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的艺术生涯是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传奇。他曾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画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毕加索”。晚年却隐居于岭南乡村,醉心于创作。
正在上海海派艺术馆举行的“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布面纸本重彩画展”,是石虎辞世后的首个大型展览,也是对这位艺术大家的缅怀与追念。
石虎(1942—2023)
出生于河北徐水县。1978年,石虎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中唯一的艺术家随团出访非洲13国,次年出版《非洲写生》画集,产生广泛影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石虎成为海内外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1996年,他在朱德群及海内外众多美术名家支持下,就任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他的艺术纵横于重彩、水墨、油画、书法、诗歌之间,相得益彰,互为映衬。2023年,荣获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特别功勋艺术家纪念奖。
打造中国的灵魂
石虎是为数不多的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两次大展的中国画家。特别是2013年10月的《石虎书画大展》,五个展厅共展出了石虎的近千件作品,可谓中国当代艺坛的空前盛事。美术界称石虎为“东方艺术的当代觉行者”。他曾说:“画画不是一个技术,而是背负着炎黄文化,我们在打造中国的灵魂!”
2013年北京大展之后,石虎却骤然转身,从大众视野中淡出,退居岭南惠州客家的山下村,深居简出。他每日于林间漫步,逗孩种花,除了几位好友之外,与外界沟通甚少。人们不禁会问:石虎仍在创作吗?十年的隐居生活给他的艺术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石虎早年的大尺幅作品,如《祈明图》(1993年)、《玄腾图》(1995年)、《坤梦图》(1998年)等,都善于用人物、动物形象的解构与重组来表达他对中国历史、社会、信仰的理解,以灿烂重叠的色彩铺陈和错综复杂的构图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积数年之功,他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完成了两幅巨型作品:《共华图》(2017年)和《十八罗汉》(2018年)。在这两幅超过13米长的画面上,我们看到石虎用更精炼的艺术语言,通过对宗教诸灵、芸芸众生的刻画,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代社会及人性的深刻领悟。
古代信仰的智慧之光在他的笔下化作独特的艺术语言,予人美感,开蒙启迪。他的另外两幅大型作品《诀阴图》(2017年)、《八仙过海》(2018年)分别以道家八仙的民间传说和奇门遁甲的阴阳占卜为题材,用大块冷暖色的对比,加上灵动的线条分割,极具感染力地把人从凡尘俗世引入神秘的未知世界,以一只悲悯之眼穿透未来。
我很喜欢石虎的另一幅稍大尺幅作品《熙煌图》(2017年),画中屏风上起伏的山岭与背景的山连为一体,在一个充满阳光和温暖的世界里,真实与虚幻相互交织,粉红色的天空如此迷人,将人带入亘绵不绝的万古之世。
美是人类的梦乡
如果说上述大幅作品注重宏大主题,表现的是分量深厚的大历史,那石虎的一系列小型画则另辟蹊径,透过人物、动物、风景传达出对微观历史的观察体悟。在石虎的画笔下,有母子、少女,也有田间的农女和牵牛郎。画中的人物是他身边的亲人旧友,画中的场景是他生活过的居所,画中的故乡是挥之不去的绵绵思绪。
石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把人生的遭遇与感悟都用绘画记录下来,他的个人史也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史。他的兴奋是时代的兴奋,他的悲伤是时代的悲伤,他的抱负是时代的抱负。
他笔下的菊黄、丽鹿、茸枝、丹霞,都是大自然在艺术家心灵里的映照。而红河汉魂、天雨星犬、琴思木言、蝶衣蝶魂、梦中飞来的玄鸟、面向河流的祈愿、呕尽心血的冥想则反映了艺术家对生命深层含义的探索。
现实与虚幻,是石虎作品的两条主线。他善于用形象作为隐喻来触发观者的想象。石虎的画中一再出现的背影和归途有着特殊的含义。如《秋言图》里的女性与红叶相缠,象征着收获与成熟。《蓑归图》里的背影披蓑衣戴笠帽,牵牛而归,寒冷阴霾的天气没让他停下脚步,远处有那么一点光亮,像是黑暗中的希望。
《暮归图》中身姿婀娜的村姑肩挑竹篮,在柔和的微风中融入宁谧的黄昏。美是人类的梦乡。《星河图》中的人物背影是画家本人,一位命中注定的漂泊者,他扛着重重的行囊,从跌宕起伏的过去走来,在风雨颠簸之后,安然迈入星空闪耀下的神秘未来。
艺术家要走向自己
石虎的画一直在变,他不断突破自己。有评论家试图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和互鉴中来定义石虎的艺术。可是,正如石虎本人在1985年写下的《蛮梦》中所说:“艺术家不可能认为世界上有一种模式,可以来取代自己的灵魂,他的理性王国并不能离开感觉功能从空中修建。没有抽象语言的积累,便没有抽象语言的自由使用,那构造观念就是一句废话。艺术家不可能离开自身的特殊性格来实现一体的完整,艺术家不可能屈从类属的东西,任凭桎梏来扭曲自己的天性。”石虎相信,艺术家需要的,永远是走向自己。
