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23年,国际电影节范围内最受瞩目的华语电影无疑是《白塔之光》。在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后,这部电影又频频亮相其他电影节,最终以在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摘得最高奖“金热气球奖”收官,结束一年的电影节之旅。《白塔之光》的编剧、导演张律一向低调、含蓄,但是在他的采访中,他多次感谢了他的制片人徐佳含,“谢谢她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的《白塔之光》。”
《白塔之光》已是徐佳含和张律导演继《福冈》和《漫长的告白》后的第三次合作。同时,她和她作为联合创始人、合伙人的公司午夜深焦影业,也与诸多新导演一同打造过多部亮眼的长片处女作:《漫游》获得了第2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新浪潮”奖提名,并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小伟》获了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
徐佳含用“幸运”形容自己,“我相信在这二字背后,是眼界、天赋、努力在默默支撑。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往前走,要前进”。
半路出家成为制片人
徐佳含毕业于美国史密斯学院及哥伦比亚大学,她坦言“没学过电影制作”,因为她一直攻读的是文化人类学和电影理论这个方向。2015年,徐佳含参加了美国学校的交换项目,到法国巴黎交流学习一年。她开始参加戛纳、柏林、威尼斯、釜山等电影节。
在电影节上,她认识了好几个和她同样热爱电影的留学生,其中两人,成为了她未来的合伙人。怀着对于电影共同的热爱,几个留学生一起创建了名为“深焦DeepFocus”的自媒体号,简介是“一份以巴黎为发源地的迷影手册,我们从这个星球上的各个角落发回第一手电影批评和资讯。同时,我们也遍及全球各大电影节,深入观察整个世界电影工业。”
很快,徐佳含意识到,仅从发行端为电影助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真的帮助导演打开他们的融资和国际发行之路,就必须得从产业的上游——也就是开发和制作——介入,这样才能为导演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于是徐佳含半路出家成为制片人,在短短几年,她的作品横扫多个A类影展,其中《白塔之光》在202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拿下五项大奖,徐佳含以国际视野为向导,同时以扎实的电影理论作为护盾,寻找着艺术与市场的交叉点。
特别需要专业的精神
对徐佳含来说,制片工作的核心还是人与人的合作,制片人不只要对编剧、导演负责,更要对投资人、发行商和整个剧组的工作人员负责。2023年,当她坐在首映现场,看着熟悉的电影《白塔之光》出现在大银幕上,徐佳含坦言,“我感受到了与电影前所未有的连接。”
《白塔之光》虽然频频得奖,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似乎缺少吸引观众的噱头。徐佳含坦承该片的融资开始确实非常艰难,“到了后期阶段,我们才有了国企和更多的资方加盟。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和资方一起研究、讨论他们的回收途径,争取满足各个投资方的诉求。”
作为制片人,徐佳含说陪伴一部电影从梗概到上映,通常至少要一年半的时间。“首先,电影的艺术性是必须有的;其次是市场竞争力,一部电影如果想获得投资并在院线与观众见面,即便是小成本电影、艺术电影,也要在有它们对应的市场具有竞争力。现在大家谈太多电影情怀,其实专业精神特别重要。”
回忆频繁参加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的那几年,徐佳含说那时的她觉得,也许得到三大电影节的认可与欣赏就是做电影的动力。“现在我有了新的理解,让我们一直有激情做电影的不是票房也不是奖项,唯有找到电影与自己的深层关系,和有才华的人碰撞思想、将他们的才华展现在更大的舞台上,这样才会有做电影的幸福感。”
清楚自己的电影为什么而拍
