐变成演奏了。具体表现为:一是看着乐谱拉琴。如果唱腔还没完全吃透,就要“山后练鞭”去,练熟了再上台呀。想来京剧演员也不可能跟唱歌似的照着乐谱唱吧,那这气口、尺寸怎么能合辙呢?二是显摆自己拉得溜,不管剧情和人物是喜、是悲、是怒、是哀还是乐,总少不了拉几个繁杂的“花过门”,听台下喊几声“好”才舒服。三是自己也坐到台中间演奏起来了。人家知名琴师在“幕后”奉献了一辈子,搞个演奏音乐会作为艺术总汇值得点赞。资历、阅历、历练,主要是伴奏还没真怎么着呢,偶尔作为一个节目演奏一下没有问题,如果也开演奏音乐会了,这难免急了点,也浅了点。如果把这种自我演奏意识和习惯带到应该做好伴奏这件事儿里面来,那是万万要不得。
京胡演奏家的称谓比京胡操琴伴奏的确要好听,但多感悟些戏文戏理,多把握些戏中人物的意境,这样的操琴伴奏是心中有规矩、脚下有根基的,更值得人尊敬。
“艺术家”和知名、著名演员
甭管是京剧表演专业“科”出来(即毕业)的,还是原来从事别的行业,因为喜欢和真有这方面特长后来进了剧团(行里叫“下海”)的,只要以专门上台演出为第一职业,就称为专业京剧演员,即当下说的“京剧人”。
在台上唱多了,以唱中间的角色为主,有很多时候唱“二路”(即配演)的也成,他们的名字被观众比较熟知且认可了,即可称为知名演员。
因为唱得大家都说好,名声鹊起,卖票上座率也高,行里叫唱“红了”,则称为著名演员,行里称“角儿”。
这些年,从主持的人嘴里还经常冒出“表演艺术家”一词,前面还得加上“著名”二字。
先说这“著名”,都成为“家”了,还用得着“著名”吗?如果不是“著名”在先,又怎么能之后成“家”呢?
再说这“艺术家”,此三个字可不是闹着玩的。近70多年来,搞艺术的人不少,又有几个真正被公认为是“艺术家”的?画了一辈子画、“衰年变法”后升华的齐白石和以诸多深深打动人心作品而家喻户晓的老舍,被称为了“人民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才被称为“艺术家”;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这“四大须生”和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几位“名旦”,都是离世后多年,到近些年才被叫作“艺术家”的。
这不是咬文嚼字,而是现在不管年龄,只要在一部分观众中有些名气的演员,只要有主持的人作介绍,绝大部分都被称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帽子戴得老高,被称作“艺术家”的演员似乎也接受。可听完了他们唱,真没有感受到和上述公认“艺术家”称谓比肩的味道、劲头和意思,就是凭几个高腔和未见得符合戏中故事和人物情感的加长拖腔,来博得一片叫“好”声。
这难免让人费解:是“艺术家”的定义标准降低了?是真的“超过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还是主持的人自作主张地把话说过头了?真想听到一句“我哪能够‘艺术家’”这样实事求是的自述。
如果都叫“著名表演艺术家”了,那谁是“知名演员”和“著名演员”呢?
归根结底,台上之美不是美在称呼上,而是美在艺术上。要想名副其实,脚下路还很远。
“伴奏”和“演奏”
唱京剧离不开京胡,想唱好京剧离不开好的京胡琴师。所有京剧名家都有专门给自己演唱操琴的琴师名家,像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姜凤山,马连良的琴师李慕良,杨宝森的琴师杨宝忠,裘盛戎的琴师汪本真,张君秋的琴师何顺信,李少春的琴师沈玉才,谭元寿的琴师王鹤文……不胜枚举。名演员带“红”了名琴师,名琴师成就了名演员。
所以,琴师的最大成就是给演员伴奏好。因为同一出戏,同一段唱腔,内行都知道一个演员一个唱法,这就要求琴师万不能照本宣科,即看着曲谱拉琴拉音符,何况过去唱京剧的哪有乐谱啊。好琴师就是让演员唱得舒服,气口、尺寸、板槽都与演员合拍,情感、情绪、意境都与演员共鸣,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一句话,演员唱的是“细”(戏),琴师拉的也是“细”(戏),而绝不是“粗”。这应该是对京胡伴奏的一种理解吧。
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琴师跟乒乓球运动员想得世界冠军必须有好陪练相似,好陪练露不了面,只是幕后英雄。而恰恰京剧如果没有这幕后英雄,好演员绝对唱不出好戏来。例如谭富英想参考余叔岩唱的《法门寺》进行重新创造,但因琴师忙,一直没有时间练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些京胡琴师从伴奏渐变成演奏了。具体表现为:一是看着乐谱拉琴。如果唱腔还没完全吃透,就要“山后练鞭”去,练熟了再上台呀。想来京剧演员也不可能跟唱歌似的照着乐谱唱吧,那这气口、尺寸怎么能合辙呢?二是显摆自己拉得溜,不管剧情和人物是喜、是悲、是怒、是哀还是乐,总少不了拉几个繁杂的“花过门”,听台下喊几声“好”才舒服。三是自己也坐到台中间演奏起来了。人家知名琴师在“幕后”奉献了一辈子,搞个演奏音乐会作为艺术总汇值得点赞。资历、阅历、历练,主要是伴奏还没真怎么着呢,偶尔作为一个节目演奏一下没有问题,如果也开演奏音乐会了,这难免急了点,也浅了点。如果把这种自我演奏意识和习惯带到应该做好伴奏这件事儿里面来,那是万万要不得。
京胡演奏家的称谓比京胡操琴伴奏的确要好听,但多感悟些戏文戏理,多把握些戏中人物的意境,这样的操琴伴奏是心中有规矩、脚下有根基的,更值得人尊敬。
本文链接:台上之美 美在艺术http://www.llsum.com/show-6-12043-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一双草鞋,他走出了不寻常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