我们可以从石虎的画里看到西方19世纪以来的各种艺术流派对他的影响,比如印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点彩派、立体派等,但我们很难把他的作品归类为某一流派。石虎本人也从未把西方现当代艺术作为自己的圭臬,他说:“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只是一个法门,而不是法性,法性在哪里?法性在自然里。当获得一个法门的时候要记住,你的任务就是要抛弃这个法门,而不是沿着它往前走,你要寻找新的法门。当你获得了很多法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会七十二变了,你已经开始接近获得法性的大门了,那就是所谓的无法了。”
正是这种“无法之法”的理念让石虎的艺术更上一层楼,而时有高处不胜寒之感。石虎的画不仅不属于任何西方当代艺术流派,它们与传统的中国画也相去甚远。除了早年使他一举成名的《非洲写生》,他极少采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对象。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拘一格的颜色对比和极为抽象的线条,通常被评论家形容为充满重彩、书法的意味。石虎对此有自己的解释:“重彩之精神在构建象肌,无丰厚玄动之象肌,其纸上色彩难以持重。更兼水性轻薄,写重相驳,非异想不可夺此重赋天工。”
传统绘画中的“随类赋彩”已经不能局限石虎的颜色观念和创作实践,他笔下的颜色不是物理性颜色,而是他所定义的“象”的颜色。“象”的颜色充满感性、情绪甚至虚无,它是生命和灵魂的颜色,而这正是石虎的重彩画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
“心性即万物”
谈到线条,石虎的看法更为独到,他认为线条是心灵的载体,是一切绘画的根本。对他而言,线条是一种生命性体验,只有回到零点的原始造型思维,才能让线条富有创造力。石虎画里的线条变化多端、充满生机,无从捉摸。观者可从《盈影图》《霓裳图》《花研图》《春研图》等作品中一睹其容。
石虎的艺术与众不同,有时难免被人误解,被认为看不懂,太抽象。其实,石虎的画与他独到的美学思想有密切关系。他通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象式”理论。他认为:万物作为“象式”存在于艺术中。“画的真神是永不露面的,是为了表达这个象意而设立的象式。这个象式的功能就像拉弓射箭,但是不能说拉弓射箭一定是为了射鸟,目的并不一定是这个。象式就像拉弓射箭一样,你知道它要射向哪里,射向你看不见的那个真身,这就是那个象物。象是无形的,那么你画这个无形的东西怎么画?中国人很早就用汉字、用笔画,用线条搭建形态组成象式……”
石虎用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实践将中国绘画往前推进一步。他提出:“心性即万物”“神而觉象,神满慧通”。他的创造力如此丰沛,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创作仍是他身心的关注与向往。
我相信,真正的石虎时代还未到来。石虎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又开启了未来之路。
作者:汪涛 本次展览策展人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 亚洲艺术部普利兹克专席主任兼中国艺术总策展人 中国美术学院博导
石虎的艺术生涯是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传奇。他曾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画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毕加索”。晚年却隐居于岭南乡村,醉心于创作。
正在上海海派艺术馆举行的“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布面纸本重彩画展”,是石虎辞世后的首个大型展览,也是对这位艺术大家的缅怀与追念。
石虎(1942—2023)
出生于河北徐水县。1978年,石虎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中唯一的艺术家随团出访非洲13国,次年出版《非洲写生》画集,产生广泛影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石虎成为海内外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1996年,他在朱德群及海内外众多美术名家支持下,就任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他的艺术纵横于重彩、水墨、油画、书法、诗歌之间,相得益彰,互为映衬。2023年,荣获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特别功勋艺术家纪念奖。
打造中国的灵魂
石虎是为数不多的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两次大展的中国画家。特别是2013年10月的《石虎书画大展》,五个展厅共展出了石虎的近千件作品,可谓中国当代艺坛的空前盛事。美术界称石虎为“东方艺术的当代觉行者”。他曾说:“画画不是一个技术,而是背负着炎黄文化,我们在打造中国的灵魂!”
