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辛波斯卡15岁,和她的姐姐娜沃亚在父母的朋友家中做客期间,给她正在生病疗养的妈妈写了很多封信,这些信童稚可爱、活泼天真而又不失机敏睿达。在其中一封信中,她这样跟妈妈说道:“我也不想当诗人,做出这个选择是为了节约纸和墨水。”谁曾想到,这个不想当诗人的小女孩,如今已是名满天下的“诗坛莫扎特”,用一首首凝练、自由而又丰富多变的诗歌俘获了无数的读者。1996年,辛波斯卡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继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奈莉·萨克斯后,成为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辛波斯卡的这句诗在国内广为流传。除了她的作品,我们似乎对这位著名女诗人的生平了解很少。我们对她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她的诗歌。对诗人来说,这是最高的赞誉,而对喜爱她的读者而言,这还远远不够。《辛波斯卡:诗心独具的私密传记》堪称一部关于辛波斯卡“最全面、最丰富、最权威的传记”,为我们认识这位女诗人的人生历程与诗歌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文本。
如何写?为何写?
一部优秀的传记,必然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以便作者从中提取出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传主人生的部分。这部传记之所以能够详细梳理出辛波斯卡漫长而宽阔的人生,就在于作者掌握了与她相关的一手资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书信。辛波斯卡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留下了巨量的书信,如她与自己的亲密爱侣科内尔·菲利波维奇的书信集,以及与著名诗人兹比格涅夫·赫贝特、好友尤安娜·库尔莫娃等人的书信集。这些书信呈现了辛波斯卡的人生轨迹,从童年、青少年,再到中年、暮年:她去哪儿度假、认识了什么人、写了哪些诗,以及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难以对外人道的隐秘心曲。作者也有效利用了这些书信,还原了辛波斯卡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和她最重要的诗人形象。
除了书信,作者还从其他资料中汲取了充足的资源,这些来源辛波斯卡的其他传记、同时代人撰写的回忆录、身边人的记录、学术研究文章等。作者多次提到辛波斯卡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人,这些来自他人的讲述,无疑组构出了诗人丰富的面相,呈现了她的“一人千面”,一个更为真实、复杂而完整的辛波斯卡。
伟大的作家值得一写再写,优秀的传记也总能写出新意。正如副标题“诗心独具的私密传记”所示,这部传记不只是满足于将辛波斯卡的人生编年体式地罗列出来,而是进入诗人坚决捍卫的私人领地,挖掘她的个人发展、个性变化与内心世界,将其“私密”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亲情、爱情与友情
一个人内心的秘密,往往展露于外部的世界。为了发掘辛波斯卡鲜为人知的一面,作者详细讲述了她生命中的情感,主要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这些占据辛波斯卡全部生命的社会关系,也占据了本书绝大部分篇幅。或者说,这些情感塑造了辛波斯卡的性格与志趣,影响甚至决定了她的人生走向,也定义了她自身。
辛波斯卡的父母十分恩爱,给两个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尤其是父亲,喜欢读书,见多识广,为培养辛波斯卡的文学爱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辛波斯卡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创作儿童诗,父亲怀着极大的热情鼓励她发展这种天赋。辛波斯卡晚年曾说她对父亲的爱是“歇斯底里的”,她也曾用诗歌表达这份深沉的爱。因此可以俗套却准确地说,家一直都是辛波斯卡温暖的港湾,她用《记忆终于》这首诗抒发了失去父母的感受以及对父母的爱:“只有他们闪着美好的光,因为就和本身的模样一样。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悠远绵长的幸福。”
