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国内高校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主张青年教师应专心致力于科研,却没有合适的“指挥棒”鼓励青年教师从事教学。
比如,一名青年教师希望将新科技进展转化为教材,由于领域过新、年资过浅、积累时间较短,按照目前标准,很难获得精品教材的评奖认可。但如果没有获奖,其工作就无法与职称评审挂钩。青年教师生活压力大,急于发展自己,也就很难有动力完成此类有意义、无实效而且比较累的教学工作。
教育教学的经验是需要积累的。只有投入大量精力钻研教学,才能成为好教师。近些年,思政育人、产教合作、教学数字化等新的教育任务多起来,然而“指挥棒”的设计却仍以科研为主。于是,当老教师退休,多年教学经验无人传承;中年教师的社会活动和事务性工作更多,深耕教学精力十分有限。
然而,在眼下我们所处的教育变革加速期,如果缺乏有生力量的跟进,许多教育创新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法持续。
大学的基本职能是育人,但对教师的考核却以科研为主。一批批教师“卷”科研,整体上是以牺牲教学发展,“代偿”科研发展。
代偿效应从各方面塑造了教学、科研和产学关系。如果写论文能使科研成果出得更快,那为什么要“做硬件”呢?如果申请各种基金更高级,为什么要搞产学合作呢……于是,经过5-10年后,原来能“真刀真枪做点东西”的工科院校便逐步从内部“理科化”了。过5-10年,一些偏硬的课程越来越难开设了,当产业界和高校都认为“卷”科研、搞理论才是高校应然的样子时,“工科不工”现象也就出现了。
政策之间的关联反应还可能触发二次代偿。
比如,干部年轻化是一项看似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好政策,但也会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发展。当第一次代偿持续10-20年,大批年轻教师都成长于“重科研、拼论文、抢项目”的环境中,“教学一般般,杀出科研重围便是优秀人才”的观念便逐渐成为“常识”。
在干部年轻化政策加持下,一些科研成绩突出者被提拔进入到教学主管领导岗位。由于周边老师都在“卷”科研,他们难以找到足够人手对教学做出大幅度改进,有时只能亲自上阵干一些并不擅长的事情。
一般来说,了解教育教学各类工作和各位教师的特点,可能需要1-2年时间;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则至少需要4-5年时间。缺口越大,教学行政管理和自身科研发展之间的矛盾就越尖锐。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系,就会因无效指挥而引发更大面积的教学下滑,形成二次代偿。
教学越下滑,就越希望出成绩。而如果“指挥棒”总是指向成绩,不指向休养生息,各利益相关方为了避免被淘汰,即便齿轮磨损、润滑失效也要猛踩油门,力争发展;或者把问题掩盖起来,把PPT讲好,先获得资源再说。追求短期目标,不能实事求是与遵循规律地求发展,有可能形成三次代偿。
多次代偿后,原本领先的教育教学方向也会变得虚弱不堪。
大学的根本是教育,是培养人才。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教育变革,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引导,已经触发了一些有益的改变。有些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措施得力,教师积极探讨教学已蔚然成风。然而,大多数高校仍然在迷惘中,听到别人家的故事好,而不知如何制定自己的“指挥棒”。
从生态系统观的视野看,改革举措虽然五花八门,但共性是“去代偿”。每所高校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历程都不一样,各次代偿的发生情况也就各不相同。但只要将制约教学正常发育的因素去掉,让教学得到反哺,让高校、社会、企业之间的大生态得以健康发展,教育教学就能逐步焕发活力。与之相应的举措就是改革真正需要的“指挥棒”。
希望在2024年,我们能朝着这样的改革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
(作者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报》记者陈彬采访整理)
本文链接:高校“指挥棒”何时能够“去代偿”http://www.llsum.com/show-11-1940-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调整教师结构,高校仍须“不拘一格引人才”
下一篇: 精简高校行政机构,请“务实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