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京城的社区、胡同、商圈里,涌现出不少24小时阅读空间。这些场所如同一颗颗文化明珠,镶嵌在城市版图上,成为都市文化生活的新亮点。它们都有什么特色?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西城宣南书店法源寺店
承载的功能不止阅读
走在西城区南横西街上,很难忽略烂漫胡同南口的一座四合院——青砖黛瓦、木质窗框,透着古朴;红色棉门帘、新春装饰,满是喜庆;月亮门、落地窗,相当有设计感。这里就是宣南书店法源寺店,一座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
几乎每一位来到宣南书店门口的人,都会被落地窗上的水幕惊艳到——水流如同瀑布一般,顺着玻璃潺潺而下,光影交错,如梦如幻……撩开月亮门上的红帘,眼前出现的是售卖咖啡等饮品的前台,往右边拐,再过一道门,就到了书店内部,顶天立地放置的书架,把氛围感拉满,让人很容易产生阅读的欲望。屋子中间和窗边,摆了10多张桌子,客流量大的时候经常“一座难求”。书店还有个屋顶露台,方便读者俯瞰法源寺片区的灰瓦屋顶。
为什么选择开一家24小时书店?宣南书店法源寺店创始人团队成员李楠告诉记者,书店所在的宣南地区,在历史上是文人墨客进京赶考的落脚地,充满了文化底蕴,“我们想继承这种传统,让更多人能有安静阅读的空间,所以决定24小时开放。”
书店从不强制消费。“只不过,每天晚上10点到第二天9点,需要持卡进入,一人一卡,每张卡99元,可以用99天。”店员说,“持卡”制度是为了设定一定门槛,让有夜读需求的人们能在快节奏生活中有个好去处。一位读者说,在家总是静不下心看书,这里不一样,和一群虽不认识但志趣相同的人为伴,阅读氛围特别好。如果需要办公或者谈业务,店里还有自习室和包间。
作为24小时阅读空间,这里还提供美食——限定的“法源寺”咖啡、农科院烤红薯、赣南脐橙热橙汁……
李楠对书店也有更多期待:“希望它能承载很多功能,成为宣传推广老城文化、宣南文化的一个窗口。”为此,李楠不仅在书架上摆了一系列介绍北京民俗和市井文化的书籍,从小在南城胡同长大、热爱传统曲艺的他,还在店里与牛街街道持续开展掐丝珐琅、北京彩塑兔儿爷等非遗研学课程。接下来,这里或许还会变成推广书法、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传统文化的夜校。
通州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爱琴海站
黑科技赋能闹中取静
一贯喧嚣的商圈里也有可以让人静心的24小时阅读空间,设在通州区北投爱琴海购物公园里的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就是这样一处地方。这处纯公益属性的空间由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建设、运营,场地则是由商场免费提供。
傍晚,记者前去探访。这处阅读空间所在的区域,跟商场主体隔着两道防火门,实现了闹中取静。门口的提示写道:用二代身份证就能免费办理读者卡。
推门进去,记者发现这里并没有管理员的身影,但环境同样干净整洁、素雅舒适。阅读空间虽然只有100多平方米,但书的种类并不少,其中有文学类、养生类、历史类等,总共6000多册。
智能文化空间能够实现24小时安全开放,高科技帮了不少忙。空间内搭载自动控制、人脸识别等技术,安全又高效。此外,不同点位设置的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还书箱、图书消毒柜、电子借阅机、报刊借阅机等设施,可为读者提供流畅的基本服务。
智能设备则能实时监测空间内温湿度、空气质量,还可以远程管理安全设备、智能照明、空调、空气净化设备运行状况。通州区文旅局还安排了24小时客服人员,随时接听读者电话,及时处理解决各种问题。
为什么选择来这里看书?市民王潇说,他是这里的“常客”,“除了免费、离家近之外,这里吸引我的原因还因为紧挨着商圈,买杯咖啡、吃个简餐都特方便。”
王潇从事创意工作,经常要用电脑制作文稿,在他看来,这处24小时阅读空间更能让他“沉浸式办公”,“智能化管理让这里更安静,工作累了还能看看书。”
朝阳安贞街道市民活动中心
办书友会吸引更多人
夜已深,朝阳区安贞街道市民活动中心24小时图书馆内依然灯火通明。此时室外温度接近零度,街道上行人稀少,但记者推开图书馆的门,热气扑面,书香袭来,眼前的空间,温暖、安静、舒适。
图书馆不大,大约40个位置,几乎座无虚席。角落里,一位年轻人对着电脑,戴着耳机,手中握着一支笔,不时在本子上做着笔记;另一侧,一位老人正捧着报纸仔细阅读……专注的读者们并没有被记者的脚步打扰,整个空间很安静。这氛围,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