亲情绵长而温和,爱情往往短暂而热烈。在辛波斯卡的爱情史中,有三个男人留下了浓重的印迹。首先是诗人亚当·弗沃德克,他们于1948年结婚,1954年离婚。六年的婚姻,见证了这对诗人夫妻共同走过的岁月,伴随着甜蜜与忧伤、坚守与背叛。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创作生涯的早期,弗沃德克充当了辛波斯卡的领路人的角色。1945年4月,辛波斯卡带着她的几首诗来到了《战斗》编辑部,而这个刊物的编辑正是弗沃德克。尽管婚姻破裂了,两人从来没有过激烈的争吵和暗生的怨怼,而是将爱情自动降格(或者说升格)成了友情。或许很难想象这段奇妙的关系,在漫长的余生中,他们相互支持,帮忙邮寄物品和收拾房间,分享文学上的收获和生活中的烦恼,哪怕是两人开始了新的感情,都会寻求彼此的意见(也包括倾诉与抱怨)。
扬·帕维乌·加夫利克是辛波斯卡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在交往期间,他一直以“猴子先生”的外号出现。从他们的书信可以看出,加夫利克对辛波斯卡的爱,浓烈而不够深刻,激情却缺乏克制,甚至显得有些小孩子气,经常充满埋怨和妒忌。而最让人不舒服的,是他在表达爱的同时,带有强烈的占有性和控制欲。要知道,性格古怪的加夫利克当时是一个有妇之夫,我们无法用东方的道德观念去审视西方人的爱情,但或许这个状态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段情感的夭折。比如,在一封信中,他这样说道:“你不要随便到处乱跑,别喝酒……亲爱的,你不知道我哪一天或者哪一刻就会出现,来惩罚你或者奖励你。所以你要乖,非常非常乖,你记住,不能喝咖啡,不能散步,任何会成为不幸的开端的事情都不行。”也正因此,加夫利克在辛波斯卡的爱情史中存在感是最弱的,而她和猴子先生的爱情也转化成了友情。和弗沃德克不同,这一次确实是降格。
帅气、儒雅、才华过人的科内尔·菲利波维奇,是辛波斯卡第三段爱情的男主角,也是最终的归属。1946年或者1947年辛波斯卡第一次见到菲利波维奇,他“极具辨识度的外表”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7年初他们再次产生交集的时候,友谊很快上升为爱情,并成为终身的伴侣。两人的关系可以视为爱情的典范,尽管不像青春年少时热情洋溢,轰轰烈烈,但自有一股笃定和松弛。他们不互相捆绑但又合为一体,无论日常生活还是文学事业,都互相支持和理解。
尽管诗人表示这些感情各不相同,对每一段感情也无怨无悔,但在被问到哪一段爱情最重要时,她是这样回答的:“应该是最后一段吧,这段爱情持续了二十三年,在某种意义上,或者说在任何一种意义上,这都是我最伟大的情感,是我最伟大的爱情。我在这里不想说其他情感,那些情感我也曾拥有过,也都有过非常美好的回忆。我是不会做残忍的筛选的。”这时候,菲利波维奇已经去世六年了。或许可以说,辛波斯卡是幸运的,在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她的爱情也以圆满的结局收场。
很少有诗人可以像艾米莉·狄金森一样,在最美好的年华东山高卧,避世绝俗,却又能创作出璀璨动人的诗篇。文学家是群聚性的动物,他们在互动中更能碰撞出灵感和作品。辛波斯卡自然也不例外,她在不同的时期与地域,处于不同的文学团体。在这些团体中,她认识了很多文学朋侪,通过娱乐聚会、戏剧表演、文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自身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更新、促进作用。
