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越闹越大!五一和端午放假最新放假通知来了!后面中秋、国庆还要调休
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的最新通知来了!五一放假5天,实际上只是放了1天假,其它4天都是利于调休凑出来的。假期通知一出来,越闹越大,一时间被网民“骂”上了热搜第一,好在,端午节放假不用调休了!
从端午节放假通知中来看,6月10日(星期一)端午节当天放假与周末(6月8日周六、6月9日周日)连休,共计3天。所以,今年端午节不调休!
提醒大家,端午节放假期间,如果需要加班的话是有加班工资的。其中,6月10日端午节当天是3倍工资,6月8日、6月9日是2倍工资。
虽然,端午节不需要调休了,但今年还有两个节假日是用调休凑出来的。其中一个是中秋节,9月15日-17日放假调休,共3天休假时间,9月14日(星期六)需要调休上班。
还有一个是国庆节,10月1日-7日放假调休,共7天休假时间,9月29日(星期日)和10月12日(星期六)需要调休上班。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古代的时候,每当节日和节气来临时,人们都需要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会祭祀祖先,希望得到祖先的保佑。端午节也不例外,它是我国古代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节日,那么,为什么古人却说端午这天是“毒月毒日”呢?
在过去民间把农历五月称为是“毒五月”,但是,你知道吗?在“毒五月”中在有九个日子特别“毒”,叫作“九毒日”。
这九个“毒日”分别是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其中,五月初五是“九毒日”中的第一个“毒日”,也就是端午节这天。因此,端午节这天就是古人说的“毒月毒日”。
有人可能就有疑问了,农历五月已经到仲夏了,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为什么还说“毒”呢?
这是因为,农历五月这段时间正逢长江一些地区的“梅雨季节”,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风力较小,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常出现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
因此,这个时候高温潮湿,毒虫出没,病菌和病毒繁殖加快,湿疹腹泻等疾病多发,尤其是在古代传染病和瘟疫很常见。所以,就用了一个“毒”字来形容农历五月。
古代是农耕社会,一些活动都是围绕农业生产展开的,而农历五月也是田间除草灭虫的关键时期,大家都比较忙,也就没有时间和那个条件搞卫生,卫生条件很差。尤其是妇女,在农历五月非常容易得妇科病,因此,在古代这段时间妇女有回娘家的习俗叫作“躲端午”。
另外,端午节的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饮雄黄酒、打午时水、洗草药水、贴午时符、拜神祭祖等一些习俗都是为祈福辟邪的。
端午节是“毒月毒日”,老人说有“三人要躲端午”,是指哪“三人”呢?下面来了解一下!
一、出嫁女(妇女)要躲端午
上面已经说了,农历五月病毒和细菌繁殖比较快,妇女容易得妇科病,所以,按古代的习俗,这段时间是要回娘家“躲端午”的。
另外,在有一些地方,端午这天娘家要把新嫁或已嫁的女儿接回娘家度节,在民间叫作“躲午”或“躲端五”
例如,在《滦州志》中就有就有记载,是这么说的:“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二、体弱的人要“躲端午”
农历五月已经到了仲夏时节了,天气高温高湿,细菌和病菌繁殖加快,所以,一些体质比较弱的人,最好不要到潮湿和太阳底下暴晒。并且,最好不要吃隔夜的剩饭剩菜,因为,食物虽然从外表上看并没有坏,但其实病毒霉菌已经开始繁殖了,吃了容易拉肚子。所以,夏天不要做太多的食物,够吃就行。
三、小孩要“躲端午”
端午时节,一些有毒的害虫就开始活跃了,所以,要特别注意孩子不要单独出草丛或者阴暗潮湿的地方玩耍,以免被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等毒虫咬到。所以,要“躲端午”。
虽然,上面这些习俗都是基于过去民间信仰来说的,但提醒大家,我们现代人不要什么都不怕,还是要对宇宙、自然和祖先有敬畏之心的!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您对今年端午节不调休怎么看?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相关文章
- 十大美胸明星盘点(世界上最漂亮的十个胸部)
- CCTV美食节目有哪些(推荐六部中国美食纪录片)
- 音乐榜单有哪些名字(热门十大经典歌曲排名)
- 美国血腥恐怖片十大排名榜(生猛刺激尺度炸裂限制级恐怖片)
- 重庆燃气单季利润暴增8倍(华润是重庆燃气的大股东)
- 相声十大经典完整版(春晚历史十大经典相声盘点)
- 陈涌泉代表作品有哪些(陈涌泉李金斗相声武松打虎)
- 相声表演艺术家陈涌泉92岁去世(著名清门相声扛旗人陈涌泉介绍)
本文链接:五一调休放假5天(2024年五一端午放假通知)http://www.llsum.com/show-7-5388-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