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徐冰:有问题就有__
展期:展至2025年5月30日
地点:成都市美术馆
“对我来讲,中国书法就是把文字的包装盒打扮到最高境界的一门艺术。一幅书法作品挂在家里,什么白日依山尽,什么举头望明月,这些诗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可那幅书法本身对你而言却始终充满魅力。”徐冰在跟我们探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时如此举例。
近日,当代艺术家徐冰西南地区首次大型个展“徐冰:有问题就有__”亮相成都市美术馆B区。展览汇聚了他50年间创作的80余件重要艺术作品。这80余件作品宛如他的人生缩影,不仅记录了他对艺术的探索历程,也映射出他对当下的关注以及对未来持续的好奇与期待。
他的文字是不好用的“字库”
了解徐冰是在2002年的上海双年展“都市营造”,当时展出的作品是《鸟飞了》。初见时觉得巧妙,多年后想起那届双年展,似乎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件作品,一方面因为作品灵动的悬挂方式和占据的大面积空间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另一方面对于母语的亲切和鸟的象形变化让人很容易就能对作者的意图产生共鸣。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件作品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天书》创作者。后来的徐冰做了很多作品,似乎始终绕不开“天书”。
1986年的某一天早上醒来, 徐冰特别想做一件需要全力以赴的事情, 他想做一本书,并为这本书取名《天书》。说是“做”一本书而不是“写”一本书是有原因的,首先,这本书不具备作为书的本质——虽然有文字,但所有内容都被“抽空”,像书而不是书;其次,这本书的完成途径,必须是一个制作“真正的书”的过程;最后,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每道工序必须精准、严谨、一丝不苟。徐冰坚信,这件作品的命运取决于整个制作过程的态度,一本正经地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如果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度自然就会出现。
徐冰在《我的真文字》中回忆这件作品的制作过程时,写到这么一句话:“人生的核心命题就是度过,就是如何把时间用掉的能力。”显然,徐冰具备了这一能力。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年轻人总说人生无意义,但是如果你能坚持把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做下去,那也是一种意义。”
徐冰说他的文字是不好用的“字库”,像是电脑病毒,却在人脑中起作用——在可读与不可读的转换中,在概念的倒错中,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概念被打乱,制造着连接与表达的障碍,思维惰性受到挑战。在寻找新的依据和通路的过程中,便打开更多的思想空间,警觉文字,找回认知原点。徐冰在说起自己的“文字学”作品时如此分析。
背后的故事与当下的思考
观看和撰写关于徐冰的展览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观看的过程十分过瘾,仿佛是在看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有时已经看到了终章,却因不能从故事中抽离,又会随机挑选一章重新浸入其中。而撰写徐冰的展览时常常会有一种错愕感,因为每件作品都仿佛能独立成章,作品之间的面貌相差之大让人很难想象这是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
《凤凰》是徐冰,《蜻蜓之眼》也是徐冰;《无主之画》是徐冰,《墙与路》也是徐冰;《荣华富贵(香烟虎皮)》是徐冰,《何处惹尘埃》亦是徐冰……他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在改头换面,一种“成功”模式的延续相对而言一定是更容易的,但徐冰就是会轻而易举地改换方向和主题。这是源于一种对自己的自信,更是时刻关注当下的结果。
艺术家置身于特定时代必然会受到社会事件、文化交流、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和启发。艺术家的感知力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以平等、多元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并提炼出共通的情感体会,将其融入作品创作中。与传统艺术形式相比,当代艺术摆脱了固定程序与材料的限制,能够更直接、更彻底地反映艺术家的主观意志。
这次展览中,有一件作品名为《背后的故事》,磨砂玻璃的正面呈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面貌,而绕到“画布”背后,则是枯枝、旧报纸、塑料袋等杂物,另一面的山水画正是这些杂物投射的影子。一个作品的正反面呈现迥异的面貌,正是徐冰给观众设置的迷局。徐冰在这件作品中大胆摒弃了传统的笔墨工具,转而使用物品,将它们放置在磨砂玻璃背后,以此来模拟传统山水画的飘逸笔触和气韵,通过光影的巧妙调配和物品的层次摆放,将精美的中国山水画呈现给观众。
徐冰借助现代媒介重新诠释古代画作,实现了作品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创造性转化。画的正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用光作画,将不可调和的矛盾浓缩于同一作品之中。徐冰通过解构和唤醒传统文化,在正与反、真与假之间探讨中国画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同时反思环境问题。他揭示了文化的空洞与异化,以此警示全世界。
诗性地展现对传统文化内核的自信
在徐冰近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文化一直是他关注的核心主题。他反思并审视自己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对位置,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转化,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自信。
徐冰在《我的真文字》中说:“现在的人都这么忙,活得这么具体,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情,哪还有耐心读这些文字?还是我的本行好,制造视觉产品,看一眼,有东西就有,没有就没有。”艺术家的思维和创造往往需要脱离逻辑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以调节人类整体的思维模式。
看到后来,我发现徐冰的作品和他本人很像,纯粹、直白、偶尔设置一些他认为是“陷阱”,但却很容易能被破解的障碍,让你去解读。徐冰在和自己以及观众玩“文字游戏”且不亦乐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徐冰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将这种秉持本心、保持朴素纯真的观念传达给观众,或许就是一种诗性的展露。
展览:徐冰:有问题就有__
展期:展至2025年5月30日
地点:成都市美术馆
