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 北京报道
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正在加紧出台,旨在通过多部门的协同努力,系统性地落实政策,以提振经济预期并积累积极因素。 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效果如何?如何正确把握政策内涵?后续的政策出台应注意哪些重点?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
图: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魏琪嘉表示,一揽子增量政策的主线逻辑在于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有效结合,有序推出政策,并强调形成合力以确保政策落实,实现政策闭环。对于四季度经济稳增长,则要重视投资项目前期谋划、收益精算和落地实施,并建议用好各类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和信用建设。同时,根据形势变化动态做好政策储备,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效提振预期
《21世纪》:近期中央出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多部门相继就一揽子增量政策进行系统落实。目前政策效果如何?
魏琪嘉: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及时加力,有效提振了预期,有利因素正在不断积累。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也正在加快落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将持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目前,政策对经济运行的提振作用已开始显现。生产、需求方面的一些指标出现边际改善的态势。比如,受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增速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增速比上月加快1.7个百分点。再比如,在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以及产业升级发展等因素驱动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制造业升级发展态势明显,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
指标数据背后的变化,说明政策的传导力度是较强的。从传导机制看,是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提振经营主体预期、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以促进供需循环畅通,巩固、支撑经济运行企稳的态势。
《21世纪》: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段内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魏琪嘉:政策致力于加快破解制约经济回升向好的难点堵点痛点,强化政策协同一致,回应经营主体关切,从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助企帮扶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和努力提振资本市场五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统筹长短、兼顾供需,向市场释放了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是及时的、更是有力的,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加快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就是看到了预期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正向的预期,有助于投资、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比如,政策中明确提到要用足用好各类资金,重点是扩大有效投资,这就明确了资金的支持方向、投资的优化方向,为后续加快下达、加快立项、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加速和推动作用。特别是资金支持的“两重”“两新”项目,只要落实得当,短期内将形成有效的实物工作量,也为国家中长期发展能力以及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的潜力提供有利条件。
《21世纪》:从已经发布的政策情况看,政策涉及了财政、金融、消费、投资等多个领域,有些政策还在路上。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个“一揽子”?不同政策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联系?
魏琪嘉:对于一揽子增量政策,要从系统观念、当下长远、增速和质量多个维度去理解。经济基本面包罗万象,不单单是一个领域,一个方面。一揽子增量政策聚焦的是破解制约当下经济稳健运行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这就决定了政策一定是全面、系统,一定是长期、短期结合。
目前的主线逻辑是把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有效结合,有条不紊地推出政策,同时强调形成合力抓好政策落实,实现政策闭环。
比如,续建基础设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地下管网建设、城市更新等领域,这些都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重点领域,支持这些领域投资建设,夯实的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家底,便利的是人民群众生活,提升的是整个国家的民生保障能力,可以说,“投资于物”在持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最终的落脚点是“投资于人”。
“一揽子增量政策”之所以是“一揽子”,就说明各项政策要紧密配合,只有协同配合的政策才能对经济运行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这个协同,是多个主体的协同,把握好时度效的关键,是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着眼于当期需求和长远需求,平衡好政策的力度,既促进当期需求加快释放,同时也为需求在未来的可持续性提前做好谋划,推动各类政策朝着稳增长、促转型、调结构、增后劲的方向去发力。
动态做好政策储备
《21世纪》:目前已经进入到四季度,从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要完成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还需要努力。一揽子增量政策在这其中应该怎么发挥好作用?
魏琪嘉:推动政策在四季度加快显效,对确保经济稳健运行以及在2025年实现良好开局意义重大。应当立足已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抓好政策协同、配套、服务,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共同推动政策见效的格局。同时,根据形势变化动态做好政策储备,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强化投资项目的前期谋划、收益精算和落地实施尤为重要。投资项目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载体,引导鼓励地方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统筹做好项目谋划以及项目盈亏平衡的精算,确保项目投资可持续、有收益,形成实实在在的实物工作量,同时,对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项目,还要着重考虑项目未来可产生的实际收益,实现投入和产出的平衡。
在项目落地实施中,要用足用好各类资金,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鼓励的前提和关键是把优化营商环境和信用建设进一步刚性化,以卓越的营商环境和高水平的信用体系建设提振经营主体参与投资建设的信心。
此外,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已经进行了半年多,要继续发挥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推动作用。
对现有政策支持范围的更新,重点是实现配套支持举措与设备更新意愿、行为无缝衔接,顺畅运转,满足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第一时间实现设备更新,加快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优化。探索对环保设备更新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探索采取完善税前抵扣制度等市场化、法治化办法,提升企业开展节能降碳设备更新的积极性。鼓励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全产业链条延伸和发展,做好产业链其他环节的配套,实现有效回收、再利用,与生产领域的低碳节能形成闭环。密切关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设备更新需求,及时掌握需求变化情况,提前做好相应的标准规范建设,研究进一步简化该领域设备更新的程序,为政策惠及更广范围的经营主体做好保障。
《21世纪》:近期多个经济大省纷纷表示挑大梁拼经济。对于地方四季度拼经济,你有什么建议?
魏琪嘉:对于地方而言,重点还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结合各地的产业发展实际,把产业底数、优势、劣势认识清楚,形成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产业图谱,按图索骥、扬长避短,根据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情况去规划、设计新质生产力发展,除了做好科技创新的环境营造工作,还要进行精准有序的招商,引入各类有潜力、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参与到当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过程当中。
在分类过程中,每一类产业加快形成新动能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传统产业侧重提升改造,通过挖掘技改投资潜力形成产业供给和需求的良性循环。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应注重扩容提质,在技术路线优化、前瞻技术融合以及应用场景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未来产业则应侧重在研发头部环节做好制度设计,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到研发中来,形成有利于技术突破的良好氛围,为技术产业化打好基础。
另外,要就政策落实落地效果进行动态跟踪,做到与经营主体实时沟通、实时互动、实时掌握政策推进中的具体情况。这一点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温度”。做到“力度”和“温度”兼具,关键是密切关注企业等经营主体对政策的切身感受。
在政策的落细落地过程中,怎么样申报获得支持,怎么样用足用好已推出的政策,怎么样把助力企业的具体政策第一时间让企业知晓,这些工作都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实的效果。可探索在省级层面构建政策沟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对经营主体广泛关注的共性问题着力加以解决。
本文链接:专访国家信息中心魏琪嘉:一揽子增量政策重在协同一致 要根据形势变化做好政策储备http://www.llsum.com/show-4-13883-0.html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