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聚焦文旅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行业头部专家也针对当前文旅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戴斌:建设一批入境旅游首站城市
“过去两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入境旅游的便利化政策措施,入境游客特别是外国入境游客实现超预期增长。在此基础上,如何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游览体验,成为当下的一个重点。”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建议推出一批入境旅游首站城市和散客友好型城市,更好满足外国游客的多元化旅游需求。”
戴斌进一步解释说:“目前,游客入境之后,去哪玩、怎么玩,是各地需要解决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以往我们在国际旅游宣传推广过程中,会更加重视省级层面,对于具体的城市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然而,省级层面相对较难在游客心目中留下一个清晰、独立的旅游目的地标识,反而是城市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围绕外国游客、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等不同群体的入境旅游需求,我们应建设一批入境旅游首站城市。”戴斌建议,“围绕外国游客的需求,重点打造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武汉、西安等入境旅游首站城市;围绕港澳同胞的需求,重点打造深圳、珠海等入境旅游首站城市;围绕台湾同胞的需求,重点打造厦门、福州、南京等入境旅游首站城市;围绕海外华人华侨的需求,重点打造泉州、江门、潮州等入境旅游首站城市。打造入境旅游首站城市,应进行顶层设计,并指导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戴斌表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体系的日益完善,外国游客中的散客越来越多。“散客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服务会有更多细节上的要求,所以建设散客友好型城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酒店提供行李托运服务、在集中的商圈设立各种尺寸的行李寄存柜、完善城市内的免税店、优化离境退税服务等。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让散客能够在中国体验自由行走的便利,有更好的观光和消费体验。”
全国人大代表梅亦:打造港澳青少年研学品牌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表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港澳青少年与内地交往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为进一步做好港澳内地青少年交流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梅亦建议有关部门支持强化省域联动、区域互动,推动资源串联成线,发挥区位优势,推出一批跨区互通的研学线路产品,不断丰富研学产品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刘梅林:银发列车上配备医疗救护员非常必要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亿人。随着老年人群体对健康、休闲和社交需求日益增长,承载老年群体期待的银发旅游成为市场热点。
“1月中旬,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铁集团等9单位印发《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 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银发旅游专列产品的适老化服务保障提出要求。这是国家促进和规范银发旅游市场的积极举措。”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刘梅林表示,“老年人群有其特殊性,组织其外出旅游需要更加注重安全保障工作。”
刘梅林认为,老年游客身体条件和心理状态有一定特殊性,需要相关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在旅游服务上也需要更加细致和周到。对此,刘梅林认为,银发列车上配备医疗救护员非常必要。如何更好地落地执行,需要铁路部门和医疗机构之间沟通协商,做好规划落地。
“为确保老年人在旅游过程中的健康安全,列车上可以配备一些医疗救助设备和急救药品。铁路部门可以联合医疗机构对银发专列服务人员开展专业的救护培训,比如,如何使用专业的救助设备,如何去做心肺复苏,以及如何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协助医疗机构转运病人等,提高全员的救护意识。”刘梅林建议,老年人群注重养生保健,银发旅游专列上可以开设保健知识宣讲课程,设置健康咨询点,为老年游客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舒勇:让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成为“诗和远方”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说:“应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好区域文旅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互补性发展格局,还需打破行业壁垒,培育跨界融合生态。去年在调研时,我看到贵州将苗绣体验活动融入民宿之中,湖南怀化将傩戏、侗锦织造技艺等融入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这都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写照。我们应鼓励工业遗址开发文创园区,支持康养基地融入中医药文化,让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成为大家向往的‘诗和远方’。此外,我还建议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发展合力,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韩莉:建议进一步健全博物馆预约机制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游持续升温,“预约难”“参观难”问题愈发凸显。如何破解热门博物馆预约难题,让博物馆为美好生活添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韩莉建议进一步健全博物馆预约机制。
在韩莉看来,当前热门博物馆主要面临四方面问题。一是供需矛盾突出,博物馆容量有限,而节假日客流集中,导致预约名额供不应求。二是技术与管理存在短板,包括预约系统存在短板,“黄牛”利用技术手段批量抢票并高价转售,扰乱市场秩序;部分场馆预约流程复杂,线上线下衔接不畅,老年群体等难以适应。三是地域与群体需求失衡,部分场馆外地游客占比较大,本地市民的参观需求难以满足。四是安全与体验兼顾难,取消预约制后,客流量激增导致展厅拥堵、设施超负荷运行,既威胁文物安全,又降低游客体验。
韩莉建议,破解博物馆参观难题可以从5个角度着手。“一是热门场馆可以采取扩容与分流结合的方式,如适度扩容,增加展陈空间,推行延时开放、增设夜场,分流高峰客流;强化区域资源整合,联动周边文博场馆、景区,构建片区联动模式,分散游客压力。”韩莉说,“二是进一步完善预约制度与技术手段,注重动态分时段放票,根据客流量实时调整预约时段,避免资源浪费;完善实名制与黑名单机制,采用身份证或人脸识别实名预约,打击‘黄牛’倒票,对违规账号实施黑名单限制,并加强平台审核;预留名额,为本地市民预留部分预约额度。”
“三是强化智慧化服务与数据支撑,做好大数据分析与预警,利用人工智能实时监测客流趋势,向游客推送错峰建议,向管理部门提供预警信息,提前调配资源;坚持线上线下协同,优化线上预约界面,简化流程,保留线下人工窗口,服务特殊群体。四是加强监管与社会共治,联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黄牛’,查处非法抢票产业链,保护消费者权益;坚持公众教育与需求引导,广泛宣传倡导错峰参观,鼓励游客选择非热门场馆;推动研学活动与博物馆课程结合,减少盲目跟风。五是强化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场馆建设,同时探索市场化合作,缓解博物馆运营压力;坚持动态考核机制,将游客满意度、安全指标纳入博物馆考核体系,避免单纯以流量论绩效。”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让非遗成为旅游中的“文化地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非遗与旅游如何更好实现融合发展、双向赋能,全国政协委员田静认为,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意义深远。“以建水紫陶这类非遗技艺来说,其与旅游结合,不只是传播途径的拓展,更是一种文化生态的重塑,可以让非遗从传统的小众传承空间走向大众视野,成为旅游中的‘文化地标’。游客也不再是被动的观赏者,而是参与者与传播者。同时,非遗与旅游融合还能带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目前,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比如,年轻一代可能更倾向于数字化、互动性强的体验方式,而中老年游客则更看重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田静说,“同时,非遗传承人群体也面临着‘断层’与‘转型’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年轻传承人匮乏,另一方面现有传承人在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欠缺。此外,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可能会使非遗沦为旅游商品的附属,失去其核心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
田静建议,“实现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我们需要开拓新思路。在非遗研学课程体系构建上,除了依据年龄和技艺难度分层,还应充分考虑游客的兴趣爱好与文化背景,打造个性化、定制化的体验课程。对于非遗传承,可以鼓励市场营销、文化传播、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发展合力。”“在落地实施层面,要打破传统的合作模式。旅游景区与非遗传承机构可以建立‘共生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共创价值。除资金与政策支持外,政府还可以搭建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不同地区非遗与旅游项目的交流互鉴。同时,地方可以借助互联网与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为游客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场景,让非遗‘动’起来。”
本文链接:行业专家建言献策,两会上的“文旅声音”http://www.llsum.com/show-6-1400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文旅领域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