2013年北京大展之后,石虎却骤然转身,从大众视野中淡出,退居岭南惠州客家的山下村,深居简出。他每日于林间漫步,逗孩种花,除了几位好友之外,与外界沟通甚少。人们不禁会问:石虎仍在创作吗?十年的隐居生活给他的艺术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石虎早年的大尺幅作品,如《祈明图》(1993年)、《玄腾图》(1995年)、《坤梦图》(1998年)等,都善于用人物、动物形象的解构与重组来表达他对中国历史、社会、信仰的理解,以灿烂重叠的色彩铺陈和错综复杂的构图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积数年之功,他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完成了两幅巨型作品:《共华图》(2017年)和《十八罗汉》(2018年)。在这两幅超过13米长的画面上,我们看到石虎用更精炼的艺术语言,通过对宗教诸灵、芸芸众生的刻画,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代社会及人性的深刻领悟。
古代信仰的智慧之光在他的笔下化作独特的艺术语言,予人美感,开蒙启迪。他的另外两幅大型作品《诀阴图》(2017年)、《八仙过海》(2018年)分别以道家八仙的民间传说和奇门遁甲的阴阳占卜为题材,用大块冷暖色的对比,加上灵动的线条分割,极具感染力地把人从凡尘俗世引入神秘的未知世界,以一只悲悯之眼穿透未来。
我很喜欢石虎的另一幅稍大尺幅作品《熙煌图》(2017年),画中屏风上起伏的山岭与背景的山连为一体,在一个充满阳光和温暖的世界里,真实与虚幻相互交织,粉红色的天空如此迷人,将人带入亘绵不绝的万古之世。
美是人类的梦乡
如果说上述大幅作品注重宏大主题,表现的是分量深厚的大历史,那石虎的一系列小型画则另辟蹊径,透过人物、动物、风景传达出对微观历史的观察体悟。在石虎的画笔下,有母子、少女,也有田间的农女和牵牛郎。画中的人物是他身边的亲人旧友,画中的场景是他生活过的居所,画中的故乡是挥之不去的绵绵思绪。
石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把人生的遭遇与感悟都用绘画记录下来,他的个人史也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画史。他的兴奋是时代的兴奋,他的悲伤是时代的悲伤,他的抱负是时代的抱负。
他笔下的菊黄、丽鹿、茸枝、丹霞,都是大自然在艺术家心灵里的映照。而红河汉魂、天雨星犬、琴思木言、蝶衣蝶魂、梦中飞来的玄鸟、面向河流的祈愿、呕尽心血的冥想则反映了艺术家对生命深层含义的探索。
现实与虚幻,是石虎作品的两条主线。他善于用形象作为隐喻来触发观者的想象。石虎的画中一再出现的背影和归途有着特殊的含义。如《秋言图》里的女性与红叶相缠,象征着收获与成熟。《蓑归图》里的背影披蓑衣戴笠帽,牵牛而归,寒冷阴霾的天气没让他停下脚步,远处有那么一点光亮,像是黑暗中的希望。
《暮归图》中身姿婀娜的村姑肩挑竹篮,在柔和的微风中融入宁谧的黄昏。美是人类的梦乡。《星河图》中的人物背影是画家本人,一位命中注定的漂泊者,他扛着重重的行囊,从跌宕起伏的过去走来,在风雨颠簸之后,安然迈入星空闪耀下的神秘未来。
艺术家要走向自己
石虎的画一直在变,他不断突破自己。有评论家试图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和互鉴中来定义石虎的艺术。可是,正如石虎本人在1985年写下的《蛮梦》中所说:“艺术家不可能认为世界上有一种模式,可以来取代自己的灵魂,他的理性王国并不能离开感觉功能从空中修建。没有抽象语言的积累,便没有抽象语言的自由使用,那构造观念就是一句废话。艺术家不可能离开自身的特殊性格来实现一体的完整,艺术家不可能屈从类属的东西,任凭桎梏来扭曲自己的天性。”石虎相信,艺术家需要的,永远是走向自己。