“对我来讲,中国书法就是把文字的包装盒打扮到最高境界的一门艺术。一幅书法作品挂在家里,什么白日依山尽,什么举头望明月,这些诗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可那幅书法本身对你而言却始终充满魅力。”徐冰在跟我们探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时如此举例。
近日,当代艺术家徐冰西南地区首次大型个展“徐冰:有问题就有__”亮相成都市美术馆B区。展览汇聚了他50年间创作的80余件重要艺术作品。这80余件作品宛如他的人生缩影,不仅记录了他对艺术的探索历程,也映射出他对当下的关注以及对未来持续的好奇与期待。
他的文字是不好用的“字库”
了解徐冰是在2002年的上海双年展“都市营造”,当时展出的作品是《鸟飞了》。初见时觉得巧妙,多年后想起那届双年展,似乎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件作品,一方面因为作品灵动的悬挂方式和占据的大面积空间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另一方面对于母语的亲切和鸟的象形变化让人很容易就能对作者的意图产生共鸣。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件作品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天书》创作者。后来的徐冰做了很多作品,似乎始终绕不开“天书”。
1986年的某一天早上醒来, 徐冰特别想做一件需要全力以赴的事情, 他想做一本书,并为这本书取名《天书》。说是“做”一本书而不是“写”一本书是有原因的,首先,这本书不具备作为书的本质——虽然有文字,但所有内容都被“抽空”,像书而不是书;其次,这本书的完成途径,必须是一个制作“真正的书”的过程;最后,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每道工序必须精准、严谨、一丝不苟。徐冰坚信,这件作品的命运取决于整个制作过程的态度,一本正经地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如果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艺术的力度自然就会出现。
徐冰在《我的真文字》中回忆这件作品的制作过程时,写到这么一句话:“人生的核心命题就是度过,就是如何把时间用掉的能力。”显然,徐冰具备了这一能力。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年轻人总说人生无意义,但是如果你能坚持把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做下去,那也是一种意义。”
徐冰说他的文字是不好用的“字库”,像是电脑病毒,却在人脑中起作用——在可读与不可读的转换中,在概念的倒错中,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概念被打乱,制造着连接与表达的障碍,思维惰性受到挑战。在寻找新的依据和通路的过程中,便打开更多的思想空间,警觉文字,找回认知原点。徐冰在说起自己的“文字学”作品时如此分析。
背后的故事与当下的思考
观看和撰写关于徐冰的展览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观看的过程十分过瘾,仿佛是在看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有时已经看到了终章,却因不能从故事中抽离,又会随机挑选一章重新浸入其中。而撰写徐冰的展览时常常会有一种错愕感,因为每件作品都仿佛能独立成章,作品之间的面貌相差之大让人很难想象这是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
《凤凰》是徐冰,《蜻蜓之眼》也是徐冰;《无主之画》是徐冰,《墙与路》也是徐冰;《荣华富贵(香烟虎皮)》是徐冰,《何处惹尘埃》亦是徐冰……他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在改头换面,一种“成功”模式的延续相对而言一定是更容易的,但徐冰就是会轻而易举地改换方向和主题。这是源于一种对自己的自信,更是时刻关注当下的结果。
艺术家置身于特定时代必然会受到社会事件、文化交流、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和启发。艺术家的感知力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以平等、多元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并提炼出共通的情感体会,将其融入作品创作中。与传统艺术形式相比,当代艺术摆脱了固定程序与材料的限制,能够更直接、更彻底地反映艺术家的主观意志。
这次展览中,有一件作品名为《背后的故事》,磨砂玻璃的正面呈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面貌,而绕到“画布”背后,则是枯枝、旧报纸、塑料袋等杂物,另一面的山水画正是这些杂物投射的影子。一个作品的正反面呈现迥异的面貌,正是徐冰给观众设置的迷局。徐冰在这件作品中大胆摒弃了传统的笔墨工具,转而使用物品,将它们放置在磨砂玻璃背后,以此来模拟传统山水画的飘逸笔触和气韵,通过光影的巧妙调配和物品的层次摆放,将精美的中国山水画呈现给观众。
徐冰借助现代媒介重新诠释古代画作,实现了作品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创造性转化。画的正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用光作画,将不可调和的矛盾浓缩于同一作品之中。徐冰通过解构和唤醒传统文化,在正与反、真与假之间探讨中国画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同时反思环境问题。他揭示了文化的空洞与异化,以此警示全世界。
诗性地展现对传统文化内核的自信
在徐冰近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文化一直是他关注的核心主题。他反思并审视自己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对位置,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转化,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自信。
徐冰在《我的真文字》中说:“现在的人都这么忙,活得这么具体,有这么多好玩的事情,哪还有耐心读这些文字?还是我的本行好,制造视觉产品,看一眼,有东西就有,没有就没有。”艺术家的思维和创造往往需要脱离逻辑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以调节人类整体的思维模式。
看到后来,我发现徐冰的作品和他本人很像,纯粹、直白、偶尔设置一些他认为是“陷阱”,但却很容易能被破解的障碍,让你去解读。徐冰在和自己以及观众玩“文字游戏”且不亦乐乎。“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徐冰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将这种秉持本心、保持朴素纯真的观念传达给观众,或许就是一种诗性的展露。
本文链接:徐冰:以艺术之名,玩一场文字游戏http://www.llsum.com/show-6-13051-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紧贴地气,深度开掘生命底蕴
下一篇: 悬案剧大行其道 但观众已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