从克鲁普尼察大街的“文学团伙”到扎科帕内雅士别墅的文人团体,从“比普洛斯塔集团”到卢博米日的“物理学家们”、“新省咖啡馆”,这些文学团体中不乏如今已享誉国际的著名作家,如科幻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著名诗人兹比格涅夫·赫贝特、著名剧作家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等。有别于亲人和爱人,在这些文学共同体中,辛波斯卡找到了另一种归属,关于文学、诗歌、政治或者思想观念上的集体认同。这些朋友或才华横溢,或特立独行,但几乎都具备幽默谐趣的特质,这也是她寻找同类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幽默感,以及在平庸无趣的生活中寻找快乐的能力”。
诗歌与自我
辛波斯卡一生大概公开发表了400首诗歌,相比于很多诗人,这个数量并不算多。即便如此,这些诗歌仍十分有助于解释她的人生,毕竟,诗歌作为情感最饱满、最充沛的文学体裁,可以直接表达兴观群怨,她会将某些时刻的情感倾注其中,转换为文字的符码。作者在书写辛波斯卡的人生时,引用了很多她的诗歌,以匹配她的人生历程。这些诗歌与她的人生形成一种呼应式的互文,生命历程是诗歌诞生的基础,诗歌又是对生命历程的总结。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地讲述辛波斯卡的诗歌创作,尽管书中也提到了她诗歌生涯的一些关键节点,或者《呼唤雪人》《盐》《种种可能》等诗集的发表,但对于想了解她详细的创作过程的读者来说,似乎有些隔靴搔痒。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可以理解,作者按照传统的“三分法”将辛波斯卡的人生分解为亲情、爱情、友情,她最重要的人生作品——诗歌——被巧妙地融入这三个部分之中,无需再开辟专章予以解释了。
谈完了辛波斯卡的人生与诗歌,终于可以说说她本人了,这里是指一个共时与历时交叉点上的辛波斯卡。在谈到自我时,辛波斯卡的两首诗可以作为注解:“我就是/一个无法理解的偶然/就像每一个偶然……我可以是我自己,波澜不惊,/但是这也就意味着,/我是个完全不同的人了。”(《芸芸众生中》)、“大地和天空的划分/并非正确的/思考整体的方式/只能让我们在一个/具体的地址下面活下去,/如果有人找我的话,/可以更快地找到我。/我独具特色的标记,/是绝望与欣喜。”(《天空》)
绝望与欣喜,这对带有二律背反性质的词汇,体现了辛波斯卡的矛盾性和“双面性”,也将“她和其他诗人区分开来,因为她既不只是欣喜,也不只是绝望,这二者是结合在一起出现的”。是的,辛波斯卡呈现在朋友面前的形象,是快乐的、喜欢社交的、热爱生活的,而她的那些“心情沉重”与“愁容满面”,那些“怀疑”与“死亡”,却万万不愿示人。她为自己塑造的这种假面,还是被作者识破了,因此她才认为绝望与欣喜是她的诗歌“最重要的宣言”,也是她“对自己最准确的描述”。
而想要真正地理解辛波斯卡,一两部传记还是不够的,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归到她的诗歌,在她的诗歌世界中看见她漫长丰厚的人生,感受她微不可察的情绪,因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最伟大的情感、最深刻的反思、希望、绝望和欣喜,都在诗歌里了”。
1938年,辛波斯卡15岁,和她的姐姐娜沃亚在父母的朋友家中做客期间,给她正在生病疗养的妈妈写了很多封信,这些信童稚可爱、活泼天真而又不失机敏睿达。在其中一封信中,她这样跟妈妈说道:“我也不想当诗人,做出这个选择是为了节约纸和墨水。”谁曾想到,这个不想当诗人的小女孩,如今已是名满天下的“诗坛莫扎特”,用一首首凝练、自由而又丰富多变的诗歌俘获了无数的读者。1996年,辛波斯卡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继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奈莉·萨克斯后,成为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
“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辛波斯卡的这句诗在国内广为流传。除了她的作品,我们似乎对这位著名女诗人的生平了解很少。我们对她的了解,几乎都来自于她的诗歌。对诗人来说,这是最高的赞誉,而对喜爱她的读者而言,这还远远不够。《辛波斯卡:诗心独具的私密传记》堪称一部关于辛波斯卡“最全面、最丰富、最权威的传记”,为我们认识这位女诗人的人生历程与诗歌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文本。
如何写?为何写?
