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第十九届301呼吸疾病学术会议将于7月23~28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办,《医师报》协办,以“合作与发展”为主题。
今年的论坛将有哪些令人瞩目的新亮点?参会者又将如何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医学之旅?通过医TV直播,《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对话大会主席、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解立新教授及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教学负责人磨国鑫主任,揭秘第十九届会议的精彩看点。
张艳萍:我们知道去年的主题是规范引领,今年是合作发展的主题,我们应该如何来进行解读?
解立新:自2020年起,解放军总医院进入了其建院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为关键的改革期,这一改革严格遵循国家领导人的指导思想,旨在全面革新后勤卫勤队伍保障体系。
在此背景下,解放军总医院启动了北京区域内的主要医疗机构调整与整合,构建了21个专业学部,其中呼吸学部作为21个学部之一,被赋予了引领全军呼吸疾病诊疗与研究的重任,成为该领域的旗舰级卫勤机构。
自2020年以来,历经4年,呼吸学部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蜕变。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在于生存与发展,现已初步搭建起组织框架。目前,学部已拥有超过400张床位,是国内呼吸疾病领域中独一无二的集胸内、胸外、重症监护及介入治疗于一体的大型胸科中心。
随着第一阶段任务的基本完成,当前阶段的重点转向了规范化建设。然而,作为全军呼吸疾病领域的领军者,我们的使命不仅限于自我提升,更需引领行业发展。为此,在第二阶段,我们倡导“合作发展”的理念,认识到仅凭呼吸学部一己之力难以实现持续进步,必须与兄弟学科、相关单位乃至跨领域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共同探索创新发展之路。
张艳萍:我们知道每次论坛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内容,今年的论坛有哪些特别值得期待的新亮点或创新环节呢?
解立新:作为国内呼吸专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带来新话题是每年都需要考虑的。
第一,今年的主题是“合作与发展”。学部在既有医联体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合作范围,积极响应军委与上级部门的号召,沿着红色足迹,深化与江西、四川、汉中、山西长治太行山等革命老区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此举不仅扩大了我们的医联体合作版图,更彰显了军地融合的战略布局,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
第二,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石在于创新。2024年首次设立“呼吸学部原创技术”版块以来,每年集中展示呼吸学领域的前沿成果,包括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多项新技术与新业务。如神经抑制疗法、多维度结构性肺病的治疗方案、自主研发的智能化ICU系统、快速诊断技术以及内外科结合的胸外科杂交手术等,均属呼吸学部原创,充分体现了原创技术对于学科进步的推动力量。
第三,鉴于我们隶属于军队系统,高度重视军事卫勤能力的建设乃职责所在。为此,本届会议特别增设两大专题板块,聚焦军事卫勤技术及相关军事医疗保障,邀请业界专家就当前热点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张艳萍:301呼吸论坛是国内呼吸会议中少有的涉及所有呼吸与交叉领域专科最全的论坛,打造论坛的目标是什么?您理想中的301论坛是什么样的?
解立新:自2020年启动学分制改革以来,在中央军委及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下,我单位成功构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以器官设置学科的单位,形成了胸内、胸外、重症监护与介入治疗四位一体的大胸科格局。这一独特定位,既非纯粹的内科分支,亦非传统的外科范畴,而是涵盖胸内科学、胸外科学、重症医学及血管介入等多个二级学科的交叉融合领域。
当前,学科发展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单靠某一特定二级或三级学科难以实现全方位突破。因此,我们始终秉持“学科交叉、平台共享”的理念,在历届学术会议中积极倡导跨学科合作,邀请各领域专家同台献技,共谋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学术交流模式,不仅促进了知识与技术的交叉渗透,更为学科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
作为全军规模最大的领军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在全国范围内亦位居医疗体系的前列,肩负着引领行业发展的重任。因此,我们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既要追求学科前沿,展现原创性研究成果,也要贴近临床实际,解决患者迫切需求。在学术会议的策划中,我们精心设计,力求内容兼具深度与广度,唯有如此,方能使学术会议更具特色、更富生机。
磨国鑫:在数代呼吸同仁们的努力及解主任的引领下,呼吸学部铸就了“同合作,共发展”的目标。这一愿景不仅局限于单一学科或学部的成长,而是引领整个医联体,尤其是军队医疗系统内的各个单位共同发展。
未来我们的论坛将会是怎样的?解主任已清晰描绘出蓝图,其核心理念可概括为两点:有特色、接地气。所谓“有特色”即我们拥有大胸科的综合诊疗格局,以及交叉学科的广阔视野。此外,论坛还将囊括多个创新板块,如301呼吸学部原创技术论坛与科学家论坛,旨在展示前沿科技与科研成果的同时,提供实用性强的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临床应用。
“接地气”则体现在我们始终遵循王辰院士提出的PCCM规范引领,不仅是在临床实践,更深入到日常操作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如何正确使用高流量氧疗设备,如何实施ECMO的建立与预充等,这些贴近临床实际的操作指南,深受年轻医生的青睐。护理板块亦不例外,如何开展康复期的居家护理,以及呼吸专科理论在康复过程中的标准化操作,都将为参会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着“有特色、接地气”的原则,我们坚信,未来的论坛内容将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诚邀各界同仁持续关注,共同见证学术与实践的精彩碰撞。
张艳萍:解教授,我们知道您特别注重“原创新技术”,今年这方面有哪些新进展?
