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蛋壳化石潜藏着重要的地质“密码”。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后Seung Choi(现首尔大学研究教授)与高级工程师张蜀康合作,对多个地区东亚白垩纪蛋壳化石的颜色变化和有机物的热成熟作用进行了考察,并在东亚白垩纪地质背景下初步解释了热成熟度的时空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沉积地质学》。
有机物的热成熟度为重建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变提供了基本信息,并影响沉积材料的形成和保存,蛋壳化石就是这样称心的研究目标。研究者收集到了来自中国、蒙古、韩国和日本数十个地点的东亚白垩纪蛋壳化石,并对它们的颜色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靠近内陆地区(如中国内陆和蒙古)的蛋壳化石呈浅色,而沿海地区(如中国沿海省份及韩国和日本)的蛋壳化石呈深色。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通过对蛋壳化石的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沿海地区的深色蛋壳化石具有明显的由热成熟有机物形成的D带和G带,内陆地区的浅色蛋壳化石则没有这两个带。该现象表明,沿海地区的蛋壳化石在埋藏过程中经历了地温造成的热成熟作用。此外,研究者发现,从内陆到沿海,蛋壳化石经历的最高埋藏温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并且在韩国的样品中达到最高。
蛋壳化石的颜色和最高埋藏温度的分布模式说明,晚白垩世时期板块边缘地区的地壳减薄和火山活动可能是造成这种分布模式的主要原因。据研究者解释,板块边缘的地质活动使蛋壳内的有机物经历了热成熟作用,而远离板块边缘的蛋壳则没有受到这些地质活动的影响,蛋壳内保存了状态相对原始的有机物。
研究者表示,该研究成果对蛋壳化石有机物的研究,以及蛋化石的埋藏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edgeo.2025.106855
本文链接:探寻“小蛋壳”的“大奥秘”http://www.llsum.com/show-11-18464-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