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闫硕 北京报道
“国际医疗部的费用真的有点夸张,但体验也真是好。”“国际医疗部的号源相对宽裕,提前1-3天约就可以了。”“我刚在国际医疗部做完手术出院,商业险直付连押金都没用我交。”……
这是某社交平台上用户对国际医疗部(以下简称“国际部”)的讨论。所谓国际部,最初是面向外宾提供医疗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患者就医需求逐步提高,国际部开始面向国内患者。目前国际部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城市的大型三甲医院。
一头部保险经纪公司经纪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目前一些大型三甲医院有普通部、特需部和国际部三类门诊。普通部就是我们平时最常接触的;特需部最初是为一些干部提供服务,现在服务范围有所扩大,也面向对医疗服务有更高要求的患者;而国际部目前主要面向高净值人群、外籍人士、外国游客等。在公立医院,国际部层次最高,相应的费用也最高。
目前,部分地区正积极探索国际部的发展。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医疗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指出要持续加强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涵盖门急诊、住院、预防接种、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中医药等国际医疗服务。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社会办医品牌,提升社会办医疗机构国际医疗服务能力。规范公立医院国际医疗部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医院以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国际部属于典型的边缘、补充、个性化医疗救治的定位,主要起到了丰富市场供给、支持需方选择作用,客观上也加快一些临床创新技术、理念的渗透落地。以及配套支持促进健康险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国际部本质仍在医疗,对于全人医学、人文医学,或许可以发挥一些引领优势。
站在医院“顶端”的国际部
早在1951年,北京协和医院就成立了国际医疗部,主要为在华外国人提供医疗服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相关医疗服务需求逐渐增加,一些大型三甲医院开始设立国际部。如今,国际部的服务对象已不仅局限于外国人。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中高端收入人群对国内就医层级比较清楚之外,大多数人对医疗的分层并不明确。
“我发现很多人对国内医疗分层存在认知上的不足,有很多人连特需部和国际部都没听说过,也有不少人认为国际部好像就是少排队、不排队而已,在这种认知下,国际部挂号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元,普通部只需要几十元,很多人便感觉忍忍也可以去排队,花一天的时间也没什么。”上述保险经纪人说。
事实上,国际部在服务上有自身的优势。以协和医院为例,国际部诊实行预约诊疗、分时段就诊和“一站式”综合服务,出诊医师均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常规门诊覆盖大内科、大外科等30多个临床专科,特约门诊可邀请全院几乎所有顶级临床专家提供一对一深度诊疗服务。国际部同时提供健康管理、预防接种、商业保险直付、24小时急诊等多项特色服务。
由于国际部选派经验丰富的医师出诊,使用先进的检查设备,通常涵盖疑难病、罕见病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因此其收费标准普遍高于普通的医疗服务。仅挂号费而言,协和医院国际部通常在900-1200元。而医保并不覆盖国际部的费用。
“如果你去国际部的话,会发现他们的缴费窗口分两类,一类是自费窗口,另一类是保险结算的窗口。”上述保险经纪人说道。
资深医改专家徐毓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基本医保是保基本,商保则侧重于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客户可以选择对某些疾病进行保障,范围比较灵活。商保对于特需医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际部的保险使用与普通部的保险使用有所不同,据上述保险经纪人介绍,后者是事后报销,即患者先自行垫付,就医完成后再拿着所有资料找保险公司报销。而国际部基本都是直付,即保险公司和医院直接结算,不需要患者事后拿着发票去报销。这就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国际部和特需部都非常有必要,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医疗服务需求。”徐毓才认为。
目前,一线城市正积极推动国际部的发展。上海近日发布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国际医疗服务机构在符合国家和本市价格、税收管理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布局规划的前提下,通过与商业保险机构协议的方式对国际医疗服务实行优质优价。支持医疗机构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开展特色化国际医疗项目,打造特色病种服务品牌。
事实上,上海对国际医疗服务的发展早有探索,2020年,上海在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在内的社会办医中遴选出10家试点机构和10家种子培育机构启动国际医疗旅游试点。2023年9月,上海将国际医疗旅游试点进一步扩展至高水平公立医院。试点一年后,13家医疗机构被授予“上海市公立医院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单位”牌匾。此外,去年6月,上海还正式颁布《国际医疗服务规范》地方标准。
而在北京,截至去年7月,全市共有17家医疗机构获批试点开展国际医疗服务,其中包括协和医院等公立医院12家,和睦家医院等民营医院5家。据中国医院协会国际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赵亮介绍,试点医院在规定范围内执行医疗服务收费自主定价、进口临床急需药品等创新措施。
除此之外,一些二三线城市也开始推动医院布局国际部。比如去年12月,重庆市公布了首批涉外医疗服务机构,一共22家,其中包括5家涉外医疗服务医院及17个涉外医疗服务点。
徐毓才指出,从政策方面看,国家对国际部的发展是支持的。但这个支持要避免范围过大,因为一旦过大,就会挤占一部分医疗资源,可能会让老百姓产生不好的就医感受。所以,国家在支持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限制。
我国相关政策明确提出,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需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不过,各地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对‘10%’的理解并不一致,是床位数,还是服务收入,又或者是其他的10%,不太明确。”徐毓才说。
从另一个角度看,国际部等特需医疗其实是给公立医疗机构增加一个收入渠道,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在徐毓才看来,如果只有基本医疗服务,按照现在各方面的政策,很难解决公立医疗机构亏损的问题。所以,近些年北京、上海等地开始强调特需医疗的发展,因为很多医疗机构并未有效利用资源,可能还并未到国家所限制的10%。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我国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外商独资办医疗机构,11月,相关部门又印发《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规范外商独资医院相关设立事项。目前天津、广州等地均有外商独资医院落地。那么,与外商独资医院相比,公立医院国际部有哪些优劣势?
徐毓才认为,当前大部分国际部都被设立在国内顶级医院,其优势在于专家资源,因此更具吸引力。但是其劣势在于公众容忍度可能不强。比如,如果因为国际部或者特需部医疗范围过大,服务过多,基本医疗受到了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事件,那么社会舆论可能会更大。外资医院可能没有那么多专家资源,但服务方面会有更多的优势,社会对他们的容忍度也更强。
仲崇明向记者表示,与外商独资医院相比,国际部具备强大的后援,而且公立综合医院品牌强大。劣势在于处在国家、社会、院内多重边缘定位,且在薪酬分配上有诸多限制,在项目收费上仍欠缺成熟,在运营宣传上投入比较小,在患者维权上有进步空间。
本文链接:上海加码国际医疗创新发展:当医疗遇上奢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如何构建?http://www.llsum.com/show-9-32714-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