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师节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凸显了中国教育历来所倡导的崇道尚德、尊师重教的思想精髓。教育家精神既是每位教师“立”起来的指引,也是国家“强”起来的支撑。当下,在教育家精神这盏明灯的照耀下,需要相关教育制度政策及时跟进并予以保障落实,从而促进广大教师踔厉奋发,向成为教育家的目标迈进,汇聚为一支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教育劲旅。
近一年来,教育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不断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荣誉表彰体系、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等为基本内容,我国出台并实施多项培育、保障、奖励、宣传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推进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业已取得良好效果。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推进相关主题的深入研究和认真践行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教育家精神包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领会、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前提是深入研究、理解教育家精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把“研究教育家精神,建立教师共同价值追求,激励广大教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作为2023年的要点工作之一。一年来,从基础教育领域到高等教育领域,教育理论者和教育实践者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与研究。教育部门户网站开设专题栏目,借助“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笔谈”“我心中的教育家精神系列访谈”“优秀教师短视频”“优秀教师巡回宣讲”等栏目的宣传普及,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理论领域也积极建言献策,回答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培育模式、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问题,从而凝聚教师队伍共同价值理念,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航向。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以开放姿态引导优秀人才适教、从教、乐教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坚实基础。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国优计划”)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都是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积极有益探索。
2023年,“国优计划”确立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2024年7月,第二批“国优计划”试点工作启动,旨在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中小学培养一批研究生层次高素质科学类课程教师。
此外,师范生公费教育持续推进。2023年部属师范大学计划招收公费师范生8300名。[1]为进一步优化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2024年6月出台《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作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延续,作出了“加强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培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政策指向。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2023年以来,有关部门积极出台相关举措,培养、造就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大先生”。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示范性培训(2023—2024年)的通知》,针对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队伍梯次发展体系,作出了“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的总体规划,通过加强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培训,培育一批引领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的骨干。在职业教育领域,为做好与国家级培养体系衔接,带动职业学校教师校长能力素质整体提升,2023年,国家级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基地(2023—2025年)、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年)培养对象和培养基地名单相继公布,这些政策带动了职业学校校长、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更好地为造就更多的大国名师奠定基础。
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弘扬教育家精神
教师荣誉表彰制度是有关机构根据已有标准、程序,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教育教学事业中作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褒奖的制度性安排。对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旨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聚力和感召力,也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制度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将教师荣誉制度作为一项单款条文——“国家建立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健全相应的表彰、奖励体系,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也指出,要组织重大典型与优秀代表的选树宣传,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健全教师荣誉表彰体系,是社会各界对“师者形象”升华为“精神画像”的充分肯定,也是教育家精神获得社会具象化理解和认可的证明。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建设与教师荣誉表彰奖励的落地,既肯定了成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优秀教师是广大人民教师的理想追求,也让广大教师的执教生涯有了现实意义。
教师荣誉表彰制度的建设与落实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取得进展。一方面,国家、地方教育系统积极研究制定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初步建立起以人民教育家为引领的新时代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9年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三位教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国家相关部门专门设立教师表彰,主要包括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地方教育部门也积极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师表彰奖励项目,如浙江省的“春蚕奖”“绿叶奖”、湖北省的“楚天园丁奖”和南京市的“陶行知奖”等。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依据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包括对“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依循教师表彰奖励制度进行表彰奖励。学校也积极开展优秀教师表彰工作,如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以“四有”标准为核心的教师荣誉制度体系,设立“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和金质奖章、“最受本科生(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荣誉奖项,大力表彰教师群体中的师德楷模。
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使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勇担教书育人之重责,培养造就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重要贡献。他们无私的贡献与奉献精神理应也值得被看见、被重视。为此,应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2014年教师节到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推向新的高度,不仅温暖了人民教师的心,还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2]今年,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将教师节主题设定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相关政策也指出要着力打造《国家记忆·教育家精神》《大先生——中国教育名家列传》等系列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精品栏目,开展选树宣传活动,以及教师风采短视频、“感人瞬间”微视频、教师主题影视剧等展播活动,这将让社会公众看到广大优秀教师的卓越贡献,也将持续树立“大国良师”崇高风采,推动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蔚然成风。
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助力教育家精神养成
在教师队伍中弘扬教育家精神,就要打牢教师资源公平配置的制度基础,保障教师队伍应有的资源,让广大教师在公平正义的教育环境中坚持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自身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2024年5月,《关于做好2024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实施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重点向原“三区三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民族地区倾斜。2024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充分调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优质资源,加强对所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这些政策,对于优化地区教师资源结构、确保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人才资源相对薄弱省份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将推动教育家精神在公平优质的教育沃土上落地生根。
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专门对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作出具体指示、要求。在制度政策保障与实施过程中,教育家精神必将引领着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迈向新的美好未来,也将进一步打开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靳晓燕.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形成新局面[N].光明日报,2023-09-01.
[2] 朱旭东.教育家精神:教师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的明灯[J].教育家,2023(41).
(作者国建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朱旭东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景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9期
本文链接: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http://www.llsum.com/show-12-313-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做到“六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