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实习生闫洋 东莞报道
2025年,中国文旅融合在提振消费方面已来到“深度求索”阶段,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在各地政策引导、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多方驱动下,文旅产业呈现出多维度融合与升级趋势。
今年以来,制造业大市东莞布局文旅体产业的脚步未曾停下。从2025东莞文旅体产业招商大会到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东莞不断对外释放强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多处点题文旅,提出发挥吃住游购娱展一体化的乘数效应,加强文旅与消费、潮玩、体育的跨界融合,市镇联动开展“湾区周末 IN 东莞”品牌活动,打造湾区潮流生活休闲聚集地。
在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教授巨鹏看来,不同于文旅资源禀赋强的城市,制造业城市要发展文旅产业,同时将其推动至促进消费的支柱地位,核心在于能否通过资源整合、创新驱动和需求匹配,形成可持续的消费增长动力,可以说,如何做好融合议题,深刻影响着东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在今年的东莞两会现场,无论是代表委员还是政府工作报告,都对业态融合与场景创新、文化IP与内容创新、科技赋能与智慧文旅等话题进行了重点关注。“以文旅与潮玩的融合来看,产业融合深度不足、沉浸式体验链条不畅、城市品牌辨识度不高等问题依旧困扰着东莞。背后的主要原因仍是文化旅游产业和潮玩产业本身发展得还不够充分,例如东莞缺乏专业化、高端化的旅游公司,规上文化企业还不够多等,这些都是需要东莞大力补强的地方。”东莞市政协委员吴洋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突围业态融合与场景创新
这几年,全国各地文旅融合已经来到新阶段,新业态、新场景爆发式增长,不断涌现出创新案例和实践。如在沉浸式体验方面,依托5G、元宇宙等新技术,实景演艺、剧本杀景区、数字博物馆等业态成为主流。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沉浸式项目吸引着大量年轻消费群体。同时,文旅与农业、体育、康养深度融合,形成复合型消费场景。
过去一年,东莞文旅业态融合与场景创新上已经迈出了步伐。东莞围绕春节、五一、暑期、国庆等大型节点,集中推出文体旅商融合的精品主题活动。以去年举办的东莞马拉松赛事为例,赛事与东莞本土潮玩品牌、潮流设计师深度联动,设计融合了潮玩元素与东莞特色文化符号的赛事奖牌及各类赛事周边产品。
而随着篮球印巷、东莞记忆首开区、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等文旅地标持续上新,成功举办草莓音乐节、湾区龙舟赛等大型活动,东莞在打造新型文旅消费场景上已经颇有心得。
不过,当前东莞文旅发展在业态融合和场景创新,仍旧面临几大现实难题,如顶层设计层面缺乏创新力、形式融合后如何更好进行内容融合、融合产品对外地游客吸引力不足、跨地域传播力度不够、政府对文旅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等等。
作为文化领域的政协委员,吴洋本人长期关注国内外文旅产业发展,也实地调研了苏州、洛阳、西安等文旅大市近年来文旅产业的发展情况,她认为,东莞在顶层设计上还是存在一定短板。“我自己在实地调研国内的多个城市后发现,东莞在业态融合和场景创新缺乏统筹,需要更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对比其他城市来看,东莞在融合文章上还缺乏颠覆性创意。”
吴洋以博物馆打卡为例补充说道,东莞怎么把博物馆打卡做成“剧本杀”这类沉浸式体验的形式,再联合AR、VR等新技术形成电子化地图,继而拓展到全城景点,让年轻消费群体线下实景式打卡消费,同时不断进行移动端传播,这些创意案例目前在东莞还未曾出现。
对此巨鹏颇为赞同。在他看来,对于东莞这座制造业城市而言,文旅产业要实现突围,势必要不断打造业态融合和场景创新,坚持推出精品内容。“从去年的《神话·悟空》到今年的《哪吒2》,市场传递出来的信号非常明显,就是消费者永远都会为优质内容买单。”
吴洋以文旅和潮玩的融合为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表示,东莞可以率先打造产业融合矩阵,整合市博物馆新馆、虎门销烟遗址、可园等IP资源,开发XR剧本游、沉浸式剧本杀等产品,打造“历史+科技+潮玩”融合场景,实现虚拟与现实空间联动,让年轻消费者为技术买单,为新模式、新内容买单。
两会期间,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康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对此作出回应:今年,东莞将进一步推动文广旅体工作深度融合、统筹提升,打造高品质的展览、演出、节会、赛事,并延伸商业链条,做好“发挥吃住游购娱展一体化的乘数效应”,不断扩大文旅体消费的有效载体。
以科技赋能内容与业态创新
业内人士表示,文旅科技融合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2019年,一个“90后”姑娘在西安身着唐朝服饰站在不倒翁上表演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总播放量高达17亿次。一时间,网上掀起了一股“西安热”,不少网友专程几千公里来西安,只为一睹她的盛世美颜。去年,大唐不夜城上线“不倒翁小姐姐”数字分身,可24小时与游客智能互动,实现了文化IP的永续运营。
目前,我国文旅产业正经历从“实体展示”到“虚实共生”的范式转变。AI技术的介入,让文化传播突破了物理场馆的桎梏,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使传统文化获得超时空生命力。
两会现场,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对于东莞这座定位科创制造强市的城市而言,科技赋能对文旅产业的内容IP开发、业态融合与场景创新或将具有重塑体验、扩展边界的核心作用。
“尤其是在智慧文旅生态下,技术不仅仅是工具,而是推动文旅融合从传统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市政协委员沈度表示。
今年两会,沈度提出要促进东莞文旅与科技融合,打造智慧旅游。他在提案中写道,当前,东莞科技赋能文旅的创新产品较少,文旅项目的互动性、体验感不足,难以满足年轻一代游客追求新奇、个性化的需求。此外,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协作机制尚未健全,制约了智慧旅游整体效能的发挥。
沈度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自己走访杭州、西安等地时,发现这类旅游大市在智慧文旅方面早已跑在前面。“我曾经在杭州学习生活了一年,发现杭州宋城景区已经可以利用AI分析游客行为数据,动态调整《宋城千古情》剧本分支,实现‘千人千面’的观演体验。东莞完全可以借鉴。”
沈度建议,东莞要首先鼓励全市旅游景区全面接入智慧旅游管理系统,实现门票预订、入园核销、客流监测、智能导览等功能一体化。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大力推广VR、AR 、AI等技术在文旅业态融合与场景创新上的应用,以此实现文化IP与内容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的创新。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各地文旅利用科技赋能,早已实现让业态与场景实现从“单一消费”到“生态闭环”,如洛阳“无界·龙门”全息剧场,用光影技术将石窟造像“搬”到城市商圈中,实现历史与数字交融,仅此单项目年营收上亿元。
吴洋认为,东莞今年可借助龙舟赛事,开发“龙舟竞渡AR体验”“香市古驿道数字导览”等不少于10条沉浸式主题文旅线路,串联潮玩工厂、非遗工坊、生态景区,形成“文化寻踪+潮玩消费”闭环。
本文链接:聚焦东莞两会|打造湾区潮流生活休闲聚集地,东莞“深度求索”文旅融合http://www.llsum.com/show-4-16386-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