解立新:一个学科或单位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原创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医院原创技术驱动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可达60%以上,而我国目前普遍处于20%以下。
为响应国家与军队对创新技术的倡导,我们呼吸学部计划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与推动呼吸学部的原创技术与业务:
第一,展示与传播。我们将突出呼吸学部在国内外原创技术方面的成就,例如国际首创的M-ROSE技术、多维度结构性肺病感染控制技术、噬菌体清除耐药菌技术,以及外科手术杂交创新等。这不仅展现了我们的技术实力,同时也向国内外同行传达了我们在呼吸领域的创新贡献。
第二,正向激励与指导。我们致力于激发临床医生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结合临床与科研,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从而开发出更多原创技术。
第三,医联体协作。我们得到了医联体内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正在进行的全球首个M-ROSE多中心队列研究便是明证,预计将于今年10月完成。此外,诸如噬菌体疗法与杂交手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得益于兄弟单位提供的病例资源与共同参与,为患者带来了创新治疗方案。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原创技术与创新服务的推广,不仅在医联体内部,更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实现共享与合作,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发展理念的核心所在。
张艳萍: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呼吸疾病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今年的论坛是否有关于这方面的专题讨论或展示?这些技术将如何改变呼吸疾病的诊疗模式?
解立新:在临床医学领域,唯有身处一线的医生们能深切体会到临床实践中的痛点与挑战,进而激发起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的火花。在今年的呼吸疾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我将阐述301医院数十年来,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技术的引入、模仿,直至今日的引领潮流,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本次论坛的特别亮点,在于我们首次面向全球推出的智慧化呼吸治疗平台,将通过临床应用展示。
此外,我们还将首度推广并展示全球首个智慧化M-ROSE系统,相较于以往的人工操作,此次革新无疑将智慧科技与临床需求完美融合,我们将在实操课程中,全方位呈现这一创新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创技术的板块中,刘于红主任将着重介绍智能化重症监护病房(ICU)平台,该平台集人工智能与智慧化于一体,其最核心的优势在于有效解决了临床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医疗行为同质化问题,为未来医疗模式的变革指明了方向。
张艳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坛在实操环节是如何设计的,确保参会医师能够熟练掌握呼吸系统医疗技术?