一部优秀的传记,必然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以便作者从中提取出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传主人生的部分。这部传记之所以能够详细梳理出辛波斯卡漫长而宽阔的人生,就在于作者掌握了与她相关的一手资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书信。辛波斯卡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留下了巨量的书信,如她与自己的亲密爱侣科内尔·菲利波维奇的书信集,以及与著名诗人兹比格涅夫·赫贝特、好友尤安娜·库尔莫娃等人的书信集。这些书信呈现了辛波斯卡的人生轨迹,从童年、青少年,再到中年、暮年:她去哪儿度假、认识了什么人、写了哪些诗,以及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难以对外人道的隐秘心曲。作者也有效利用了这些书信,还原了辛波斯卡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和她最重要的诗人形象。
除了书信,作者还从其他资料中汲取了充足的资源,这些来源辛波斯卡的其他传记、同时代人撰写的回忆录、身边人的记录、学术研究文章等。作者多次提到辛波斯卡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人,这些来自他人的讲述,无疑组构出了诗人丰富的面相,呈现了她的“一人千面”,一个更为真实、复杂而完整的辛波斯卡。
伟大的作家值得一写再写,优秀的传记也总能写出新意。正如副标题“诗心独具的私密传记”所示,这部传记不只是满足于将辛波斯卡的人生编年体式地罗列出来,而是进入诗人坚决捍卫的私人领地,挖掘她的个人发展、个性变化与内心世界,将其“私密”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亲情、爱情与友情
一个人内心的秘密,往往展露于外部的世界。为了发掘辛波斯卡鲜为人知的一面,作者详细讲述了她生命中的情感,主要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这些占据辛波斯卡全部生命的社会关系,也占据了本书绝大部分篇幅。或者说,这些情感塑造了辛波斯卡的性格与志趣,影响甚至决定了她的人生走向,也定义了她自身。
辛波斯卡的父母十分恩爱,给两个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尤其是父亲,喜欢读书,见多识广,为培养辛波斯卡的文学爱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辛波斯卡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创作儿童诗,父亲怀着极大的热情鼓励她发展这种天赋。辛波斯卡晚年曾说她对父亲的爱是“歇斯底里的”,她也曾用诗歌表达这份深沉的爱。因此可以俗套却准确地说,家一直都是辛波斯卡温暖的港湾,她用《记忆终于》这首诗抒发了失去父母的感受以及对父母的爱:“只有他们闪着美好的光,因为就和本身的模样一样。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悠远绵长的幸福。”
亲情绵长而温和,爱情往往短暂而热烈。在辛波斯卡的爱情史中,有三个男人留下了浓重的印迹。首先是诗人亚当·弗沃德克,他们于1948年结婚,1954年离婚。六年的婚姻,见证了这对诗人夫妻共同走过的岁月,伴随着甜蜜与忧伤、坚守与背叛。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创作生涯的早期,弗沃德克充当了辛波斯卡的领路人的角色。1945年4月,辛波斯卡带着她的几首诗来到了《战斗》编辑部,而这个刊物的编辑正是弗沃德克。尽管婚姻破裂了,两人从来没有过激烈的争吵和暗生的怨怼,而是将爱情自动降格(或者说升格)成了友情。或许很难想象这段奇妙的关系,在漫长的余生中,他们相互支持,帮忙邮寄物品和收拾房间,分享文学上的收获和生活中的烦恼,哪怕是两人开始了新的感情,都会寻求彼此的意见(也包括倾诉与抱怨)。
扬·帕维乌·加夫利克是辛波斯卡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在交往期间,他一直以“猴子先生”的外号出现。从他们的书信可以看出,加夫利克对辛波斯卡的爱,浓烈而不够深刻,激情却缺乏克制,甚至显得有些小孩子气,经常充满埋怨和妒忌。而最让人不舒服的,是他在表达爱的同时,带有强烈的占有性和控制欲。要知道,性格古怪的加夫利克当时是一个有妇之夫,我们无法用东方的道德观念去审视西方人的爱情,但或许这个状态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段情感的夭折。比如,在一封信中,他这样说道:“你不要随便到处乱跑,别喝酒……亲爱的,你不知道我哪一天或者哪一刻就会出现,来惩罚你或者奖励你。所以你要乖,非常非常乖,你记住,不能喝咖啡,不能散步,任何会成为不幸的开端的事情都不行。”也正因此,加夫利克在辛波斯卡的爱情史中存在感是最弱的,而她和猴子先生的爱情也转化成了友情。和弗沃德克不同,这一次确实是降格。