“可以24小时自习”一度是这里吸引众多读者的法宝。“尤其是最近两年,我们这儿在网上可火了,附近有学习需求的居民纷纷前来,几乎每天都是满员状态。有考研的学生、准备出国留学的年轻人,也有年纪较大的居民,他们因为家中没有独立阅读空间而选择来这里,甚至春节期间也有人在这里学习到凌晨两三点。”安贞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主任常昭一告诉记者。
尽管24小时图书馆很受欢迎,但想要运营得有声有色并不简单。
目前,这家图书馆正通过举办丰富的活动吸引更多读者——在图书馆最里面的儿童阅读空间,白天经常会举办亲子活动;常来自习的安贞医院医生们,也应邀给居民做健康科普讲座。“今年,我们正在筹备更多类型的读书会,创新活动形式,希望以‘小而精’为特点,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常昭一说。
海淀永定路街道图书馆
让图书全天候“漂流”
永定路街道图书馆也是一处让知识“无眠”的24小时阅读空间。晚上10点多,记者来到这里探访。
图书馆不大,一张大大的木质书桌摆在中央,周围环绕着一圈座位,三名读者正沉浸在书香之中。阅读空间四周是高大的图书墙,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墙边还设置了多处桌椅。整个空间静谧而温馨,甚至能听到书页翻动和敲击键盘的声音。
在图书馆门口,一个名为“小蓝书吧”的移动借书柜全天候值守,能为居民提供自助借还书服务。街道图书馆周围共设置了9个这样的智能捐书箱,不仅能收集居民家闲置的图书,还可以收集大伙儿对各类图书的需求,让图书全天候“漂流”起来,选书用书一下子变得便捷有趣。
“围绕‘图书漂流’,我们正在组建‘小蓝书吧书友群’,今年还准备办书友会。”永定路街道图书馆负责人李蒂告诉记者,通过尝鲜儿活动,既能扩充藏书,还能扩大读者群体。眼下,图书馆还在广泛招募志愿者,大家不仅可以帮助管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还能得到服务积分,兑换更多社区活动的“入场券”。
这里不仅能看书,也能供外卖员、快递小哥稍作休息……24小时热水、洗手间等便利设施为他们提供方便。
可是人杂了,会不会乱?从去年11月试运营开始,李蒂惊喜地发现,其实,不管什么时候谁来到这里,都会很自觉地放低声音,“我们衷心希望,这里不仅能照亮小哥们的归家之路,更能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和成长的摇篮。”
近年来,在京城的社区、胡同、商圈里,涌现出不少24小时阅读空间。这些场所如同一颗颗文化明珠,镶嵌在城市版图上,成为都市文化生活的新亮点。它们都有什么特色?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西城宣南书店法源寺店
承载的功能不止阅读
走在西城区南横西街上,很难忽略烂漫胡同南口的一座四合院——青砖黛瓦、木质窗框,透着古朴;红色棉门帘、新春装饰,满是喜庆;月亮门、落地窗,相当有设计感。这里就是宣南书店法源寺店,一座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
几乎每一位来到宣南书店门口的人,都会被落地窗上的水幕惊艳到——水流如同瀑布一般,顺着玻璃潺潺而下,光影交错,如梦如幻……撩开月亮门上的红帘,眼前出现的是售卖咖啡等饮品的前台,往右边拐,再过一道门,就到了书店内部,顶天立地放置的书架,把氛围感拉满,让人很容易产生阅读的欲望。屋子中间和窗边,摆了10多张桌子,客流量大的时候经常“一座难求”。书店还有个屋顶露台,方便读者俯瞰法源寺片区的灰瓦屋顶。
为什么选择开一家24小时书店?宣南书店法源寺店创始人团队成员李楠告诉记者,书店所在的宣南地区,在历史上是文人墨客进京赶考的落脚地,充满了文化底蕴,“我们想继承这种传统,让更多人能有安静阅读的空间,所以决定24小时开放。”
书店从不强制消费。“只不过,每天晚上10点到第二天9点,需要持卡进入,一人一卡,每张卡99元,可以用99天。”店员说,“持卡”制度是为了设定一定门槛,让有夜读需求的人们能在快节奏生活中有个好去处。一位读者说,在家总是静不下心看书,这里不一样,和一群虽不认识但志趣相同的人为伴,阅读氛围特别好。如果需要办公或者谈业务,店里还有自习室和包间。
作为24小时阅读空间,这里还提供美食——限定的“法源寺”咖啡、农科院烤红薯、赣南脐橙热橙汁……
李楠对书店也有更多期待:“希望它能承载很多功能,成为宣传推广老城文化、宣南文化的一个窗口。”为此,李楠不仅在书架上摆了一系列介绍北京民俗和市井文化的书籍,从小在南城胡同长大、热爱传统曲艺的他,还在店里与牛街街道持续开展掐丝珐琅、北京彩塑兔儿爷等非遗研学课程。接下来,这里或许还会变成推广书法、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传统文化的夜校。
通州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爱琴海站
黑科技赋能闹中取静
