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观鸟者队伍究竟有多庞大?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数字。
但,有一个也许可以侧面佐证这队伍人员众多的例子。北师大教授、鸟类学专家邓文洪说,他们每年都有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活动,非常明显的是,2015年之后,学生们想要有“新的发现”确实越来越难——总有爱好者抢先发现了。
鸟类增多更需文明观鸟
京城观鸟人大增,当然因为有越来越多的鸟类可以观看到:迷路的、途经的、留驻的;而鸟类的增多,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显著向好:两个百万亩大造林的完成,47块重要湿地,以及上千处小微湿地的建成,都为鸟类的到来和生存提供了条件;再加上气候的变化,南候鸟逐渐北扩……
官方公布的数据是截至2020年底的统计——北京“登记在册”的鸟类有503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达126种。
鸟的种类还在增加。
去年 发布 的《2021-2022北京鸟类分布新纪录》中,有灰冠鹈莺、紫背椋鸟、黑胸鸫、堪察加柳莺、短尾鹱、黑脸噪鹛、蓝额红尾鸲、彩鹮、短嘴金丝燕、栗背短脚鹎、灰树鹊、栗鸢共12种入了册。这其中,对于短尾鹱,北师大教授、鸟类学专家邓文洪尤其有些不一样的感觉,因为数年前南极科考时在赤道附近见过,完全没料到第二次会面居然在北京。
为什么北京鸟类多样性特别高?邓教授说,一是北京处在候鸟迁飞的通道上,二是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三是研究和观测的人越来越多。
观鸟人多了,不文明观鸟的问题也就不得不反复提醒——长耳鸮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有人不停踹树,让它睁眼;花田鸡,被人群追着拍照,慌乱和疲累中不幸死掉;正在孵蛋的鸟,因为人类过度搅扰,弃巢了……
如何文明观鸟?邓教授说,至少要做到:保持距离,不用闪光灯,保持安静,严禁摆拍;不干扰鸟类正常生活栖息。
听音辨识“南方鸟”
《2021-2022北京鸟类分布新纪录》中新增的黑脸噪鹛,与彭涛的名字联系在一起。2021年8月30日,在北京海淀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常巡园的彭涛,突然被几声特别的鸟鸣吸引——在四川和湖北听过这种鸣叫,它是黑脸噪鹛的叫声。“南方鸟”怎么会出现在北京?立刻循声寻找,果然,一只黑脸噪鹛站立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
前往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采访,离目的地还有一段距离,天空中就陆陆续续看到或单独或三五成群的大鸟飞来飞去。进入园区,飞来飞去的大鸟小鸟络绎不绝。
问及彭涛发现北京出现的新鸟种是不是非常幸运?他说,其实,只要观测的次数够多,相关的知识够厚,有不一样的发现,任谁都是迟早的事情。
这句话,用在彭涛及他的北京市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的同事们,甚至所有园林工作者的身上,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园20余年,在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适宜生存环境方面做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截至2023年底,园区观测,鸟类总纪录有20目,64科,29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4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鸟类80种。这些,无疑都是“观测次数够多、相关知识够厚”的收获。而去年12月16日新观测到了红头长尾山雀(来自南方),与此前不久出现的北长尾山雀(来自东北),以及北京原本分布的银喉长尾山雀,南北中三种长尾山雀在翠湖湿地“会师”;12月28日,原本生活于英伦的欧亚鸲在翠湖湿地突然闪现并连续数日被观测到……无不是给坚持观测、不断求知的彭涛及其同事的巨大惊喜。
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每年都有观鸟、识鸟、爱鸟等主题内容的活动,参加者无论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听到许多既专业又有趣的讲解:
大麻鳽——冬季,水边一丛特别的“芦苇”,头、颈、喙伸直,纹丝不动,与干枯的芦苇“浑然一体”,那是大麻鳽在模仿芦苇、伪装自己。
普通鸬鹚——只在繁殖期间,头和颈会有白色丝状羽,脸部有红色斑,两胁有白色斑块,是爱情来临的特别征兆。
