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
重大主题宣传省级联动实践
暨《卫星看“南水”润民十年间》
大型全媒体报道研讨会
在中国记协举办
来自湖北、河南、
河北、天津、北京
等省级党报主要负责人
及多名专家学者
围绕“南水北调”联动报道实践
展开研讨交流
研讨会上干货满满
细节很多!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吴兢: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践。这次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五省市党报“南水北调”联动报道的实践,是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提升重大主题宣传质效的创新探索,也为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系统性变革提供了有益参考,值得认真总结研究。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深化改革,推动以重大主题宣传创新为代表的全媒体时代内容创新,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进一步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 陈光:
在全面开工和正式通水时两次调研采访的基础上,这次《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报道中,沿线五省市兄弟党报联合行动,总计行程超过1万公里,实地踏访京津冀豫26个受水城市,在工厂、农村、社区、学校等100多个老百姓的具体生活场景中,挖掘到许多生动的一手案例。这次报道强化了新媒体技术应用,依托搜集到的卫星影像资料,采用AI+手绘+裸眼3D+音视频的形式,全景视角、沉浸式体验地展现这一世纪工程的壮丽图景与深远影响,让“南水”润民的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浸润入心。
湖北日报记者 崔逾瑜:
今年9月,我们报社两支小分队的9名记者,历时一个月,第一次深入这26个城市,采访了近50个乡村。我们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词,是打井、苦水、咸水。采访越往北走,缺水就越厉害。
通水十年、1亿多群众、680亿立方米调水总量,并不只是几个数字,而是一片片缺水的北方土地、50多条干涸的河流,在“南水”润泽中的新生。当我们从山河地理的空间维度,去看这一泓北上千里的新“地表江河”,我们自豪于托举“南水”的大国重器,更自豪于人定胜天的中国力量;而当我们从时间和历史的维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力量,更是人民江山。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周勇:
这是一次为共和国存史的集体行动。报道总计6.2万余字、50余条图片和视频,一个个鲜活的新闻故事,串起新时代中国大水网建设带来的成效,成为一部为历史存照、为共和国存史的全景记录。
这是一次践行“四力”的生动实践。五省市党报记者总计行程超过1万公里,实地踏访京津冀豫26个受水城市,挖掘到许多生动的一手案例,在践行“四力”中见证“南水”润民实效。
这是一次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练兵”。既有70后新闻老兵,也有00后“萌新”。这些记者编辑不仅能采访、会写稿,还能拿起手机拍视频、拿起话筒做直播,可以说是一支融合型、创新型、实战型的新闻人才队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陈开和:
“南水北调”是党和政府领导沿线各界通力合作完成的重大工程。这样的工程成就,是非常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发起的这次五省市主流媒体联动报道,在新闻策划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形成了强大的多主体合力,为跨区域联动式主题宣传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切实做到了守正创新,充分运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以全媒体方式,用鲜活的事实生动呈现“南水北调”工程为沿线区域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福祉,尤其是报道中所采用的纵向时间对比的视觉呈现方式,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磊:
近年来,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不仅推动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而且推动了地方媒体的跨省协作、跨域联动、跨界融合。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基建工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五省市协作同样展现了社会主义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的生命力。
曾经,面临互联网的冲击,传统媒体不得不“抱团取暖”;如今,在深度媒体融合时代,新型主流媒体更是主动“聚薪成火”,实现舆论声量的汇聚,也实现中国精神的聚合。
河南日报社副总编辑 万川明: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跨区域联动报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一个惯常策略。让传统的单声部、独角戏变成多声部、大合唱,合作更紧密,参与更广泛、互动更频繁、形式主题更多样,对这主流媒体的实力提升大有裨益。
联动报道是一项系统工程,探索省级媒体联动机制十分必要,有助于有序衔接、协同联动、提升效能。根据实践,还要包括策划协调、共同推广反馈等机制,还要区分发起方、配合方等各种形式。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刘成群:
近年来,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党报联动、抱团传播已经成为常态。大家或因地域相接,或因题材相关,针对同一主题,常常联手推出创新策划,让重大主题宣传不断出彩出圈,河北日报一直深度参与其中。自9月27日起,河北日报在报网端同时推出专栏稿件,至10月14日共发布《河北好钢“喝”上南来好水》《干涸断流四十多年后 滹沱河在“南水”亲吻下复流》等稿件10篇。
河北日报以多次亲身实践证明,一旦突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在重大主题宣传中与兄弟媒体携手谋划,就可以汇聚起多方合力,在一定时间内取得良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副总裁 高建光:
这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时间最早、报道规模最大、融合手段最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0周年行进式报道,是省际党报全媒体协作生产的有益尝试,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生动案例。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充分发挥报网声屏端齐全的矩阵优势,策划推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全媒体报道。
天津广播与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四省市新闻广播推出了两小时的“南水北调这十年”联合直播。天津电视台从12月9日到12月12日,播发《七里海湿地解渴记》《南水北调巡线人》等新闻。津云特别策划推出大型AI融媒体作品《水调歌头·十年》,巧妙运用AIGC技术,视觉上结合“AI+原创手绘”,将五省市共此青绿的优美画卷,通过国风画笔全新演绎。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李学梅:
省级媒体之间的跨域联动、同题共答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分析其中原因,一是新时代需要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新时代中国的飞速发展,成为主流媒体丰富的选题库,而不少精彩选题对于地方媒体来说,通过深耕本地往往很难得以全面呈现,自然而然便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跨域联动。二是媒体的深度融合为传统媒体跨域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过去受报纸发行的地域限制,省级纸媒想在省外出圈有很大难度,而互联网让地方媒体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间。三是省级媒体间的跨域联动提高了生产能力,这也是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扩大主流声量的必然选择。
十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春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这是十堰的“高光时刻”。各级媒体积极运用新技术、践行新理念,不断创新和丰富报道形式,做到了让“数据”动起来、让“案例”活起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南水”北上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其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策划组织的“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大型全媒体报道活动尤为耀眼。五家省市党报联动,将卫星高空俯瞰与地面实地踏勘相结合,用震撼的视角和鲜活的事例全景展现了通水十年以来北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民生福祉的提升。用广覆盖、多层级的全媒体传播矩阵,释放了集束传播效应,让正能量产生了澎湃的大流量。
湖北省记协主席 向培凤:
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深刻认识到,联动采访可以拓展内容的深度,各媒体站在全国全局,可以深挖事件背后的宏大主题和全局意义;可以丰富内容的鲜活度,大家既熟悉了解当地的情况,又引入外省视角,以他者眼光观察自身,同一主题会以不同故事、不同风貌呈现,自然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可以联手增强声量、增大流量、扩大影响,优质内容向合作方的受众聚焦覆盖,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扫描下方二维码
可查看系列报道
本文链接:什么报道?五省市都下水了http://www.llsum.com/show-5-40067-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一生一事|十二个孩子的妈妈
下一篇: “两新”政策有效扩大国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