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际学生是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一个庞大的外国人群体,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国国际形象塑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从“他者”视角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落地。
开展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具有极其深远的积极意义。首先,这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国情教育可以让国际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增强其对中国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次,这是推动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有效手段。国情教育可以让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增进对中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文支持。最后,这是来华留学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国情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情感的沟通,可以提升国际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国际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国际学生作为知华友华爱华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加强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让他们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形象的宣传者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而且对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契合当前国家战略发展,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实现来华留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面临的问题
内容上“重国情概况,轻当代文化”。目前招收国际学生的高校基本开设了“始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概况”类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重点关注国际学生入学后的基本日常生活、心理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介绍当代中国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的课程较少,针对全球化形势下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与发展成效等内容就更加少见。
形式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管理”。理论教学是中国国情教育的必要形式,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解国情的概念框架,但目前的国情教育形式往往过于侧重理论教学,使国情教育变得抽象空洞或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开展了中国国情教育社会实践,但很多都以走马观花式的文化体验为主,学生只能得到表面的了解,无法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多样性。
结果上“重知识理解,轻能力输出”。目前,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考核基本由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以学生出勤、课堂表现、日常作业为依据,期末成绩以闭卷考试为主。日常作业与期末考试以选择、判断等信息记忆类考题为主,发表观点和看法的简单问答题为辅,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容易使学生形成文化偏见、缺乏深度思考,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自然就无法讲好中国故事。
国情教育的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浙江科技大学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紧跟时代步伐,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创新,围绕知华友华助华的国际学生培养,构建了创新型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三个方向八个主题”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中国国情教育有了初步认知;通过进企业、进社区、进政府、进农村、进场馆等“五进”社会实践,使学生对中国国情教育的认知逐渐转变为认同;通过研讨交流、撰写报告、创新活动、参加竞赛、发表作品等“五部曲”践行活动,使国际学生在中国国情教育中的所学植于心践于行;最终以“课堂理论学习、课外社会实践、课程成果运用”三大模块教学活动,构建“认知-认同-践行”三个层次阶梯式递进的中国国情教育教学模式。
统筹理论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内涵。深入挖掘中国国情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国情教育内容,课程内容应涵盖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与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魅力中国社会实践、智能制造科技实践、非遗传统文化实践等三个方向,从当代中国社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政府治理、社区管理、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生态、传统文化等八个主题,全方位构建中国国情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应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与中国国情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课堂讲授、互动问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社会调查、项目式学习等,以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强化培养目标。加强对国情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参与实践、实践评估反馈的三重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平台,针对国情教育理论教学内容,多方位多渠道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一批能全面展现“三个方向八个主题”教学内容的社会实践基地,坚持“互利互惠、双向受益”的原则,主动出击、多方联系,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进企业、进社区、进政府、进农村、进场馆等“五进”国情教育社会实践,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地访问考察、现场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生动的教学方法,提升国情教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国情教育实践教学的参与度。采用多种方法对国情教育实践教学进行评估和反馈,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现场观察,了解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效果;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面对面访谈,收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感受和看法;通过学生实践成果展示,评估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水平。实践教学通过评估反馈持续改进,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全方位、多层次深度感知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成就与经验,客观认知今日中国以及当今中国人的生活,从而理解、认同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加强教学成果产出,丰富成果运用。国际学生通过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后,以研讨交流的形式总结汇报理论教学所学知识、社会实践所见所感,讲述并展现其了解到的真实的中国。鼓励来华留学生以“他者”视角,客观真实地感受“我眼中的中国”,引导他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期末考核要求学生撰写报告或制作视频,深入分析并研究在学习或实践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中国故事”输出能力。课程教学产出与学校留学品牌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校“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作用,国情教育课程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多元育人主体协同互动,将国情教育深度融入校园活动、志愿服务等,拓展国情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课程教学产出与各类竞赛活动相结合,通过“以学推赛、以赛促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作优秀的作品参加各类竞赛,增强国情教育的成效与显示度。课程教学产出与媒体平台相结合,搭建国际传播平台,拓宽国际传播渠道,创新国际传播方式,鼓励学生在国内外自媒体、公众媒体发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国际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形象,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通过有层次有深度的教学成果运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国际学生“中国故事”的传播能力。
国情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
阶梯式递进的中国国情教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国情教育教学,强化课程应用效果,提升国际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学生“中国故事”输出能力和传播能力,通过中国国情教育教学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具体实践中,主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品牌活动的搭建、社会实践的丰富等几个方面实现。
首先,构建课程体系,完善第一课堂国情教育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各年级国际学生语言实际情况以及不同阶段“中国能力”的需要,合理安排丰富的国情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一年级以始业教育类课程为主,包括“留学生始业教育”“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概况”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日常学习和生活,减少文化冲突;在具备一定语言基础后,二年级开设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类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类课程,包括“今日中国”“感知中国”,深入了解和感知中国;三年级在已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开设“中国商务文化”“中国社会与风俗”“中国古代思想与管理艺术”等课程,深入理解中国的道德观、价值观。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并且有效衔接、循序渐进。
其次,打造品牌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国情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实践资源,打造“五洲系列”和“浙科留声”两大品牌活动,注重第二课堂中国国情教育元素的融入,拓宽国情教育的广度。“五洲系列”融合“五洲同窗”“五洲同闯”“五洲同创”三大板块,着力于国际学生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品牌培育;“浙科留声”鼓励学生以视频或图片文字的形式,通过海内外社交平台、社会媒体等向世界发出国际学生的声音,进一步传播中国好声音,并有效提升学校、浙江省乃至国家的国际美誉度。学校通过第二课堂品牌活动,为国际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实力,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此深化了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学校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最后,强化社会实践,增强第三课堂国情教育社会实践。学校与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杭州市少数民族乡村生活品质示范村——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双江村,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浙江高新企业百强——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第一个地方党组织诞生地、杭州市首个红色主题文化集聚区——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等具有鲜明特色的20家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情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使国际学生通过参观讲解、采访调研、实践体验等方式,深入探索感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成果,为国际学生提供深度认识与了解中国的平台,提升了国际学生的“中国能力”,有效推动了更多国际学生从中国国情文化的受教者主动转变为情感上的传播者、行为上的实践者。(作者 朱祷青系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务办主任、助理研究员。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融入国际学生国情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Y202351920]、2023年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感知中国》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23-jg60]研究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4年第11期)
本文链接: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改革的创新策略http://www.llsum.com/show-12-333-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多措并举赋能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下一篇: 中国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