苍鹭——春天,繁殖前期,枕部生出两对辫子似的长长的繁殖羽,风一吹就飘起来;盛夏,进入繁殖后期,“辫子”逐渐脱落。
漫长的繁殖季结束后,翠湖湿地的苍鹭南迁去哪里过冬?通过为一只苍鹭环志并安装定位器,利用新技术持续观测,答案终于揭晓:8月底,飞到天津北大港,停留三个月;进一步向南飞到山东漳河新河附近……次年2月再北迁回返到翠湖湿地。这里已是北京市最大的苍鹭与普通鸬鹚的自然繁育场所。
了解鸟类迁徙规律和鸟类环志工作方法,提升鸟类保护意识,全都糅在了故事里。也许,一次有趣又专业的解说,就是一个听讲者迈进观鸟大门,进而成为真正观鸟人的直接引领。
彭涛说,观鸟是特别适合小朋友参与的活动——放下手机和游戏,到野外去,专注观鸟,既锻炼意志力,也培养吃苦精神,还考验对挫折的耐受。毕竟,观鸟,经常要面对失望甚至失败……
立足小区记录二百余种鸟
十年前,为自己的“后职业生涯”做规划时,王晓波选择了观鸟。他生活居住的小区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回(回龙观)天(天通苑)绿色廊道的中部,也是鸟类迁徙的通道上。
小区内绿化率很高,有小面积湿地生态,有人工小乔木、灌木,还有部分人工与野生草本结合的绿地,颇有“原生态”的感觉。
走在小区里,王晓波时不时轻声通报鸟情,而我,反应迟钝,一个也没拍摄到,只能从王晓波的相机里看“回放”。不过,小区观鸟最淡季,短时间还能看到这些于我而言的“稀罕鸟”,够开心的了。
更开心的是,在王晓波家的书房,当他向我讲解他十年观鸟所做的记录时,窗外,院子里、树枝上,灰喜鹊、八哥、乌鸫、灰椋鸟、大斑啄木鸟……一个个又反复出现、停留,让我隔窗拍了个够。
十年来,对所观测到的每一种鸟类,王晓波都用表格做了详细记录,包括观测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所观测到的频次……他见识过小小鸟,也见识过大猛禽;看到过将近400只燕雀从头顶飞过的壮观,以及35只花脸鸭从上空掠过的妙景。
他还把小区观测到的鸟类与北京各大公园、学校的鸟类记录用表格做了细致比对,同时总结小区生态环境的长处和短处。比如,他分析,小区里燕雀科鸟类停留不多,主要是小区缺乏冬季食用树种的集中分布。又比如,从去年11月26日首次记录,到12月下旬断续都有记录,长尾雀就生活在小区西南湖和北湖周边的灌木、草地区域内,主要取食蒿子草籽,这说明在城市里适当保留一些原生草本植被,而不是“一刀切”改种人工草坪,对野生鸟类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初,王晓波刚刚更新了他的“小区鸟类名录”,这份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观鸟会)审核认证的名录里,已经有多达213种的鸟类纪录。对一个居民小区来说,真的很令人“刮目”!
“了解小区出现过哪些鸟,看护好这些鸟,是我未来观鸟事业的目标。”王晓波说。他认为,有鸟语有花香,是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所在。
科普
鸟类小档案
黑脸噪鹛
为雀形目噪鹛科鸟类,又称土画眉。体长26至32厘米,大型鸣禽。头顶至后颈、颏、喉灰褐色,额、眼先、眼周、颊、耳羽黑色,形成一条围绕额部至头侧的宽阔黑带,状如一副黑色眼镜,极为显著,喙黑褐色。常栖息于低海拔的浓密灌木丛、竹丛、芦苇丛、农田和城镇公园中。多在地面觅食,杂食性,以昆虫为主,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植物果实、种子和部分农作物。
银喉长尾山雀
为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鸟类。雌雄相似,体长13至16厘米。成鸟头顶及枕部黑色,具白色顶冠纹。颈侧、颊、眼先,额基和颏污白,喉具黑斑。喙细小而黑。活动于阔叶林林缘和灌丛,也出现于城市园林中。它在北京为常见留鸟,多见于树林、灌丛及公园等环境。常集群出现,有时甚喧闹。鸣声简单,通常为平调的尖锐金属音“吇……吇……”
北长尾山雀
体长13至16厘米,有细小的黑色喙和极长的褐色尾部,尾部边缘白色。头部白色,是一种美丽而体羽蓬松的小型山雀。它分布于东北和新疆北部,为当地常见留鸟,部分个体在河北北部和北京越冬,较为罕见。活动于灌丛丰富的阔叶林、混交林,也会出现于城市园林中。夜栖时挤成一排。
红头长尾山雀
体长9至12厘米,冠顶和枕部棕色,有宽阔的黑色贯眼纹,颏、喉部白色并有黑色圆形围兜。下体白色并有不同程度的栗色。分布于除海南、西南地区外的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甘肃南部、山西南部、河南也有稳定分布,北京、山东有迷鸟记录。栖息于落叶林林缘,也出现于城市绿地、小区中。在分布区内,非常常见。生性活泼,在树枝间不停穿梭,很少在一棵树长时间停留。
北京市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
北京的观鸟者队伍究竟有多庞大?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数字。
