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北京报道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带着聚焦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不同领域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多地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陆续抵达北京。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白云电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兆仍然把关注焦点投向制造业的“底座”:技能人才。
“目前制造业正面临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技能人才短缺的双重挑战。以现场工程师为例,作为衔接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的关键角色,目前院校毕业生仍无法迅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难以满足制造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胡德兆表示。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导致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的原因有很多。胡德兆认为,校企合作深度不足是其中关键,“目前部分院校培养模式仍滞后于生产实际,而企业受限于成本、效率等考量,主动、长期、系统性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也仍然有限。”
人才之困,何以为解?胡德兆提出,可以从加大政策激励、建立合作平台等角度着手,一方面通过设立“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基金”“产教评生态链建设专项基金”,加大财政与税收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产业学院、开展校企联合创新试点,推动形成政企校深度协同的技能生态。
制造业面临技能人才短缺挑战
“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目前制造业正面临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技能人才短缺的双重挑战。”胡德兆表示,随着传统产业持续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多个领域的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也“浮上水面”。
从数据上看,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等产业人才缺口预计将分别达到950万人、450万人和400万人。
胡德兆也举了个例子,“比如现场工程师,作为衔接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的关键角色,其能力直接关系制造业创新效能与产业链竞争力。但目前我国现场工程师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学生毕业后无法迅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难以满足制造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部分院校培养模式滞后于企业生产实际是影响技能人才培养效果的其中一个原因。“目前,现场工程师培养主要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但部分院校的培养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理论教学阶段,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制造类实训设备滞后于生产实际,难以满足企业对现场工程师的实际需求。”胡德兆表示。
同时,胡德兆也在履职调研中发现,近年企业虽然在多份政策文件中都被赋予“技能人才培养主体”地位,但目前整体来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仍然较弱,企业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激活。
“一方面是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在标准制定、岗位供给、师傅资源输出等方面参与度不足,产业学院建设多停留于校企合作表层,未形成‘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闭环。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限于资源和技术能力,其提供的技能培训覆盖面相对有限。目前,大部分企业仅在短期项目中与学校合作,未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缺乏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规划。”胡德兆表示。
胡德兆认为,现场工程师等技能人才的培养涉及校企双方的权益和责任,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机制,但当前相关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如企业税收优惠、学徒补贴等政策未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产业链与人才链对接不畅,院校培养标准滞后于企业技术迭代需求,技能评价体系也未能精准匹配岗位能力要求,从而导致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出现错配。”胡德兆直言。
需充分激活企业主体作用
人才之困,何以为解?胡德兆提出,可以从加大政策激励、建立合作平台等角度着手。
比如,可由教育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设立“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基金”,对接收现场工程师学徒的企业,按每人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对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导师,给予专项津贴,提升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也可探索设立“产教评生态链建设专项基金”,对链主企业、产业学院、工匠学院给予研发补贴,并将产教评生态链建设纳入国家产教融合重点项目,对链主企业给予人才安居用地保障、实训设备购置、人才培育训练补贴等支持,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
除直接的资金扶持外,为使校企合作不“流于表面”,胡德兆表示,可按“政府引导、校企主导、行业指导”原则,支持百家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合院校,共建兼顾企业技术研发、员工培训、项目孵化等多元功能的产业学院,并共同设立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工艺改进、新产品研发等真实项目。
在此基础上,胡德兆提出,可推动产业学院向上下游企业开放资源,提供共享实训基地、在线技能工坊等普惠服务,同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技能帮扶机制,比如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中小企业技能提升专区,提供标准化课程包和低成本实训解决方案等,通过构建产业链协同赋能网络,进一步扩大技能培训覆盖面。
此外,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培养效果、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还需要更深入打破校企两方人才流动壁垒。对此,胡德兆表示,院校与企业可探索搭建师资共享平台,并建立校企互聘互用机制,推动入库企业项目和教师精准匹配,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方面,面向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清单,职业院校定向选派博士、技能大师入驻产业园区或链主企业。在制度设计上,可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支持职业院校教师到入库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将“服务企业技术升级案例数”“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单设“产业贡献型教授”岗位等。
另一方面,鼓励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给予专项补贴,通过双向交流,提升教师在现场工程师项目中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企业的教学参与度。同时,还可探索推行“学分银行”制度,进一步实现院校学分与企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互通互认。
本文链接:全国政协委员胡德兆:制造业面临技能人才短缺挑战,需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2025年全国两会前瞻http://www.llsum.com/show-4-1643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新车色配合新造型座椅 理想i8俯视图发布
下一篇: 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