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霜降 武汉报道 10年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词之一是“新能源汽车”。10年后,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空经济四个字被频繁“加重加粗”。蓄势待发,已成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当下最准确的状态。
4月10日上午11时,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黄金口,峰飞航空自主研发的一架2吨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演绎了一场5分钟的小型消防演习,拉开了其武汉总装基地和汉阳造低空生态中心(以下简称“生态中心”)的开工建设序幕,至此,湖北省低空经济产业园区新增了汉阳的落子,三足鼎立的低空经济空间格局版图,在武汉成型。三区角逐,也让湖北低空经济产业培育成为行业“热词”。
但汉阳区首创的“科技+资本+场景”驱动低空经济产业培育的“汉阳探索”,针对“资本招商”竞逐白热化,及我国科创型企业普遍面临的穿越“达尔文死海”等难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从市场反馈来看,在诸多产业培育范式更具差异化和竞争力。
这次汉阳低空逆袭突围由国资背景的专业机构操盘,将生态中心的功能“六位一体”:集纳制研、指挥、资本、通航、培训和交付全链条功能。其凸显差异化的地方在于,其一是国内首设境、内外低空“双通道”基金,专注服务于园区低空企业培育;其二是首次实现对吨级航空器和小型无人机空域融合管理的探索,开建我国首个低空经济指挥舱;其三是因地制宜,利用湖北交通物流的区位和科教人才优势,抢抓低空经济人才的机遇期,打造我国低空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补给枢纽站”;第四是围绕低空创新企业“最后一公里”的商业化,拓展“新场景+硬软件全面交付”的深度一体化。
这种全流程“自主可控”且直切行业痛点的生态培育闭环,展现了地方政府培育全新产业的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当前,诸多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本方以及高校,已主动向汉阳抛出橄榄枝,汉阳区也成为行业探讨的,当前我国低空经济领域一个具有充分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所在地。
于湖北而言,其在汉阳区的一小步,却是该省在低空经济培育破题所迈出的一大步,在外界看来,作为挑大梁的重要经济省份之一,湖北有望在错失上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期后,“重振雄风”,低空经济产业也成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工作部署的一次创新探索。
产业的跃升:2吨级eVTOL背后的市场逻辑
eVTOL也叫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航空器中正在突破的新产品之一。对于湖北来说,这一丰富了飞行器行业领域的产品结构。其将与地处武汉的普宙科技瞄准专业级无人机,电鹰科技聚焦大载重无人机等10余家飞行器及相关行业企业,搭建出一条飞行器产业链雏形。
2吨级eVTOL垂直起降,250公里航程,从技术层面来说,难度并不小,它需要实现飞控系统、动力电池以及材料轻量化的多重技术突破。也正因为如此,峰飞航空成为国内唯二的同时拥有全球首个拥有2吨级eVTOL型号合格证(TC)及生产许可证(PC)的企业,标志着中国2吨级eVTOL无人驾驶货运航空器的产业化已再进一步。除传统的货运外,还能满足家庭4人以内载人需求。
当日,汉阳——阳新仙岛湖观光旅游航线也正式开通,至此,在紧急救援、消防、货物运输等应用场景之外,湖北在城市空中交通和文旅领域的场景应用上,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但湖北要做的,不仅只是峰飞航空一家企业的引入。
2024年8月6日,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湖北省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支持高校和科研单位加快研发低空飞行控制系统;支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无人机城市管理试点;率先在武汉都市圈开展市内和城际低空客运航线试点。此前,中国光谷低空经济产业园、中国车谷低空经济产业园已正式对外揭牌。而武汉市的目标也公布:到2027年,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到2030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目标既定,如何实现?这对几乎均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所有省份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但分解来看,政府管政策引导,产业园区作为载体承载,培育企业,扩大规模是路径,探索产业培育模式是关键。
湖北的直击:低空经济生态中心的差异化运维
根据规划,汉阳区似乎并不具备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的基础。从经济体量来看,与已纳入规划中的上述两个聚集地来看,汉阳也不具备竞争力。但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当前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均等,未来笑到最后的,要比拼的是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和运维能力。
转化劣势为优势,汉阳的破题方法是:瞄准产业培育中的难点和痛点,革新了传统的产业园区靠纯政府运维逻辑,充分发挥市场化理念,启用具有国资背景的股权投资专业团队汉阳投资发展集团(以下简称“汉阳投发集团”)。后者祭出的答题方法,则是结合资本招商时代的同质化痛点和企业商业化难点,对产融结合模式予以创新,对企业予以精准全方位赋能。
“我们既是国有资本的产业投资人,又是培育企业发展的一致行动人。”汉阳投发集团董事长冯振宇的理解是,通过国有平台聚焦股权投资人、市场拓展人、投资合伙人和资本主理人四重身份的职能定位与执行力,这种市场化运维思路,也是汉阳区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劣势突围的重要抓手,其一直以来的“首吃螃蟹”的模式,已成为国有资产平台公司转型升级和创新的一种模式。
