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广州报道
1985年,在广州白云朗环围诞生了一间橡塑五金厂,算上老板,厂里总共5人。
这家作坊式的家族小工厂,做了近20年的橡胶密封圈和机械零部件,随后又转向自动化装备、软件系统、智能机器人乃至整套数字化方案。2024年8月6日,即将满40岁之际,它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40年的跨度中,有从传统轻工到高端装备的中国制造变迁,也有中小民企上规、上云、迭代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实践,一切都是以一种极为渐进的步速实现的。
李姓家族,深耕工业,取谐音,李卫铳与父亲李庆光为公司起了“里工”(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的名字。这位1979年出生的二代接班人,在大学时期选择了生物专业,并因此成为进化论的坚定拥趸。
“从东非大裂谷走出来的大猩猩从来没有立志要坐在电脑前,但进化已推动它走到了这一阶段;正如里工也并非从一开始就要造机器人,它只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李卫铳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每个时代的企业家为了安身立命,会尽己所能地顺应相应时代的要求,里工身后,正是涌动着这样的时代潮水。
(11月27日,李卫铳在2024中关村仿生机器人大会上演讲,受访者供图)
进化论
李卫铳2003年本科毕业时,接手的是一个亟待转型的传统工厂。
为国营啤酒灌装设备厂做配套的橡胶密封圈业务看起来越发不可持续。彼时,中国加入WTO不久,啤酒进口关税从量计缴,最惠国税率一路降到0,包括啤酒在内的传统行业短期内受到冲击。“同国企打交道,承接它们无法消化的产能,这也是我父亲所擅长的,却恰好也是我非常不擅长的。”李卫铳回忆。
里工要另谋出路,李卫铳期望找到一条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使供方在交易过程中拿到更多的话语权,而非延续既往“由需方主导一切”的局面。
适逢21世纪初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方兴未艾,大量外资品牌涌入,国内开始对相关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应用。2004年,全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增速攀升到了19%,他决定将里工的“第二曲线”向这一方向延伸。
父母曾打算将工厂包租出去,因为“制造业太辛苦了”,但后来李庆光仍决定相信儿子的判断:“未来的路谁都不知道,但书读得多一些的人熬过去的机会可能更大。”这种崇尚知识的朴素价值观使里工顺利完成了二代接班。
在这样的背景下,里工踏上转型之路,涉足汽车行业自动化设备。
在自动化行业浸淫十余年之后,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里工引进了第一台机器人到自己的车间中。很快,李卫铳发现,产线上的老师傅们看不懂纯英文的软件系统,他决定做出自己的、“只需按几个按钮即可操作”的机器人系统。
于是,里工开始向软件进阶,这标志着又一阶段性的升级。2018年,公司内部成立了“X部门”,意在探索智能制造及深度学习技术的双融合。
紧随其后,中国制造业掀起了大规模的数字化转型浪潮。《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系列文件在这一时期密集出台,越来越多传统企业走到了整线转型的阶段。相应地,里工开始推出整套数字化解决方案,“或者换句话说,‘交钥匙方案’。”李卫铳解释,将软硬件配套齐全,客户可以“拎包入住”。
“软+硬”能力兼备后,里工逐渐在这个框架上把机器人的拼图做完整。比如,为了实现一机多能,他们研发了移动底盘,让机器人“长脚”;为了实现人机协作,里工的机器人又长出了“手臂”……这都为后续更上一层埋下伏笔。
四十年间,里工的产品大换代,与之伴随发生的是,企业进行了“大换血”。
儿时,李卫铳需要在放学后去工厂剪橡胶密封圈的毛边,产线上的机器极类似于今天路边做鸡蛋仔饼的装置,加温、注塑、成型,工人要手动放零件、拧螺丝。
但在今天,当年的同事只剩不到3位,厂里换了一代人,产线上超八成是智能生产设备,可自动“报工”;研发部约九成同事使用的是带有深度学习推算能力的计算机,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天翻地覆。李卫铳说:“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父母辈从看不懂到越来越看不懂,但他们会欣赏这种看不懂的变化。”
2023年,里工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亚太区先进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TOP10,机器人相关营收过亿,在AIoT业务板块实现倍速增长。
开放式边界
回看里工的成长,差不多每10年就面临一场大考。
转型后的第一次大考发生在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得来自传统优势客户——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们——的订单大幅下滑,这一年“铁锈地带”倒下了一批车厂,美国汽车销量锐减18%。为了避免再次被卷入类似的风险当中,里工定下了“单一行业占公司业务营收比重不得超过25%”的策略,将鸡蛋放在更多篮子里。这一决策深远地惠及公司后来的发展。
第二次大考是三年前的疫情,疫后行业复苏迟滞,里工仍延续了上述策略。李卫铳发现,尽管汽车、家电等行业的数智化需求渐趋饱和,但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尤其广东将生物医药定位为又一万亿级产业,里工从去年起加大了相关布局。