我们可以从石虎的画里看到西方19世纪以来的各种艺术流派对他的影响,比如印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点彩派、立体派等,但我们很难把他的作品归类为某一流派。石虎本人也从未把西方现当代艺术作为自己的圭臬,他说:“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只是一个法门,而不是法性,法性在哪里?法性在自然里。当获得一个法门的时候要记住,你的任务就是要抛弃这个法门,而不是沿着它往前走,你要寻找新的法门。当你获得了很多法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会七十二变了,你已经开始接近获得法性的大门了,那就是所谓的无法了。”
正是这种“无法之法”的理念让石虎的艺术更上一层楼,而时有高处不胜寒之感。石虎的画不仅不属于任何西方当代艺术流派,它们与传统的中国画也相去甚远。除了早年使他一举成名的《非洲写生》,他极少采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对象。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拘一格的颜色对比和极为抽象的线条,通常被评论家形容为充满重彩、书法的意味。石虎对此有自己的解释:“重彩之精神在构建象肌,无丰厚玄动之象肌,其纸上色彩难以持重。更兼水性轻薄,写重相驳,非异想不可夺此重赋天工。”
传统绘画中的“随类赋彩”已经不能局限石虎的颜色观念和创作实践,他笔下的颜色不是物理性颜色,而是他所定义的“象”的颜色。“象”的颜色充满感性、情绪甚至虚无,它是生命和灵魂的颜色,而这正是石虎的重彩画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
“心性即万物”
谈到线条,石虎的看法更为独到,他认为线条是心灵的载体,是一切绘画的根本。对他而言,线条是一种生命性体验,只有回到零点的原始造型思维,才能让线条富有创造力。石虎画里的线条变化多端、充满生机,无从捉摸。观者可从《盈影图》《霓裳图》《花研图》《春研图》等作品中一睹其容。
石虎的艺术与众不同,有时难免被人误解,被认为看不懂,太抽象。其实,石虎的画与他独到的美学思想有密切关系。他通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象式”理论。他认为:万物作为“象式”存在于艺术中。“画的真神是永不露面的,是为了表达这个象意而设立的象式。这个象式的功能就像拉弓射箭,但是不能说拉弓射箭一定是为了射鸟,目的并不一定是这个。象式就像拉弓射箭一样,你知道它要射向哪里,射向你看不见的那个真身,这就是那个象物。象是无形的,那么你画这个无形的东西怎么画?中国人很早就用汉字、用笔画,用线条搭建形态组成象式……”
石虎用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实践将中国绘画往前推进一步。他提出:“心性即万物”“神而觉象,神满慧通”。他的创造力如此丰沛,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创作仍是他身心的关注与向往。
我相信,真正的石虎时代还未到来。石虎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又开启了未来之路。
作者:汪涛 本次展览策展人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 亚洲艺术部普利兹克专席主任兼中国艺术总策展人 中国美术学院博导
本文链接:画出天地精神,画出灵魂颜色http://www.llsum.com/show-6-1322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好故事应当是感情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