近年来,随着华语影片对海外市场的日趋重视,有越来越多的华语电影“走出去”,不少画风截然不同的新电影与新导演脱颖而出。往年徐佳含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大量地与选片人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以及西方观众的文化语境及视角,为他们精准地推荐适合的影片。
以《漫游》为例,徐佳含将影片推荐给了一位资深的中国香港选片人,他同时兼任香港国际电影节与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人。“他很喜欢《漫游》,便向柏林的团队做了重点推荐。”当时《漫游》已经确定要参加釜山国际电影节,团队十分担心国际首映的冲突问题,“柏林这边基于对影片的喜爱,同意只要确保欧洲首映放在柏林就行,因此《漫游》有幸同时去了两个国际电影节。”
但是,对于国际电影节,徐佳含作为制片人的态度更多是警惕,而不是谄媚。她坚称,“电影节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它仅仅是电影走向观众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而已。对于一些观众来说,他们可以在进影院选择观看哪部电影时多一个考量的维度。但是,作为导演和制片人我们要非常清楚自己的电影到底是为什么而拍的。为电影节、为获奖而拍片,往往会成为很多创作者的枷锁。”
会兼顾新导演和成熟导演
作为制片人,如何选择自己合作的导演?徐佳含表示她会试图兼顾新导演和成熟导演,“因为他们各有各的优势。成熟导演在剧本的创作上和拍摄上更有经验,但新导演总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无论对错,会惊艳到我。”
说到挖掘新导演的标准,徐佳含认为新导演首先应该是一个对自己有很高标准的人。在她看来,虽然大家都在搞各种各样的新导演计划,但其实非常好的新导演特别少。“我们找到祝新、黄梓这样的新导演,就会以特别耐心、特别专业的方式去合作。不会去榨取他们的价值,也不做拔苗助长的事情,一切按照规矩来。”
作为制片人,徐佳含坦承不能忽略市场因素,“从融资的阶段,我就必然要跟投资人讨论到市场的问题。只是我的经验是,票房并非回收的唯一途径。我会在一开始就帮投资人算清这笔账,有哪些渠道可以回收,大概的周期是什么样,我也因此才能维持许多良好健康的投资关系。”
在过去的2023年,国际电影节范围内最受瞩目的华语电影无疑是《白塔之光》。在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后,这部电影又频频亮相其他电影节,最终以在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摘得最高奖“金热气球奖”收官,结束一年的电影节之旅。《白塔之光》的编剧、导演张律一向低调、含蓄,但是在他的采访中,他多次感谢了他的制片人徐佳含,“谢谢她的坚持才有了今天的《白塔之光》。”
《白塔之光》已是徐佳含和张律导演继《福冈》和《漫长的告白》后的第三次合作。同时,她和她作为联合创始人、合伙人的公司午夜深焦影业,也与诸多新导演一同打造过多部亮眼的长片处女作:《漫游》获得了第2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新浪潮”奖提名,并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小伟》获了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
徐佳含用“幸运”形容自己,“我相信在这二字背后,是眼界、天赋、努力在默默支撑。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往前走,要前进”。
半路出家成为制片人
徐佳含毕业于美国史密斯学院及哥伦比亚大学,她坦言“没学过电影制作”,因为她一直攻读的是文化人类学和电影理论这个方向。2015年,徐佳含参加了美国学校的交换项目,到法国巴黎交流学习一年。她开始参加戛纳、柏林、威尼斯、釜山等电影节。
在电影节上,她认识了好几个和她同样热爱电影的留学生,其中两人,成为了她未来的合伙人。怀着对于电影共同的热爱,几个留学生一起创建了名为“深焦DeepFocus”的自媒体号,简介是“一份以巴黎为发源地的迷影手册,我们从这个星球上的各个角落发回第一手电影批评和资讯。同时,我们也遍及全球各大电影节,深入观察整个世界电影工业。”