但,有一个也许可以侧面佐证这队伍人员众多的例子。北师大教授、鸟类学专家邓文洪说,他们每年都有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活动,非常明显的是,2015年之后,学生们想要有“新的发现”确实越来越难——总有爱好者抢先发现了。
鸟类增多更需文明观鸟
京城观鸟人大增,当然因为有越来越多的鸟类可以观看到:迷路的、途经的、留驻的;而鸟类的增多,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显著向好:两个百万亩大造林的完成,47块重要湿地,以及上千处小微湿地的建成,都为鸟类的到来和生存提供了条件;再加上气候的变化,南候鸟逐渐北扩……
官方公布的数据是截至2020年底的统计——北京“登记在册”的鸟类有503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达126种。
鸟的种类还在增加。
去年 发布 的《2021-2022北京鸟类分布新纪录》中,有灰冠鹈莺、紫背椋鸟、黑胸鸫、堪察加柳莺、短尾鹱、黑脸噪鹛、蓝额红尾鸲、彩鹮、短嘴金丝燕、栗背短脚鹎、灰树鹊、栗鸢共12种入了册。这其中,对于短尾鹱,北师大教授、鸟类学专家邓文洪尤其有些不一样的感觉,因为数年前南极科考时在赤道附近见过,完全没料到第二次会面居然在北京。
为什么北京鸟类多样性特别高?邓教授说,一是北京处在候鸟迁飞的通道上,二是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三是研究和观测的人越来越多。
观鸟人多了,不文明观鸟的问题也就不得不反复提醒——长耳鸮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有人不停踹树,让它睁眼;花田鸡,被人群追着拍照,慌乱和疲累中不幸死掉;正在孵蛋的鸟,因为人类过度搅扰,弃巢了……
如何文明观鸟?邓教授说,至少要做到:保持距离,不用闪光灯,保持安静,严禁摆拍;不干扰鸟类正常生活栖息。
听音辨识“南方鸟”
《2021-2022北京鸟类分布新纪录》中新增的黑脸噪鹛,与彭涛的名字联系在一起。2021年8月30日,在北京海淀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常巡园的彭涛,突然被几声特别的鸟鸣吸引——在四川和湖北听过这种鸣叫,它是黑脸噪鹛的叫声。“南方鸟”怎么会出现在北京?立刻循声寻找,果然,一只黑脸噪鹛站立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
前往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采访,离目的地还有一段距离,天空中就陆陆续续看到或单独或三五成群的大鸟飞来飞去。进入园区,飞来飞去的大鸟小鸟络绎不绝。
问及彭涛发现北京出现的新鸟种是不是非常幸运?他说,其实,只要观测的次数够多,相关的知识够厚,有不一样的发现,任谁都是迟早的事情。
这句话,用在彭涛及他的北京市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的同事们,甚至所有园林工作者的身上,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园20余年,在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适宜生存环境方面做出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截至2023年底,园区观测,鸟类总纪录有20目,64科,29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4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鸟类80种。这些,无疑都是“观测次数够多、相关知识够厚”的收获。而去年12月16日新观测到了红头长尾山雀(来自南方),与此前不久出现的北长尾山雀(来自东北),以及北京原本分布的银喉长尾山雀,南北中三种长尾山雀在翠湖湿地“会师”;12月28日,原本生活于英伦的欧亚鸲在翠湖湿地突然闪现并连续数日被观测到……无不是给坚持观测、不断求知的彭涛及其同事的巨大惊喜。
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每年都有观鸟、识鸟、爱鸟等主题内容的活动,参加者无论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听到许多既专业又有趣的讲解:
大麻鳽——冬季,水边一丛特别的“芦苇”,头、颈、喙伸直,纹丝不动,与干枯的芦苇“浑然一体”,那是大麻鳽在模仿芦苇、伪装自己。
普通鸬鹚——只在繁殖期间,头和颈会有白色丝状羽,脸部有红色斑,两胁有白色斑块,是爱情来临的特别征兆。
苍鹭——春天,繁殖前期,枕部生出两对辫子似的长长的繁殖羽,风一吹就飘起来;盛夏,进入繁殖后期,“辫子”逐渐脱落。
