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贺佳雯 北京报道 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应用正在逐步向医药产业上游延伸。
近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会上获悉,国家医保局计划向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采集药品耗材追溯信息,相关企业应上传三码映射关联信息、大中小包装级联信息、生产缓解追溯信息至国家医保局信息平台。
据国家医保局统计,截至1月15日,已经累计采集国家医保药品追溯信息158.06亿条,接入88.09万家定点医疗机构,接入率达94.7%。过去一年,信息采集以连锁药店、医疗机构等零售终端为主;2025年,信息收集工作逐步向医药产业上游覆盖。按照部署,4300家药品生产企业,1.1万家药品流通企业将被纳入药品追溯信息采集的范围。
“下一步将按自愿、互惠的原则,抓好生产和流通企业的接入和信息采集。”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主任付超奇在会上表态。
这意味着,中国将建设统一的医保药品追溯信息采集应用平台。该平台将按照实现国家级、省市两级开展采集、部署、调用等工作,服务管理部门、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定点医药机构、参保群众5类主体,将对串换倒卖“回流药”、空刷套刷医保卡、伪造处方等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开展精准打击,加大处置力度。
对企业影响几何?
目前我国企业生产的医保药品有24.7万多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的医保药品产量约600亿盒。一盒药品从生产企业出厂到流通企业,再到医院、药店、消费者手里,平均经过3-5个流通环节,在每个环节都会产生追溯信息。粗略统计全国一年会产生1800亿—3000亿条追溯信息。
这些庞大的数据背后,支撑着中国一年医药产业2.9万亿元产值。数据全部上网后,不但能够确保医保基金安全、促进相关机构精细化管理、保障药品耗材质量安全,也会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付超奇介绍,每年600亿盒药,从上游的4300多家生产企业,到1.1万家流通企业,再到93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最终通过100亿人次的就诊治疗行为(门诊、住院合计),落到每一个参保患者的头上,每人次就诊行为平均购买六盒药。此外,药品追溯码的发码机构主要有6家(医保部门只采码,不赋码)。
“上述流通环节从上游到下游,涉及的主体越来越多,异质性越来越强,同时价值越来越大,但采集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到最后的就诊、销售环节,此处的追溯信息包含地理位置、医院、药店、患者、医生处方等,可以说占整个信息链条上价值量的99%。”付超奇说。
过去一年,媒体曝光倒卖“回流药”、欺诈骗保等违法行为,大多数都出现在零售终端,上游的生产企业并不知情。但要从源头堵住就必须生产环节做起,让生产企业了解产品流向,进行精细化的渠道管理。
对于生产流通企业,国家医保局本着自愿互惠的原则,如果相关企业上传数据,医保部门也会拿出数据来交换——向企业批量提供其产品符合国家规定的全链条追溯信息(对流通企业下游信息只提供到下游一级),为医药产业发展赋能。
付超奇指出,销售环节的追溯信息对生产企业具有极高的价值,企业能够了解到自己的产品具体卖到了哪里,进行精细化的渠道管理;对于不良反应,也能够及时准确定位到对应批次的产品进行召回。“用上游1%价值量的信息交换终端99%价值量的信息,可以说非常划算。”
因此,国家医保局呼吁广大生产流通企业向医保部门上传自己的信息,以免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付超奇表示,追溯信息大数据还能赋能未来其他广阔场景,包括促进药企药品耗材研发创新,优化产品销售策略;推动追溯信息在商业保险领域的应用,加强理赔风险防控;将追溯信息金融化,推动银行为药耗企业提供精细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推进“Al+医疗”“AI+健康”创新等。
参保人如何查询药品追溯信息?
会议现场,国家医保局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向参保群众介绍了药品追溯信息查询方法。群众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进入“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然后点击“扫扫药品”扫描追溯码,或者手工输入追溯码。查询结果有三种情况。
情况一是未查询到追溯信息,由于系统目前还没有信息全覆盖,这可能是因为药品销售机构未上传追溯信息。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向药品的销售机构索要药品来源单据,了解自己的药品是否来自合法渠道。
情况二是查询到一次追溯信息,页面显示商品名、通用名、包装规格、生产企业等,这说明药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使用。
情况三是查询到多次追溯信息,并显示最近三次的销售记录,说明药品涉嫌多次销售,有回流、串换、倒卖的风险,可依据信息向定点医药机构维权索赔。
如此一来,参保人就可以通过查询药品追溯码主动参与到药品安全管理,共同维护医药市场的健康秩序。
本文链接:4300家药品生产企业、1.1万家药品流通企业 将纳入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应用http://www.llsum.com/show-4-1528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