因此,汉阳造低空生态中心的定位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其围绕“生态”搭建的低空制造、场景应用和服务配套的产业培育闭环,形成了一条针对飞行器产业的动力电池-电机-飞控-配套-场景-服务-金融的完整链条。在运维上,汉阳投发集团也并非按照市场所熟悉的财务投资招引企业,或开放政府存量的采购场景吸引企业落户,反之,差异化聚焦到通过基金、产品销售、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切入企业的资本化和商业化。
分解来看,峰飞航空总装基地是“种子”和根系,也是生态中心的发轫点。后续,汉阳区计划继续培育或引入2-3家eVTOL头部制造企业,并围绕产业链招引或培育20-30家低空生态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低空经济的制研中心。目前,捷特航空、鲲鹏智能机器人公司作为首期入园的制造企业,已尝试与峰飞航空展开业务合作。
在湖北省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董事长蔡晓东看来,头部企业将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创造发展机会,形成协同互促的产业生态。峰飞航空本身也与武汉本土企业是差异化发展,将形成互补,在研发过程中促进合作,推动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
指挥中心将是基石,也是尝试的土壤。根据规划,汉阳造低空生态中心以滨湖电子为关键枢纽、数易科技为中台的指挥中心,推进汉阳区111平方公里空域多高度层、多节点网络的分级、分区精细化管理体系。未来2-3年,汉阳将建成不少于20个低空航空器起降平台,构建支撑200架以上商业运营的低空航空器同时在空的监管保障底盘。
在全国各地针对低空经济指挥舱的设立依然停留在规划的同时,汉阳造低空生态中心开工设立智慧大脑指挥舱,将全国首个低空经济领域将吨级航空器和小型无人机融合管理,为全国低空经济指挥运行“打样”。
资本中心将是驱动力,也是湖北省探索低空经济产融结合的实战路径。4月2日,香港证监会审批通过JK资本的一只规模10亿元低空港币基金。根据公开信息检索,这是我国首个低空经济方向的国资参股港币主题基金。后期,其与汉阳投发集团的总规模达50亿元基金矩阵联合,未来3年内,共同投资不少于20家低空企业,力争3年后孵化2-3家低空经济领域的上市公司,未来可形成低空经济的百亿级资本生态。
通航中心是诸多创新场景的载体。以东鸿通航为支点,后续还会逐步打通武汉“1 + 8”城际半小时低空旅游圈,2年内开通10条航线,通过“空中走廊”形成一张华中低空文旅立体交通网。
培训中心则是低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培训中心以领驭低空飞行教育基地为依托的培训中心,正在对接高校联合开办低空专业,培养国家认证的飞行指挥员、制造工程师、地面空域监管专家,打造中国低空领域的“黄埔军校”,并将以委培、联合办学、短期培训、研学等形式培训人才,为低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交付中心则是商业化助力的关键布局,是生态最终的集大成者,也是所有参与主体最终利润兑现的所在。目前,全国从事航空器整机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约200余家,其中,武汉有10余家。这些企业科创型中小企业能否成为未来低空经济领域的独角兽?在中国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率不足40%的背后,是科创企业往往具备极强的研发和商业化验证能力,但对于如何快速完成销售闭环,将科创驱动与销售驱动并驾齐驱,完成企业内核动能转化。这对于原创团队均提出极高要求。科研能力与销售能力的倒挂,往往成为绝大部分科创企业无法跨越达尔文死海的关键短板。
为此,生态中心已设立低空贸易全链条服务体系。在国际市场上,日前,汉阳投发集团子公司汉云外贸公司已成为全球首家eVTOL供应商进入联合国采购名录,其将通过搭建跨境合作,让中国飞行器进入全球市场。在国内市场上,除汉阳区自身的4大类27个政府类的应用场景外,其已通过市场化方式,参股设立3家合资公司,其中,与汉商集团合作,已完成在“低空+商业”商业物流航线场景的布局;与九州通集团子公司九州医药供应链公司合作,正在打造“低空+医疗”示范项目;与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子公司湖北高路低空公司,已开展“低空+检测”的实际应用。
如此,认知企业、了解企业,并从资本和市场两个视角,全面赋能企业,成为汉阳差异化突围的本质运转逻辑。
明确的未来:下一个万亿赛道
低空经济已被明确为下一个万亿赛道。
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还有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为33.8%。其中,无人机相关产业贡献超70%(如物流、巡检、农业植保等),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及城市空中交通(UAM)开始进入商业化初期。其产业链的延展程度,有望远超新能源汽车。当下,在海外市场,已有中国企业获得其在海外市场的准入许可。
但当下,这一未来产业尚需继续培育和等待。从市场调研反馈来看,当前,中国飞行器企业大部分处于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其中,头部企业正在通过政策红利和资本支持抢占赛道,中小型企业也依然面临完成技术成果转化的挑战。而从人才储备的角度来看,低空经济领域专业人才供应也还没跟上。有市场初步测算,我国仅无人机操控员就业缺口高达100万人。
从政策角度来看,当前空域高效使用及规划设计协调机制尚未完善,政策落实以及长效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针对空域管理的机制调整的时间表尚不明确,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挑战。
建立统一有效的低空空域管理体系、优化航线批复流程、提高适航审批效率、缩短市场化周期,都将助力低空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行业的理解来看,这也是地方政府培育低空经济产业,在先试先行的过程中的真实需求,是未来检验“汉阳探索”走多远和中国低空产业能否如期成功培育的关键所在。
本文链接:湖北新“支点”:低空经济产业后发之城的产融结合新探索http://www.llsum.com/show-1-4054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特写|寻路突围:关税风暴中的外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