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是宿主遗传、环境、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黏膜免疫异常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D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和功能之间相互影响。IBD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构成和丰度有明显差异。
近年来,肠菌移植(FMT)作为替代疗法治疗IBD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证实,FMT可显著提高IBD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缓解率,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并提高短链脂肪酸、次级胆汁酸等菌群相关代谢产物的合成水平。
同时,FMT可使克罗恩病(CD)患者C-反应蛋白维持在较低水平,无类固醇临床缓解率得到提高。既往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失败的CD患者接受FMT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的临床应答率、缓解率均高于既往IFX治疗后的比率,并较既往IFX治疗有更低的临床复发率。
此外,单次、多次肠菌移植或在此基础上加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完全肠内营养治疗的肠菌移植升阶治疗策略,可显著改善CD患者腹痛、腹泻、便血和发热情况,43.7%、20.1%的患者至FMT治疗后最后一次随访仍可分别获得临床应答、持续临床缓解。
尽管FMT在治疗IBD领域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定挑战。例如疗效的差异、剂量的选择、伦理要求、机制探索尚不明确等。针对个体治疗差异,相关动物研究表明,STING、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可以作为筛选适合FMT治疗的个体以优化治疗方案和提高临床效益的生物标志物。
此外,还有研究认为,FMT缓解IBD可能与菌群的定植、菌群代谢产物的改变以及粪便混悬液中供者细菌产物的调节作用等相关。未来,应在基础科学领域深入探索,并转化研究成果,致力于提高FMT临床疗效,推动FMT在IBD中的发展及应用。
(作者系苏州市立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本文链接:肠菌移植为炎症性肠病诊治开辟“新视野”http://www.llsum.com/show-11-13208-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厘清微生物组菌群差异,助力精准医疗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