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翁榕涛 广州报道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广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拦路虎”。面对这道历史性难题,自2023年以来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努力将发展的最大短板改造成最大的潜力板。
过去,农村金融服务在资金投入规模、产品设置、风险分担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尤其是与城镇相比,农村金融普惠程度仍有待提升,农村金融风险仍然偏高。
记者了解到,在头号工程的引领下,包括银行、保险、券商以及期货在内的各类金融要素与力量加速集聚,推动金融服务持续下沉不断渗透,赋能农村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
与此同时,在打造与“百千万工程”相适应的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包括银行、保险、期货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逐步探索协同服务机制,“保险+期货”模式已经在南粤大地多点开花,通过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在高效融合中探索服务农业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能性方案。
金融资源再下沉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和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构建金融服务体系面临哪些难点?有专家指出,从金融业视角来看,一是我国大型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少,以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总体上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农村地区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没有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作为支撑,农村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缺乏积极创新的动力。
有鉴于此,2023年底广东省政府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构建层次分明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聚焦主责主业,发挥优势专长,充分满足县镇村各领域金融需求。
记者观察到,过去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虽然在资金成本上有显著优势,但相关机构在县域农村网点分布不足,制约了涉农领域资产投放的“最后一公里”。
具体来看,农行广东省分行通过“三个下沉”来压实基层一线服务。一是金融力量下沉,每年选派上千名银行干部、金融助理到市、县和各地乡镇交流挂职,奔走田间地头提供“融资+融智”服务。
二是金融产品下沉,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乡村建设等领域创新“农业龙头贷”“乡村振兴产业贷”“海洋牧场发展贷”等产品;三是服务渠道下沉,持续完善“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服务点+线上服务”的渠道体系,县域个人掌银注册客户超1200万户。
围绕“百千万工程”和农业保险“保防救赔”,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在保险产品和服务方面不断下沉,累计开办116个特色农产品保险,为岭南农业发展构建起多元化的风险保障体系。
在产品创新方面,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在梅州推出全国首单“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指数”保险,还在肇庆和湛江推出地理标志侵权责任保险产品。此外,还为全省1.8万亩高标准农田和海水养殖业提供了全面的风险保障,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发展。
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通过金融科技加强服务农业的力度,在全省20个地市打造了多个防灾防损示范项目,如“5G保险云鱼塘”“智慧菜园”“智慧蚝场”等等,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提升赔付效率,有效保障食品安全。
可以发现,各大金融机构立足自身定位不断下沉,瞄准乡村金融服务的短板,大力度推出涉农金融产品,不仅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还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探索出新的金融帮扶路径。
瞄准农业产业链
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难题,产业是重中之重,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推动金融服务不断下沉的同时,如何支持农村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关键。
针对乡村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的融资堵点,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要拓宽农村合格抵质押品范围,及时推出适用于农村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农行广东省分行介绍,一是大力服务农村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一县一园一服务方案”,推动清远鸡、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徐闻菠萝等特色产品加快向50亿元、100亿元迈进,推广“实施主体贷”“乡村振兴产业贷”等创新产品。
二是支持重点龙头农业企业,聚焦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东名牌农业企业、“广东乡村振兴板”挂牌企业等,通过“农业农头贷”“链捷贷”等产品,为农产品全链条提供融资服务,对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覆盖率超30%,贷款余额超170亿元。
农行广东省分行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做深粮食安全服务、做强乡村产业服务、做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做新农村综合改革服务等四方面,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的国家队主力军作用。
相较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手段,直接融资在乡村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机遇下,广东也在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万联证券积极开展涉农企业的分类培育和上市辅导工作,协助广东一家水产公司推进混改工作,协同子公司为一家乳业公司提供“投行+投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投向绿色产业或乡村振兴领域,为相关企业筹备发债前期准备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在全国范围内,广东率先打造了首个农企专属资本平台——“广东乡村振兴板”,成为省内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设施平台,为农企提供“孵化培育+政策匹配+融资对接+知识产权+金融路演+股改规范+上市辅导”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
从数据看,截至2023年末,广东乡村振兴板挂牌展示企业合计464家,帮助96家企业实现银行融资15.93亿元,10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18.51亿元,推动11家企业启动股份改制,1家企业完成上市辅导备案。
在服务农企的过程中,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积极探索“科技+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尝试通过金融科技为农业企业提供信用标签、风险画像等服务,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广东股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乡村振兴板为平台,将资本运营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金融、产业、地市等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让金融活水发挥出积极作用。
探索协同服务模式
涉农金融为何长期被业界认为是苦差事?究其原因,农业行业不确定性较高,气候、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农业减产、农民收入减少,并最终影响金融机构短期坏账上升。因此,对于农业生产而言,风险管理是关键抓手。
提升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服务效能,应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各自优势。近年来,除了银行、保险以外,期货市场由于其特有的风险管理功能,也被引进作为支农助农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保险+期货”项目品种范围不断扩大,项目类型不断增多。2015年开始试点时,仅有玉米和鸡蛋两个期货品种。2023年已经包含玉米、大豆、棉花、天然橡胶等二十一个期货品种,涉及粮、棉、糖等8个农业板块。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国联期货在广东省落地了数笔纸浆“保险+期货”项目并成功完成结项理赔;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招商期货携手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联合开展了梅州市生猪养殖“保险+期货”项目,总保额达2531万元;在郑商所的支持下,广发期货联手中国太保产险广东分公司在广东湛江启动了糖料蔗“保险+期货”项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院研究员李正强指出,“保险+期货”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化管理农业市场风险的创新模式。
“该模式在保险产品设计阶段主要参考期货市场价格,即利用了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功能,还由期货公司为保险公司提供风险转移服务,即又利用了期货市场的管理风险功能;此外,期货交易所、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不是单纯出于利益驱动,而是由于积极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内在动因。”李正强表示。
此外,广州创新引入“保险+期货+银行”模式。在该模式下,农企向险企投保期货价格保险;险企则向期货公司买入被保标的的期权转移风险,期货公司利用期货市场对相应大宗商品进行价格风险对冲;银行以客户经营情况为基础,在保额项下为生猪养殖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最终形成了从“价格风险转移”到“融资贷款支持”的支农闭环。
可以发现,金融机构协同服务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大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仍然以农信社和农商行为主,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为辅,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展望未来,应该通过制度设计促进不同类型机构的协同。形成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优势、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探索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差异化监管机制,促进建立竞争有序、健康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
本文链接:打通金融服务“百千万工程”堵点,广东多维度发力乡村振兴http://www.llsum.com/show-1-31936-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广东作答金融“大胆”赋能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