漫长的繁殖季结束后,翠湖湿地的苍鹭南迁去哪里过冬?通过为一只苍鹭环志并安装定位器,利用新技术持续观测,答案终于揭晓:8月底,飞到天津北大港,停留三个月;进一步向南飞到山东漳河新河附近……次年2月再北迁回返到翠湖湿地。这里已是北京市最大的苍鹭与普通鸬鹚的自然繁育场所。
了解鸟类迁徙规律和鸟类环志工作方法,提升鸟类保护意识,全都糅在了故事里。也许,一次有趣又专业的解说,就是一个听讲者迈进观鸟大门,进而成为真正观鸟人的直接引领。
彭涛说,观鸟是特别适合小朋友参与的活动——放下手机和游戏,到野外去,专注观鸟,既锻炼意志力,也培养吃苦精神,还考验对挫折的耐受。毕竟,观鸟,经常要面对失望甚至失败……
立足小区记录二百余种鸟
十年前,为自己的“后职业生涯”做规划时,王晓波选择了观鸟。他生活居住的小区位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回(回龙观)天(天通苑)绿色廊道的中部,也是鸟类迁徙的通道上。
小区内绿化率很高,有小面积湿地生态,有人工小乔木、灌木,还有部分人工与野生草本结合的绿地,颇有“原生态”的感觉。
走在小区里,王晓波时不时轻声通报鸟情,而我,反应迟钝,一个也没拍摄到,只能从王晓波的相机里看“回放”。不过,小区观鸟最淡季,短时间还能看到这些于我而言的“稀罕鸟”,够开心的了。
更开心的是,在王晓波家的书房,当他向我讲解他十年观鸟所做的记录时,窗外,院子里、树枝上,灰喜鹊、八哥、乌鸫、灰椋鸟、大斑啄木鸟……一个个又反复出现、停留,让我隔窗拍了个够。
十年来,对所观测到的每一种鸟类,王晓波都用表格做了详细记录,包括观测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所观测到的频次……他见识过小小鸟,也见识过大猛禽;看到过将近400只燕雀从头顶飞过的壮观,以及35只花脸鸭从上空掠过的妙景。
他还把小区观测到的鸟类与北京各大公园、学校的鸟类记录用表格做了细致比对,同时总结小区生态环境的长处和短处。比如,他分析,小区里燕雀科鸟类停留不多,主要是小区缺乏冬季食用树种的集中分布。又比如,从去年11月26日首次记录,到12月下旬断续都有记录,长尾雀就生活在小区西南湖和北湖周边的灌木、草地区域内,主要取食蒿子草籽,这说明在城市里适当保留一些原生草本植被,而不是“一刀切”改种人工草坪,对野生鸟类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年初,王晓波刚刚更新了他的“小区鸟类名录”,这份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观鸟会)审核认证的名录里,已经有多达213种的鸟类纪录。对一个居民小区来说,真的很令人“刮目”!
“了解小区出现过哪些鸟,看护好这些鸟,是我未来观鸟事业的目标。”王晓波说。他认为,有鸟语有花香,是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所在。
科普
鸟类小档案
黑脸噪鹛
为雀形目噪鹛科鸟类,又称土画眉。体长26至32厘米,大型鸣禽。头顶至后颈、颏、喉灰褐色,额、眼先、眼周、颊、耳羽黑色,形成一条围绕额部至头侧的宽阔黑带,状如一副黑色眼镜,极为显著,喙黑褐色。常栖息于低海拔的浓密灌木丛、竹丛、芦苇丛、农田和城镇公园中。多在地面觅食,杂食性,以昆虫为主,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植物果实、种子和部分农作物。
银喉长尾山雀
为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鸟类。雌雄相似,体长13至16厘米。成鸟头顶及枕部黑色,具白色顶冠纹。颈侧、颊、眼先,额基和颏污白,喉具黑斑。喙细小而黑。活动于阔叶林林缘和灌丛,也出现于城市园林中。它在北京为常见留鸟,多见于树林、灌丛及公园等环境。常集群出现,有时甚喧闹。鸣声简单,通常为平调的尖锐金属音“吇……吇……”
北长尾山雀
体长13至16厘米,有细小的黑色喙和极长的褐色尾部,尾部边缘白色。头部白色,是一种美丽而体羽蓬松的小型山雀。它分布于东北和新疆北部,为当地常见留鸟,部分个体在河北北部和北京越冬,较为罕见。活动于灌丛丰富的阔叶林、混交林,也会出现于城市园林中。夜栖时挤成一排。
红头长尾山雀
体长9至12厘米,冠顶和枕部棕色,有宽阔的黑色贯眼纹,颏、喉部白色并有黑色圆形围兜。下体白色并有不同程度的栗色。分布于除海南、西南地区外的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甘肃南部、山西南部、河南也有稳定分布,北京、山东有迷鸟记录。栖息于落叶林林缘,也出现于城市绿地、小区中。在分布区内,非常常见。生性活泼,在树枝间不停穿梭,很少在一棵树长时间停留。
北京市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
本文链接:做一名真正的观鸟人http://www.llsum.com/show-6-5728-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宁浩:《红毯先生》娱乐圈桥段多到把自己“也扔进去”了
下一篇: 北大荒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