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柳宁馨 北京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示范性合作成果。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强化法律、金融、物流等海外综合服务,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布局。
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2025年又将有哪些突破和进展?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港湾集团董事长徐士龙今年带来的提案与“技术抱团”出海和共建“一带一路”有关。面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等全球挑战,徐士龙建议亟需以“技术抱团”模式整合中国优势技术集群,形成民生服务合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港湾集团董事长徐士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徐士龙在接受记者采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通过十多年在海外发展、总结经验,发现通过技术“走出去”并与当地合作,恰恰是很好的共建“一带一路”的思路。
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面临技术标准壁垒制约规模化推广、融资渠道单一限制技术落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缺位、国际技术竞争加剧等问题。例如,中国风电、卫星导航、钙钛矿发电新材料、围海造地、零碳建筑等技术虽然领先,但与东道国标准衔接不足。
徐士龙建议,加强“技术抱团”出海顶层设计,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组织引导加快聚集研发和高端制造,减少多头、重复研究,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产业链的出口优势,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技术抱团”出海的战略目标。
其次,构建共建“一带一路”技术标准共同体。针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风电、卫星、钙钛矿、围海造地、零碳建筑等技术需求的巨大市场,建议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抱团”出海的龙头企业联合编制风电、卫星、钙钛矿、零碳建筑等领域多语种技术标准手册,推动与东南亚、中东等国家签署标准互认协议。建议在东盟建立区域性检测认证中心,实现“一检通认”,以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同时,创新“技术+金融”组合出海模式。建议政府设立“丝路技术合作基金”,对“技术抱团”出海企业的民生项目提供3%利率优惠贷款。
此外,打造知识产权护航体系。建议政府应在RCEP框架内建立技术专利池,特别是对中国风电、卫星、钙钛矿材料、围海造地、零碳建筑等核心技术实施跨境备案保护。建议政府组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联盟,为“技术抱团”出海企业提供法律支援,缩短维权周期。
徐士龙还建议,建设技术共享服务平台。建议政府依托北斗卫星系统搭建“数字丝路”云平台,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免费开放气象、导航等民生数据接口。实施“本土化技术伙伴计划”。建议政府搭建技术培训平台,有组织计划与分步骤实施,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属地化技术人员,实现相关项目的本地化生产。通过标准协同、金融工具创新、知识产权护航等系统性举措,不断推动中国技术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输出”。
本文链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港湾集团董事长徐士龙:优化“走出去”模式,支持企业“技术抱团”出海http://www.llsum.com/show-4-1670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