一贯喧嚣的商圈里也有可以让人静心的24小时阅读空间,设在通州区北投爱琴海购物公园里的24小时智能文化空间就是这样一处地方。这处纯公益属性的空间由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建设、运营,场地则是由商场免费提供。
傍晚,记者前去探访。这处阅读空间所在的区域,跟商场主体隔着两道防火门,实现了闹中取静。门口的提示写道:用二代身份证就能免费办理读者卡。
推门进去,记者发现这里并没有管理员的身影,但环境同样干净整洁、素雅舒适。阅读空间虽然只有100多平方米,但书的种类并不少,其中有文学类、养生类、历史类等,总共6000多册。
智能文化空间能够实现24小时安全开放,高科技帮了不少忙。空间内搭载自动控制、人脸识别等技术,安全又高效。此外,不同点位设置的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还书箱、图书消毒柜、电子借阅机、报刊借阅机等设施,可为读者提供流畅的基本服务。
智能设备则能实时监测空间内温湿度、空气质量,还可以远程管理安全设备、智能照明、空调、空气净化设备运行状况。通州区文旅局还安排了24小时客服人员,随时接听读者电话,及时处理解决各种问题。
为什么选择来这里看书?市民王潇说,他是这里的“常客”,“除了免费、离家近之外,这里吸引我的原因还因为紧挨着商圈,买杯咖啡、吃个简餐都特方便。”
王潇从事创意工作,经常要用电脑制作文稿,在他看来,这处24小时阅读空间更能让他“沉浸式办公”,“智能化管理让这里更安静,工作累了还能看看书。”
朝阳安贞街道市民活动中心
办书友会吸引更多人
夜已深,朝阳区安贞街道市民活动中心24小时图书馆内依然灯火通明。此时室外温度接近零度,街道上行人稀少,但记者推开图书馆的门,热气扑面,书香袭来,眼前的空间,温暖、安静、舒适。
图书馆不大,大约40个位置,几乎座无虚席。角落里,一位年轻人对着电脑,戴着耳机,手中握着一支笔,不时在本子上做着笔记;另一侧,一位老人正捧着报纸仔细阅读……专注的读者们并没有被记者的脚步打扰,整个空间很安静。这氛围,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
“可以24小时自习”一度是这里吸引众多读者的法宝。“尤其是最近两年,我们这儿在网上可火了,附近有学习需求的居民纷纷前来,几乎每天都是满员状态。有考研的学生、准备出国留学的年轻人,也有年纪较大的居民,他们因为家中没有独立阅读空间而选择来这里,甚至春节期间也有人在这里学习到凌晨两三点。”安贞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主任常昭一告诉记者。
尽管24小时图书馆很受欢迎,但想要运营得有声有色并不简单。
目前,这家图书馆正通过举办丰富的活动吸引更多读者——在图书馆最里面的儿童阅读空间,白天经常会举办亲子活动;常来自习的安贞医院医生们,也应邀给居民做健康科普讲座。“今年,我们正在筹备更多类型的读书会,创新活动形式,希望以‘小而精’为特点,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常昭一说。
海淀永定路街道图书馆
让图书全天候“漂流”
永定路街道图书馆也是一处让知识“无眠”的24小时阅读空间。晚上10点多,记者来到这里探访。
图书馆不大,一张大大的木质书桌摆在中央,周围环绕着一圈座位,三名读者正沉浸在书香之中。阅读空间四周是高大的图书墙,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墙边还设置了多处桌椅。整个空间静谧而温馨,甚至能听到书页翻动和敲击键盘的声音。
在图书馆门口,一个名为“小蓝书吧”的移动借书柜全天候值守,能为居民提供自助借还书服务。街道图书馆周围共设置了9个这样的智能捐书箱,不仅能收集居民家闲置的图书,还可以收集大伙儿对各类图书的需求,让图书全天候“漂流”起来,选书用书一下子变得便捷有趣。
“围绕‘图书漂流’,我们正在组建‘小蓝书吧书友群’,今年还准备办书友会。”永定路街道图书馆负责人李蒂告诉记者,通过尝鲜儿活动,既能扩充藏书,还能扩大读者群体。眼下,图书馆还在广泛招募志愿者,大家不仅可以帮助管理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还能得到服务积分,兑换更多社区活动的“入场券”。
这里不仅能看书,也能供外卖员、快递小哥稍作休息……24小时热水、洗手间等便利设施为他们提供方便。
可是人杂了,会不会乱?从去年11月试运营开始,李蒂惊喜地发现,其实,不管什么时候谁来到这里,都会很自觉地放低声音,“我们衷心希望,这里不仅能照亮小哥们的归家之路,更能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和成长的摇篮。”
本文链接:夜深书香浓 等你来“充电”http://www.llsum.com/show-6-1417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玛丽安娜将要去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