帅气、儒雅、才华过人的科内尔·菲利波维奇,是辛波斯卡第三段爱情的男主角,也是最终的归属。1946年或者1947年辛波斯卡第一次见到菲利波维奇,他“极具辨识度的外表”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7年初他们再次产生交集的时候,友谊很快上升为爱情,并成为终身的伴侣。两人的关系可以视为爱情的典范,尽管不像青春年少时热情洋溢,轰轰烈烈,但自有一股笃定和松弛。他们不互相捆绑但又合为一体,无论日常生活还是文学事业,都互相支持和理解。
尽管诗人表示这些感情各不相同,对每一段感情也无怨无悔,但在被问到哪一段爱情最重要时,她是这样回答的:“应该是最后一段吧,这段爱情持续了二十三年,在某种意义上,或者说在任何一种意义上,这都是我最伟大的情感,是我最伟大的爱情。我在这里不想说其他情感,那些情感我也曾拥有过,也都有过非常美好的回忆。我是不会做残忍的筛选的。”这时候,菲利波维奇已经去世六年了。或许可以说,辛波斯卡是幸运的,在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她的爱情也以圆满的结局收场。
很少有诗人可以像艾米莉·狄金森一样,在最美好的年华东山高卧,避世绝俗,却又能创作出璀璨动人的诗篇。文学家是群聚性的动物,他们在互动中更能碰撞出灵感和作品。辛波斯卡自然也不例外,她在不同的时期与地域,处于不同的文学团体。在这些团体中,她认识了很多文学朋侪,通过娱乐聚会、戏剧表演、文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自身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更新、促进作用。
从克鲁普尼察大街的“文学团伙”到扎科帕内雅士别墅的文人团体,从“比普洛斯塔集团”到卢博米日的“物理学家们”、“新省咖啡馆”,这些文学团体中不乏如今已享誉国际的著名作家,如科幻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著名诗人兹比格涅夫·赫贝特、著名剧作家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等。有别于亲人和爱人,在这些文学共同体中,辛波斯卡找到了另一种归属,关于文学、诗歌、政治或者思想观念上的集体认同。这些朋友或才华横溢,或特立独行,但几乎都具备幽默谐趣的特质,这也是她寻找同类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幽默感,以及在平庸无趣的生活中寻找快乐的能力”。
诗歌与自我
辛波斯卡一生大概公开发表了400首诗歌,相比于很多诗人,这个数量并不算多。即便如此,这些诗歌仍十分有助于解释她的人生,毕竟,诗歌作为情感最饱满、最充沛的文学体裁,可以直接表达兴观群怨,她会将某些时刻的情感倾注其中,转换为文字的符码。作者在书写辛波斯卡的人生时,引用了很多她的诗歌,以匹配她的人生历程。这些诗歌与她的人生形成一种呼应式的互文,生命历程是诗歌诞生的基础,诗歌又是对生命历程的总结。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地讲述辛波斯卡的诗歌创作,尽管书中也提到了她诗歌生涯的一些关键节点,或者《呼唤雪人》《盐》《种种可能》等诗集的发表,但对于想了解她详细的创作过程的读者来说,似乎有些隔靴搔痒。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可以理解,作者按照传统的“三分法”将辛波斯卡的人生分解为亲情、爱情、友情,她最重要的人生作品——诗歌——被巧妙地融入这三个部分之中,无需再开辟专章予以解释了。
谈完了辛波斯卡的人生与诗歌,终于可以说说她本人了,这里是指一个共时与历时交叉点上的辛波斯卡。在谈到自我时,辛波斯卡的两首诗可以作为注解:“我就是/一个无法理解的偶然/就像每一个偶然……我可以是我自己,波澜不惊,/但是这也就意味着,/我是个完全不同的人了。”(《芸芸众生中》)、“大地和天空的划分/并非正确的/思考整体的方式/只能让我们在一个/具体的地址下面活下去,/如果有人找我的话,/可以更快地找到我。/我独具特色的标记,/是绝望与欣喜。”(《天空》)
绝望与欣喜,这对带有二律背反性质的词汇,体现了辛波斯卡的矛盾性和“双面性”,也将“她和其他诗人区分开来,因为她既不只是欣喜,也不只是绝望,这二者是结合在一起出现的”。是的,辛波斯卡呈现在朋友面前的形象,是快乐的、喜欢社交的、热爱生活的,而她的那些“心情沉重”与“愁容满面”,那些“怀疑”与“死亡”,却万万不愿示人。她为自己塑造的这种假面,还是被作者识破了,因此她才认为绝望与欣喜是她的诗歌“最重要的宣言”,也是她“对自己最准确的描述”。
而想要真正地理解辛波斯卡,一两部传记还是不够的,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归到她的诗歌,在她的诗歌世界中看见她漫长丰厚的人生,感受她微不可察的情绪,因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最伟大的情感、最深刻的反思、希望、绝望和欣喜,都在诗歌里了”。
本文链接:辛波斯卡的人生和诗歌http://www.llsum.com/show-6-11940-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世界遗产走进大众,北京中轴线丰满生活
下一篇: 我永远保留的一本书 是科普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