很快,徐佳含意识到,仅从发行端为电影助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真的帮助导演打开他们的融资和国际发行之路,就必须得从产业的上游——也就是开发和制作——介入,这样才能为导演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于是徐佳含半路出家成为制片人,在短短几年,她的作品横扫多个A类影展,其中《白塔之光》在202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拿下五项大奖,徐佳含以国际视野为向导,同时以扎实的电影理论作为护盾,寻找着艺术与市场的交叉点。
特别需要专业的精神
对徐佳含来说,制片工作的核心还是人与人的合作,制片人不只要对编剧、导演负责,更要对投资人、发行商和整个剧组的工作人员负责。2023年,当她坐在首映现场,看着熟悉的电影《白塔之光》出现在大银幕上,徐佳含坦言,“我感受到了与电影前所未有的连接。”
《白塔之光》虽然频频得奖,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似乎缺少吸引观众的噱头。徐佳含坦承该片的融资开始确实非常艰难,“到了后期阶段,我们才有了国企和更多的资方加盟。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和资方一起研究、讨论他们的回收途径,争取满足各个投资方的诉求。”
作为制片人,徐佳含说陪伴一部电影从梗概到上映,通常至少要一年半的时间。“首先,电影的艺术性是必须有的;其次是市场竞争力,一部电影如果想获得投资并在院线与观众见面,即便是小成本电影、艺术电影,也要在有它们对应的市场具有竞争力。现在大家谈太多电影情怀,其实专业精神特别重要。”
回忆频繁参加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的那几年,徐佳含说那时的她觉得,也许得到三大电影节的认可与欣赏就是做电影的动力。“现在我有了新的理解,让我们一直有激情做电影的不是票房也不是奖项,唯有找到电影与自己的深层关系,和有才华的人碰撞思想、将他们的才华展现在更大的舞台上,这样才会有做电影的幸福感。”
清楚自己的电影为什么而拍
近年来,随着华语影片对海外市场的日趋重视,有越来越多的华语电影“走出去”,不少画风截然不同的新电影与新导演脱颖而出。往年徐佳含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大量地与选片人面对面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以及西方观众的文化语境及视角,为他们精准地推荐适合的影片。
以《漫游》为例,徐佳含将影片推荐给了一位资深的中国香港选片人,他同时兼任香港国际电影节与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人。“他很喜欢《漫游》,便向柏林的团队做了重点推荐。”当时《漫游》已经确定要参加釜山国际电影节,团队十分担心国际首映的冲突问题,“柏林这边基于对影片的喜爱,同意只要确保欧洲首映放在柏林就行,因此《漫游》有幸同时去了两个国际电影节。”
但是,对于国际电影节,徐佳含作为制片人的态度更多是警惕,而不是谄媚。她坚称,“电影节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它仅仅是电影走向观众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而已。对于一些观众来说,他们可以在进影院选择观看哪部电影时多一个考量的维度。但是,作为导演和制片人我们要非常清楚自己的电影到底是为什么而拍的。为电影节、为获奖而拍片,往往会成为很多创作者的枷锁。”
会兼顾新导演和成熟导演
作为制片人,如何选择自己合作的导演?徐佳含表示她会试图兼顾新导演和成熟导演,“因为他们各有各的优势。成熟导演在剧本的创作上和拍摄上更有经验,但新导演总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无论对错,会惊艳到我。”
说到挖掘新导演的标准,徐佳含认为新导演首先应该是一个对自己有很高标准的人。在她看来,虽然大家都在搞各种各样的新导演计划,但其实非常好的新导演特别少。“我们找到祝新、黄梓这样的新导演,就会以特别耐心、特别专业的方式去合作。不会去榨取他们的价值,也不做拔苗助长的事情,一切按照规矩来。”
作为制片人,徐佳含坦承不能忽略市场因素,“从融资的阶段,我就必然要跟投资人讨论到市场的问题。只是我的经验是,票房并非回收的唯一途径。我会在一开始就帮投资人算清这笔账,有哪些渠道可以回收,大概的周期是什么样,我也因此才能维持许多良好健康的投资关系。”
本文链接:制片人徐佳含:要有做电影的幸福感http://www.llsum.com/show-6-5942-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