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博 北京报道
4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首场活动,五位来自生态环境领域的代表围绕“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五位代表分别是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杨义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付怡然。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刘健 摄)
“在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京津冀区域在GDP增长六成的同时,PM2.5的浓度也下降了六成以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其中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胡京南在会上介绍。
胡京南表示,AI和大数据技术为提高科研效率、创新科研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一方面,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化学组分等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AI、大数据技术能够在这些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污染特征和规律,高效筛查异常排放问题线索,大幅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另一方面,AI等新技术也有望突破传统的科学研究范式,能够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污染源排放清单的动态化分析等方面提升研判能力,将来也有可能帮助打造生态环境领域治理更智慧的科学大脑。
“山东已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大概有3.5万家左右,如此庞大的数量,单靠人力去监测监管,往往是监测了成百上千家企业也发现不了多少问题。为此我们建设了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汇集了全省7800家重点排污单位1.4万个点位的自动监测数据。同时,还有企业的用电量数据、生产状态参数数据等。”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谷树茂表示通过对比这些参数,就可以很容易地在线上发现企业是否存在涉嫌弄虚作假的行为,然后根据这些线索,再去现场进行监测检查。
谷树茂表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监管的效率。有一次,他们发现某家企业自动监测数据看起来和平常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比了用电量数据,发现企业的治污设施基本处于停运状态,带着这一线索到现场检查监测,最后发现企业擅自修改了监测设备参数,而且污染物还超标排放。“下一步,我们还会持续把这些新技术与我们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进行深度融合,届时相信我们监测监管的水平还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付怡然认为,AI和大数据的兴起,对于生态环保执法领域的改变,是从原本的“人防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技防优先”。这些技术手段提升了执法的精准性,可以通过一些AI、热点网格等技术精准识别线索,定位到哪家企业、哪个产供环节、哪条生产线有问题,现场工作组按图索骥,针对这些问题高效快速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减少了对企业的打扰。
此外,大数据等技术也切实改善了生活环境。“我印象中非常深刻的一个例子,在处理一起群众反映的周边异味问题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像电子鼻、嗅探监测等技术,精准定位到源头企业,我们对这些企业申请一些项目资金,帮助他们升级改造设备,通过这样去解决这个区域的异味问题,最终实现了群众满意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双赢的局面。”付怡然表示。
3月26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表示,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含量高、数据资源多,对人工智能应用有着迫切的业务需求,也能够为人工智能部署落地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目前,DeepSeek已经在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不少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得到初步应用。将积极推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更加智慧的监测“大脑”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监测领域的应用。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推进监测数智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也标志着监测数智化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
本文链接:AI、大数据守护绿水青山,生态环境领域代表讲述新技术如何赋能http://www.llsum.com/show-1-4073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专家共议一季度经济“开门红”:消费提振、平准基金发力 提前应对关税冲击
下一篇: 从广交会出发:中国智造改写全球汽车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