目前,里工覆盖了航天航空、3C电子、新能源等智能制造领域,以及实验室、教育等三大主业。同期,其他中小数字服务商更多仍选择聚焦在某一垂直场景当中。
“机器人应该能解决千行百业的问题、在多个场景间自如转换。从熟悉的场景做起,再将核心能力萃取出来,应用到其他行业,这是我们的成长路径。”李卫铳认为,里工擅长做高度离散型的事,当数据量庞大且非结构化时,对算法的要求会更高,例如,智慧码头,其货物尺寸重量不一,这也是里工未来要拓展的领域。
相应地,这带来对研发和人才的高需求,里工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的20%以上。
同时,在人才构成上,其团队成员有着相当复杂的背景,他们大多是里工从无人机、自动驾驶、语义分析、深度学习、农用机器人等多元行业中挖掘而来的。
在李卫铳看来,传统家族企业的第一代往往是“强人企业”,但另一方面,它也会框定员工的职业天花板;到今天,要寻找“第二曲线”,企业必须向平台型的企业转身,吸纳多元人才加入,改变自身文化气质,“人才的能力、学科都应该是复合的,这样才能抛开成见,将我们整体的能力边界铺得更广”。
里工开放式边界的另一重表现在市场方面。特别是在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利润空间受限的背景下,企业正积极向海外寻找更多增量。
事实上,其出海步伐很早就已迈开。开拓海外市场之初,李卫铳往往是顺着德国足球甲级联赛、英超联赛、意甲联赛的广告牌找线索、“摸查”潜在客户,最艰难时期,500封邮件才可能只得到一封回应。
2004年,里工向自动化转身的第二年,机器人四大家族在中国市场鏖战正酣,逐渐将各自供应链本地化。ABB来华寻找供应商,13家同台竞技者中,里工是最小的一家,对手规模有的在其50倍以上。而里工用半年赢下了同ABB的合作。
“我们做了万全的准备。”李卫铳道出其中缘由,当时,里工详细对比了中国与欧美的金属材料差异,并梳理出了整个生产工艺,“好比要我们拿着中餐食材去做一道西餐,还得设法说服嘴刁的客人,我们把一切进行了量化”。面对一家陌生的企业,最大的顾虑莫过于合作方不靠谱,而此举给足了对方安全感。
三年后,里工获评英国某科技公司最佳供应商;又十年后,它又成为航空机载电气的提供商。至此,海、陆、空及欧美主要工业国家都有了里工的身影。
人形梦想
机器人公司有关机器“成人”的梦想或许已成为一种执念。今年,里工踏过了这道门槛。
2023年,客户提出了双手机器人的诉求,无论对于物流分拣还是智能制造,“长出双手”都意味着更高的效率,但里工曾因产品成本及客户价格承受能力有所迟疑。同年,里工自研了语音控制系统,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负责开发的同事是东北人,导致机器人带有东北口音,且无法准确识别其他地区方言口音。
而几个月之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大模型的成熟使系统语音识别准确率迅速攀升,达到99%以上,训练机器人通用能力的“教育成本”也大幅下降。
于是,2024年年初,里工人形机器人立项,公司将过去已在各模块积攒的有关能力快速“拼”起来,同年8月,被命名为“里掂”的人形机器人正式面世。“里掂”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全身共有22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步速可以达到5公里/时。
(“里掂”在工厂,受访者供图)
“dian”在粤语中意味着“好、搞定、没问题”,而“里掂”无论对于里工自身,还是对于广州都名副其实。2月,《广东省培育未来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未来产业,其对深圳、广州的期许是“创新能力强、应用场景佳的产业集聚区”。此前,深圳已有优必选和乐聚机器人,而广州却一直欠缺一家人形机器人主机厂。“里掂”的出现终结了这样的缺位局面。
李卫铳对“里掂”的规划同当前人形机器人主流厂商大致相似,其近景是进入工厂,“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事总要有谁来干,从前是工人,未来将是机器人”。目前,“里掂”的单臂伸出举升重量为12公斤,双臂载荷达42公斤,该项能力已显著高于市面普遍10公斤左右的载荷能力,也为其进厂搬运重物做了铺垫。
据悉,“里掂”发布第二天,已有客户前来询价,希望以人形机器人替代工人搬运30公斤的货物。李卫铳透露,里工有望于明年一季度交出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商品,目前公司已有2个相关订单在手,2025年计划达到40个。
更进一步,“里掂”的远景是成为全能住家保姆。在李卫铳看来,人形机器人类似于一种超级终端,通过购买不同应用能够搭载无限可能性,比如担当起可以“望闻问切”的家庭医生。未来其可能会在外观、声音、模型能力三方面走向定制化。
但同时,他也指出,这样的远景要真正成为现实,至少还要再等10年。
一方面技术成熟仍需时间。“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如同一岁半小孩的身体控制能力加上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它或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如何将这种数字世界的能力转换到物理世界,仍需时间解答。
另一方面,产业链仍有待完善,只有各项零部件实现批量化生产,人形机器人的成本降至同一台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差不多,其才有机会走进千家万户。他认为,未来里工也有可能采取租赁的模式,以几千块钱月租推广进入家庭。
“这不是一场冲刺跑,而是耐力赛”。李卫铳说。人形机器人将是更加坡长雪厚的赛道,伴随着更高的投入与风险。里工已经横跨了四十年,它还会继续跑下去。
本文链接:高成长企业丨里工实业:从橡塑作坊起步,40年间两代人接力筑梦人形机器人http://www.llsum.com/show-4-14124-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