磨国鑫:为确保参会者能够熟练掌握实操环节的精髓,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策略。过往几届的成功实践已证明,我们的会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座模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会前的深度学习与实际操作上,通过workshop工作坊的形式,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特别设置了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思维实践操作环节,旨在传承内科医生的传统技能,同时融入现代医疗理念。这一环节将聚焦于如何运用临床思维对重症感染患者进行精准诊断与治疗,涵盖从接诊到鉴别诊断,再到制定治疗方案的全过程,力求让参会者在实战中提升专业判断与决策能力。切勿错过重症感染培训班,它将是你掌握这一关键技能的最佳途径。
随着重症医学领域的深化,我们引入了更多前沿实操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大静脉穿刺、重症超声技术、深静脉置管以及呼吸介入病学引领下的内镜治疗等,这些都是现代医生必备的技能。我们期待培养出既擅长传统听诊,又精通现代技术的复合型医生,他们将一手持听诊器,一手握内镜,同时掌握重症医学的全套技术,展现出新时代呼吸专科医生的全面素质。
实操环节将涵盖呼吸治疗、呼吸内镜、重症感染等多个领域,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让参会者亲身体验丰富多样的操作过程。特别是在新技术引领的部分,如M-ROSE技术的应用,通过介入手段将载药微球精准送达靶器官等,都将为参会者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快速掌握这些前沿技术。
张艳萍:呼吸医学部一直在做“医联体”方面的建设工作,医联体单位是否有增加?最新的进展有哪些?如何从学科建设、医疗技术、人才培养、远程医疗、科研转化等方面来帮助他们发展,为患者打通绿色“健康通道”。
解立新:2015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建立市内专科医联体的倡议,由此组建了由十七家北京医疗单位构成的医联体网络。
伴随时间推移,至2022年之前,我们的医联体布局已扩展至北京市内三十七家医院。此外还与北京周边郊区医院以及多所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紧密联系,彼此间形成了有力的互助与合作态势。
进入2023年,随着新冠疫情期间的限制逐渐解除,依据中央军委与联勤保障部队的指导方针,我们开启了“重走红色路”的新篇章,旨在深化军民融合。严格遵循上级指示,我们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从瑞金启程,经由江西、四川达州等革命老区,再至太行山脉,沿途发展了十二家医院加入医联体,进一步拓宽了我们的服务范围。同时,我们还计划在各省选择一至两家地方医院加强合作,目前已在云南、吉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拓展了十余家医院成员。
我们的合作愿景涵盖了学科建设、医疗技术提升、人才培养、远程医疗服务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全方位促进医联体伙伴的综合实力。以江西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例,作为军民融合的标志性医院,该院已成为江西省临床重点学科,无论在临床实践、教学还是科研领域,均实现了显著进步,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成果。
今年的主题“合作与发展”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医联体建设的实质,通过相互支持与资源共享,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
主持人:医学科学家是连接基础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一座桥梁,今年医学科学家版块有哪些新颖的研究展示或专题研讨特别值得期待?要在医学科研道路上走得深远,一名合格的医学科学家应当具备哪些关键品质与能力?
解立新:作为一名有着三十余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我深知临床实践中存在诸多痛点与无奈。自2023年起,我们启动了“医学科学家”版块,旨在搭建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领域专家之间的桥梁。我们邀请了在各自领域享有盛誉的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家等,分享他们与临床合作、科研转化的经验。今年,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军事医学领域,邀请了在军用与民用技术方面均有卓越贡献的医学科学家共商合作之道。这一环节无疑将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值得所有参会者翘首以待。
要想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与合作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被置于首位,良好的德行是成功的基础。其次,优秀的沟通技巧与对前沿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同样不可或缺。作为科研团队的领导者,若方向判断失误,可能导致整个团队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正如王辰院士所说:一名真正的科研领袖应具备预测未来5至10年领域发展趋势的能力,精准捕捉关键点,提前布局,带领团队迈向成功。
张艳萍:论坛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助力年轻医师的成长?
磨国鑫:年轻医生的职业成长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作为学部的教学负责人,我在此分享两点心得:第一,同质化标准。王辰院士在全国推广的PCCM同质化发展,确立了年轻医生培养的统一标准,经过三年系统培训,年轻医生将具备主诊医师的水平,能够独立开展诊疗工作,并进一步指导新进医生,形成人才梯队的良性循环;第二,个性化培养。在大胸科学部的独特架构下,涵盖外科、介入科、重症等多个专科,这种多学科融合为年轻医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路径。部分医生偏好动手操作,可在外科手术、呼吸内镜介入等方面得到锻炼;而另一些医生则擅长理论分析与基础研究,或专注于内科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如何满足不同医生的兴趣与专长,实现因材施教,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是我们现在培训的教学特色:既保证同质化的专业培养标准,又保证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此外,敞开大门,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和研究生,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培训和住宿是我们的培训特色。欢迎各位同仁莅临交流,共同促进教学工作的优化,携手培育更多优秀年轻医生,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张艳萍:论坛的筹备进展怎么样了?
磨国鑫:自七月初起,《医师报》将启动一系列专题报道,通过其多媒体平台,您将能细致追踪各个论坛版块的筹备进程,洞悉您所关心议题的最新状态,包括是否已开放注册报名等关键信息。我们诚挚建议,切勿错失这一宝贵时机,敬请即刻锁定《医师报》官方渠道(呼吸频道),积极参与互动,以便第一时间掌握论坛详情。
本文链接: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大会主席解立新教授详解!http://www.llsum.com/show-9-12428-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多地感染者增加!传染性较强,尚无特效药
下一篇: 顶尖肺移植团队开班授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